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八十八载传承 全新形象启程

2022-11-29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溯源于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博物馆,88年来始终坚持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推动了广西地区文化、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广西历史最悠久、馆藏珍贵文物数量最多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党的十九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场馆建设、陈列展览和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呈现了时代新风貌,反映了时代新主题,回应了时代新需求。2022年11月底,经过四年的精心筹备、稳步推进,改扩建后的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这既是建馆88周年的生日礼物,更预示着博物馆将以更矫健的姿态开启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观众服务大厅


场馆升级 

建新如故,焕发文博综合体活力

197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之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与刚刚诞生的民族大道一起成为南宁市的新象征,是国内最早开创“馆苑结合”“动静相辅”模式的博物馆。具有干栏式建筑特点的陈列大楼在当时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博物馆建筑之一,和大楼外颇具民族特色的文物苑相映成趣,是很多广西人心目中最初的文博记忆。在40年后的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迎来了首次闭馆改扩建,在继承原址风貌的基础上,扩大增加功能分区,完善提升各项基础设施,使得新馆集经典怀旧景观、休闲文化空间与现代科技设计于一体,再度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走进新馆,观众仍然可以看到外墙上的壮锦“四凤朝阳”暗刻浮雕,陈列大楼里从20世纪70年代保存下来的、高达三层楼的大王椰和木棉树瓷片壁画,以及文物苑中原汁原味的风雨廊桥、吊脚楼群等民居。这些景致不仅“建新如故”,还与周边升级和开放的空间相得益彰。项目建成后,原有的建筑得到了主体结构加固,新建的4层馆体与旧馆并行实现新旧建筑无缝连接,博物馆陈列大楼建筑面积增加至33262.1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近一倍,展厅面积由4000余平方米扩大到1万平方米,可展出的文物由之前的600多件增加至3000件以上。新建成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不仅扩大了面积,新增了扫描电镜、显微红外光谱仪等先进的检测分析仪器,还在功能上细分为陶瓷、金属和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区,优化了研究基础条件,提升了文物保护修复能力,同时也可承担“区域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中心”职责。在面向游客开放的空间布局上,分为陈列展示区、互动服务区和室内外休闲文化区等,每个功能区均覆盖有AR实景地图导航等数字化信息及管理系统,接入“一键游广西”平台,为游客提供需求全覆盖、线上线下一站式的智慧化服务。展览及服务空间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光影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展及互动体验,努力做到技术运用与内容表现的无缝交融。为进一步提升特色空间品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还对文物苑进行了改造,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民族建筑,同时结合基本陈列展览内容,以历史上著名文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及其所著《粤西游记》为切入点,将广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融入规划设计中,形成室内外一体化游览空间。

2022年11月底,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全新面貌与观众见面,各项预热活动已渐次展开。其中,曾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公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视觉识别系统,就是提升推广新馆品牌形象举措之一。新标识的核心元素与旧标识同样来自馆藏文物——一对“羽纹铜凤灯”。新标识遵循了旧标识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工艺,灵动的造型,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广阔的海上丝绸之路时代内涵兼备,象征着博物馆的初心理念。新标识又在旧标识的基础上运用了更流畅的线条、更鲜明的色彩和更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示出博物馆根植传统、拥抱未来的办馆特色。视觉系统的更新预示着场馆的全面升级,在改扩建进行的同时,博物馆也在同步建设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致力于为广大观众提供文旅融合的体验场所,打造广西优秀文化IP,为广西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做出积极贡献。


博物馆航拍

博物馆夜景航拍

烽火南疆——广西近现代革命史陈列


陈列展览 

与时俱进,讲好新时代广西故事

在改扩建项目开始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已有一系列呈现广西历史文化特色的展览,如“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瓷美如花——馆藏瓷器精品展”和“丹青桂韵”系列书画展等。改扩建后,形成了更完善的展陈体系,从多角度系统呈现广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发展之道。

博物馆首次推出了以通史体例来表现广西历史的陈列展览,由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广西古代文明陈列”从社会发展的多种角度,讲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元明清时期波澜壮阔的广西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成就,展现广西历史“悠久、多元、融合、开放、同心”的文化内涵。展览遴选馆藏历史文物,包含广西古人类、手斧、贝丘、大石铲、岩画、铜鼓、灵渠、岩洞葬、石刻、建筑等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元素;汇集了近年来广西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稻类遗存之一——隆安娅怀洞遗址,以及兴安秦城、合浦大浪古城、合浦草鞋村、贵港贵城、龙州庭城、武宣勒马汉城等秦汉时期城址的发掘成果等。“烽火南疆——广西近现代革命史陈列”则通过馆藏革命文物,再现历史事件,讲述英雄事迹,诠释革命精神,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地展现1840至1949年广西近现代革命的壮丽史诗,凝聚起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奋勇争先、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还精心策划了系列专题展览,深化拓展历史主题的表现空间。其中,“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注重对近年文物科技检测及学术研究成果的吸收与转换,在部分玻璃器皿的文物说明牌中标注其化学成分,如“铅钡玻璃”“低钙高铝钾玻璃”和“钠钙玻璃”等,既便于普通观众理解同类材质的文物出现在不同分组的个中缘由,也满足了专业观众对展出文物及其深层信息的读取与研究。对于琳琅满目、形貌各异的汉代珠饰,包括玻璃、水晶、绿柱石、玉髓、黄金等材质和狮形、龟形和蛙形等样式,展览均有针对文物特质的展陈设计。如将普通珠饰与波浪形展托相结合,耳珰采用垂直串联的方式表现其实际佩戴的效果等,同时配合珠饰制作工艺等多媒体项目,让观众能够多角度、近距离地观赏珠饰的奇趣之美,充分感受技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题中之义,以见微知著的形式讲述广西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独特历史地位,诠释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核心精神。“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则以“釉”和“彩”为主线,将传统气息与现代风格有机统一,以流畅通透、简洁明快的空间设计聚焦于馆藏宋元明清时期的各类瓷器,展现其艺术之美与历史文化内涵,进而反映社会审美变化与文化交流交融,充分展示中国瓷器延续至今的深远影响;“匠心器韵——馆藏工艺珍品陈列”遴选馆藏工艺美术文物珍品,如玉器、竹木牙角雕刻、漆器和铜胎珐琅器等,展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让观众从中感悟中华文明的悠久与醇厚。同时,该展览还将馆藏广西民族传统工艺品坭兴陶作为独立单元进行展示,结合广西钦州制陶史和坭兴陶的六艺古法,展现了“无釉窑变”的特殊魅力和古代工匠高超的艺术创造力;“万卷·书生——馆藏古籍陈列”展示古籍尤其是广西地区古籍的历史源流、装帧形式、古籍中记载的广西,以及古籍的修复保护和利用等,呈现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古籍的丰富多彩及博大精深;“图会前贤——馆藏明清文人画家作品展”从书斋、雅集、画市、山林等不同地点渐入,从文人画家的身世爱好、创作心境、时代背景等角度切入解读画面细节,抓取式地揭示明清时期文人画发展脉络;“亦奇亦趣——馆藏文房用具陈列”以馆藏古代文房用具为载体,展现古代文人述志于器,格物得趣的生活雅趣。

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还策划了数字化陈列“鼓动八桂 声震九州——广西古代铜鼓展”,由线上展示平台、线下数字化沉浸式交互体验馆两个部分组成,旨在打造内容丰富、持续迭代、独具特色的广西古代铜鼓文化知识库,能够极大地拓展观展体验。

事实上,改扩建期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舍虽然暂不开放,但陈列展示工作却从未停止,并为新馆的展览传播开创了切实可行的新方法。如“红旗漫卷壮乡——中国共产党在广西革命历程文物图片展”,创新采用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双线展览”模式,先后在南宁、玉林和桂林等地巡展,吸引了数十万观众。对于线下展览无法充分呈现的内容,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内容进行深挖、拓展、整合,以动画、视频、直播、H5专题、主题海报制作等创意手法,更加生动鲜活地讲好文物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在未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新馆展览也将延续上述多样化的展陈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讲好中国故事的广西篇章。


广西古代文明陈列

匠心器韵——馆藏工艺珍品陈列

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


公共服务 

文旅融合,探索博物馆互动新体验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增了四个互动服务区,分别是儿童考古探秘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历史小剧场与博物馆文创商店等,与上述展览体系有机融合。在改扩建闭馆的4年间,从未间断为观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也为新馆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积累了众多有益经验,如《博物馆里的广西》系列科普视频、“馆长说宝”微视频、“瓯骆学堂”青少年历史公益课堂、“跟着博物馆游广西”研学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闭馆期间累计开展各类活动近600场,服务受众约4000万人次。新馆开放后,博物馆将会继续以馆藏文物和展览为依托,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广大观众的文化生活。

新馆互动区当中的儿童考古探秘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承担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在场馆建设与课程活动设计上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成长特征与需求,希望通过参与互动和学习实践,分年龄阶段增进青少年对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认知。例如,儿童考古探秘馆分为“文物萌趣园”“宝藏创想园”“考古体验园”与“文物修复园”四个区域,面向儿童观众设置多种活动区域与项目,通过模拟体验广西先民生活、考古探方和文物修复等活动,引导少年儿童理解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改扩建项目实施前,博物馆就经常因地制宜推出系列青少年教育活动,深受观众喜爱。项目完成后,新馆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面积扩大,功能改善,分为智能教室、手工区和亲子共享空间等区域,便于社会教育活动的扩容、提质与升级。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人员已经根据新馆开放后的展览内容,面向学校、家庭与社会编写了新的课程活动方案。以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习惯养成、文化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主题,涵盖广西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和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内容。升级改造期间,博物馆的线上课模式为满足学校与社会关于历史文化课程的需求提供了新渠道,比如拍摄制作文物主题音频、短视频,进行课程直播等,个性化的趣味互动机制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为此,在本次改扩建项目中,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智能教室也引入了“一平三端”处理系统,能够对授课全过程进行即时数据采集、云端分析处理和即时结果反馈,还具有直录播和云直播互动功能,将继续优化“线上+线下”社教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向更多的公众传递“博物馆的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馆互动区当中的历史小剧场、博物馆文创商店和瓯骆书房等也将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历史小剧场的原创剧目以馆藏文物和馆内展览作为表现主题,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和3DMapping等手段,融历史、艺术与科技于一体,让古代文物在现代艺术样式的动态演绎中获得新生。新馆开放后,博物馆将在历史小剧场推出首部原创多媒体舞台秀《梦见瓯骆》,以梦境之旅为线索,讲述广西的石铲文化、花山文化、铜鼓文化与海丝文化,用沉浸式的“科技+艺术”表演形式充分展现广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博物馆文创商店设置了文创展售区、文博书吧和休闲区。工作人员还为新馆开放征集了新创意,设计了新产品,展售区以广西历史文化、海丝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为主题进行设置。博物馆文创商店的升级,能够更好地展示广西的文化建设成果,同时让观众触摸到、品尝到和感受到地道的广西特色,将博物馆的“广西礼物”带回家。此外,新馆还增添了馆藏文献公共阅览室——瓯骆书房作为对外公共服务空间,兼具学术、阅读、观景和休闲功能。互动区域各具功能,又融为一体,未来还将通过创意展示、节庆活动、演艺表演和科普研学等方式,提供高质量博物馆文化产品,并逐步探索晚间开放模式。


博物馆文创商店

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


坚韧不拔,笃实前行,守正创新,未来可期,经历了八十八年的奋斗历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依然在路上。新馆开放后,博物馆将继续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区位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南宁特色文化旅游新景点、广西首府文化建筑新地标、国家重要文化阵地、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以崭新的面貌、奋进的精神和更高的水平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

刊于《中国文物报》11月29日7版

 编辑:翟如月

 审核:王龙霄

 复审:崔   波


载投稿联系wwbbowuguan@163.com
010-84078838转8081 8030 8031


本号刊载的作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博物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

28289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