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迎契机:完善生态,创造“有机体”
-
2022-11-26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01
靠引进没前途,排新剧没市场
——原创怎么做?
一般认为,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是结合对白、歌唱、舞蹈元素的戏剧形式。回顾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史,时间不长但阶段分明。2002年至2010年的中国音乐剧市场主要引进《悲惨世界》《狮子王》等国外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然而正如不少音乐剧导演所说,引进国外剧目更像是一门生意,能卖票赚钱,但省略了“原创”这个最为核心的环节,对本土音乐剧创作能力的提升、相关人才的培养价值有限。不过,这一过程让中国观众初步了解、认识了音乐剧,开辟了市场,起到一定的拓荒作用,其意义不可抹杀,只是长期靠外国原版引进来支撑市场不是长久之计。
2011年,首部世界知名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为国内音乐剧打开了新的局面,其后,越来越多国外优秀作品完成了本土化改编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一批音乐剧编、导、演等人才也随之成长起来,为中国原创音乐剧打下基础;不少音乐剧作品还融合了戏曲等中国文化元素,做出了特色、个性。
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
然而,正如曾在享誉世界的日本四季剧团工作10余年的导演赵宇所说,当前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制作虽然逐步走向正轨,但仍存在为控制成本而导致呈现效果不佳、艺术水准降低等现象。同时,急于收回成本的高票价也会让观众对原创音乐剧失去信心,从而把大量观众推到国外引进原版音乐剧一边。
那么,中国原创音乐剧究竟应该怎么做?
担任《悟空》《阿兔酱紫》等多部中国原创音乐剧导演、编舞的刘晓邑认为,与引进外国作品相比,打造原创作品更需要情怀,但是光有情怀远远不够,创作需要科学的方法、步骤。“一部原创作品的诞生,最重要的是找对人,组建创作团队后从零开始、逐步孵化。”刘晓邑说,一个创意的落地,首先必须把抽象的构思变成艺术呈现,可能最初只是一段好听的音乐,进而从音乐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故事;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就需要更加完善的音乐以及舞美、灯光等与之相匹配,并最终由演员呈现在舞台上。“孵化是分阶段推进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成果可供检验。如果这期间发现创意不可行,相关投资可以随时停止,创作者为了能完成作品,也会不断贡献智慧。孵化的过程就是投资逐步追加、方案逐步调整、艺术家逐步磨合、作品逐渐成型的过程。”刘晓邑认为,这种创作方法、流程是科学的,既能降低风险,又能激发创意,对于投资者和创作者来说都有利。
在投资与创作之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制作人。从制定预算、分配制作资金到组建主创团队,从监督项目的制作、宣推到制订演出计划、运营剧目,与财务、创作有关的一切几乎都是制作人的责任范畴。赵宇认为,对于打造中国原创音乐剧,解决选题、制作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制作人发挥着格外重要的作用。
02
毕业生就业难,舞台上缺人才
——人都哪去了?
音乐剧《蝶》
03
大部头不好做,小剧场没人做
——尴尬如何破?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