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视觉设计师Primo Peng:通过IP设计、潮流艺术、虚拟时尚进行视觉艺术与多领域的跨界 | OF小酒馆

2022-11-03


彭笑天 | Primo Peng


南开大学 | 视觉传达设计

爱丁堡大学 | 平面设计


小红书签约数字艺术

Behance/Zcool站酷 3D艺术专题推荐设计师

首届数字创意与国潮品牌高峰论坛 论坛嘉宾

Design Day Marathon 设计马拉松 铜牌

YoungBattle毕设奖 Top100

南开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周恩来奖学金)

第28届时报金犊奖

······









您好!欢迎来到OF小酒馆,先来和我们观众打个招呼吧!


大家好,我是Primo Peng,彭笑天,叫我小彭就好。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相比于“新锐艺术家”,我更愿意称自己为2D/3D领域创作者,一位视觉设计师。


创作中专注于视觉艺术与多领域的跨界,创意实践中常使用潮流、时尚元素,不满足单一风格的限制,而是去创造风格。在经历国内和国外两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方式后,想要把自己对艺术、设计的理解表达出来,在实践中抒发情感。


“永远相信下一个作品才是最好的。”





您是平面设计出身,是什么时候决定开始在视觉领域上做一些数字艺术和3D艺术的尝试呢?


我从来不拘束自己在某一领域,只要是能让我感受到设计的快乐的事,我都会去尝试。


在本科时期,我的专业是视觉传达设计,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课程非常丰富,能接触的领域也很广,包括传统绘画、书法篆刻、人物原画、三维设计、影像创意等等。这其中我对三维表现视觉很感兴趣,在计算机表现的课程上展现了极大的兴趣。


大概的时间点是17-18年,大二,在课下我自学一些软件,用C4D建模去做动态海报;18-19年慢慢接触到数字艺术作品,非常喜欢灰昼老师的作品,便开始了自学;19-20年,主创了南开大学百年校庆官方玩偶,个人IP Echo,天津文化IP Monkey Jin等作品。这大概是我在学习以及尝试过程中的经历。




可以分享一下您从南开大学到爱丁堡学习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吗?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体验和经历?


南开大学带给我坚实的设计基础,爱丁堡大学是对我设计思维的一次历练。


南开时期的我是初次进入设计领域,从素质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转变。这也是我真正爱上设计的时期。课程的丰富度让我感受到每一个细分领域的独特魅力,同学们也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经常会请行业内的设计师给我们指导,例如汉仪字库的设计师,互联网大厂的设计师,行业大牛等等,我们感受到焦虑的同时也为未来定下了目标。虽然同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但所应用的场景十分多样,毕业后同学们也都在各行业发光发热。


爱丁堡时期是一次挑战。本科毕业后选择出国的原因是想要在设计思维上有所突破,想要通过学习来对比国内外设计的异同。英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十分注重批判性思考和设计调研思维,在刚开始的课程中十分痛苦,不自觉地会本末倒置,认为视觉的输出才是王道,忽略了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我慢慢认识到了调研的重要性,某些时候,设计调研的过程中就能说清楚你的设计立意,甚至不用出现设计产出的草图,这是另一种设计的力量,也是我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2016-2022年两段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带给我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认知提升,幸运的是,这是我热爱的,我愿意在设计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Rubberman Eric》这一系列作品让人印象深刻,您的创作思路是什么?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系列吗?


《Rubberman Eric》的原型创作于2020年3月,曾是一组个人练习作品,时隔两年为这组作品注入了新的灵感,同时也是一次探寻IP设计、潮流艺术、虚拟时尚的新尝试。



胶囊状的人物可以随意替换,互相组合,这种生动的多样性是跨界设计带给我的灵感,也是我个人兴趣所在。我希望找到一种方式来表现我所认知的视觉,在表面之下,去往深处。



在设定之外,才会充满期待。我在Rubberman可替换的特性中找到了自由创作的钥匙。



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在扩大的领域中,所有的定义都在逐渐模糊化。艺术是美的尺度,数字化重新定义了穿搭时尚,专业和领域不再是限制设计师的坐标系。这是一座桥梁,而不是目的地。作为一套个人练习,我通过使用多种元素完成自我表达,在混沌中探索新秩序的可能性。






您最近成功发行了自己的数字藏品,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注重“分享”。这个“分享”是多层面、多方向、系统性、有目的性的分享。分享的主体是你的创作,需要考虑的是目标群体,承载平台,以及分享的意义。


“数字藏品”需要被大家看到,所以需要宣发和推广。这里仅仅分享我个人的经验。我是在毕业之前完成的数字藏品的发行,我不仅仅将它当作一个收益,更重要的我想要把它当作我的一个IP品牌,宣传我自己,这样能够被更多的艺术家、团队和公司的Hr看到,为我的未来职业道路做背书。


设计师平台我分享在了国内的站酷和国外的Behance,都获得了专题推荐;大众平台我分享在了小红书,获得了数万曝光量,也获得了小红书的签约。所以“分享”需要考虑到目标群体,承载平台;同样的,主体作品的独特性决定了是否能走得长久。





如何利用作品传递出更具有自由度的表达?您认为创作工具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您又是如何看待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自由度的界限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例如思想的自由,题材的自由,技艺的自由。创作者用作品表达,越是不受限,就越个人化,思想化,情感化。这是否也是一种自由呢?当一个创作者把自由的限度统一,就越能用简单的技术来表达,而不是一味追求“效果”。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越简单的东西越有力量,堆叠起来的作品并不能代表你在自由表达,试试用简单的设计去传递。


创作者利用创作工具完成作品;创作工具补充创作者某方面不足。创作工具不断在迭代,几乎不能实时掌握最新的技术,但创作者的思想、思维、敏感度不会丢失,这让每一位创作者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工具,不能一味地追赶潮流。


技术(工具)决定下限,艺术(思想)决定上限。在系统的学院派教育体系之下,我们貌似喜欢追求思想上的完美,对于技术没有过多的苛求,否认“美工”身份的可能性。我的体会是,两者过于失衡的状态下,会选择转行/换专业。比较客观说法:侧重某一方面,用另一方面作为补充,不苛求精通,但要求合适。





“元宇宙”、“数字藏品”等新风潮的加入让艺术创作有了更多可能,您如何看待这些新概念?


新风潮的流行可以追寻到以往的艺术理念之中,这样可能会更好地看清创作方向。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新的概念让创作前所未有的自由,不受限于任何形式、任何思想、任何技术,只要你想要创作,就会有平台来作为承载。


我只是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谈这件事。主观角度出发,我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加入,让“元宇宙”成为艺术爆发地,成为这个时代的“美第奇”;客观角度出发,我希望这样的技术能让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受到更好的帮助,让“注册”成为一件简单的事。





了解到您近期也回国了,您未来会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跟打算?


新的创作计划会结合实体模型和数字艺术,更多的使用新媒体技术。除了个人创作,还在计划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碰撞出新的好玩的东西。


回国后自己有身份的转变,学生到设计师的转变;职业的选择,艺术到设计师的转变。相信很快就能在各个平台看到新的动态。










虚拟时尚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潮流艺术 虚拟时尚

1231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