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视觉设计师Primo Peng:通过IP设计、潮流艺术、虚拟时尚进行视觉艺术与多领域的跨界 | OF小酒馆
-
2022-11-03
彭笑天 | Primo Peng
南开大学 | 视觉传达设计
爱丁堡大学 | 平面设计
小红书签约数字艺术家
Behance/Zcool站酷 3D艺术专题推荐设计师
首届数字创意与国潮品牌高峰论坛 论坛嘉宾
Design Day Marathon 设计马拉松 铜牌
YoungBattle毕设奖 Top100
南开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周恩来奖学金)
第28届时报金犊奖
······
您好!欢迎来到OF小酒馆,先来和我们观众打个招呼吧!
大家好,我是Primo Peng,彭笑天,叫我小彭就好。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相比于“新锐艺术家”,我更愿意称自己为2D/3D领域创作者,一位视觉设计师。
创作中专注于视觉艺术与多领域的跨界,创意实践中常使用潮流、时尚元素,不满足单一风格的限制,而是去创造风格。在经历国内和国外两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方式后,想要把自己对艺术、设计的理解表达出来,在实践中抒发情感。
“永远相信下一个作品才是最好的。”
您是平面设计出身,是什么时候决定开始在视觉领域上做一些数字艺术和3D艺术的尝试呢?
我从来不拘束自己在某一领域,只要是能让我感受到设计的快乐的事,我都会去尝试。
在本科时期,我的专业是视觉传达设计,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课程非常丰富,能接触的领域也很广,包括传统绘画、书法篆刻、人物原画、三维设计、影像创意等等。这其中我对三维表现视觉很感兴趣,在计算机表现的课程上展现了极大的兴趣。
大概的时间点是17-18年,大二,在课下我自学一些软件,用C4D建模去做动态海报;18-19年慢慢接触到数字艺术作品,非常喜欢灰昼老师的作品,便开始了自学;19-20年,主创了南开大学百年校庆官方玩偶,个人IP Echo,天津文化IP Monkey Jin等作品。这大概是我在学习以及尝试过程中的经历。
可以分享一下您从南开大学到爱丁堡学习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吗?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体验和经历?
南开大学带给我坚实的设计基础,爱丁堡大学是对我设计思维的一次历练。
南开时期的我是初次进入设计领域,从素质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转变。这也是我真正爱上设计的时期。课程的丰富度让我感受到每一个细分领域的独特魅力,同学们也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经常会请行业内的设计师给我们指导,例如汉仪字库的设计师,互联网大厂的设计师,行业大牛等等,我们感受到焦虑的同时也为未来定下了目标。虽然同属于视觉传达设计,但所应用的场景十分多样,毕业后同学们也都在各行业发光发热。
爱丁堡时期是一次挑战。本科毕业后选择出国的原因是想要在设计思维上有所突破,想要通过学习来对比国内外设计的异同。英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十分注重批判性思考和设计调研思维,在刚开始的课程中十分痛苦,不自觉地会本末倒置,认为视觉的输出才是王道,忽略了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我慢慢认识到了调研的重要性,某些时候,设计调研的过程中就能说清楚你的设计立意,甚至不用出现设计产出的草图,这是另一种设计的力量,也是我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2016-2022年两段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带给我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认知提升,幸运的是,这是我热爱的,我愿意在设计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Rubberman Eric》这一系列作品让人印象深刻,您的创作思路是什么?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系列吗?
《Rubberman Eric》的原型创作于2020年3月,曾是一组个人练习作品,时隔两年为这组作品注入了新的灵感,同时也是一次探寻IP设计、潮流艺术、虚拟时尚的新尝试。
胶囊状的人物可以随意替换,互相组合,这种生动的多样性是跨界设计带给我的灵感,也是我个人兴趣所在。我希望找到一种方式来表现我所认知的视觉,在表面之下,去往深处。
在设定之外,才会充满期待。我在Rubberman可替换的特性中找到了自由创作的钥匙。
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在扩大的领域中,所有的定义都在逐渐模糊化。艺术是美的尺度,数字化重新定义了穿搭时尚,专业和领域不再是限制设计师的坐标系。这是一座桥梁,而不是目的地。作为一套个人练习,我通过使用多种元素完成自我表达,在混沌中探索新秩序的可能性。
您最近成功发行了自己的数字藏品,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注重“分享”。这个“分享”是多层面、多方向、系统性、有目的性的分享。分享的主体是你的创作,需要考虑的是目标群体,承载平台,以及分享的意义。
“数字藏品”需要被大家看到,所以需要宣发和推广。这里仅仅分享我个人的经验。我是在毕业之前完成的数字藏品的发行,我不仅仅将它当作一个收益,更重要的我想要把它当作我的一个IP品牌,宣传我自己,这样能够被更多的艺术家、团队和公司的Hr看到,为我的未来职业道路做背书。
设计师平台我分享在了国内的站酷和国外的Behance,都获得了专题推荐;大众平台我分享在了小红书,获得了数万曝光量,也获得了小红书的签约。所以“分享”需要考虑到目标群体,承载平台;同样的,主体作品的独特性决定了是否能走得长久。
如何利用作品传递出更具有自由度的表达?您认为创作工具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您又是如何看待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自由度的界限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例如思想的自由,题材的自由,技艺的自由。创作者用作品表达,越是不受限,就越个人化,思想化,情感化。这是否也是一种自由呢?当一个创作者把自由的限度统一,就越能用简单的技术来表达,而不是一味追求“效果”。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越简单的东西越有力量,堆叠起来的作品并不能代表你在自由表达,试试用简单的设计去传递。
创作者利用创作工具完成作品;创作工具补充创作者某方面不足。创作工具不断在迭代,几乎不能实时掌握最新的技术,但创作者的思想、思维、敏感度不会丢失,这让每一位创作者有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作工具,不能一味地追赶潮流。
技术(工具)决定下限,艺术(思想)决定上限。在系统的学院派教育体系之下,我们貌似喜欢追求思想上的完美,对于技术没有过多的苛求,否认“美工”身份的可能性。我的体会是,两者过于失衡的状态下,会选择转行/换专业。比较客观说法:侧重某一方面,用另一方面作为补充,不苛求精通,但要求合适。
“元宇宙”、“数字藏品”等新风潮的加入让艺术创作有了更多可能,您如何看待这些新概念?
新风潮的流行可以追寻到以往的艺术理念之中,这样可能会更好地看清创作方向。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新的概念让创作前所未有的自由,不受限于任何形式、任何思想、任何技术,只要你想要创作,就会有平台来作为承载。
我只是作为一个创作者来谈这件事。主观角度出发,我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加入,让“元宇宙”成为艺术爆发地,成为这个时代的“美第奇”;客观角度出发,我希望这样的技术能让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受到更好的帮助,让“注册”成为一件简单的事。
了解到您近期也回国了,您未来会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跟打算?
新的创作计划会结合实体模型和数字艺术,更多的使用新媒体技术。除了个人创作,还在计划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碰撞出新的好玩的东西。
回国后自己有身份的转变,学生到设计师的转变;职业的选择,艺术到设计师的转变。相信很快就能在各个平台看到新的动态。
虚拟时尚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