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文化数字化建设实践、经验总结

2022-11-09

第3696期文化产业评论



公共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是数字文化资源的使用者,也是数字文化资源的重要生产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公共文化机构需要把保存的音频、视频、图文等艺术资料、艺术档案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更好地保护珍贵的文化资源,为开发、利用打下基础;二是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中对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生产、创造高质量的数字文化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服务;三是对文化资源数字化成果的开发、利用, 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 | 周广明(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公共文化数字化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中国文化馆》第二辑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文化机构的大力推动和实施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充分彰显了公共文化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明显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的重要内容,需要社会共同参与,持之以恒,持续建设。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人们对政策的理解、对社会发展认识的不足,以及对数字技术的研究、应用不够,有的公共文化机构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方面进展缓慢,有的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偏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不高,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服务。


本文以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以下简称“中数集团”)在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实践为案例,探索数字技术在各类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应用及对数字化成果的开发利用,希望为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数字化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三个五年规划持续推动


“十二五”时期,我国已开始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统筹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重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


国家在“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陆续出台了《国 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对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背景、意义、目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工作机制等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的共识。


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的重点任务,即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


一方面要求继续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丰富数字文化内容,一方面要统筹推进数字文化资源的管理、利用,打通数据壁垒,充分发挥数字文化资源的作用。



各类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数字技术研发集成及应用


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经过长期的发展,生产和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脉,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些文化资源从存在的形式上主要可分为视频、音频、图文、实物等,只有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高质量的数字化采集、分类存储、科学管理,才能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打好基础。


珍贵历史音频资料的数字化修复


历史音频资料数字化修复的对象为各公共文化机构保存的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七十八转老唱片(虫胶唱片与黑胶唱片),以及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开盘录音带。


然而,随着这些介质存放时间的延长,老唱片的盘体不可避免地出 现霉变、灰尘、变形、损伤等状况,录音带的带基不可避免地出现掉粉加重、断裂、脱磁等状况,留存其中的珍贵资料随时可能会消失,而且随着产业的转移,相关的配套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匮乏。


中数集团多年来积累与录制了大量珍贵的高品质音乐节目,还录制了一批传统戏曲(曲艺)唱段并出版发行,承载了几代人的音乐记忆。对这些历史音频资料的数字化转化和修复,中数集团采取的是利用最先进的模拟信号转数字信号技术,研究制定转化修复数字技术方案和专业工作流程,配备专业适配的数字化模拟采集设备,加快对珍贵音频资源的数字化及修复整理并加以利用。


如2016年起实施的“声海拾珍·重听经典”珍贵历史音频资源数字化传承推广项目,把本单位累积的逾万首珍贵经典历史音频资源,通过数字化修复,形成高品质的数字音频资源,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播。


部分内容经过重新出版,在高品质音乐网上线,通过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交流、推广,将这些保护下来的珍贵音频资源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得以留存,也为国内音频资源数字化转录、修复、保存提供了参考与标准。


还有正在进行的“曲乐拾珍”传统戏曲(曲艺)唱段集锦库项目,致力于将一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用盒式磁带保存出版的优秀戏曲艺术家巅峰时期演唱录音的代表作进行数字化修复。项目收选了我国三十多个传统戏曲剧种、六百多个名家精彩唱段,艺术价值极高且多为绝版。当前已完成400个戏曲唱段的数字化转录,后续将针对该项目数字化成果做进一步分类 、编辑与整理,搭建相应的音频资源数据库及成果展示平台,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手段进行传播、交流、推广。


近代视频资料的数字化转化


上世纪80年代后,被大部分电视台及高端视频制作单位广泛使用的VHS和BETACAMSP录像带,是当时视频制作的普遍格式。


很多公共文化机构现在仍保存大量以这两种录像带录制的视频资料。这两种录像带采用磁记录原理,载体磁带十分容易受潮,存放时间越久,老化霉变的程度越严重,直接影响画面质量,甚至永久性损坏。随着数字录像技术的发展,上述两种录像带已很少使用,配套的播放设备大多老化失效,修复难度较大。


数字化转化就是指将前述视频资料,经数字采集后形成可以保存和编辑使用的数字视频文件的工作。


中数集团自2019年起,采用最先进的模拟信号转数字信号技术,通过转录、转制、4K修复,将大量上世纪80到90年代用这两种录像带保存的经典舞台艺术作品等影像资料完成一系列数字化转储工作,门类涉及戏曲杂技、歌舞、音乐、美术、书法、非遗等,其中部分影像所记录的老艺术家现已离世,因此,留存下来的他们的演绎作品十分珍贵。


书画等艺术品与纸质艺术档案的数字化


艺术品数字化的对象主要涉及国画、油画、版画、木版水印、漆画、拓片、书法、水彩等多种书画类作品。


书画艺术品价格普遍比较昂贵,原作品的色彩保护对存放环境要求较高,调取及查阅的过程繁琐,且画幅的跨度较大,在鉴赏和复 制过程中存在一定损坏风险。


此外,艺术品的数字化无论是出于复制的角度,还是出于文化交流、传承、建立数据库的角度,对扫描的色彩和精度要求都会更高,而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其展开数字化工作则可有效解决这些难题。


当前对书画等艺术品数字化高质量采集主要通过大型工业级扫描仪,如故宫、国博、雅昌等文化机构,均通过这类扫描仪进行书画艺术品的数字化采集。


2020年以来,中数集团使用世界领先的新型终极2D+3D表面非接触式大型扫描仪(德国 CRUSE4.0)专业装备,为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的国画、书法、油画、版画、拓片、水彩、木版水印等十大类3900余幅艺术藏品数字化服务项目;并为巨幅千米画作《永生》提供数字化采集等工作。


这种大型工业级扫描仪应用于书画等艺术藏品的数字化采集有几方面优势:


一是在扫描过程中,光电图像传感器、镜头、光源保持固定,稳定静止,扫描平台移动,使采集图像信号更稳定;


二是扫描速度远超其他同类产品,大大降低原作品库外存放时间;


三是扫描仪的最大扫描范围可达130cm×220cm,可有效减少扫描次数,多数书画作品可一步扫描到位,避免多次扫描产生的色差问题,降低拼接难度,实现对原作品的无损保护;


四是扫描仪采用的是平台真空吸阻方式,并可以随时调节吸阻大小强度,相较于平台静电吸阻方式,静电会非常容易折断中国书画材料如宣纸、绢中的纤维,对扫描物造成不可修复式的损伤;


五是可以在不接触原作品的情况下进行数字化扫描,扫描仪可根据原稿的厚度调节高度,最大厚度可达500mm,对于一些带画框的艺术品可以带框采集,减少因拆装不当对艺术品造成的损伤;


六是CRUSE4.0可调节扫描分辨率范围为200dpi-4000dpi,颜色深度48bit,支持金色及银色等专色输入,最终的数字化成果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原作,满足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对数字化技术的最高要求。


对于一些纸质艺术档案、资料,数字化质量的要求不像书画等艺术藏品那么高,可以采用A3画幅零边距扫描仪、Alpha全画幅单反、EOS-1DX Mark3单反、EOS-5DX Mark4等多种图像采集设备进行采集,满足对艺术档案资料数字化保护和后期的利用,既可以提高采集的效率,又可以降低采集的费用和数据存储的空间。


如中数集团采用A3画幅零边距扫描仪为中国交响乐团建立的数字化艺术档案一期项目, 以及完成的《洪家关贺氏家族人物回顾》中275位族人家谱数字化采集工作等。


VR/AR/XR、三维全景采集及呈现制作


随着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和提升,平面的数字化已不能满足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需要。


在数字展览、舞台效果、影视呈现效果等方面,以及文物、非遗、建筑等立体呈现方面,都对VR/AR/XR、三维全景技术采集及呈现制作 提出了要求。将VR/AR/XR、三维全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在文物、非遗、工艺美术、舞台艺术上进行综合集成应用,可支持与服务舞台艺术、戏曲影视、电影制作、数字展览等相关艺术表现样式、观演方式的创新探索。


如在中数集团制作的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晚会和节目中,XR技术的运用,支持了节目大屏包装、节目投影、现场AR等任务。在京剧电影《安国夫人》和《邓恩铭》中, 中数集团利用强大的地形景观编辑工具,实时塑造大气环境系统,打造人物所在的真实景观世界,创作出更高质量的视觉效果。


4K/8K直播服务与舞台艺术数字化采集


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就是要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使有限的投入,服务更多的人民群众。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获取文化资源主要通过线上。


录制高质量的演出、剧目、文艺节目通过“云端”传播或网络直播,可以使优质的演出、活动等文化内容被更多人共享,让偏远地区的群众可以同步欣赏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音乐会,也可以让人足不出户观看全国各地的演出,这对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具有重要作用。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推广群众文化活动高清网络直播”的要求及加强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正是让公共文化服务从线下到线上,插上云的翅膀,飞入千家万户。


文艺演出、活动、剧目等在网上传播,一方面要有精彩的内容,另一方面质量要高。现在网上的内容是海量的,没有好的内容和高的质量,同样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当前,高清、超高清、4K/8K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质量的录播、直播和舞台艺术数字化采集,如中数集团近年来承担的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文艺演出《伟大征程》艺术档案的摄制任务、文艺战线老领导、老艺术家“口述史”拍摄录制工作等,以及以超高清技术直播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的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型民族歌剧《同心结》和在梅兰芳大剧院举办的“纪念京剧大家李金泉诞辰百年”演唱会等多场演出。


以双视角双屏直播技术直播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开幕式,以及演出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等等,让数百万观众共享优秀艺术成果。


在实践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中数集团牵头制定了《舞台艺术数字化采集技术标准》,进一步为规范、高质量的舞台艺术的数字化采集提供参考和遵循。



数字化成果的开发与利用


对文化艺术资料、艺术档案等资源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数字化,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保存这些珍贵、稀缺的文化艺术资源,传承文化根脉,另一方面要把其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服务于人们的科研、学习、科普、创作、生产、欣赏、消费等。


中数集团对数字化成果的开发与利用主要通过整合梳理数据资源,生产优秀数字文化产品;研发艺术数据库和数字产品分发平台,培育与壮大数字化服务新业态;建设沉浸式体验馆,促进文旅资源的数字化及可视化表达;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需求,推动数字化成果的开发与利用,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可为公共文化机构对数字化成果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整合梳理数据资源, 生产优秀数字文化产品


中数集团对大量的数字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挑选优质内容,精心策划选题,推出系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音像、电子、互联网产品等高质量的数字文化内容精品力作,建设高品质、国际化的数字文化产品原创内容与集成基地。


中数集团在收集清末民初早期京剧老生行当名演员演唱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了20位名家的唱片录音,运用先进的播放和数字化技术,对早期须生名家的老唱片资料进行数字化修复,并出版了《金石遗音—早期京剧须生唱腔集粹》,集合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灌制的210面老唱片资料。该项目是对京剧老唱片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进一步开发,也让早期京剧宗师的历史遗响、大家经典重新萦绕于人们耳边。项目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


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工程通过选取当代京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录像后录音再录像的方式,反复加工打磨,为当代京剧名家留下最精彩的艺术纪录。中数集团共录制完成104部剧目,经过后期剪辑、制作,这些剧目为京剧艺术的传承留下了基因和标本,同时,陆续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让广大观众欣赏到高质量、精彩的京剧剧目,对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传播、普及都起到重要作用。


研发艺术数据库和数字产品分发平台,培育与壮大数字化服务新业态


中数集团自成立以来,累计出版9000余种数字出版物,引进了包括电影、音乐等各门类音像出版物6000余部。在传统出版业务基础上,研发各门类艺术数字资源数据库和数字产品分发平台,积累了近5000TB珍贵经典历史音视频等数字资源。这些数据库和数字产品已被全国上百所高校、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教育、研究机构使用。


通过超高清影像技术以及高品质拾音技术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相结合, 建立与丰富了包括中国戏曲音像库、中国戏剧音像库、中国音乐音像库、中国舞蹈音像库在内的国家舞台艺术音像库,以及包括中华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京剧绝版赏析数据库、中华戏曲老唱片数据库、中华曲艺老唱片数据库、丝绸之路上民族音乐赏析数据库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资源数据库,包含各类民族音乐和曲艺作品2万余首、逾10万分钟。


《中国连环画数字图书馆》是中数集团对海量连环画数字资源集成开发的一款深受各年龄段人群喜欢的数字文化产品,收录了经典连环画作品近5000种,题材涵盖历史演义、神话故事、党的革命历程、现当代文学和外国精品等,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出版的经典连环画作品、珍藏绘本、连环画期刊以及绝版影印珍品。该产品结合现代数字科技,打造了在线及镜像数据库、多媒体U盘阅读器、触控一体机系统、移动阅读端等产品矩阵,既包含艺术经典的原汁原味,又能实现高清快捷的数字阅读体验。该产品2021年荣获中国政府出版奖和第十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优秀品牌”。


建设沉浸式体验馆,促进文旅资源的数字化及可视化表达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运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信息技术,加强公共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服务[1]。


中数集团将积累的音视频、图文资料、三维数据,通过大数据、5G、VR、AR、XR等新技术应用,促进文化、旅游与科技相融合,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及可视化表达,形成更多沉浸式、可感知、可体验、可互动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推动文化和旅游体验中心(馆)的建设。


利用VR、AR、XR、三维全景技术对非遗实体 资源、非遗技艺等进行转化、开发,将在全国5A级景区、历史文化名街、非遗街区等建设100个“非遗数字体验中心”(馆、厅、室),打造沉浸式、场景化的文化旅游消费综合体。


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需求


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也是打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畅通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融通文化和科技、贯通文化门类和业态, 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举措。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重要内容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也提出推动公共文化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


通过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可视化和系统运维技术,将公共 文化大数据资源转化为更强的研判力、决策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对文化需求预测和内容供给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推动将相关文化大数据资源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1]。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架构主要由前端(供给端、生产端)、终端(需求端、消费端)以及云端构成。


供给端主要是建设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三个数据库;


生产端是通过数据采集、清理、标注、关联、解构、重构,将碎片化的数据、素材资源通过数字化生产转化为适合当下的、可以利用的文化体验产品;


需求端是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打造场景化、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体验场景,包括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文化体验厅等;


消费端是将可用于创作、生产、利用的文化素材、文化数据通过交易所、数据超市等服务广大消费者;


云端也叫国家文化专网(广电网络),作为数据承载网络, 为文化大数据产业各环节中相关设备和系统互联互通提供数据传输通道的专用通信网络。


前端、云端和终端,借助国家文化专网现互联互通,构成安全可信的文化生产闭环系统[2]。


中数集团通过接入国家文化专网,部署了底层关联集成系统,将数字化资源导入国家文化大数据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清理、标注、关联、解构、重构,完成了数据集的搭建。


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舞台艺术音像库、中国传统音乐数据库、中国大学生优秀数字艺术作品库、《伟大征程》艺术档案数据库、世界音乐资源集成数据库、世界乐谱资源集成数据库、世界美术资源集成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8个主数据库、69个子库,线上已完成了文化数据37000余件、文化资源数据集270余个、视频1760余条、音频11800余条、图片23000余张、电子文档500个的底层数据关联工作,让数字化成果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人民群众的关注点在哪里,我们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只有以先进的技术、丰富的数字资源、高质量的数字内容、便捷的智能化服务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更好地服务人民,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


否则,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EB/OL].(2021-06-10)[2022-05-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23/content_5620456.htm.

[2]高书生.文化大数据建设开启不一般的新基建[EB/OL].(2020-11-26)[2022-05-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399358995300904&wfr=spider&for=pc.



 话题互动 
您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三川汇文化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数字文化集团 文化数字化

1557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