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媒介批评》期刊建设研讨会暨第五届媒介文化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2022-11-17


2022年《媒介批评》期刊建设研讨会暨第五届媒介文化研究论坛于11月12日举办。来自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相聚一堂,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探讨了《媒介批评》杂志未来的建设目标以及媒介文化研究的新趋势、新思路。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上海文化》、《文艺争鸣》、《探索与争鸣》、《中国电视》、《四川大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东南学术》等知名期刊提供学术支持。
论坛开幕式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徐翔教授主持,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对本次会议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学院快速发展的情况,提出在《媒介批评》列入CSSCI收录集刊之际,学院将加大支持力度,壮大这一学术平台。副院长王建民教授现场表达了学院对刊物的期许,《媒介批评》主编张柠教授在线上介绍了刊物的发展历史和时代定位。
开幕式后,论坛举行编辑部了揭牌仪式,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建民教授、徐翔教授、《媒介批评》主编暨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柳珊教授、王鑫教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汤文辉总编一起为刊物揭牌,并和与会嘉宾一起合影留念。
随后,论坛进入大会嘉宾主题演讲环节。
《媒介批评》前主编兼总策划蒋原伦教授以上海大规模流动人群——快递员为突破口探讨城市媒介问题,他指出人就是城市的媒介,城市的美好生活是以人的生活形态来展示的。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陈龙教授从卡斯特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再结构化”的理论出发,讲述了媒介技术的变革从连接、交互到虚实相生的过程,并指出媒介技术、全民媒介事件和多元文化生产三大因素带来了媒介的去中心化,要按照新媒介的路径去处理问题。
《上海文化》主编王光东教授点出当下媒介文化背景下最大的变化是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化,原来主要集中于纸质书籍,但是现如今信息技术催生了多种文化现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汤文辉总编辑用“学术前沿”和“持之以恒”两个关键词总结了《媒介批评》期刊创刊十八年来的建设高度,指出《媒介批评》运用每一期的核心话题来理解、把握、包括和记录这个时代。
同济大学出版社金英伟社长提出在当今“生命、生活、生存”媒介环境中存在着“自然生命、机械生命和虚拟生命”,人类将围绕互联网扮演角色。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姚建彬教授则从《红楼梦》的域外传播视角探讨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媒介匮乏问题。他从“阿瑟·韦利之问”谈起,提到了关于文学名著《红楼梦》海外传播的概览、媒介现有形态、媒介匮乏性表征、媒介匮乏原因分析和解困路径五项思考,并指出为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能对人类造成的新异化寻找可能路径,未来要通过多向交流,推动构建基于东亚文化圈等区域性组织的文学传播与交流共同体。
下午,论坛围绕“期刊建设的实践探索”和“城市·媒介·情感”两大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吸引了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辽宁大学、苏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和热烈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部主任张跣教授主持了“期刊建设的实践探索”环节。《苏州大学学报》副主编江波教授提出要打造品牌,回归学术期刊的消费者——学术共同体,做好品牌定位、设计和媒介生产,提高核心传播力。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龙杰点明《媒介批评》的核心在于“批评”,肯定了《媒介批评》从跟随、引领到生成批评思想力的先进性,同时表达了同国内各媒介就建设良好关系和融入整个媒介领域的美好愿景。《中国电视》闫伟副主任点明学术杂志要起到连接业界和学界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分享了理论研究要经世致用的办刊宗旨。《四川大学学报》周维东副主编提出了关于学报办刊的一些思考,认为学报应关注三类前沿问题:基础问题、原发问题和交叉问题,最后从“新文科”前言问题、文明互鉴和全球治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阐释三方面表达对未来的规划。《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部主任周春玲总结了同济大学学报在编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总结的经验,并提出解决之道,包括寻找恰当可靠的外审专家,考虑基本国情和遵循出版规律和出版标准。《东南学术》副总编辑郑珊珊指出《媒介批评》的定位是21世纪的前卫批评,其中选题创新程度高,阅读欲强,同时指出期刊发展过程中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加强专、精、特、新建设,突出期刊的理论性定位,强化地域特色和优势,强调论文选题中偏宏观,同时重视交叉学科研究,力求在理论上有一定创新突破。《上海文化》金方廷编辑介绍了《上海文化》转型成为集文学、心理、文化研究为一体的学术期刊发展历程,并分享了相关办刊经验,供会议同行们以此共勉。《探索与争鸣》的叶祝弟主编提出要重视媒介批评的现场介入性和公信力,强调真正的批评是有策略的、不伪装的、一针见血的批评,文化应营造出一种动态而具有枢纽性的批评生态,要通过功能性的批评来建构起整体性的多元视域。
同济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部主任丁国生指出同济大学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滋养和独特的理工科背景等三大办刊优势,并表达对《媒介批评》越办越好的美好祝愿。
 “城市,媒介,情感”环节由艺术传媒学院传播系主任王鑫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传播系主任邓建国教授以“传播与共情:浅论城市、媒介与情感的共生关系”为主题进行演讲,讨论了“可沟通城市与市民情感”、“智慧城市、元元媒介和人类情感”等前沿问题。南京大学《文化研究》副主编周计武教授以“当代家庭中的媒介装置、视听模式和情感结构的嬗变”为主发表演说,对“作为装置范式的媒介”“技术驱动与文化模式的转型”“视听之道与情感结构的嬗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四川大学设计学院艺术系主任许亮教授以“设计的温度——为健康而设计的跨学科实践与思考”为题进行了演讲,提出要学习同济进行跨学科艺术项目研究,思考设计作为中间物和媒介物在知识生产、媒介和共创中的作用,并指出媒介多元化和场域化将个体、群体、患者和医生捆绑在一起,科技带动媒介变化,也让合作意味着互信,但也可能代表过渡的依赖。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黄春燕副教授从叙事学角度探讨了“媒介、故事和经验”的话题。她首先分析了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的相关理论,随后将“任天堂”制作的塞尔达传说游戏作为对象,探讨玩家主体的行为逻辑,指出通过影像和语言的结合,无物质形式的电子游戏向着角色身体敞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王晓虹助理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赛博城市的“死亡情感’:网络自杀游戏的心理镜像及反思——以“蓝鲸挑战”自杀游戏为例》,探讨该游戏诱捕青少年的心理作用机制、塑造死亡图腾以赋予唯美内涵的方式以及制造封闭虚拟情绪蒸笼以设置情感围猎的路径。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助理教授张艳的演讲题目是《媒介物质性的引介》,指出要关注物质性研究的理论起源,关注人和非人相互交织的网络,她从人类能动性、非人能动性、作为装配的能动性三个角度讨论了对媒介物质性研究的误解,并从媒介技术对心灵史的建构、非人的认知和情感、媒介与神经物质主义三个层面进行了相关思考。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助理教授丁凡以“作为媒介的十六铺码头:城市文化和城市记忆的生存场所”为题,探讨了城市作为媒介的客体如何交叉,以及空间的生产和转向、更新和再实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等空间媒介化问题。辽宁大学魏宝涛副教授从“品牌短视频创意传播中的用户情感价值”角度,指出可以参考行为设计学层面“想象+情感+连接”的思考路径,从短视频平台出发,关注品牌自身实践与用户沟通,重视品牌的故事讲述和用户情感诉求,以此来实现品牌自身价值和用户的情感差距,并点明深入挖掘用户情感价值的三个途径:对品牌可持续的社会价值的创新、从企业品牌的社会责任和从企业的公益营销。陕西师范大学王敏芝副教授以“时间感与情感”为主题发表演说,从人类对时间的感受,时间结构的现代性转变,情感体验的现代性转变,追寻“吾心安处”的日常实践以及追问“情归何处”的文化反思五个层次进行深入探讨。 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张昱辰教授以“数字媒介与地方营造”为切入点,以上海的北京东路,苍蝇小馆为例指出地方是人和物的聚合,探讨普通人如何在集体行为中构建新的认同,同时分析了地方研究的安栖主义、游牧主义和实践理论三种范式,并对媒介视角下的“地方”进行反思:数字媒介在对地方的讨论中未被放在核心对待,其是否在地方的形构中扮演角色,如何考量其角色?
最后,闭幕式由王鑫教授主持,柳珊教授致闭幕辞,表达了对所有参会学者的感谢,以及未来同各领域专家进行深入合作,建设交流平台,彼此了解扶持,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景。



编辑| 罗雪原

责编| 毛苒玉焯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媒介批评 研讨会

1454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