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新媒体艺术家苏永健:数据身体将肉身体征最大限度隐去,电子机体装置放大了人类肉身的活性和韵律 | OF小酒馆

2022-11-17



苏永健 | Yongjian Su


苏永健,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艺术与科技方向博士研究生在读,曾交换留学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ZKM艺术与媒体中心)。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最高毕业奖——“千里行奖”唯一获得者。作品曾于全国各地,瑞士及德国重要展览多次展出。


他的主要作品涉及且不限于电子媒介、生物材料、机械制造、机器学习及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等媒材和方式,以回应技术环境本身所构成的人、机器、自然三者之间新型抗衡关系和边界的探索和思辨。












您好!欢迎来到OF小酒馆,先来和我们观众打个招呼吧!


大家好!我是苏永健,是一位新媒体艺术创作者,也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的博士候选人。我近6年以来的作品类型多以机械装置为主,其中涉及编程、电子电路设计和机械加工等创作方式,由此也自称为美院毕业的理工男。





您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艺术与科技方向博士研究生在读。您是怎么确定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什么选择该领域进一步深耕呢?


最初在硕士阶段选择了艺术与科技方向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我在本科毕业设计时完成了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件作品《虫舱》,并在当时得到了诸多关注。



《虫舱》的创作动机一方面源自我童年时期对拼装玩具和计算机编程的兴致,另一方面或许也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母亲一直从事着手工艺行业。这些因素都在有意无意中促就了我对手作、造物和电子材料的兴趣,由此,借着第一件作品创作的势头,便自然选择了与此相关的艺术与科技方向,并深耕至今。




您的作品涉及了电子媒介、生物材料、机械制造、机器学习,以及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等多种媒材和方式来进行创作,这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


对于多种材料和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的创作尝试除了始于个人兴趣之外,更多是期盼自身的思维范式能始终保持鲜活、对周遭世界的感受时刻保持敏感。在明确自身创作脉络和研究主线的基础上,我时常提防自己不要仅在自身所熟悉的一两种固定材料和创作模式上僵化地生产作品。有时,与拥有不同研究背景和经验的设计师或艺术家打交道,也是一种打开自我僵化思维、激发创新的有效手段。





在您的作品《肉身映像》中,您提到了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的共塑使人类迈进了全新的进化阶段,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您认为赛博格的出现/后人类时代的来临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或许,在虚拟物不断裹挟自我以及周遭现实的当下,我们的身体是普遍缺席的,我们对于身体的感知也可能会趋于缺失。换言之,我们与身体的距离可能会越来越遥远。



《肉身映像》的创作便基于这样的语境,它呈现出将人类身体与电子机体二者并置相连的视觉面貌,特别之处在于,电子机体与虚拟世界中的数据身体截然不同的是,数据身体总是将肉身体征最大限度地隐去,而电子机体装置却恰恰放大了人类肉身的活性和韵律。



在展演现场,表演者身体的姿态、肌肤的体温、脉搏的跳动和脑电波均可被可穿戴设备捕获,并转译为机体装置上多样化的动态和声音,让你听见身体,唤醒对身体的感知,重新体会身体在场的力量。






您的作品《当呼吸可以言语》是和作品与艺术家巴瑞云共同创作的,可以分享一下这段创作经历吗?


巴瑞云以往的创作多关注于社交关系、亲密关系相关的主题,《当呼吸可以言语》作品材料中的透明气泡也是瑞云主要作品中的重要符号,它暗示着人与人之间不可见的文化隔膜。



作品的创作动机一方面是在与瑞云探讨各自作品的时候,无意间萌生出要在她的透明气泡顶部加个互动触角的无厘头想法;另一方面,这件作品的创作时刻正处于疫情当下,我们每个人面对面的机会都变少了,这种共同的际遇促使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发生何种转变。我们今天彼此间所建立的关系都是基于媒体和网络终端所中介化的,看似当下的沟通方式前所未有地高效且丰富,然而沟通介质的丰富性似乎并没有扭转人际关系的疏离局面。由此,我们试图发问: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在作品《当呼吸可以言语》中,人际之间原本的沟通语言被带有隔音功能的气泡剥离了,当观众的脑袋处于气泡中时,其鼻下的二氧化碳的传感器会感应到其呼吸的频率和强弱,进而驱动脑袋上的触角前后摇摆,当面对面触角末端的麦克风与扬声器相互接近时,就会发出像鸟鸣一般响亮的啸叫声。此时,人与人之间仅能通过身体本能的呼吸来作为交流语言,如同复归于动物般的交流状态,以此发问: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义彼此间的联结关系?






您在国内外有许多的参展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这些经历吗?


对我来说,参展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让作品曝光、面向大众,经受大众、同行、批评家、策展人的考验并取得批评和反馈,这些回馈往往十分有助于我进一步审视自身的创作;另一方面,参展经历或许不在于多和杂,参加不同的展览并非简单意味着仅把作品换个地方摆而已。在这其中不乏会碰到有意思的、不同寻常的策展主题,当作品在应对不同的展览语境和地域现场时,它所发生的效应也是不一样的,甚至不排除受展览主题的启发,需要对已有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地二次创作,以此来使得自身的创作思考在变动的语境中持续激发新的观念和诠释空间。





可以为我们的读者小小透露一下您下一个作品的创作方向吗?


最近很快要落地的一件作品也是与巴瑞云一同合作,与通过气味、嗅觉和食物来建立社交关系的主题有关。





最后,您作为过来人,对踏上艺术创作之路的后来者有什么建议或者鼓励的话吗?


不要停下来,保持动手,保持思考,保有态度,保持鲜活。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OF COURSE想当然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587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