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进退”之间,探索当代水墨的边界与外延

原创 2022-11-17



2020 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艺术展——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特展艺术总监李小山先生在当前的“水墨热”下,提出了“闭环”的概念,他表示:“从焦虑、试探到稳定,水墨画领域逐渐形成了显而易见的闭环,与传统相比,它是当代的;与西方相比,它是本土的。在这样的闭环里,一切都是自我循环、自我论证、自我定位的。”在他看来,当代水墨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却又相对固守的“闭环”。


展览现场,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0。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图片致谢中国当代水墨年鉴

2022年,同样是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一场名为“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的当代水墨展再次拉开序幕。本次展览主题取名“CHUO(进退)”,音同“辵”,“进退”共用同一个偏旁,取义“走走停停”,借此主题,可被想象为在同一个时间轴线下,当前所有与“水墨”相关的判断一定是在行走中的。


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官方海报。图片:致谢中国当代水墨年鉴

“CHUO(进退)”以点带面,撷取中国当代水墨艺术40多年发展以来的变革发展、曲折历程、多样形态和丰富面貌,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近50年来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水墨艺术。展览旨在以当代的文化视野,进一步观照传统,以当代的文化情怀,进一步追寻水墨艺术的当代价值。
展览以众多“泛水墨”的当代艺术作品为主,提供一种介于“前卫”与“传统”两种极端状态的艺术作品与视觉艺术,让观众看到“闭环”之外不一样的当代水墨作品。此次展览策展人、南艺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表示:这是一次去除中间段的展览尝试,同样也是面对“闭环”和解答“闭环”的一种新的角度。
作为传统文化发展重镇,深具传统中国画底蕴的南京,也成为激发当代水墨变革与发展最重要的城市。两次重要的“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在此举行,也是对中国当代水墨近半个世纪发展以来的追溯与反思。


展览现场,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2。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图片致谢中国当代水墨年鉴

传统VS前卫

策展人林书传介绍,从展览主题和关系上来看,最近两届“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展”互为呼应,相互补充,阐述了当代水墨发展的前因后果;从参展人员的选择来看,两次展览的艺术家更没有重复之处,如果说“档案:逐渐形成的闭环”遴选了当代水墨的“中坚力量”,那么,“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则选择介于“传统中国画”与“与水墨相关的当代艺术”两个“极端”的艺术家,借此探讨水墨的边界与外延。
“CHUO(进退)”共邀请了33位创作风格截然不同的两组艺术家,他们带着具有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面貌的作品同台展示。参展作品的跨度,也从上世纪中国画的变革开始,延续至今,这些作品无论从时间还是风格上,都成为中国当代水墨发展的一个切片。
其中一组是16位创作相对传统风格的水墨艺术家,包括杜滋龄、何家英、江宏伟、冯海涛、李中诚、林海钟、潘汶汛、王法、王孟奇、王子武、萧海春、徐乐乐、袁武、张捷、张孙哲……通过更接近传统中国画语言的方式进行创作。
著名人物画家王子武创作于1973年的作品《用徐悲鸿法写之》是本次展览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作品直接体现了画家在中国画创作方向上承继的“徐(悲鸿)蒋(兆和)体系”。王子武以西方素描、结构、光影、色彩与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技法进一步大胆结合,将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被视为“当代中国人物画的领军人物”的袁武,在水墨艺术领域注入当代文化的观念与创新意识,探索传统艺术人物画的现代转型,以传统的笔墨表现出新的视觉效果,记录时代思潮的演进变化。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林海钟曾参加“新文人画运动”,艺术创作主张以笔墨为宗,提倡文人画风,以书入画传承古意,为今人所用,承继了“浙美”水墨创作一派传统画风。同是“新文人画”代表性画家的王孟奇,擅长写意中国人物画,以奇胜巧,以简约之笔画出人间百味。


展览现场,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2。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图片致谢中国当代水墨年鉴

同样深受“浙美”学院体系性训练的影响,画家张捷在积极探索“创新”与“实验”水墨之后,又回归传统,选择性地撷取传统山水画精髓,创作了笔下具古意却又贴合当代的山水世界。
与此同时,有着当代工笔画界“南江北何”之称的江宏伟与何家英的作品也同时出现在本次展览中,长期生活于南京的画家江宏伟,其花鸟画作表现出对古典、传统情怀的追求,而何家英笔下的人物则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现代感。
同为江苏人物画家的徐乐乐,在85美术新潮便确定其独具一格的画风,她师法古人却又超越传统,创作出极具趣味性、戏剧性的人物画。另一位江苏工笔花鸟画家中的代表人物,王法则在中国传统花鸟画中寻求“自然”之境。
“新海派”画家领军人物萧海春,研究传统山水数十年,在守护与超越间,为海派山水画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展览现场,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2。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图片致谢中国当代水墨年鉴

另一组则邀请了17位作品看似与传统水墨毫不相干,但实则深受水墨影响或启发,与水墨精神遥相契合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包括:赵跃鹏、邓箭今、管怀宾、黄靖杰、黄宇兴、江衡、康海涛、刘炜、刘子建、毛焰、邱岸雄、邵戈、申亮、史金淞、孙逊、王光乐、邬建安……这些艺术家则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的材质,对当代水墨展开了全新探索。
当代艺术家邱岸雄,其影像艺术借用水墨传统技巧与意象,重新整合、构建充满神秘感的“山水奇境”,借以表达他对山水、历史、文化的理解。邱黯雄曾潜心十年,创作水墨电影三部曲“山海经”,他的绘画作品和影像作品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传统韵味——诗意、优美、雄健、空灵。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管怀宾在其跨媒体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水墨情怀。同是“浙美”系画家赵跃鹏虽以比较传统手法作画,但其多样化的语言画面,使其呈现出奇绝、清新脱俗的风格。黄靖杰则尝试以传统水墨艺术创作的方式,赋予传统山水以全新的意义和价值,创造出不一样的风景。
装置艺术家史金淞将从菜市、花市购买到的新鲜食材与鲜花经过特殊炭化处理,将形成的碳粉作为材料进行创作,以水墨原本的物质形态去探寻水墨画的起源,从物与身体的角度,诠释另一种水墨叙事逻辑。


展览现场,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2。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图片致谢中国当代水墨年鉴

邓箭今、刘炜、毛焰、江衡、申亮等几位以油画创作与当代艺术为人所知的艺术家,创作油画之余,大胆尝试水墨画技法,感受水墨创作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反思东西文化的不同与反差,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广泛的延伸与拓展。
70后艺术家黄宇兴2003年创作的《四个神秘网友》是艺术家少有的早期作品,画作采用水墨、丙烯为媒介,在画中表达自我精神世界,探索当代文明发展下产生的种种议题。
王光乐的2022年新作《221017》同样以丙烯和墨为媒介,以其成名作“寿漆”层层涂抹的方式创作而成,持续一年,画家每天都为作品上一层墨,这样的创作方式,以呼应了传统中国画创作的“积墨”法。
年轻的油画家康海涛,虚淡迷离的画面效果,让人想起罗斯科后期的抽象绘画,也让人感受到托伊曼斯的图像,然而,在这些貌似折中的视觉语言背后,却隐藏着画家对传统水墨艺术的理解。美院版画系出身的孙逊,以手绘而成的动画影片为主要创作媒介,在其创作中,不断以水墨等媒介展开其不同的叙事效果研究。


展览现场,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2。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图片致谢中国当代水墨年鉴

进步VS退步

自“五四”运动以来,西风东渐,中国画传统被质疑,中国水墨艺术在改良与创新的潮流下,不断创新递进。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绘画尤其面临严峻挑战,传统还是前卫,固守还是变革,成为一个百年来也绕不开的话题,100多年来,水墨艺术的创新者逾矩而为,而误入歧路者也不计其数。
早期当代水墨的开拓者杜滋龄便是大胆“革新”中国画的代表,其作品深得中国传统绘画“以形写神”的法度,更兼具南北中国画技法之长,形成浑厚华滋、壮美朴实的画风。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大众消费文化的崛起,伴随中国当代艺术的出现与发展,传统水墨也被卷入其中。水墨创作如何直接有效地表现当下社会以及人的生存状态,如何直接有效地表现中国社会日益复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又成为一代创作者必须面临与解决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实验水墨”运动的主要发起者之一刘子建,至今仍坚守“实验水墨”运动的初衷,坚持以“东方的智慧和水墨表现形式”来关注与表达“现代社会物质高度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一主题。同样因“实验水墨”而名声鹊起的艺术家邵戈,一直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通过其作品,剖析当代人与社会存在的丑恶与陋习。
进入21世纪,当代水墨画家开始以新的思维、语言方式、感受和图式,构建新的水墨内涵。他们一方面回溯传统,从东西方艺术传统中取其精华,以实验的方式转化为个人图式;另一方面则以“个人”的感受感受现实,在作品中大胆展现自我与现实。他们立足于个体的文化观念、生活体验与审美取向,创造出新的水墨图景,进一步拓展了当代水墨的外延和内涵。


展览现场,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2。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图片致谢中国当代水墨年鉴

2013年以来,新一代的水墨艺术家们,在水墨语言的研究上坚持持续的探索,既坚持水墨语言的探索,同时也在表现的主题和题材上有自己独到的视角,由此展现出他们富有锐气的思考。
在当代画家中,艺术家冯海涛在深入研究传统工笔画“勾勒填色、三矾九染”的技法基础上,却又不囿于传统,以毛笔和宣纸,构造出一幅幅超现实的画作,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探求出一条和解之路。
艺术家潘汶汛灵活运用传统绘画元素,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与独特的感应力,成功地激发出传统水墨语言的当代活力。
年轻的90后艺术家张孙哲,致力于探索传统工笔画的质感与表达,建立与当下生活经验的联系,激活传统。另一位90后艺术家李中诚,以传统工笔画技艺探求当代议题。


展览现场,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2。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图片致谢中国当代水墨年鉴

与此同时,“新水墨”在国际国内甚嚣尘上,将当代水墨的热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国内的以“新水墨”名义出现的展览也在北京、南京、山东等地层出不穷。
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不断革新、上下求索,近百年来,各个时代的水墨艺术家们都在借用水墨这一极富东方特色的艺术语言,寻找符合时代审美与追求的创作突破口,创作出顺应时代的水墨作品。
无论是前卫的“当代艺术”部分,还是看似“保守”的“中国画”部分,在艺术家各自所处的时代,他们的创作都是前卫且先锋的。不管是“中国画”,还是曾经的“新水墨”,他们各有长短,不仅有重合相似之处,更有不同的地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至今,都已融入“当代水墨”的范畴之中。参加本次“CHUO(进退)”的艺术家们也深信:水墨传统并不是守旧,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的。
在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五周年特展之时,李小山提出“闭环”这一观念,表露出其对当代水墨的悲观情绪与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其期望,“在水墨的闭环并非铜墙铁壁,趁着光透进来,艺术家仍然是有所作为的,我深切地满怀希望地期待着”。
在中国当代水墨年鉴第六届邀请展举办之际,展览又抛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当代水墨到底是什么?它的的当代性是什么?新的语境下,当代水墨要解决什么问题?拥有深厚传统渊源与经典资源的水墨艺术,在新的时代与文化语境下,如何向前发展?


展览现场,CHUO(进退)——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2。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图片致谢中国当代水墨年鉴

林书传也对此提出他的疑问:当“传统”与“当代”展开一场孰优孰劣的肉搏战之时,到底谁强谁弱?水墨作为一种“语言”,面对如今时代的瞬息万变,到底是“进”是“退”?
开放的问题,开放的答案,因为当代水墨本身就在不断演变与发展,无论是坚守传统的以退为进,还是敢于突破与尝试的不破不立,当代水墨,仍是一场持续不断地变革与拓展。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289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