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文博日报】每天三分钟,了解文博圈
-
2022-11-17
2022年11月17日
■ 黑龙江完成国保单位保护标志制作
■ 厦大撤销人文学院,成立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 “第一届宋代考古与文物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 美国纽约百老汇博物馆开放
■ 奥地利:抗议者在博物馆内向油画泼黑色液体
■ 沈阳故宫博物院建院96周年
■ 成都自然博物馆即将重新开馆
■ 无锡灵山博物馆揭牌成立
【考古】
■ 完善考古工作“吉林模式”
■ 连云港市3考古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黑龙江完成国保单位保护标志制作
近日,黑龙江全面开展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制作工作,完成了25组保护碑、13副保护牌、570根界桩,总计608个保护标志的制作,为这些珍贵文物提供了安全保障,起到了警示作用。
作为2022年重点工作,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局从年初即积极推进,组织4个市地9个县(市)的文物部门,认真开展摸底调查,对每处文物的保护碑、保护牌、界桩的制作数量实地测算、分类统计,科学谋划文物保护标志的制作数量和地点。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标志规范进行制作,对保护标志的样式、材质、大小、内容均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保护标志碑、标志牌正面书写文保单位名称、公布单位、树立日期等,背面镌刻文物简介,注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碑文内容由专家审核把关,确保保护标志制作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
通过多年努力,黑龙江省目前已全部完成了57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48处省级文保单位保护标志制作树立,文物基础性工作得到大幅提升,文物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紧密结合黑龙江文物工作实际,不断推进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文物局 姜涛 张云鹏)
厦大撤销人文学院,成立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11月14日,厦门大学将原人文学院下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调整为学校直属教学科研单位,在原历史系的基础上成立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标志着人文学院正式撤销,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系分别“独立”,历史系变为“厦大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
11月14日下午,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哲学系干部任免宣布会议在联兴楼多功能厅召开。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党委常务副书记林东伟,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孙理出席会议,人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会议由孙理主持。
林东伟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宣布了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哲学系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组成:
高忠华任中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委员会委员、书记;葛学凤任中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委员会委员、副书记;李焱、徐勇任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
陈锦华任中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委员会委员、书记;张侃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中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委员会委员、副书记;张晗任中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委员会委员、副书记;李莉、张闻捷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
杨松任中共厦门大学哲学系委员会委员、书记;朱菁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杨机像任中共厦门大学哲学系委员会委员、副书记;林育川任厦门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林东伟在讲话中指出,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打造一流的文史哲学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校党委经认真研究、慎重考虑,决定对人文学院进行机构优化调整。
王日根代表人文学院上一届领导班子发言,高忠华、陈锦华、张侃、杨松、朱菁代表文史哲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作表态发言。
张荣作总结讲话,他表示人文学院调整优化是新时代我校谋划人文学科繁荣发展的需要,是我校人文学科迈入新发展阶段的起点,将为人文学科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据了解,厦大人文学院的前身为1921年创办的国文系及1926年成立的厦大国学研究院。
(厦门大学)
“第一届宋代考古与文物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近日,“第一届宋代考古与文物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这一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共同举办,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承办,河北大学期刊社提供学术支持,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召开。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澳门大学、河北大学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津博物馆、开封市文物考古
研究所等二十多家考古文博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专家学者们围绕宋辽金元的考古与文物研究开展交流研讨,特别关注考古领域的新发现、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研究方法的新变革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等,通过主旨演讲、专题报告、学术研讨、经验分享等形式,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宋代考古和史学研究创新发展的成果。
在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会上,多位专家围绕宋代佛教问题、辽上京遗址考古、宋代磁州窑考古、两宋皇陵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河北清苑“宋祖陵”遗址考古发掘研究等分享了研究成果。在分组讨论阶段,与会人员从墓葬与礼俗、金石与出土文献、城市与建筑、物质与文化、图像与艺术等5个方面开展了交流研讨。在专题报告会上,6位专家围绕“城市考古研究”这一主题,分别介绍了北宋西京洛阳城、东京州桥、元中都、雄安新区鄚州城、正定开元寺等遗址考古的新发现与研究现状。
多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此次研讨会将考古与文物从学科总体的角度引入宋史学界,将会对开拓和提高宋史乃至辽金元史研究整体水平产生积极的学术影响。本次研讨会是地下的考古发现和纸上的文献资料融合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考古学者与历史学者开展深度研讨,有利于解决历史与考古“两张皮”的问题,推进考古学与历史学融合发展。
(新华社)
美国纽约百老汇博物馆开放
当地时间11月13日,美国纽约,实拍“百老汇博物馆”。
据悉,该博物馆将于11月15日面向公众开放,这将是纽约市第一个致力于百老汇音乐剧、戏剧、戏剧历史和传奇艺术的永久性博物馆。
(人民网)
奥地利:抗议者在博物馆内向油画泼黑色液体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15日,奥地利维也纳利奥波德博物馆,气候抗议者将黑色液体泼在奥地利艺术家克林姆特作品《死亡与生命》上。
(央视网)
沈阳故宫博物院建院96周年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建院96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大器载道——清宫仿古文物展”15日在沈阳故宫銮驾库开展,近120件院藏清宫仿古文物集中亮相。
中国自古便有文物传承和珍藏的传统,仿古之风至明清更盛极一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清宫开始制作大量仿古器。本次展览从“彩釉官造名窑遗风”“翰墨云烟方家临写”“精工巧雕美玉新琢”“熔铸彝尊吉金更新”四个单元,诠释瓷器、书画、玉器、金属器等院藏清宫仿古文物和其所承载的古风古韵与前人智慧。
展品中,“清胤禛行书丙午年诗轴”为雍正帝御笔。雍正帝在位十三年,书法造诣颇高,相比其留下1000多万字的政务批语,其本人的传世书法作品数量并不多,此书法作品即是雍正四年(1726)初秋御笔。据介绍,中国传统书画对历史传承尤为重视,至清代,书画艺术则更注重“仿”的继承方式,即“摹古”。清代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清初的书法艺术也主要承袭明代的书风。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康雍乾时期极具特色的仿古瓷“清乾隆款灰青釉开片仿汝窑穿带耳观音瓶”,该瓶通体施以仿宋汝窑釉,底足为仿宋窑“紫口铁足”。中央处为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清白玉夔龙纹匜”等仿古玉器也在展览中亮相。据介绍,清代仿古玉器已不局限于仿古铜器,而是包括仿前朝古玉,仿瓷器、漆器、竹器等艺术造型。
据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副研究馆员李晓丽介绍,本次展览展出的院藏文物中,器物类造型端庄规整,图案纹饰丰富多彩;书画类则更加强调师承古人、笔墨仿拟,注重继承之后的融汇创新。李晓丽表示,清宫制器是承载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给后世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新网 韩宏)
成都自然博物馆即将重新开馆
11月16日上午,记者从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处了解到,在历经4年多的建设后,博物馆预计将于11月2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开馆试运行)。
成都自然博物馆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策划、筹备、建设的一所自然博物馆。新馆共占地约91亩,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其中,新建地上博物馆面积约4.78万平方米,新建地下建筑面积约1.49万平方米。整个建筑主体由六个单体组成,六个单体之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共设有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其中地上部分除包含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恐龙世界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五大常设展厅外,还有教育功能区、学术报告厅、4D影院、环幕影院等公共空间。
作为西南地区建筑体量最大的自然博物馆,馆内有“镇馆之宝”──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合川马门溪龙”,还有数以万计的古生物化石、岩石、标本等稀世展藏品。想看恐龙的小伙伴们冲啊!
无锡灵山博物馆揭牌成立
揭牌仪式现场。无锡灵山胜境景区供图
为了对景区内文化遗产、珍品进行传承保护、规范管理,以无锡灵山胜境景区为依托的灵山博物馆11月15日揭牌成立。灵山博物馆的设立,适应了现代游客对知识性、艺术性、体验性等多样性参观的旅游需求。今后,该博物馆将与国内各类文博机构开展多样的交流,引进更多的优质展览,拓展景区展览的社会教育职能,开展研学游、馆校合作等。
(中新网 孙权)
完善考古工作“吉林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和旅游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任务。
吉林省地处祖国东北边疆,省域内东为以天池为中心的长白山脉,西为东北平原,自然风光在世界范围内别具一格。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本区域在旧石器时代以来人类繁衍生息不绝,留下丰厚的考古遗存。
吉林考古人深知,吉林省考古遗存是研究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题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物质实证。在国家文物局、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下,新时代吉林考古屡创佳绩,“长白山神庙”“磨盘村山城”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形成了以夫余、高句丽、渤海考古为核心,加强长白山旧石器考古、辽金考古、革命文物考古力度,大力发展科技考古的总体格局。
以田野发掘与研究为切入点,呈现自然与古代人文相结合的独特景观,是考古工作的重要工作目标。令吉林考古人最为自豪的,就是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考古项目,通过科学严谨的发掘研究,不仅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大遗址保护夯实了学术基础,也让汉唐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存直观地显示在世人眼前,与长白山区特有的“青山绿水”“冰天雪地”结合,为集安市打造出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提供了重要保障,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幅度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考古工作助力旅游业发展的“吉林模式”。
新时代的考古人认识到,考古的实践价值并不局限于科学研究,对考古遗存蕴含的古环境信息、古人类活动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与科学阐释,将为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注入不可或缺的人文内涵。
近两年来,在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吉林省文物局的领导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吉林省冰雪丝绸之路考古调查”项目,笔者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吉林省辽金时期佛教遗存考古调查”项目。考古工作实证了汉唐时期以来本区域在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逐步获得开发的过程,考古成果为吉林省开展冰雪旅游夯实了学术基础、丰富了人文内涵。“十三五”以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发掘了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掠夺我国资源的“老黑河遗址”、杨靖宇将军领导东北抗联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红石砬子遗址”,两处遗址均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旅游结合,是考古工作助力旅游业发展的经典案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深入发掘考古遗存的丰富内涵并使之服务于经济发展。扎实开展考古项目是提高旅游质量、丰富旅游内涵、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手段。
作为吉林文旅人、考古工作者,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考古工作,提高站位,不断发展、完善考古工作助力旅游业发展的“吉林模式”,在实践中再创佳绩。
(中国旅游报 解峰)
连云港市3考古项目通过省级验收
灌云经济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专用铁路工程(云台段)地块考古调查勘探、海州区新洪遗址考古发掘,11月15日,笔者从市文物局获悉,连云港市这3个考古项目通过省文物局验收。至此,今年全市已有33个考古项目通过验收,其中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项目2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文物资源区域评估项目8个,考古发掘项目3个,总用地面积约3674万平方米,通过率为100%。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考古前置工作的有力落实。
2018年以来,中央出台系列文件,明确要求制定“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简称考古前置),对于可能存在文物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得入库。连云港市积极作为,针对上述部署要求,率先立法保障,壮大考古力量,优化全程服务,提升考古效能,加强监督管理,逐步实现考古前置制度市域全落实,全市文物保护由被动跟进转变为提前主动完成,初步形成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利双赢”的良好格局。
“这3个通过验收的项目中,包含一处文物资源区域评估、一处工程建设地块考古调查勘探。前者目标是明确评估区域内文物资源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建议和要求,形成文物资源评估意见,为灌云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用地规划提供科学的文物资源依据,本次评估的区域内还新发现了2处明清时期的遗址,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措施。后者则是为配合铁路相关工程项目基本建设,以查明地下文化遗存分布情况,确保地下文物安全,同时为建设施工提供科学翔实的考古资料,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双赢。”市文广旅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考古前置,大量的遗址墓葬能够被及时发现和保护,除了上述2处明清时期遗址,海州区新洪遗址也得益于此。“该地块位于人民路、高铁枢纽片区西南侧,征收占地253.3亩,地块可出让180.6亩。根据市国土及文物部门要求,土地出让面积大于75亩须进行文物勘探。为‘净地交付’,我们全力推进地块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力勘探,我们发现有地下文物埋藏,这既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精神的需要,也是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关系的需要。”在此前不久,通过考古前置,海州饮马池墓地也完成系统发掘工作,并顺利通过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这些遗址、墓葬等的发掘,为研究连云港市历史文化面貌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提供了有力证明,也成为连云港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底气所在。
市文广旅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多年努力,连云港市考古工作已组织完成约7000万平方米的考古调查、勘探(含文物资源区域评估)任务,发现古墓葬、古遗址等700余座(处),出土文物(标本)近2000件(套),新命名4处史前文化遗址。
(连云港日报 张晨晨)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本次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总计出土文物1万余件,抢救和保护了以‘荣世子宝’金印、‘永昌督理之印’银印和‘钦赐崇德书院’铜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珍贵文物。基本上确认了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南部边界位于彭山岷江大桥附近。”
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北距成都市约60公里,南距眉山市约20公里。
为配合岷江航电和河堤复建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四川省文物局的指导支持下,2022年1月至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对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此前,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已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总计18000平方米,出水各类文物6万余件,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出水实物,确认遗址的性质是张献忠大西军与杨展南明军于1646年发生江口之战的古战场遗址,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次考古工作主要目的是抢救和保护珍贵文物、寻找古代战场遗迹、确认遗址边界。从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保护研究来看,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发掘负责人介绍,江口遗址的主体遗存是1644年张献忠大西军与杨展南明军发生江口之战的古代战场,但同时也包含了从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文物的沉积,本次考古发掘,拓宽了我们对遗址内涵的认识。
(成都日报 吴雅婷)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