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爱丽丝·尼尔:背弃时代者的时代纪实录

原创 2022-11-16



爱 丽丝·尼尔(Alice Neel)的生活无疑是与20世纪格格不入的——无论是在抽象艺术盛行的纽约持续创作肖像画,还是作为单亲妈妈依靠救济金和有一搭没一搭的私人绘画辅导来补贴家用,亦或是骤然远离纽约当代艺术圈,自我流放至位于曼哈顿北部的西班牙哈莱姆区……然而,她与这个时代又是如此密不可分、浑然一体——出现在她笔下的不仅有她的家人、恋人、友邻,还有叱咤风云的钢铁大亨、传奇画商、知名导演,也有奔赴越战前线再也没能归来的年轻人、染上肺结核奄奄一息的患者,以及许许多多我们所知甚少且无处可寻的画中人。

爱丽丝·尼尔在她举办于旧金山麦克斯韦画廊(Maxwell Galleries)的展览开幕式上,1967年6月

出生于1900年的爱丽丝·尼尔曾笑称新世纪只比自己年长4周。她的童年在离费城不远的小镇美浓广场(Marion Square)度过。这个地方虽然设施齐全,却没有艺术家或是作家。人们不愿为微风轻拂的落叶驻足,也未曾想过把春光烂漫的景色留在纸上。百无聊赖的生活足以让渴求自由和创作的灵魂窒息,仿佛唯有让心跳停下,才有可能由此解脱。
值得庆幸的是,尼尔的母亲对戏剧、音乐和文学均颇有了解,对艺术也并不抵触。可即便如此,母亲还是在尼尔成长的过程中就嘱咐她不要对未来抱有太多额外的期望,因为女性身份在这个世上即意味着某些特定的职责和枷锁。

“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Alice Neel: Men from the Sixties)展览现场,卓纳画廊香港空间,2022.11.17-12.21。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1921年,尼尔入读费城女子设计学院(Philadelphia School of Design for Women,即现在的摩尔艺术与设计学院,Moore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虽说选择女子学校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因男人而分心,但她还是在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的暑期学校里遇到了一见倾心的卡洛斯·恩里克斯(Carlos Enríquez)。他们的结合是尼尔此生唯一一次正式婚姻,而这名来自上流社会的男子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爱丽丝·尼尔,《伊万·卡普》,1965年,布面油画,101.6 x 76.2 x 2.2厘米,装裱尺寸110.5 x 85.1 x 4.8厘米,正面签名及日期 © 图片由爱丽丝·尼尔艺术遗产基金会及卓纳画廊提供

1926年,在和同样立志成为画家的丈夫回到他的故乡古巴之后,他们过上了住公馆、受佣人照料的日子,并时常在街上寻觅普通人来充当模特。然而,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显然难以受到布尔乔亚家族的认可。在哈瓦那度过了两年左右的光阴并诞下一名女婴后,这对夫妻于1927年搬回美国,移居纽约。没想到刚安顿下来不久,不满一岁的女儿桑蒂安娜(Santiana)就因白喉病夭折——作画成了尼尔宣泄悲伤、抒发无力感的途径,她的画面中时而出现孤苦伶仃的孩童形象,时而出现带着面具怀抱婴儿的女性形象,仿佛是在用经典的母与子主题寄托哀思。
就在尼尔和恩里克斯有了第二个女儿,并计划一同前往巴黎之际,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殃及了原本要为此行出资的恩里克斯家。于是,恩里克斯把两人的女儿留在古巴,直到只身到达巴黎后才给尼尔来信。在经历了丧女之痛、丈夫的一意孤行和欺骗、与二女儿的被迫分离等接连打击后,尼尔对自己产生了极度的怀疑,精神崩溃并屡次试图自杀,以至于被送入自杀者看护病房。幸而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她开始用审视的目光寻找自我,把这些反思付诸于创作。

爱丽丝·尼尔,《来自福特汉姆大学的男人》,1965年,布面油画,111.8 x 71.1厘米,装裱尺寸120 x 79.7 x 5.4厘米 © 图片由爱丽丝·尼尔艺术遗产基金会及卓纳画廊提供

离开疗养院后,尼尔参与了几场群展,并加入由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运营、美国政府出资的“公共艺术作品项目” (Public Works of Art Project)。该文化项目以每周30美元的报酬,委托失业艺术家为公共建筑和空间进行创作。次年,她又成为公共事业振兴署(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的一员。在此期间,尼尔描绘了不少反映城市景象的作品。在始终以展现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人类境况为己任的同时,也对周遭的世界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爱丽丝·尼尔,《黑人男子》,1966年,布面油画,111.8 x 71.4 厘米,装裱尺寸118.8 x 78.7 x 4.8 厘米,正面签名及日期 © 图片由爱丽丝·尼尔艺术遗产基金会及卓纳画廊提供

为了“寻找更多真相”,她离开艺术家聚集的格林尼治村,来到西班牙哈莱姆区,一住就是二十年。她在阳光充盈的客厅画下一张又一张的肖像作品,堆叠在家中的各个角落,后又搬至上西区一处拥有更宽敞的大厅和绘画空间的住所。与此同时,她还积极投身于民权运动等抗议活动。也许是和她的个人遭遇有关,对尼尔来说,相较于成功的气息,社会的边缘人、弱者和失败者总是更吸引她,而紧绷的情绪则是她创作的能量源泉。

爱丽丝·尼尔在她位于西裔哈林区东108街21号的公寓,照片中的作品包括(从左至右):《窗上的布条》(1959)、《米尔顿·雷斯尼克和帕特·帕斯洛夫》(1960)、《弗兰克·奥哈拉1号》(1960)以及《诗人马克·麦克洛斯基和他的女友》(约1960),1960年

无论身在何处,经历何种波折(在与恩里克斯分居后,尼尔的情人曾因妒生恨,销毁了她众多的早期作品,而她后来的两个儿子也曾受过她情人的欺辱),尼尔终其一生都十分高产地在描摹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不同阶层的人物——即便是被画廊和媒体抛弃,她也未曾随波逐流地沉迷于抽象艺术,摈弃具象绘画。她运用强劲有力的表现主义式轮廓线勾勒出模特的个人特质,通过浓墨重彩而充满戏剧性的画面传递出作画时的氛围和情绪。

爱丽丝·尼尔,《菲利克斯·格林》,1969年,布面油画,127 x 86.4 x 4.1厘米,装裱尺寸129.2 x 85.7 x 4.1厘米,正面签名及日期 © 图片由爱丽丝·尼尔艺术遗产基金会及卓纳画廊提供

终于,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在1974年为其举办了专题个展,称她是过去五十年的忠实记录者。而此次展览也标志着女性地位的变化,鼓舞了更多女性艺术家突破身份的限制——就连尼尔本人都曾这样描述此次展览对她的影响:“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经常会觉得我不该画画,因为我有那么多‘应该’要做的事情。但这场展览告诉我,我拥有一切创作的权利。”此时,距她去世还有十年的光阴。

“爱丽丝·尼尔:以人为先”(Alice Neel: People Come First),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2021

2021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为尼尔举办的大型回顾展上,用 “以人为先”(People Comes First)的展览标题作为她一生的写照。尼尔曾这样描述自己和模特的关系:“我的灵魂会与我的身体剥离,进入他们的体内。待他们离开后,我的感觉糟透了,就像是在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 显然,尼尔的创作绝非仅为“冻结时间”,她注视模特、与其交谈,在身体特征之余强调对心理活动的描绘,画面即是当时当下的映射。就算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还在用卓越的洞察力继续创作,也难怪正在巴黎蓬皮杜中心举办的个展以“投注的目光”(An Engaged Eye)这一标题概括了她的创作。

“爱丽丝·尼尔:投注的目光”(Alice Neel: un regard engagé),巴黎蓬皮杜中心展览现场,2022.10.05-2023.01.16

本次卓纳画廊香港空间的爱丽丝·尼尔展览是其在大中华地区的首展,展出作品聚焦尼尔于60年代所创作的男性肖像画,其中就包括曾在“以人为先”回顾展中展出过的《身处绝境的兰德尔》。兰德尔是一位在大都会担任了数十年安保人员的艺术家,因为身体和心理的创伤而显得十分憔悴,而尼尔则用她短促而凝练的笔触凸显了弥漫在空气中的不安感。这种极端的状态仿佛是在预示急风骤雨的60年代:充斥着黑人民权运动、越战、古巴导弹危机、总统惨遭暗杀、登月计划和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美国首演等足以改变世界走向的事件。

“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Alice Neel: Men from the Sixties)展览现场,卓纳画廊香港空间,2022.11.17-12.21。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而60年代对尼尔个人来说也是里程碑式的十年——她在1960年至1969年间共举办了9次个展,超过了她职业生涯开始以来的个展总和,标志着她从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到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的转变。
正如卓纳香港资深总监许宇所说的那样,爱丽丝·尼尔通过描绘亲人和以艺术家、评论人、记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及身分不明的男子来演绎时代精神,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将流行于当今网络上的套辞——如“描绘女性世界或者女性经验”、“刻画不同肤色人群”、“讲述少数群体的生活” ——作为创作的核心。他表示:“60年代是二战之后最急风骤雨的年代。而在疫情之年重看60年代,有种怀旧之外特殊的回顾。

“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Alice Neel: Men from the Sixties)展览现场,卓纳画廊香港空间,2022.11.17-12.21。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在垂手可见的媒体报道中,人们常把尼尔的绘画局限在女性世界,或框定在今日“政治、文化正确“为导向的女性叙事中。但本次展览更希望探讨的是,作为一个卓越的画家,尼尔如何用笔和颜料刻画时代的弄潮儿,展览中的作品展现了她对男性特质的细致检视——尼尔不仅致力于捕捉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复杂性,也致力于捕捉人物所处的时代。

*展览《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将持续至2022年12月21日。


文丨走兔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爱丽丝·尼尔

1647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