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文博日报】国家文物局签新协定 | “十大考古”启动 | 江苏打造声音博物馆

2022-11-11


    2022年11月11日    


【综合】

■    中国和柬埔寨续签政府间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

■    山西省文物工作会议召开

■    大湾区文物建筑高峰论坛在港举行

■    江西赣州河滩“挖宝”吸引网红直播


【博物馆】

■    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将于11月16日对外开放

■    江苏淮安利用文物打造声音博物馆

■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年度大展来了!

■    江苏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在南博开幕


【考古】

■    深入推进多学科合作的考古学研究

■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启动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    打造独具气派的“考古豫军”



中国和柬埔寨续签政府间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


当地时间11月8日晚,应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专机抵达金边国际机场,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柬埔寨进行正式访问。11月9日下午,在李克强总理和柬埔寨首相洪森的共同见证下,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与柬埔寨文化艺术大臣彭萨格娜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金边和平宫续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柬埔寨王国政府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成为此次李克强总理访问柬埔寨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柬两国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的缔约国。2015年9月,中柬两国首次签署政府间《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并根据协定持续开展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和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双多边合作。此次双方续签协定,进一步体现双方携手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共同决心。


中柬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双边合作基础深厚、成果丰硕,在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柏威夏寺国际保护行动等多边合作机制中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信任。柬埔寨是首批响应“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国际倡议的国家之一,并与中国等亚洲10国在2021年共同发起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文件签署后,两国将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框架下,继续开展防止文化财产非法进出境、历史古迹保护修复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国家文物局)


山西省文物工作会议召开


11月8日,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文物工作会议要求,就新时代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进行部署。省委书记林武作出批示。省委副书记、省长蓝佛安出席并讲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伟出席。副省长张复明主持。


林武在批示中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基因血脉。山西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做好文物工作,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省文物系统积极作为,在文物保护管理、深入挖掘价值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新征程上,各级文物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施好文明探源工程、文明守望工程,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保护特别是灾后维修保护,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快文旅融合步伐,助力实现由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的跨越。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珍爱之心、责任之心,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熔铸强大文化力量。


蓝佛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党全社会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资源丰厚。做好文物工作是建设文化强省、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是保护传承中华文明、延绵三晋文脉的应有担当,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展示山西形象风貌的必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坚持“两个转型、文旅先行”,切实增强做好文物大省文物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守正创新、综合施策,努力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蓝佛安就做好新时代我省文物工作提出要求。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创新文物管理机制。要加快编制文物空间保护专项规划,建设全省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摸清文物家底。加强文物分类保护管理,对国宝级文物“一宝一策”,强化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着力开展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存在重大险情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工程和彩塑壁画保护重点项目,完善低等级文物日常养护制度机制,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整体格局风貌。深入推进文物平安工程,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文物安全防范体系,完善文物保护责任体系和管理机制,守住文物安全底线。二是抓好考古研究阐释,助力讲好中国故事山西故事。要坚持引进培育相结合,壮大全省考古队伍,推动考古资质单位、高校、文物管理部门建设全省考古工作联盟。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极对接攻关重大课题,推进大遗址调查发掘研究。挖掘我省文物资源优势,丰富文物宣传形式,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三是运用数字化手段,做好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工作。要先行先试做好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山西试点工作,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完善文物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完整准确真实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引入先进数字技术,开展文物虚拟修复,解决古建筑、彩塑壁画等文物修缮保护难点问题。创新文化传播传承,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和数字产品,推进革命文物数字化。四是加强活化展示,深化文旅融合。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优化博物馆建设布局,完善全省博物馆体系,开发晋风晋韵文创产品,推进文博单位资源信息开放共享,激发文博事业活力。建设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动古建开放利用。依托重要遗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文物旅游品牌,形成具有山西特色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五是抓好人才建设,夯实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基础。要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培育文物管理队伍。促进民间文物修缮技术代际传承,提升文物工作者职业技能,培养储备文物修缮工匠。加快高校、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培养文物全科人才和文博领域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力培养学术领军人才,推进云冈研究院和“云冈学”建设。六是深化合作交流,增强山西文化影响力。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用好对外开放平台,深化国内国际文物工作交流合作。创新开展对外文物展览交流,打造文化文物对外宣传品牌。


蓝佛安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强化组织领导、投入保障、宣传引导,统筹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凝聚起推动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和力量。


会上,省文物局、省委编办、省科技厅、省文旅厅分别作了发言。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市县设分会场。

(山西日报 张巨峰)


大湾区文物建筑高峰论坛在港举行


“大湾区文物建筑高峰论坛2022”9日在香港举行,约30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官员、专家、学者和商界领袖参与,共同探讨文物建筑保育和活化、文物保育新科技及跨地域合作等议题。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论坛上表示,香港的考古发现和古迹文物,显示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在历史、传统、文化上一脉相承,是岭南文化的共同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区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育,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保育珍贵的文物建筑。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陆进致辞时指出,论坛将文物保护与大湾区建设结合,通过经验分享和思想碰撞,携手保护和利用好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大图景中交融互鉴,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华。


在论坛开幕礼上,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签订了《关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考古及文物建筑交流与合作意向书》,三方以资源分享、优势互补及互惠共赢为原则,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在考古和文物建筑的研究、保护、教育、推广、社会参与、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联系与合作。

(中新社)


江西赣州河滩“挖宝”吸引网红直播


近日,江西赣州干旱水位下降,部分河滩裸露,引来数百人“挖宝”。也有不少网红博主被流量吸引,带着金属探测仪到当地直播挖掘。11月2日,赣州市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水下出露文物保护管理的通告》,严禁任何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水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活动。


江西赣州水位下降引来不少人“挖宝”

江西赣州的章水、赣江是江西省内两条河流,今年因持续干旱,两河水位持续下降,大片河床逐渐裸露出水。短视频平台上,有市民称江边游玩时,在河滩发现一些零散的瓷片。消息传开之后,引来不少人涌入两岸河滩“寻宝”。


其中,在章贡区东河浮桥附近,大片滩涂上有很多人涌入。有人带着孩子体验稀奇,有人拿着锄头铁锹寻宝,甚至还有不少人背着金属探测仪进场。还有不少网络主播赶到河滩,进行寻宝直播。


陈先生住在赣州市章贡区,其中网上热议的古浮桥离他家不远。“在我小的时候,就经常能从江边、农田里捡到铜板,也不新鲜。”陈先生说,今年持续干旱后水位下降,不少周围的居民开始“挖宝”。陈先生说,现在河滩边,一多半是看热闹的,另有不少人是网红来这里摆拍、打卡的。“最可笑的是我见过的一个主播,好像是卖车的,录视频的时候卖了一通关子,到最后强调自己是开着某某品牌二手车,跑了多远多远来挖宝的,就是来蹭流量的。”另一位居民刘先生表示。“挖宝”在网上火了以后,不少街坊邻居,在岸边摆摊卖铁锹了。“我觉得比起挖宝,卖铁锹、租铁锹更赚钱,毕竟真的挖到了好东西,应该要上交的,谁也不敢留。”他说。


同时,北青报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注意到,大部分提起“赣州寻宝”话题的账户,都是鉴宝类、典当类、车评类,甚至是电商类博主。


文物部门在河道发现清代石柱

北青报记者还咨询了赣州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近期博物馆就接到了3起有价值的线索,经过确定,是居民在当地挖到的宋朝时期的石碑。同时她透露,上月底,当地文物部门在河道考察时,发现多件清代石柱、石碑,上边刻有“赣南道东关”字样。工作人员表示,清代的“赣南道”存在时间很短,史书上仅有只言片语的资料,这批石柱的发现,对研究赣州历史文化意义重大。如果是非专业的人员私自挖掘,很容易造成文物损坏,恳请大家不要到当地随意挖掘,避免破坏其考古价值。


律师:考古发掘必须履行相关报批手续

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主任连大有律师表示,依据《文物保护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同时依据《文物保护法》第十二条,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考古发掘工作,必须履行报批手续。且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因为文物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明知有文物去挖明显违法。挖掘文物的单位必须是具有挖掘资格的单位,且挖掘工作要履行报批手续。考古发掘的文物,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如果在挖掘过程中,导致文物损坏的,轻者会承担行政责任,重者要承担刑事责任。


当地文物局表示擅自挖掘出售文物违法

11月2日,赣州市文物局通过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公众号发布通告,为加强水下出露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定,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水下文物的义务。严禁任何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水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活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以任何方式发现疑似水下文物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政府或者就近的文物部门,并上交已经打捞出水的文物。广大市民朋友们应主动将发现、搜集的文物上交属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保管,对盗捞、哄抢、隐匿、贩卖文物的行为进行举报,对主动上交文物和举报文物犯罪线索有功人员,文物局将予以奖励。同时,文物局将会同公安部门开展打击防范水下出露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对私自收购水下出露文物,将文物出售给文物贩子的违法犯罪行为,将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北京青年报 王浩雄)



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将于11月16日对外开放


11月10日,安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的建设以及对外开放系列主题活动等情况。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刘纪献,党委副书记、副馆长李宽生,党委委员、副馆长魏文萃,党委委员、副馆长段艳琴,宣传教育部主任于笑莹出席发布会并接受记者提问。



刘纪献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的基本情况,详细介绍了续建工程的设计理念、续建场馆四个专题陈列的内容、汉字公园的设计以及开馆系列主题活动等内容。


刘纪献介绍说,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项目总占地面积389.4亩。续建工程占地175.4亩,建筑面积68300平方米,包括文字文化演绎体验中心、文字文化研究交流中心、人防工程等三部分,主要满足博物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教育培训等功能需要,完善文物库房和安防设施,加强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字文化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两期工程建设将促进中国文字博物馆功能更加完善,教育更加系统,服务更加高效,特色更加鲜明。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的设计在形态上与主体馆相辅相成。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先生根据三个场馆的功能属性和发展定位将主体馆命名为“宣文馆”,续建工程东馆命名为“徽文馆”,续建工程西馆命名为“博文馆”。


“字里乾坤”展览

“字书琼林”展览

“汉字民俗”展览

“书苑英华”展览


刘纪献介绍续建工程的展览时说,专题陈列展示分为“字里乾坤”“字书琼林”“汉字民俗”和“书苑英华”四部分。专题陈列立足新时代,以文字为媒介,侧重文字应用体验,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形式进行展陈设计,多维度、深层次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核心价值,具有普及性和学术性双重使命,是对主体馆基本陈列的有力补充和拓展,将与基本陈列共同构建起系统完整的中国文字文化展陈体系。


鸟瞰中国文字博物馆全景


汉字公园位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东西两侧,占地面积214亩。汉字公园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将汉字文化的多维度表达方式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形成“汉字之源”“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美”“汉字之韵”“汉字力量”六个汉字文化展示园地。


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对外开放将举办系列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第七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艺文双修 书写经典”鼎甲·研修班成果汇报展和中国文字博物馆IP形象及衍生产品发布会暨河南省博物馆学会文化创意发展专业委员成员单位文创产品展示活动等。


他表示,中国文字博物馆将以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建成开放为契机,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展陈质量,提供优质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努力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国际性文字文化交流平台。


随后,刘纪献、李宽生、魏文萃、段艳琴、于笑莹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


江苏淮安利用文物打造声音博物馆


近年来,淮安市清江浦区在保护修缮文物基础上致力文物传承与使用,创新运用多种形式,用文物语言讲述清江浦故事,让清江浦历史、城市文化、人文精神更加瞩目。


及时修缮赋予新生。加强日常巡查,及时开展修缮保养,恢复使用功能或承载新业态。截至目前,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赛珍珠故居修缮,由喜马拉雅用声音赋能,讲述赛珍珠传奇一生,打造个人IP沉浸式声音博物馆。同时将院内闲置房屋和院落进行整体改造,引进新的休闲业态,提升项目吸引力,与运河音乐书房共同构建城市文化会客厅。


编写故事永续传承。组织作家编写文物故事,出版《文韵清江浦》《清江浦100个故事》《清江浦老字号》《清江浦画传》《大闸口画传》《王瑶卿画传》等一批承载文物历史、地方传统文化的著作,开展《清江浦运河文化简史》《娃娃井的传说》编创,将书籍通过喜马拉雅书房科技设备转换成有声书籍,让清江浦历史文化声音传播更广阔、更深远。


录制音频便捷服务。创建“文物会说话,扫码听故事”文化品牌,推动文物数字化创新发展,以声音为文物赋能,用广播剧、说书、诗歌等形式讲述清江浦区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故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打造沉浸式的“运河之都”有声博物馆特色品牌。

(淮安市文广旅局 清江浦区文广旅局)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年度大展来了!


宋琉璃簪。图片由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提供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历史上就和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浙江人靠海吃海、向海而生,与大风巨浪搏斗、与疾风骤雨抗争,带着包容天下、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襟。


从唐宋时代开始,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一边联络着国家政治核心区域,一边牵带着江浙沿海的贸易港口。可以说,杭州城市的发展,和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有着密切联系。


昨天,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年度大展——“千帆之下——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众生相”拉开帷幕,将一直持续到2023年1月8日。展览聚焦唐宋时代,以“人”见事,借助文献与考古,通过构筑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上各色“人”的形象,展示该时期东亚世界物资流动和文化交流的面貌,反映杭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展览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为大国邦交,通过遣唐使、履行外交职责的吴越商人、宋代派遣高丽使节等人物,展现自唐到宋东亚世界外交交流的宏大画卷;第二篇章川流四渎,以鉴真、义天、南浦绍明等文化名人的经历,表现文化在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播传;第三篇章商旅辐辏,介绍张支信、谢国明等活跃于东亚的商人以及各国进行海外贸易管理的重要人物,构筑唐宋东亚海上商贸圈的全景;第四篇章向海而生,则以海滨的民众为主角,反映他们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在以“人”为线索脉络的基础上,展览还通过穿插“专题”,以“超链接”的形式,介绍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元素传播的范例,增加展览的“知识量”。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的展品也十分丰富,共116件(套)。其中众多展品是首次和杭州观众见面,比如来自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馆藏的南宋持罗盘人物俑,此人物陶俑怀抱一个罗盘,罗盘周围有明显表示刻度的条纹,指针中有圆孔,应为轴承结构。这个展品可以说是中国港口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是宋代我国已有旱罗盘的直接物证,证明在当时我国已使用罗盘确定方位,该展品的展览时间截止到本月24日,想看的朋友得抓紧了。


除了来自各地的展品,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也拿出了许多看家宝贝。其中,一对宋琉璃簪十分吸引眼球,它通体呈湖蓝色,簪头为梅花,样式非常别致。从它身上,我们看到了宋代玻璃制作工艺的精湛,在当时,琉璃已几乎可制成任何饰品,这使得普通人家也能使用琉璃簪,有了“天下尽琉璃”的流行局面。

(杭州日报 俞倩)


“江苏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在南博开幕


11月8日,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动江苏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纵深发展,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省公安厅联合举办的“吴钩雪明——江苏省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幕。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省公安厅副厅长谭永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此次展览由南京博物院具体承办,集中展示了2020年8月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以来,江苏打击文物犯罪的丰硕成果。展览以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共建文物安全防线为主题,展览名称“吴钩雪明”取自唐代诗人李白《侠客行》中的诗句,寓意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利刃出击,有力有效维护了文物安全。展览由“文在兹”“亮钩戟”“偕同行”三个部分组成,充分展现了江苏打击文物犯罪、保护文物安全的坚强决心与坚定信心。其中,“文在兹”部分重点介绍了文物的定义、种类、文物具有的多样价值以及文物案件主要类型;“亮钩戟”部分重点介绍了江苏在本轮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中破获的重大案件及追缴的珍贵文物;“偕同行”部分展示了江苏公安、文物、检法等多部门紧密携手、合力亮剑,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打击惩治文物犯罪与强化文物安全监管,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环境。展览共展出文物超700件(套),包括画像石、瓷器、青铜器、漆木器、金银器等类型,涉及汉、宋、元等多个历史时代,全部系首次展出,其中江阴市公安局追缴的一批成套的南宋金银器为全国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本次成果展将持续至12月上旬。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不当利益,大肆实施盗窃、盗掘、倒卖等文物犯罪,严重危害文物安全。2020年8月31日,公安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部署开展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全省各级公安、文物部门相互配合、紧密联动,建立案件举报、现场勘查、线索移交、文物鉴定等高效协作渠道,强化联合侦查办案、联动巡逻防范、文物专家随警作战,积极构建打防文物犯罪一体化新格局。通过两年多专项行动,打掉了一大批犯罪团伙,抓获了一大批犯罪嫌疑人,有力维护全省文物安全。省文物局着力压实各地文物安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推动安全监测、预报预警等先进技术装备加快应用,大力推进文物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紧密衔接,健全完善办案协作机制,持续开展文物安全检查整治行动,及时整改消除了一批安全隐患,有力提升了安全防范实效。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超1亿元,建设文物安全防护工程52项。


下一步,全省文物部门将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强安全防范工作,积极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着力提升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合力,坚决维护国家文物安全。

(文物管理处)




深入推进多学科合作的考古学研究


在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技考古这样一门学科。严格地说,中国科技考古的大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集中体现在以科技部为主的国家有关部委支持的多个大型项目上。


比如,1997年至2000年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由来自历史、考古、天文、碳十四测定年代这些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学科的专家们共同完成的。项目组最后列出了商代后期自盘庚迁殷到西周共和元年近500年里各个王在位的时间,商代前期自汤到阳甲这300年里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这个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


如果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体现的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结合仅仅表现在天文学和碳十四测定年代上,那么,自2002年至2003年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则又增加了环境考古和冶金考古这样两个新的研究领域。通过这样的研究,除了碳十四测定年代又有新的进展以外,对于豫西晋南地区龙山时期的自然环境研究和二里头时期的冶金技术研究都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中体现的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结合仅仅包括碳十四年代测定、环境考古和冶金考古的话,那么,自2004年至2005年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则在上述三个研究领域之外,又新增加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食性分析、DNA研究、陶器成分研究、玉器和石器的工艺研究等多个新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球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中原地区从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谱系,复原了中原地区特定时间段里的自然环境,填补了有关当时农业、手工业等技术和经济状况研究的空白。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中体现的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结合虽然比较全面,但这些还是属于初步尝试,包括DNA研究在内的一些方法尚属于探索阶段。另外,整个研究被限制在中原地区和1000年跨度的时间段里,时空范围比较有限。自2006年至2008年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除新增加了人骨考古这个研究领域之外,我们的研究方法逐步成熟,研究的范围扩展到西辽河流域、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研究的时间延伸为2000年的跨度。通过研究,我们认识了这个时空范围内多个遗址的绝对年代、自然环境、人骨形态、动植物遗存、人工遗物的物质结构、成分和制作工艺,还包括对当时调控盐、铜、绿松石等重要资源能力的探讨。至此,形成了科技考古全方位介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基本格局。这个格局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直延续到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的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考古学界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十分精辟地指出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最近二十多年来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内的考古发展历程证明,举国之力,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对考古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历数现在跟考古相关的科研大项目,主要侧重于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结合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或者由考古学研究问题拓展出来的多个考古学分支学科。从大的学科分类来说,科技考古属于考古,目前考古学界经常强调的多学科合作,实际上多属于考古学这个大的学科范畴之内。我们还没有汇聚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多个大的学科,共同聚焦考古遗址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先例。可以说,在整个世界考古学界也没有过这样全方位的研究。


我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借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功经验,举国之力,筹建一个涉及考古、历史、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开展全方位的研究,用理论前沿、领域齐全、方法科学、材料丰富的精彩案例全面彰显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的辉煌历史。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凝练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法、加强研究队伍,更好地带动全国的相关研究。相信在大家齐心协力的持续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以更加优秀的研究成果,丰富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在世界范围内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人民政协报 袁靖)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启动


2022年度(第33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正式启动。


根据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章程,凡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境内进行的考古发掘、调查等项目,请将相关资料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办公室(中国文物报社),即可获得参加初评资格。请各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支持推荐,报送2~3项符合条件的重要项目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申报材料要求:

1.项目文字1500~3000字,图片10~20张。文字要求表述清晰,信息翔实,对发掘成果及学术意义的表述准确客观。图片要求JPG格式,图片说明作为文件名,编号、图片说明应与正文文字相符。


2.2022年度项目发掘执照清晰图片或扫描文件,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或联系人姓名和手机号码。


3.上述材料请发送到专用邮箱:kaogufaxian@vip.sina.com,请注明“参评十大考古新发现”字样。


4.报送材料截止日期:2022年12月31日。


项目进入终评后,须提交3分钟左右项目介绍视频短片(中英文字幕),请各参评单位酌情准备。


初评候选项目名单、初评结果及终评会通知,推介活动办公室将及时在《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文博中国”“中国文物报”等微信公众号及报社相关新媒体矩阵公布,敬请关注。


联系人:冯朝晖 郭晓蓉 张小筑

电话:(010)84078838转8090、6182、808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中国文物报社遗产编辑中心

邮编:100007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办公室

2022年11月10日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专题通报河南安阳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及新进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系统回顾了90余年殷墟考古历程,指出殷墟考古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新时代殷墟考古坚持聚落考古理念引领,深化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研究,力求揭示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商文化。考古工作系统揭示了洹北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新发现宫殿宗庙区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关建筑遗迹,改变了以往对于宫殿宗庙区整体格局的认识。殷墟王陵区东区、西区外围各发现一条围沟环绕其外,突破了对于王陵区布局的认识,是商代陵园制度研究的重大进展。殷墟内部的道路系统不断被揭示出来,部分道路两侧密集分布居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为进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殷墟考古研究将在新理念新方法的指引下,逐步还原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商代文明。


河南省、安阳市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措施,积极加强城市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孔德铭介绍了殷墟外围区域多项新发现,辛店铸铜遗址发现商代晚期铸铜作坊7处、房址10余处、墓葬近百座,出土“戈”字铭文铜器,显示该遗址可能是一处由“戈”族管理的青铜器铸造遗址。陶家营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发现了布局有序的陶器生产区、居址区和墓葬区,进一步深化洹北商城周边聚落社会形态认知。邵家棚商代晚期聚落遗址发现了由18座房址组成的3组多进式院落,以及由1座“中”字型大墓、23座中小型墓葬和4座车马坑组成的墓地,出土刻“册”字铭文的多件青铜器,显示邵家棚遗址可能为晚商时期史官“册”族居住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系统介绍了120余年来甲骨文发现与研究的重要成果。甲骨文发现总计约15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35000余片,单字数量已逾4000字,甲骨文资料整理、分期断代、文字考释、商史研究、工具书编纂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参与甲骨文文字学研究的学者遍布世界各国,著述卷帙浩繁,成为国际性学术课题,为促进人类文明共同发展作出极大贡献。新时代甲骨学研究立足百余年深厚学术积淀,更加注重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及多学科的结合,对推动思想史、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诠释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百年耕耘、薪火赓续的重要成就,是学习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借鉴。国家文物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持续推动殷墟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阐释传播工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与会专家对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及新进展进行点评。国家文物局考古司、政策法规司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国家文物局 徐秀丽)


打造独具气派的“考古豫军”

殷墟甲骨,记录中原大地的风土人物,述说古老中国的风雨历程;二里头遗址,隐藏着文明之源的“密码”,辉耀华夏之光;仰韶村遗址,勾勒历史脉络,中国现代考古学从这里诞生……河南是文物大省、考古强省,素有“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美誉,面对先祖留下的宝藏,保护好、宣传好只是第一步,发掘好、研究好才是关键。


聚宝,聚的是自信与底气;用宝,更考验能力与水平。相比很多地区,河南文物“家底”丰厚,不用为“无米之炊”作难,得在培养“巧妇”上下功夫。历史上,广博深邃的中原文化魅力无穷,吸引、成就了大批中外学者,一代代考古学人一锹一镐,逐梦于此。如今,在河南打造一支考古劲旅,让历史文化资源在自己手中蝶变生花,就是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力量。


考古事业居功至伟。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建一支独具气派的“考古豫军”,必须面向未来、勇于创新。学习先进理念,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考古科研体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深化交流合作……假以时日,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河南学者成为考古界翘楚,让老家宝藏熠熠生辉。

(河南日报 悦连城)



编辑:少侠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文博日报 十大考古

1631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