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凤凰艺术|享受收藏的纯粹,龙美术馆十周年“晒家底”

2022-11-13




 

龙美术馆



2022年是龙美术馆开馆十周年。


2022年11月12日,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系列活动——“存在于世”“多重景观”两大特展揭幕,通过260余件(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展示东西文化、现当代艺术,11月13日,龙美术馆开馆十周年特展“存在于世”和“多重景观”正式对公众开放。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快讯。



2022年11月12日,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系列活动——“存在于世”“多重景观”两大特展揭幕,通过260余件(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展示东西文化、现当代艺术。开幕当天,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创始人刘益谦中央美院教授张尕、艺术家周春芽艺术评论人沈奇岚、大舍建筑柳亦春致辞,各位嘉宾合影留念。


▲ 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致辞,摄影:shaunley
▲ 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致辞,摄影:shaunley
▲ 中央美院教授张尕致辞,摄影:shaunley
▲ 艺术家周春芽致辞,摄影:shaunley
▲ 艺术评论人沈奇岚致辞,摄影:shaunley
▲ 大舍建筑柳亦春致辞,摄影:shaunley
▲ 嘉宾合影留念,摄影:shaunley


存在于世 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策展人:伊沃娜·布拉兹维克
展期:2022.11.13 - 2023.2.5
展览地址: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一展厅、第二展厅、阶梯展厅,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2022年11月13日至2023年2月5日,在龙美术馆成立十周年之际特别推出十周年馆庆特展。首次以具象、抽象两大篇章展出了超200组巨作。10年来,龙美术馆已举办了近200场展览,吸引约500万人次观展,成为西岸美术馆大道上最为瞩目的艺术地标。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邀请了伊沃娜·布拉兹维克担任策展人,通过不同艺术家的140余件(组)作品,来回应我们内心深处对社交和在此世界中“存在”的渴望。


“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则以馆长王薇担任策展人,展现了20世纪初开始发展的抽象艺术的不同形式作品。“多重景观”置身于全球艺术家的抽象作品中,让观众得以深入了解抽象艺术的多样性和观念性。


“存在于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主的创作,绘画和装置包括了艺术家的自画像、家庭相册、超现实场景中的陌生人、社会活动中的群体,通过四幕戏剧性的“剧集”带我们踏上一段旅程,每一幕的标题和主题都来自该板块作品中的一件:第一幕聚焦于单个人物的肖像作品,包括艺术家的自画像以及艺术家和模特之间的关系;第二幕的绘画呈现了家庭、朋友和恋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三幕探讨了陌生人或同事,工人或狂欢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幕把我们带入了抽象的领域,艺术家使用颜色、光线和形式来创造感官体验。我们不再从外部观察身体,而是从内部占据身体,以便与物质现实相遇。


“人”或许是本次展览的主体,但艺术表现形式是多维度的。从拼贴画到超写实主义,反映了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艺术运动。


01



陈箴《水晶体内景观》,2000



▲ 陈箴 (法籍华裔, 1955-2000),《水晶体内景观(虎)》,2000年,水晶 金属 玻璃,95 x 190 x 70 厘米,图片版权©陈箴-ADAGP ,巴黎 摄影:艾拉·比亚考夫斯卡 图片来源:艺术家及常青画廊


这件由玻璃器官组成的“水晶景观”是出生于上海的艺术家陈箴的自画像。他身患不治之症,但艺术家通过将自己的身体器官想象成闪亮而永恒的物件,以此来寻求宣泄。这件凄美的作品开启了展览的第一幕,即致力于探索肖像创作的精神、形式和叙事潜能。

人类的头部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支撑着王冠、傻瓜帽、面纱,它们都所指身份地位。头部对人们进行着引导、判断或控制。从形式上,头部是位于底座上的球体,充满了平面和凹陷。脸既是一种表达的媒介,也可以戴上神秘的面具。它会激起人们的回忆、渴望或遗憾。

艺术家的自画像也许只是陈述了“我是艺术家”,但对于在艺术史中被边缘化的女性或有色族裔艺术家来说却是掷地有声的宣言。头部、躯干或完整的人像在作品中的呈现,也是对颜色、轮廓和线条的探索。一些艺术家通过自画像研究死亡这一主题。身体也可以成为内在自我的载体,即情感或潜意识的舞台。


▲ 保罗·高更(法国,1848-1903),《戴花的年轻人》,1891年,布面油彩,45.4 x 33.5 厘米,图片版权© 2015 佳士得图片有限公司

▲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意大利,1884-1920),《宝丽特·茹丹肖像》,约1919年,布面油彩,100.3 x 65.4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苏富比

▲ 杨立光(中国,1917-2000),《抽烟的人》,布面油彩,1940年,46×38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中国嘉德

▲ 安娜·门迪耶塔 (美籍古巴裔,1948- 1985),《肉体的生气:维纳斯迷宫系列》,1982年,黑白照片裱于梅森奈特纤维板上,138.4 x 100.3 x 5 厘米,版数 1 / 6,图片版权© 2016 佳士得图片有限公司


第一幕也呈现了许多他者的肖像作品。这些作品中一部分是艺术家在工作室中创作的以模特为对象的作品,另一部分则可能是艺术家对其瞥见或想象中的陌生人的描绘。他们的衣着、神态和周遭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他们个人故事的线索。


▲ 王音(中国,1964年出生),《火车上》,2008年,布面油彩,180x270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苏富比
▲ 托印·奥吉赫·奥杜托拉(美籍尼日利亚裔,1985年出生),《东门》,2016年,纸本炭笔 粉彩 铅笔,130x110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苏富比

▲ 乔治·康多(美国 1957年出生),《C大调布鲁斯》,2021年,亚麻布面油彩,299.7 x 266.7 厘米,图片版权©乔治·康多,图片来源:艺术家及豪瑟沃斯 摄影:托马斯·巴勒特

作品中的人物甚至充满了神秘色彩。我们可以把他们理解为渴望或疏远的象征;或者是处于惊心动魄的冒险边缘的人物

滑动查看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一幕现场图片



02



翠西·艾敏,《你是最后的大冒险》,2014年



▲ 翠西·艾敏(英国 1963年出生),《你是最后的大冒险》,2014年,霓虹灯,74.5×188×5 厘米,版数2/3,图片版权©翠西·艾敏 DACS 2020 版权所有 ©白立方(摄影:乔治·达雷尔),图片来源:艺术家及白立方

 

这件以光写作的情书是英国艺术家翠西·艾敏的作品。艺术家在一个海滨度假区长大,那里曾经到处都充斥着霓虹灯招牌。在这件作品中,霓虹灯不再是酒吧或娱乐场所的广告牌,而是一句对爱人或朋友公开且肯定的爱的表达


▲ 常书鸿(中国,1904 - 1994) ,《姐妹俩》,1936年,布面油彩,164 x 130 厘米,图片来源:法国里尔拍卖
▲ 韦尔申 (中国 1956年出生),《姐弟》,1992年,布面油彩,100 x 80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中国嘉德
▲ 杨飞云(中国,1954年生),《同行》,1996年,布面油彩 ,194×136.5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朵云轩拍卖


这个部分的作品探索了亲密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父母与孩子、兄弟姐妹、恋人、朋友或敌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连接可能是短暂的,如陌生人的邂逅。他们也可能无法建立连接——在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中,或许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关系产生戏剧性——父母的爱或家庭纷争;欲望的满足或挫败;柏 拉图式的友情交流;陌生人带来的不安或迷恋;敌人之间的冲突。上述二元结构也为艺术家提供了生动的戏剧性场面,即两种或三种形式成为构成元素,相互保持平衡或对立局面


▲ 巴克利 · L · 亨德里克斯  (美国, 1945-2017),《大笑》,1975年,布面 丙烯 油彩,183.2 x 106.7 厘米
▲ 石田彻也(日本,1973-2005),《无题》,1998年,布面油彩,103x145.6 厘米,图片版权© 2015 佳士得图片有限公司
▲ 大卫·霍克尼(英国 1937年出生),《一张狮子图片》,2017年,布面丙烯,121.9 x 243.8 厘米,图片版权©大卫·霍克尼,图片来源:艺术家及佩斯画廊

第二幕的舞台将呈现一系列的相遇——它们发生在真实的人物或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之间。我们意识到和亲近的人在一起时所产生的舒适感、吸引力和紧张感。无论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这种关系的动态都是普遍存在的。

滑动查看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二幕现场图片



03



西斯特·盖茨《民间织锦》,2016



▲ 西斯特·盖茨(美国,1973年出生),《民间织锦,无题》,2019年,弃用消防软管与木材,153.7 x 181.6 厘米,图片版权©西斯特·盖茨,图片来源艺术家及理查德·格雷画廊,芝加哥/纽约


美籍非裔艺术家盖茨回收了他的家乡芝加哥消防部门使用过的废弃软管,它们象征着美国警察在20世纪60年代对民权抗议者使用的高压消防水管。他把它们缝合在一起,象征性地将遭受经济和政治隔离的非裔美国人族群统一起来。


“民间织锦”代表了个体因为其身份、地域或意识形态的认同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公民团体。这个部分展出的作品则呈现了广义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 尚扬 (中国,1942年出生),《黄河船夫》,1981年,布面油彩,140×381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保利拍卖

▲ 达娜·舒兹(美国 1976年出生),《渔夫》,2021年,布面油彩,228.6 x 243.8 厘米,图片版权© 2021 佳士得图片有限公司


展出的作品描绘了艺术行业、农业、工业或手工业的工作者。一部分作品呈现了因为学习或参加活动而聚在一起的人们。另一部分作品与人们的文化活动相关,如参加节日游行;有些则与人们的休闲活动相关,如玩桌球。还有一些作品描绘了因其族群或阶层而联系在一起的人。


▲ 张恩利(中国,1965年出生),《吸烟》,2002年,布面油彩,150×170 厘米,图片版权© 2021 佳士得图片有限公司

▲ 阿历克斯·卡茨(美国,1927年出生),《准时》,2001年,亚麻布面油彩,259.1 x 548.6 厘米,图片版权©亚历克斯·卡茨 / 纽约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图片来源:艺术家及格莱斯顿画廊


对群体的描绘通常呈现出史诗般宏大的场景,它们可能是为了庆祝或纪念一种逝去的生活方式。画面中通过手势相互连接的舞者也提供了愉悦的视觉构图。“民间织锦”这个部分中呈现的作品往往描绘了处于社会变迁中的群体,因此历史画流派在此登场。


滑动查看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三幕现场图片



04



拉斐尔·芬尼斯《无限的圆》,2018


▲ 拉斐尔·芬尼斯 (法国,1990 年出生),《无限的圆》,2018年,红蓝绿三色LED灯 ,直径 120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中国嘉德



我们望向这件看起来是一面圆形镜子的作品。微弱的光在黑暗的玻璃中盘旋,引导我们的眼睛穿过一条无尽的光之隧道。法国艺术家拉斐尔·芬尼斯让我们在这件作品中瞥见了无限,而非从中找寻自我的倒影。


“无限的圆” 探讨了光、空间、物质和结构的现象世界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艺术家在创作中使用简单的几何形式,如立方体或球体;加以重复的手段,或结合光和颜色,以此创造出具有超越性体验的作品。


▲ 马克·罗斯科(美籍,生于俄罗斯(现拉脱维亚),1903-1970),《第36号(黑色条纹)》,1958年,布面油画,157.1 x 170.1 厘米,图片版权© 2015 佳士得图片有限公司

▲ 黄锐(中国,1952年生),《抽象》,年代不详,布面油彩,90x73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匡时拍卖


这个部分展出的作品中也有以纯粹的颜色或痕迹创作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大地、海洋或天空的感官体验。通过规模宏大的抽象绘画,唤起了人们遥望地平线、被烈日照射或观看黄昏时的感受。有些是轻盈缥缈的,有些则是粗糙而有触感的,仿佛是岩石或树皮的表面。


▲ 赵赵(中国,1982年出生),《天空》,2021年,布面油彩,150 x 150 厘米,图片版权©赵赵,图片来源:艺术家工作室

▲ 刘韡 (中国 1972年出生),《紫气VI-15》,2007年,布面油彩190×300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苏富比



“存在于世”的最后一幕脱离由人物引发的认同感,也远离了由群体场景产生的叙事。这里的作品是抽象的和现象学的,将我们带入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每件作品都把我们带到了崇高的边缘。


滑动查看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第四幕现场图片


多重景观 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策展人:王薇

展期:2022.11.13-2023.2.5

地址: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三、第六展厅,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20世纪之初,艺术家们不再追求描绘事实的再现性艺术,而开始了非具象艺术的创作。西方的写实绘画传统开始动摇,艺术的表现形式愈发抽象化,从立体主义开始,涌现了大量的艺术流派和抽象风格的作品,改变了人们的观看经验,也带来了崭新的视野。



▲ 吴大羽(中国,1903-1988),《京韵》,1950年,木板油彩,64×45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上海天衡拍卖

▲ 琼·米切尔 (美国,1925- 1992),《午后》,1969-70年,布面油彩,260 x 160厘米,图片版权© 2015 佳士得图片有限公司

▲ 朴栖甫(韩国,1931年出生),《描法 No.9-74》,1974,布面油彩 铅笔,130.5 x 162.5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苏富比
▲ 皮埃尔·苏拉吉(法国,1919-2022),《绘画 222 x 157 厘米, 1979年8月31日》,1979年,布面油彩,222 x 157 厘米,图片版权© 2022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纽约 / ADAGP,巴黎  ©皮埃尔·苏拉吉,图片摄影:韩小易
▲ 布莱斯·马登(美国,1938年出生),《元素III》,1983-1984年作,布面油彩,213.4 x 92.1 厘米,图片来源:2022 富艺斯拍卖行
▲ 赵无极 (法籍华裔,1920-2013),《25.06.86》,1986年,布面油彩,195x130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中国嘉德

▲ 千住博(日本,1958年出生),《瀑布》,1994年,纸本颜料,227×162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东京中央拍卖
▲ 丁乙(中国,1962年出生),《十示 95-8》,1995年,布面综合材料,120×140 厘米,图片来源:艺术家及上海泓盛拍卖
▲ 白发一雄(日本,1924-2008),《海炎》,1999年,布面油彩,194×130 厘米,图片版权© 2014 佳士得图片有限公司
▲ 萧勤 (中国 台湾 1935年出生) ,《彗星之十二》,2002年作,布面丙烯,140 x 120 厘米,图片版权©萧勤,图片拍摄:龙美术馆(韩小易)

本次展览以中国现代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吴大羽创作于1950年的《京韵》为开端,试图通过从1950年代以来迄今为止,横跨70余年的创作个案,为观众提供一个欣赏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形式的具有抽象性的艺术作品,以期带来多重想象的可能性。在这些作品中,线条、形状、空间、色彩等要素的相互关系被艺术家持续探索,材料的运用走向多元,视觉与心理效应、色彩与情绪反应被反复研究。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探索、新的观念都如视觉景观一般在展览中逐一呈现。


▲ 松谷武判(日本,1937年出生),《Parallel 7-1-1》,2007年,布面乙烯基粘合剂 丙烯 铅笔,195 x 130 厘米,图片版权 ©松谷武判,图片来源:艺术家及豪瑟沃斯,摄影:Reiko Nonaka
▲ 约翰·张伯伦 (美国, 1927–2011),《Acediddley》,2008年,镀铬钢着色,220.3x139.7x135.3 厘米,图片版权© 2022 费尔韦瑟及费尔韦瑟公司/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图片来源:艺术家及高古轩画廊
▲ 吕振光(中国,1956年出生),《玛丽与尘0014(向汤伯利致敬),2012年,帆布 木板 塑胶彩及混合媒介,213×92 厘米,图片版权©吕振光,图片来源:艺术家与艾可画廊
▲ 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 (英国,1931年出生),《尾声》,2016年,亚麻布面油彩,175.3 x 332.3厘米,图片版权©️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 2022,图片来源艺术家及卓纳画廊
▲ 伊伯翰姆·马哈马(加纳 1987年出生),《伊萨卡 托布》,2016年,金属标签 废弃金属防水油布 木炭袋,344 x 490 厘米,图片版权©伊伯翰姆·马哈马 ©白立方(摄影:乔治·达雷尔),图片来源:艺术家及白立方
▲ 王俊杰 (加拿大籍华裔,1984-2019),《黄金时代》,2018 年,布面油彩,203.2 x 165.1 厘米,图片版权©️王俊杰,图片拍摄:龙美术馆(韩小易)
▲ 马克·布拉德福德(美国,1961年出生),《洛杉矶》,2019年,布面综合材料,304.8 X 304.8 厘米,图片版权 ©马克·布拉德福德,图片来源:艺术家及豪瑟沃斯,摄影:约书亚·怀特
▲ 斯坦利·惠特尼(美国,1946年出生),《有点蓝调》,2020年,亚麻布面油彩,243.8 x 243.8 厘米,图片版权©斯坦利·惠特尼,图片来源:艺术家及高古轩画廊
▲ 马克·格罗蒂扬(美国,1968年出生),《无题(卡普里岛54.18)》,2020年,纸板油彩,109.2 x 86.4 厘米,图片版权©马克·格罗蒂扬,图片来源:艺术家及高古轩画廊
▲ 艾芙瑞・辛格(美国,1987年出生),《苏打枪》,2020年,布面丙烯 木板,241.9 x 216.5 x 5.4 厘米,图片版权 ©艾芙瑞・辛格, 图片来源:艺术家及豪瑟沃斯,摄影:兰斯·布鲁尔

而当我们回溯更早的西方艺术史,塞尚早在19世纪即开始创作具有抽象性的作品,如其所言:“这里没有明与暗的描画,而仅只是单纯的色调关系。当它们被正确无误地表现出来,和谐的形式便自主地建立起来,它们愈是变化多端,便愈是悦目赏心。



滑动查看

“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龙美术馆的第一个十年实属不易,从2012年的第一场展览,到2022年200多件艺术组合的两大特展以及之后的其他特展,惊喜背后馆长与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付出得以望见。据悉,龙美术馆的展览洽谈至2029年,这让观众与艺术爱好者们更加期待龙美术馆下一个更热烈的十年!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编辑/ 解雅祺 责编/解雅祺 齐晓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1974004697@qq.com。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凤凰艺术 龙美术馆

1687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