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在没有“围墙”的剧场与艺术相逢!小剧场、沉浸式成演艺行业新增长点
-
2022-11-11
国庆期间,风靡全球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特展在深圳万象城购物中心开展,展览融合多种媒介及表现手法,打破固有维度的五官沉浸,为观众奉上独有的沉浸式戏剧梦境。很多观众惊讶于一场戏剧的体验竟然可以发生在商场,而实际上,越来越多的演出正在新空间、新剧场上演,并不断带给观众新鲜观看体验。不仅让市民有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为后疫情时代的演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注入了新活力。
▲《不眠之夜》的开场及结束场景 “最后的晚餐”
在这些“没有”围墙的剧场中,深厚的历史文脉与创新演绎不断融合。一个个充满温度和活力的演艺空间,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让演艺市场有了更丰富的色彩。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演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演出团体、演出公司、演出院线都面临艰难时刻。尽管如此,演艺行业推动复工复产的脚步从未停止, 2021年全国演出市场规模恢复至335.85亿元,线上线下业态日趋丰富,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剧场等演出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从2012年的18000家增长至32502家。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在对中国演出市场十年观察的撰文中写道: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演出不再单纯是剧场票房成绩单,当“旅”的意义已融合进寻常消费,以演出为代表的“文”的融合便不再局限在景区景点,不再仅融合于旅游演艺项目,而是融进城市乡镇、融进街巷市集、融进更多的演艺新空间。可以看到,如今各具特色的演艺新空间“嵌”于百姓生活之中,与城市更新同频共振。
▲英国浸没式戏剧《燃烧的城市》(The Burnt City)海报
数据成为行业明显的风向标,2022年前三季度,沉浸式、互动体验类项目已覆盖儿童剧、话剧、戏曲、魔术等多种艺术类型,在演出场次中的占比达8.18%,比2021年同期上升40.3%。对此,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克智认为,沉浸式、互动体验类项目已显示出强劲的市场发展态势。“演出的观演方式从常规的镜框式舞台到打破限制的多维空间,从单纯的视听观演到参与到剧情中的全身心体验,演艺内容与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求变。”刘克智说。
中国小剧场这一演出空间的发展,自1982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对于演出行业来说,小剧场在创作、演出领域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在新旧动能转换、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小剧场因其集艺术表演、互动体验、时尚消费于一身,日渐受到都市年轻人的喜爱。小剧场也在加速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催生出一批面向普通大众的,个性化、复合型、体验型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成为助推城市经济增长、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型艺术业态模式。
观众能够与演员近距离沟通, 演出更关注当下大众的生活,“沉浸式体验”成为小剧场演出的魅力。根据中国国内主要票务公司的销售数据分析,2021年中国演出市场消费主力是18岁至39岁的年轻人,在购票用户中占比高达76%。年轻观众群体对演艺市场的影响力和需求,正日益体现出来。
基于市场需求,上海、江苏、北京等地都在积极打造小剧场演出空间。起步较早的上海演艺新空间已初具规模,上海人民广场、亚洲大厦等已成新地标。南京后来居上,统计显示现有小剧场超100家。一些老建筑、老地标在改造过程中,纷纷挖掘文化资源,开辟演艺新空间,成为点亮城市人文生活的时髦小剧场。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制定下发《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全省小剧场规范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推动小剧场布局更加优化、演出市场繁荣有序、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打造一批有示范价值、鲜明特色、社会影响力的小剧场。日前在北京启动的“大戏看北京”品牌活动中,小剧场演出以及对小剧场的建设和运营的探讨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小而美”“小而精”的演艺新空间在悄然生长。老宅院、街区、艺术馆、购物中心等,处处有“戏”。与传统剧院不同,这些演艺新空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仅可容纳几十名或者一两百名观众,这既有物理空间上的新,也包括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
今年夏天,脱口秀占据演出市场的重要份额。仅在南京,8月里就有近30场脱口秀演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脱口秀演出除了在商业综合体里的演出场所进行表演外,还将电影院的放映厅变成了展示脱口秀的新空间。而在重庆,演艺新空间的演出则呈现出形态各异、全面爆发的态势,脱口秀、小型音乐剧、沉浸式表演、小型特色音乐会、戏曲、话剧、相声等类型,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观演选择。在北京隆福寺街区,“当然有戏”沉浸式剧场、笑果工厂等演艺资源将在此落地,沉浸式演出方式将和娱乐、消费结合起来,打造多维度的演艺新空间……
▲南京夫子庙景区核心区域的秦淮·非遗馆演出
伴随城市更新的推进,“小而精”“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在各地开花,不仅演出频次更多,表演形式更灵活,周边生态也更加“复合”,它们往往诞生于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文创园区、古镇、老厂房等建筑空间,为大众文化消费带来独特而多样的选择空间。
今年10月,全国首部环境式悬疑戏剧《切西娅》在入戏老外滩(李宅)剧场上演,14场演出场场爆满,吸引了诸多年轻人走进李宅沉浸式看剧。观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穿上年代感十足的戏服,穿越到百年前的宁波,“浸入”截然不同的故事剧情支线里,和演员互动交流。在李宅上演的剧目,打破了以往落座观看的模式,观众可化身剧中人,跟随角色推动剧情的发展及走向,给观众带来“感官沉浸+入戏沉浸”的文化体验,备受当下年轻人喜爱。
▲在入戏老外滩(李宅)剧场,观众可体验沉浸式剧目
今年5月,沉浸式宋韵古风互动喜剧《樊楼幻境·樊楼一梦》登陆东钱湖韩岭樊楼,游客可体验南宋文化主题的沉浸式戏剧,他们身着精美古风服饰参与其中,人人都是演员,个个都是主演。樊楼地处韩岭老街前段,由两幢古朴的建筑联动而成,通过复刻还原的空间打造、身临其境的全息影像、精致考究的道具制作、造型代入的古风变装、生动有趣的互动演绎,沉浸式地还原了南宋明州的场景,给观众带来全方位多感官的沉浸式盛宴。
▲在韩岭樊楼,观众沉浸式看剧
大麦“当然有戏”厂牌主理人李婧介绍,这样的演艺新空间可能不大,却是体验式的剧场。“我们会在空间里打造一种非常近距离、亲密的互动。这样的表演就发生在观众身边,甚至在一些剧目里,观众成为表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婧希望在演艺新空间长期驻演的沉浸式戏剧可以为观众带来一种轻松的体验,“让大家觉得戏剧是一种可以‘玩’起来的形式,帮助戏剧‘扩圈’。从我们在其他城市的运营经验来看,沉浸式的戏剧形式会让年轻人复购意愿更加强烈。”
演艺新空间为演出市场带来的增量正在受到业内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董事长安庭就建议,扩大文旅内需,推动“演艺新空间”发展。他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环境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文化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前景广阔、长期向好的特点没有变,支撑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条件持续向好,“以‘演艺新空间’新型经济业态为代表的文旅深度融合联动体系,将为推动我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增长提供重要抓手。”安庭表示,“演艺新空间”新业态可以带动文旅内需,拉动周边经济链条,高效助力“稳增长”,还可以充分整合、盘活闲置或低效的公共空间资源,在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实现高效集约经营。
END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城市光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