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拉松(简称“北马”)是经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认证,中国最高水平的马拉松赛。“北马”的参赛者能够从天安门广场起跑,在著名的长安街上奔跑,最后跑到“双奥”地标——终点鸟巢,因此“北马”也是众多马拉松爱好者心中的一座殿堂。
2022年11月6日早7点30分,因疫情延期了2年的北京马拉松再次鸣枪开跑,这也是自1981年首届举办以来的第40届“北马”,可谓意义深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2022北马”进行了直播,此次“北马”的电视直播,创造了多个的“首次”:国内首次全4K室外长距离直播、总台首次基于5G网络的超高清直播、总台首次马拉松转播将合成放在终点转播系统等等。“5G+4K”都运用了,音频方面做了哪些创新?总台音频从5月份就开始积极配合转播二部一起研究“北马”移动车的环绕声音频传输方案,将原来只能传输4路模拟音频的加嵌器升级成可以传输4路AES数字音频信号的加嵌器,探讨国产5G背包应具备多少数字音频接口,为此总台进行了多次测试,最后制定了相适配的方案。崭新的“北马”移动车为两辆国产纯电新能源车,车的空间是有限的,微波、通讯、特种设备、音频、VR各家技术兄弟“呼啦”一拥而上,各自找空当安装自家设备。任何事物的第一次尝试总会有点小插曲,在移动车音频系统的搭建测试过程中,首选的环绕声制式话筒受到了车载通讯基站发射信号的严重干扰,一度无法使用。在找到了解决办法后,又由于车载微波开机还是存在干扰。为了解决问题,专门为话筒制作过临时的屏蔽罩;更换过话筒架设的位置;也更换过微波天线、通话基站天线的位置;尝试从各种途径避开各家设备走线等,可各种方案测试的结果都一次又一次地以失败告终。每次调整后满怀希望戴上耳机,微波一开机、通讯一讲话,耳中又传来“刺啦、刺啦”的干扰噪声。调整再调整
在经过无数次认真的分析及不懈的尝试后,最终团队从话筒的抗干扰性入手,寻找更适合移动车环境的环绕声话筒拾音及安装方案,在尝试更换了多种话筒型号和架设方式后,终于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小小的两辆移动车里需要安装各种黑科技设备,把不同的设备搬来,需要考虑的第一件事:先都装进去!装进去只是开始,所有工种的用电都要严格控制、精准计算。总台音频用电的方案是使用调音台自带锂电池,满电状态可以支撑8小时以上工作时长,又制作了两根能适配移动车上直流电源的4芯电源线作为备份电源,尽可能减少车上的用电压力。特种设备部门准备的新移动车,给音频设计了车上最宽敞的工位!还精心设计了放置调音台的工作台面!马拉松比赛由于赛程跨度大、环境复杂,因此在比赛的电视公共信号制作过程中需要多环节默契配合、相互接力才能完成,一向是业内公认难度较大,技术较为复杂的一项电视转播工作。转播主要由起点、移动车、终点三个主要部分组成。“2022北马”,总台首次将马拉松转播合成工作放在终点转播系统,终点的音频制作系统作为整个马拉松音频系统的核心,承担着比赛音频公共信号的合成制作任务,在起点、移动车、终点所有环节都实现了5.1环绕声拾音,力求将赛程沿途更真实的观赛氛围展现给电视观众。起点的音频制作系统使用了一辆B级4K转播车的音频系统,负责赛事开幕仪式、开枪起跑等环节的音频信号制作,并将制作好的5.1环绕声音频公共信号通过光缆、微波传送给终点的综合制作系统。为了保障直播安全,在11月6日的凌晨3点钟,工作人员便抵达了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工作岗位。虽然此时北京的气温接近3摄氏度,但仍热火朝天、有条不紊地开展着电缆铺设、话筒架设、信号调试、演练等直播前的准备工作。借张照片介绍起点转播系统位置
移动车的音频系统搭建在前面介绍的纯电新能源车上,分别与所属的摩托车相互配合完成男子、女子马拉松赛程中的声音信号制作工作。移动车音频系统的核心使用的是一张多通道便携式调音台,它拥有丰富的内置逻辑母线、物理I/0接口以及强大的内部处理功能,主要承担移动车话筒信号、摩特车话筒信号的制作、调整,并将赛程中的环绕声效果、比赛细节效果等声音信号素材有序地加嵌传输至终点制作系统(甚至传输了一路里程表字幕信号哦,这个黑科技以后看转播部的揭秘)。终点的音频系统使用了一辆A级4K转播车的音频系统,承担比赛终点区域运动员冲刺、颁奖、采访等环节的信号制作以及全程公共信号的制作任务。将起点、移动转播车、摩托车等多环节的5.1环绕声音频公共信号汇总进行统一地场景调度、切换,形成最终完整的公共信号并分发至各播出平台。任务就这样圆满地结束了?还没有!在终点制作的环绕声公共信号要传回总台光华路办公区的E14演播室,总台音频后方的同事们在E14演播室对公共信号进行包装(在第3声道加解说评论等工作)后送给播出,整个5.1环绕声制作到这里才算完整。以上就是“2022北马”总台音频工作的全部内容。2022北京马拉松顺利落幕。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从高清电视到今天的“5G+4K+环绕声”,“北马”见证了我国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相信“2022北马”也会掀起一场小小的风暴,继续推动总台新技术应用的发展。作者/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