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观点回望:全媒体时代的应用新闻传播,来看看学界怎么说?

2022-10-31


10月15日,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论坛暨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发布大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获得《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探索与争鸣》、《编辑之友》、《现代出版》、《青年记者》、《媒介批评》等学术单位的支持和澎湃新闻、第一财经、哔哩哔哩等业界单位的支持。

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在此次大会中正式发布,十大案例全景式呈现了专业媒体在主题报道、融合转型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探索成果,也涵盖了政务媒体和商业媒体的创新实践,为我国应用新闻传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案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包括人民网、上观、东方新闻、澎湃新闻、今日头条、封面新闻、映象网以及浙江新闻等中国大陆和港澳台20余家媒体、公众号对此次大会进行了报道及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会议承办方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SMG)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单位,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学院确立“全媒体+大艺术”双轮驱动、跨越发展战略。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技能的艺术与传媒领域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承办本次会议是学院面对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介化变革,积极参与学界与业界深度对话的一次重要探索。



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发布大会合影


论坛开幕式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建民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并代表艺术与传媒学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以及线上的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敬意。

论坛伊始,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教授代表同济大学致欢迎词。他认为这次论坛的召开非常及时,希望论坛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界和业界沟通的桥梁,携手共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遵循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集思广益,共同构建应用新闻传播实践思想与理论体系。

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卫星认为,今天举行中国应用新闻传播论坛,将有助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根据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势,针对媒体融合创新的趋势,充分发挥运用同济大学的优势,在部校共建总体框架下着力加强学界与业界的携手合作,加快培养新一代人才,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教授谈了三点祝贺和体会。他认为此次学术论坛的日程可以看出有很多是目前新闻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关键词,在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示指导之下,在目前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大的方向目标的引领之下,新闻与技术、与素养,与国家治理,与全球化的关系依然是我们讨论的热点。

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志安教授认为透过这些年鲜活的业界实践,我们看到了公共传播语境下一些变化,也正是因为改革实践动力不断,我们应用新闻传播学会的研究和关注热情不会断,业界改革为契机的观察提供了动力源泉,同时学界的观察可以反哺业界,给业界以支撑,这就是我们的会议,我们的论坛,也是我们这个峰会名誉会长李良荣教授对我们最大的勉励和鼓励,要让我们牢牢扎针中华大地的火热实践,我相信这个初心五年、十年、二十年,我这个小超人变成老超人,应该都不会改变。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致辞,介绍了我们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全媒体视野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实践。未来,学院希望根植于同济大学一流大学的建设,探索新文科人文、技术、艺术的宗旨,培养能说、能写、能做、能演的中国传媒与艺术人才,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为主线,贯通传媒和艺术的边界,形成国内入主流、有特色的传媒与艺术高地。


嘉宾主题演讲

1

上半场

嘉宾主题演讲环节的上半场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李教授领衔作《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素养》为题的主题演讲。李良荣教授指出,当前新闻实践存在“重史论、轻实务,重技术、轻思想,重视频、轻文字”等偏向。他谈到新闻实践和新闻人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出“提供真实的高质量的新闻是时代赋予新闻人的责任,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专业素养的新闻人才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实践论的新闻传播学创新》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我国新闻传播应当从中国实践出发回归中国实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探讨的主题是《群体传播:互联网的本质属性》,指出互联网群体传播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属性,在今天常态化,无时无刻不在的时候,成为一种巨大的传播内容,而且这种传播对于国与国的国际关系,战争的走向等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才是互联网的本质属性。

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教授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报告题为《在媒体装置之外和之间》。他认为远程信息通信技术已经变得高度离散、无处不在并且可以被随意支配了。在未来,高级新闻将意味着可以在个体之间、不同文化间、技术和自然的异质世界之间可任意移动的、灵活的,因而是可被随意支配的。


2

下半场

主题演讲的下半场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主任、长聘教授王鑫教授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资深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熊澄宇在线作了《跨越双奥之城提升国家形象》的主题演讲。在本次论坛上,他跳出宏大叙事的框架,以一个案例讨论传播学和国家形象的问题。中国的双奥之城,北京的变化从我们学习到跨越到今天充满着自信,这是我们在研究传播学领域特别可以关注的,从行为到事实展现国家形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新闻大学》主编张涛甫主题演讲的题目为《探索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新路径》,他指出在信息喧嚣、真相液态化,舆论流动性过剩的全媒体时代,亟须专业的价值导航员和舆论导流者,倒逼新闻教育锻造专业的导航员和后真相的导盲犬,新闻评论应该成为时代风云敏锐的观察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价值、知识、思维、表达四度能力训练支撑了专业硬核能力,价值制造、思维整合,洞见之识,表达之术,一个不能少。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专业硬核的课业是一项全身的运动,是新闻教育的基石,关乎中国新闻教育的命脉,连接新闻教育的根和脉。

同济大学高端外国专家,全球中国学术院(英国)院长、教授常向群的主题演讲为《关系抑或礼尚往来: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江村案例》。她分享了在江村的田野调查经历,认为礼尚往来是中国社会科学群化的成果,也是国际社会科学界唯一通过中国社会的深度研究提炼出来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不仅是研究中国的复杂社会,而且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刘涛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融合新闻与中国叙事体系探索》。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一是数字时代的叙事理论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切入。二是尝试提供一个理解数字叙事体系的框架结构。三是结合暨南大学在国际传播特别是融媒体方式,国际传播的几个典型案例,讲到数字叙事的问题。

最后,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徐翔带来题为《社交网络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结构》的收官演讲。徐翔教授结合微博大量的数据研究意见领袖议程设置。

+ + + + + + + + + + + 

上午的主题报告当中有理论,有实践,有广域,有精微,有质化研究,有量化研究,有文本,有个案,关照到了应用传播学的多个面向。各嘉宾激情澎湃,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思想交锋,为应用新闻传播研究再添智慧,“具身是真爱,线上有真情”,此次论坛也让线下和线上的与会嘉宾享受了一场的学术盛宴。

+ + + + + 


编辑 | 景晶、张馨予

责编 | 王智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观点回望 全媒体时代 新闻传播

1187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