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EveryArt 专访|艺术家:林万山 LIN WAN SHAN
-
原创 2022-10-31
EveryArt 专访
艺术家:林万山 LIN WAN SHAN
原创作者|EveryArt、林万山
编辑整理|EveryArt
林万山
个人简介:
林万⼭,出⽣于1993年,本科硕⼠均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系,现⼯作⽣活于杭州。作品涵盖装置、影像、雕塑、VR等新媒体作品。林万⼭⻓期致⼒于利⽤综合媒介⼿段,进⾏新的尝试与创作,作品呈现多元化、实验性等特征,宗教、空间、时间与⼈之间的位置关系⼀直是林万⼭作品⻓期探讨的命题,作为艺术家,林万⼭希望⾃⼰的作品拥有⾜够的维度与层次,涉猎不同媒介的作品。
艺术专访 INTERVIEW
Q1: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您认为装置艺术在传达像之前的作品《法身》、《耕魂⼄》中以人为核心的思想有什么优势呢?借助这一艺术形式是否能给你持续带来关于身体、灵魂以及未来性的感悟呢?
A1:我首先认为在表现形式上,不论我们是否以“媒介”论,形式本身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但确实在表现力上有所不同,装置艺术在我所关注的一类核心命题上我认为有两个优势,第一是形式语言自有“免俗”的猎奇感,有助于打开感官。第二是这种语言本身是不限制你的手段的,大体上你可以利用尽可能的选择去把一些架上媒介讲不清讲不明的问题,当然,也可以什么也不讲。
林万山|耕魂乙,综合材料,175×185×235cm,2019
作品简介:技术物是否有一日能够成为人类的精神导师,即技术物通过自身的迭代成长,是否能够实现终极进化,从而开悟,既成“佛”,《耕魂乙》作为未来宗教形态第三阶段的作品,我期望恢复场域的意义,试图构建一个混合宗教,技术物,生命体的多维作品,不过空间,我,智能,位置,血肉,如是而已。
后面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好问题,我在反思到底什么算是我们的感悟?创作者使用媒介,媒介也在影响创作者,我们把围绕一种媒介的综合生态称作一种形式,那么艺术形式的信息和感官刺激会把我们这类创作者导向经院哲学的深处,然后开始做起一些文化研究工作,或者明面上是创作,本质其实已经是简单文化研究了,然后我们误把这种研究当做了感悟。我想来,我现在对于我关心命题的感悟其实都是瞬时的,是一种不可语言的感觉,后面我企图把这种感觉做出来的任何表达,其实都是文化研究。
林万山|十方,综合材料,200×2000×200cm,2018
Q2:“宇宙呐喊计划”以“航升⼀号”卫星为媒介来传达人类的某种声音——“思念的呐喊”,十分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未来也会继续借助现代科技不断探索艺术表达的媒介和载体吗?有什么规划吗?
A2:是的,但是现代科技这个事儿我觉得并不重要,理论上如果我可以飞在宇宙里画画,我完全可以不“科技”,去画画就好了。我当下是一个艺术和科技的时代,高举艺术科技大旗的有艺术家也有艺术批评家,目的有资本运作也有名利场的考量,仅从欣赏者角度,我们就看作品就好,科技不科技的,就让我们这些“傻人”去争就好。
林万山|《+》“宇宙呼喊计划”1.0剧场,2021
我自己的规划是进一步向我们的天顶提问,向深山绿水破败之间提问,这点是我喜欢的,我是一个没那么严格创作规划的创作者,一般什么事突然兴起就去工作,这也给我的团队和商务老师带来了一些麻烦,在此致歉他们。
林万山|《+》“宇宙呼喊计划”1.0剧场,2021
Q3:在未来的创作中,您将如何运用VR技术,增强装置艺术的互动性?
A3:我基本很少做VR作品,因为我认为现在VR技术体验感太差,作为一种猎奇美术问题不大,但是作为一种“近未来”的前兆,我们日后是一定沿着这个路数前进的,即:我们奔向虚拟数字世界。我们越来越这不是一个艺术判断,是一个社会判断,虽然我不愿提“元宇宙”这个烂梗,但是一切确实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举个例子,早年关于三维渲染和建模是一个极其小领域的技能,也需要非常复杂的设备做支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你甚至需要前往硅谷的大型计算机实验室才能获得一点基础的三维构建能力,而现在三维建模越发简单,最后必将成为像拍摄抖音短视频一样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终端就可以完成数字世界的构建和上传,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艺术形式和生态是肯定順之而行的,所以与其说怎么运用VR技术,不如说我们如何玩好数字孪生。
林万山|NTDD-6.626二宙,综合材料,2020
作品简介:编号为“6.626”的“二宙”是NTDD系列宇宙中的最小构成单元,为系统本身提供基本耦合力中的其中两种。“二宙”在NTDD系统中通过集群组织缔结,进而寻找自我的位置与意义,并以集群向系统之外的生命体传达如下信息:“森林,刚性躯体,浮肿的编制物,信号干扰,直至我们也看不见缘起本身。”
Q4:您的作品中涉及影像、机械制作、绘画、行为等多个方面,在日常创作中,您如何获取创作灵感,并根据灵感选择相应的新媒体表达方式?
A4:撇开灵感论是不是一个伪命题不谈,我仅看看自己,发觉是灵感是一刻的冲动和感觉,这种感觉的获取大体上有迹可循,你需要尽可能的放松,将你的思维和状态处在一个游离状态,与之相反的高压任务式的创作我觉得不是一个出好作品的状态,至少我个人不是的。
选择何种表达的语言方法就要看具体情况了,有些时候是作品选择了语言,有的时候是语言选择了作品。
林万山|NTDD-93.126,综合材料作品
林万山|凌霄殿,数字影像作品
作品简介:我的老家佳浆村,地处福建省福安市上白石镇,位于闽东之北,多云雾,自年少起,便觉得其中有灵异怪,不可言喻的轻妙。受乐事公司的创作之邀,选择在老家的宗祠去执行这样一件作品,通过安置全息纱,将村中常年飞流的“云雾”引入宗祠中堂,云起,似气,似先人之魂灵,通过雷达位置识别改变粒子湍流,而与同乡们共游其中。诚实的说,我希望这是一个可以没有过多文本意义的作品,由于佳浆村供奉之神为斗战胜佛孙悟空,故而取名《凌霄殿》,于宗祠中尽情嬉戏。在这样一个夜晚,让子嗣同乡能够齐聚宗祠,同享一晚之欢愉,足矣。
林万山|碳,综合材料,2022
作品简介:《碳》是一件混合宇宙空间、行为、绘画、机械的创作。装置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部代号为“NTDD-1”的升空舱为核心和地面代号为“电寿”的机械人。升空舱上携带着检测“氧气”“地磁”“大气压力”“二氧化碳含量”等数据的传感器,升空舱升入高空之后,将传感器生成的数据传回地面,我们将这份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为“寿电”的绘画逻辑,此刻“寿电”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拥有不同“意识”的艺术家,进而使得“寿电”得以与“我”这个地球自然人在地面与“电寿”共同在金色镜面上完成绘画,进行一场在太空中经行的现场试验LIVE,将艺术创作行为横跨地外维度,以地球为基础,向宇宙求解。
合作平台
小红书的使命是分享和发现世界的精彩(lnspireLives),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生活方式平台和消费决策入囗,具有制造流行和热点的能力。在小红书,用户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标记生活的点滴。社区每天产生80亿次的笔记曝光,内容覆盖潮流、时尚、美食、旅行、影视、健身、学习等各个生活方式领域。
“在艺”是中国领先的艺术互联网科技和艺术综合服务公司。旗下【在艺App】是中国最大的移动端艺术内容分享社区和艺术直播平台,为用户提供集社交分享、展讯查询、直播、课程等多元服务于一身的一站式艺术内容平台。【在艺App】提供每日全球八十余个城市最新艺术展览和同城艺术活动,并鼓励用户以图文笔记或视频笔记的形式,点评、记录、分享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艺术生活。目前拥有超过1000+万用户,是中国最大的移动端艺术社交平台。
艺动(杭州)拍卖有限公司(移动的艺术Art Move Auction)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主营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综合性拍卖公司,地址位于杭州珀莱雅大厦。公司与珀莱雅·青藤艺术中心合作进行创作、展览、短视频、装饰、收藏和研究等服务。
—END—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版权归属原创作者
如有问题可在文末留言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EveryArt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