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电影画幅的方寸之间
-
2022-10-30
点击上方蓝字CG世界关注我们
“ 感知技术 · 感触CG · 感受艺术 · 感悟心灵 ”
中国很有影响力影视特效CG动画领域自媒体
Hello . 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聊聊
电影画幅的方寸之间的艺术
我是三钱二两
对于电影艺术,默片可以算是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了,从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发展的过程中,电影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不断衍生和变化出来的,不仅有拍摄方法、制作流派等,包括画幅比,也在不断变化。
依托在35mm胶片上,默片时代是4:3画幅出现的时段,而进入有声电影时期后,为了留存声音,1.37:1的学院画幅比紧随其后。
到了20世纪中叶,电视机的出现冲击着电影行业,由此,1.85:1的遮幅宽荧幕电影(即主流电影画幅比)以及2.35:1的变形宽荧幕电影随之产生。
在1980年16:9的画幅比例被提出,这也是后期标准化画幅比产生的重要基础,这种比例也会在家庭dv的拍摄角度出现,通常会更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我们在电影中常看到的黑边,其实也是这种比例的常态化的后果。
到了数字化时代,由于技术限制越来越小,各种各样的画幅开始用在电影技术上,比如圆形画幅、圆角矩形画幅、方形画幅、动态画幅等,甚至发展到现在,有些导演已经开始不满足于在电影中使用单一画幅了。
首先,当我们说起圆形画幅电影的时候,我第一反应还是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当时在上映的时候,圆形画幅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不得不说,圆形画幅圈住人物的时候,有些像在井口看人一样,或者说人物像是印在团扇上的画,平添了些古典的味道。
这部电影的画幅偏偏还是随着故事情节变化的,女主到了城里后,原本圆形的画幅一下子变成了1:1的方形画幅,方形画幅的规整经常给画面一种约束和压抑的感觉,在渲染气氛方面,电影画幅比确实出了不少力。
一个电影中出现多画幅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以前讲到电影配色时提到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影片就是通过不同比例的画幅,来表达故事情节发展的年代的。
例如 30 年代的故事采用了 1.33:1 的画幅比,60 年代用了 1.85:1 的比例来拍摄,到了 80 年代则是 2.35:1。
同样用画幅比例作为手段划分故事时间段的还有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在电影中分别在1999年用学院画幅1.37:1,2014年用1.85:1处理,以及2025年用2.35:1,画面给观众的视野不断递进不断开阔,更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年代感上的冲击。
还有一种,开缩屏电影,就是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画幅拉开或缩小,从而达到画面比例变化,最经典的就是泽维尔多兰的《Mommy》,这部电影几乎将1:1的画幅比例贯穿全片,那种压抑束缚的感觉始终萦绕在电影的画面之中,电影的基调便一下子立住了。
而随着影片的叙事节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电影的画幅在导演的精心设计下,被角色主动拉开,压抑的感觉一扫而空,只留下一个爽字。
电影《黑夜造访》中,导演通过两种不同的画幅来表现现实与噩梦,电影前段的时候,两个画幅是直接切换跳跃的。
而在高潮阶段,导演用了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将2.35:1的比例一点点变化到3:1的比例,这个地方的处理不光在观感上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觉,从故事情节上来说,这里也隐喻了从现实逐步落入噩梦的意味。
这种好像动画一样变化的画幅在许多电影中都有使用,比如《歪小子斯科特》中,就是通过画幅的变化来衬托表现人物的心情的。
还有一些电影的画幅比较特别和另类,却很有些独特的味道。比如电影《安乐乡》中出现的圆角矩形画幅,给人一种看老式电视的感觉:
还有《刺客聂忍娘》,使用的1.41:1的画幅比例确实不算常见的一种。
电影《鬼魅浮生》使用的是传统的4:3画幅比例,但有趣且另类的地方在于,它的画面死角是圆的,这让整部电影好像是一张陈旧的老照片,像是一段往事。
常规来说,变形宽荧幕电影的比例就已经够宽了,在制作一下大场面和自然场景上足够,但昆汀在电影《八恶人》中,又在宽度上有了突破,区别于2.35:1,他使用的是2.76:1的画幅比例,整个画面更加宽广。
- End -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CG世界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