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当代设计思潮及未来设计教育发展研究 | 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项目

原创 2022-10-28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以北京师范大学现有优势学科为基础,根植于艺术、科技、教育的交叉领域,开展在人文、艺术、设计、科技、社科等领域的研究和广泛的跨界合作,以及研究、教育、实践一体化,形成以学科互补、问题驱动、项目导向为特色的教学,设立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艺术与科技,设计与教育三个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三个研究方向,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推出“未来设计种子基金”,面向全球遴选优秀创新设计或研究项目。首届“未来设计种子基金”入围的26个设计、研究项目,基于新技术革新及新文化形态建设,具有实验性和市场前瞻性,有助于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艺术与科技,设计与教育三个研究方向的延展。


北师大希望通过扶持项目,创造北师大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关于未来创新设计的合作机会,搭建设计学科交流平台,开拓创新型教育合作伙伴,促进北师大设计学科发展、融合。





作为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最终入围项目之一,“当代设计思潮及未来设计教育发展研究”项目从设计与教育研究方向出发,研究当代国际设计思潮的发展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将如何影响未来设计教育的发展,对设计思潮进行系统性研究,从学理上厘清其发展的来龙去脉和理论归依,以便在未来设计教育发展过程中与全球一流设计学院保持同频,应对时代挑战,输出适合当下中国社会语境和与中国设计学科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近日,“当代设计思潮及未来设计教育发展研究”项目主创人张弛就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分享。


01

 Q1    

为什么想要做这个项目


张弛:回顾设计史,我们发现,目前在国际设计教育领域影响较大的当代设计思潮大部分在20世纪下半叶就已经有迹可循,而且其产生和扩大影响力往往与设计教育密切相关;换个角度,作为现今培养未来设计人才的主要方式,设计教育也是导致这些设计思潮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最佳途径。我们希望通过考察海外一流设计院校、设计博物馆和设计期刊,了解在全新发展格局下海外设计教育的发展,并结合中国设计学发展实际,讨论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创新。


当然,这个项目与我本人的研究兴趣和经历也有密切关系。作为高校教师,我认为了解目前国际设计思潮的发展趋势以及设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我从2017年开始就持续关注设计教育领域,尤其是国际设计教育学科的发展。在开始这个项目之前,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在2018年和2019年期间,我走访了哈佛大学设计学研究生院、MIT多媒体实验室、包豪斯设计学院、剑桥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时尚学院等学校,对这些世界一流设计学院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与研究团队一起对当下的设计教育展开系统性研究,并且让研究的最终成果反哺日常教学和设计学科建设。







02

 Q1    

项目亮点是什么?项目进展如何?


张弛:我们的研究对象包括14所世界一流设计学院、6家世界知名设计博物馆和5本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这三种不同的调研对象恰好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设计思潮和设计教育的发展情况。从世界一流设计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海外设计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教学一线的情况,设计博物馆是面向设计公共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和阵地,设计期刊则能够集中反映目前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根据对研究对象的初步了解以及对海内外学术会议、论坛议题的观察,结合专家意见,最终将课题研究定在“可持续发展与设计转型”这个题目上,以“物(产品)——人——系统”作为理论脉络梳理的基本逻辑。通过对设计院校、设计博物馆、设计期刊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的作用在不断被放大,触角也在不断延伸。设计越来越被视作一种行动模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越来越不限于对物的制作和塑造,而是在关注社会过程和结构中创造价值,在塑造更宏观的整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更广阔的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框架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


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对经网络获得的一手资料的收集、编译,以及通过对前期资料的加工和分析,已经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篇相关的论文。目前,正在对部分海外院校、设计博物馆、设计期刊的专家学者们展开深度访谈,其中包括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美国帕森斯新设计学院、麻省理工新设计学院、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和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设计学院的教授们和专业负责人,了解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观点和思考。


同时,各设计院校的毕业展也是我们这次高校研究部分的一个关注点。毕业设计通常是最能够体现一所院校师生关心的问题,以及学生们在学校学习到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路径的直接途径。我们计划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我们在这些毕业作品中得到的启示。


项目研究情况及阶段性成果


世界一流设计院校相关研究情况




03

 Q1    

你认为未来设计教育的趋势是什么?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张弛: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可能是无可避免的。其实不完全是因为疫情,但疫情显然加速了这个过程。网络教育当然有它的优势,这种方式非常高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通勤,更加环保节能。对于很多专业来说,可能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的区别并不会像设计学科这么大。


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需要动手和使用材料。如果大量实践型的教学被转移到了网上,那么学习如何动手实践和接触材料的机会大概率是会大打折扣的。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合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也是海外设计院校集体面临的一个挑战,大家都在积极想办法。


还有一个趋势是我们的社会进入到终身学习的阶段,未来的教育将不再局限于课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线教育已经为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现实维度, 并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了新的交互方式。未来的大学将会更进一步打破物理空间的局限,出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混合形式。老师的角色也将转变为启发者和引导者,教育也不会因为大学毕业而终止。大学的物理边界将会被打破,转而成为终身教育的提供者。目前,我们可以看到比如像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高校都推出了相关的策略来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


同时,专业身份的转变也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在阶段性研究成果中,我们发现,企业对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多元,沟通协作能力、语境判断能力、多角度观察能力等被视为与传统设计技能一样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项目中会更重要一些。这意味着,过去更多指向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的传统设计教学安排很难满足现在的设计师培养要求。这一点与未来设计学院的教学设计倾向特别一致,即我们在高校中要培养能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设计师,而不仅仅是过去受限于学科方向的设计“技师”。





对国际知名设计期刊展开文本数据分析




04

 Q1    

问:你认为设计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什么价值?


张弛:设计就像是一个链接键,让无形的技术变成实实在在可用的产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理解,连通生产、流通与消费,为更美好的日常生活服务。今天的设计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让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而不只是服务于商业。打破传统专业的限制,我们要相信设计可以承担引领者的角色,可以置身于技术和社会之间,帮助人类迈向更美好的未来。我们从研究中发现,海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新的调整。比如,芬兰阿尔托大学开设了“协同与工业设计方向” (Collaborative and Industrial Design, CoID)研究生培养计划,这个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基本是围绕社会设计的需求展开,它把对人的研究作为设计行动的起点,将研究范围扩展到社会环境和商业环境下的协同设计过程、交互技术的使用和服务设计。也就是说,这一方向打破了以往工业设计教育的边界,将工业设计扩展到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和其他新兴设计领域,通过设计的协同创新改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为公共价值设计”是目前学界越发关注的一个议题。例如,2020年《设计问题》(Design Issue)的特刊就将“法律设计的兴起”作为主题,讨论如何在公共机构中运用参与式、创造性的设计方法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如何运用设计理论和实践中的技巧、方法和见解,提高法律制度的透明度和可用性。此外,还有学者讨论如何在医疗健康领域,把设计作为一种实现医患关系转型的载体。借用英国设计学者托尼·弗莱一句话,就是“设计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将设计用作变革的积极因素”。


阿尔托大学协同与工业设计方向

突破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框架


埃因霍温设计学院新设立的设计工作室




05

 Q1    

为什么申请未来设计种子基金?你期望本次申请的种子基金项目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个项目有着什么期待?


张弛:首先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能够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扶持年轻的设计研究者和实践者在不同领域中展开形式多样的跨界研究与创新。也非常荣幸我们的项目能够入选“未来设计种子基金”项目。我们这个项目的着眼点在于未来设计人才的培养,可以说,能够在北京师范大学这样一个有着120年师范教学建设背景的平台上展开更显得意义非凡。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的长期影响所导致的潜在危机。疫情的大规模流行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无论是政府、产业还是公众都纷纷意识到,面对富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和冲击,人类是非常脆弱的,健康危机会影响到所有人,无论贫富、年龄、性别和国籍。疫情之下,教育方式、工作方式、社交方式被迫改变,这些改变也极大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生活空间、学习空间和工作空间都面临变革。以此为背景,各学科发展必将面临重塑与转型,设计学科当然也将面临这一挑战。


对于这个项目,我们希望厘清以下问题:可持续思潮的源起与发展脉络,其在不同设计领域里的表现;可持续与设计教育的关系,及其在设计教育领域里的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当代设计思潮及未来设计

教育发展研究”

项目主创人


 Q1    

张弛


硕士毕业于英国金斯顿大学现代设计策展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理论方向。现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致力于研究设计中的跨文化交流和设计教育。


李文静


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曾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秘书。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与媒介、设计教育。


陈风明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访问学者,任教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数字人文、设计教育。


李乐人


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时尚学硕士,博士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设计史专业。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传统修补文化在当代艺术和设计领域的价值与应用,以及跨文化语境下的设计价值与审美观的创造过程。


孟洁


独立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硕士,曾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拥有国家大型赛事活动视觉设计及设计管理经验。参与编辑设计《图像民族志:庄学本摄影集》,获得2016年美国印制大奖、2016年红点传达设计奖、2017年东京TDC年鉴提名奖、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提名奖等多个国内外专业奖项。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三个研究方向


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

Design and 

Future Production /  Lifestyle


面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

及未来社会形态的综合性设计


“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在新型互联网文化、智能化社会及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基于对技术变革主导的未来文化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探索,推动具有前瞻性与实践性的设计教学与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注重人文精神和技术伦理,衔接设计美学与智能制造,涵盖文化生活与生产实践,专业包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等已有专业方向;拓展未来生活方式研究、未来人居环境设计、未来体验设计等具有前瞻性专业方向。


艺术与科技

Art and Technology


面向前沿问题的概念性研究


“艺术与科技”基于科技为艺术设计领域带来的全面拓展,对涉及数字媒体艺术、多媒体设计、交互设计、人工智能可视化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前沿方向进行概念性探索与实践。该领域的研究对接国际前沿学科,争创一流学术研究成果,以前沿问题为导向,以未来社会人类生活模式的技术性变革为基础,坚持可持续性创新探索。


设计与教育

Design and Education


面向设计专业的教学及

未来设计教育发展方向研究


“设计与教育”是在教育学领域所作的创新研究,旨在培养未来设计所需的新型人才,探讨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该领域研究面向设计学科的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设计思维”,中小学“美育教育”以及教育场景(校园、教室、桌椅、教具、服装及其他教育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该方向研究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优势,突出师范类院校特色,开创设计跨学科教育的新方向,探讨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编辑  |  文 雅       

设计  |  董姗姗

责任编辑  |  余晓瑜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当代设计 未来设计种子基金

1987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