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展评|逃逸人类中心主义:既已过去又向未来的“合成生态”

原创 2022-11-07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王东翰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Donghan Wang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王东翰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Donghan Wang


2022年10月28日,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合成生态” (Synthetic Ecology) 在798CUBE正式启幕。首届双年展以“合成生态”为题,在“激变的自然”“缠绕的生命”与“交织的演化”组成的三大展览章节中,从展现自然与技术之间的张力,到探讨后人类的境况,再到诘问与展望生命未来演化可能性,展览试图跳脱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回应生态枯竭、全球变暖、气候危机、增长极限......等时代中愈发凸显的危机,在技术不断发展、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的加速主义时代寻找某种新的共识与可能性。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刘金龙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Jinlong Liu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王东翰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Donghan Wang


本次双年展由798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担任总策划,798CUBE执行馆长李东妊担任展览总监,陈小文教授与王乃一作为联合策展人。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总策划宋协伟表示,希望通过双年展构建一个全球性的艺术与科技对话的平台,“透过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共同探讨人类、科技与未来的深刻议题。双年展汇聚了来自全球艺术、科技、生态以及决策领域的参与者,共同审视当下迫切议题的同时,以不同的方式探讨‘艺术+科技’如何有效地参与并推动生态修复与气候治理。”【1】


基于此,双年展借用了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 (James Lovelock) ,早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盖娅假说” (Gaia hypothesis) ,借用希腊神话中象征“地球母亲”的原始女神盖亚为之命名,该假说认为地球并非只是人栖居的所在,而是一个“活”的、拥有完整动态平衡的“生命”体系,为解决当下矛盾尖锐危机提供了一种超脱二元思维结构之外的理论视野。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王东翰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Donghan Wang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王东翰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Donghan Wang



— 01 —

“盖亚”与人类之间


本届双年展邀请的50位著名艺术家、科学家与生态学家阵容强大,包括生物艺术的领军人物苏珊·安卡尔 (Suzanne Anker) ,“法证建筑”团队成员苏珊·舒普普利 (Susan Schuppli) ,以其向生命混杂性致敬的硅胶雕塑扬名的帕特里夏·皮奇尼尼 (Patricia Piccinini) ,中国著名艺术家梁绍基和向京,从社会参与出发开创“纪实戏剧”的德国后戏剧剧场社团“里米尼记录” (Rimini Protokoll) ,以及首次亮相中国,在2021年英国格拉斯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引发强烈反响的“气候时钟” (Climate Clock)  项目。这些在艺术与科技交叉领域的重要创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和反思人类所面临的真实处境,无形中让展览整体面貌呈现出跨媒介、跨学科的多元混合样态。


也因此与双年展的展览空间产生了别样共振,作为位于798艺术区内的改造项目,朱锫对于798CUBE的构思,源自798园区内的包豪斯风格建筑基础,而本次“合成生态”同样也是798CUBE的首展。建筑设计团队在原有老工业厂房基础上注入了新建筑思维,观众或许将发现带有“缝合”美学肌理的798CUBE,如何与自身的建筑历史,与周遭的现实场景在“互动”之余彼此“补充”。


主入口,©朱润资

反拱形态的帆布机械装置©金伟琦

最引人注意的莫过于魔术般可变的中心院落,设计团队借助一道独立的现浇混凝土墙,将原有被厂房三面围合的广场转换成相对封闭的中心院落。 


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合成生态”的三个篇章之一,第一章“激变的自然” (Radical Nature) ,呈现出采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为媒介的作品,探讨自然生态与技术进步,“盖亚”与人类欲望之间的激烈张力。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的《替代》,利用谷歌 DeepMind 尖端人工智能研究产生的数据,构造出了一个由影像与声音装置组成的“生存空间”,观众可以观看到一只北部白犀牛以数字的方式“复活”在赛博空间中的过程。2018年,最后一头雄性北部白犀牛死去,截止目前只剩下两只雌性,该种群几乎已经可以宣告灭绝。“像素白犀牛”出现在实验室般的封闭空间中,在人工智能的引导下学习、成长并逐渐获得智能,伴随整个培育过程,白犀牛的形体从像素格逐渐过渡清晰。金斯堡的虚拟培育中包含了一种讽刺性的态度,一只栩栩如生的虚拟犀牛,是否可以替代真实?不断追求新技术手段追求造物主权力的人类,是否丧失了对真实生命的尊重?会否最终导向伊卡洛斯式骄傲自大的悲剧?


《替代》,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The Substitute,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2019. Image ©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替代》,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The Substitute,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2019. Image ©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替代》,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The Substitute,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2019. Image ©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替代》,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刘金龙

The Substitute,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Jinlong Liu


同样是复活消亡物种的逻辑,金斯堡在另一件作品《火星野生化》中,想象并采用技术的力量,模拟植物系统在火星形成适合生命存续“花园”的过程。但有趣的是,这个明显意味着扩张火星的想象,却因为采用了非人类角度从而规避了某种潜在的殖民视角,其着意之处在于,如何为人类之外的“存在”赋予新的意义。


《火星野生化》,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The Wilding of Mars,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2019. Image ©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火星野生化》,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2019年,图片 ©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The Wilding of Mars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2019. Image ©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苏珊妮·安克尔在《虚空画(置于培养皿中)》中借用了荷兰小画派创造的“Vanitas”(虚空画)主题,但隐喻死亡的中介,从17世纪画面中头骨、水果与花卉景物,更换成了在培养皿中精致安排的水果片、蛋轭、海胆外骨骼、卷曲/干燥的橙皮、花蕾和多刺的种子荚等等标本,安克尔将她精心培育的有机体,安置在圆形培养皿“画框”中,由技术加持的微观美学,揭露出发生在自然与合成自然生命体之内的生与死。


《虚空画(置于培养皿中)》,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刘金龙

Vanitas (in a Petri Dish),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Jinlong Liu

 《虚空画(置于培养皿中)》,苏珊妮·安克尔,2016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Vanitas (in a Petri Dish), Suzanne Anker, 2016.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虚空画(置于培养皿中)》,苏珊妮·安克尔,2016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Vanitas (in a Petri Dish), Suzanne Anker, 2016.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聚焦微观世界,内里·奥克斯曼 (Neri Oxman) 借助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数字制造技术设计“超自然”生态。奥克斯曼的设计实践主要从材料生态学出发,将建筑设计、自然与有机生物体视为一种整体性设计,从而改变我们看待自然生态的视野,甚至进一步“设计自然”。作品《图腾》将生物赖以生存的“黑色素”注入图腾柱,引入光敏感酶,让柱内部的黑色素图腾可以跟随光照变幻改变颜色,制造出了一个“化学图腾”。在此,自然的“生长”与人为的“制造”缠绕互渗。


《图腾》,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2019。效果图由Luxigon工作室的艾瑞克·布罗什·库姆斯制作,图片由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

Totems,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2019. Render by Eric de Broche des Combes, Luxigon. Image courtesy of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图腾》,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2019。效果图由Luxigon工作室的艾瑞克·布罗什·库姆斯制作,图片由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

Totems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2019. Render by Eric de Broche des Combes, Luxigon. Image courtesy of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图腾》,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2019,图片由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组提供

Totems,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2019. Image courtesy of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 02 —

后人类境况


如双年展学术顾问乔瓦尼·阿洛伊 (Giovanni Aloi) 所说,“合成生态”是一个既已过去又指向未来的展览,过去面向在于,四十年间产生巨大影响的后人类哲学与美学,“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虚构与空洞转向诗意网络的错综复杂”【2】是当下时代与本次展览共有的基本语境;当下,技术进步帮助人类以多元方式重新协商与定义人与生态系统的共生关系;其未来面向在于,合成生态”不仅是艺术家、科学家与生态学家对于地球系统未来的大胆想象,更具有某种纠正现实的野心——“我们可以发展一种新的意识的基本前提——迈向更公正和可持续未来的基本步骤。”【3】


罗西·布拉伊多蒂 (Rosi Braidotti) 将当下世界的后人类境况描述为一种自然-文化的连续统一性。后人类哲学与美学作为本次双年展的基本语境,大量作品试图展现并设想着,后人类境况将人置于何种境地,带入怎样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解决当下面临的后人类境况。在派翠西亚·匹斯尼尼 (Patricia Piccinini)以其充满异质性与肉身意味的雕塑作品中,她站在人类/非人类、自然/非自然的含糊边界,提醒我们生命实质上充满纠缠、混沌与不安的状态。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刘金龙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Jinlong Liu

 《花》,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15年,图片由 David Stjernholm拍摄

BootflowerPatricia Piccinini, 2015. photo by David Stjernholm

 《亲属》,派翠西亚·匹斯尼尼,2018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Kindred, Patricia Piccinini, 2018.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特瑞可·哈波亚 (Terike Haapoja) 带来的影像装置《群体》,同样选择了质朴的技术,热敏摄像机,记录、凝视着动物在自然死亡后,身体逐渐冷却的过程。这是一个生命体与环境抹除差异的过程,是不可抗拒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存在的证据。艺术家将生与死的瞬息,转换为红蓝组成的视觉,质朴的技术与质朴的生死哲思,在放置在地面的视频中,持续两到五小时不等。


《群体》,特瑞可·哈波亚,2009年,图片 © 特瑞可·哈波亚

Community, Terike Haapoja, 2009. Image © Terike Haapoja

 《群体》,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刘金龙

Community,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Jinlong Liu

 《群体》,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刘金龙

Community,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Jinlong Liu



— 03 —

超越人类主体性


按照盖亚假说理论,在整个进化过程中人与生态乃至人与“非人”并不存在断裂,地球更是一个能动的、不断自我调适的整体系统,似乎天然地与东方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念相通。


《降临》,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王东翰

Descending,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Donghan Wang

 《降临》,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王东翰

Descending,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Donghan Wang

 《降临》,向京,2019年,图片 © 向京工作室

Descending, Xiang Jing, 2019. Images © Xiang Jing Studio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向京的《降临》回归了带有她鲜明特征的肉身主题,并在技术的辅助下,为巨大的章鱼注入了呼吸乃至灵魂,模糊了动物与人的边界,统归为某种有机的、挛缩的、敏感的器官本身。而梁绍基带来的《皮肤》由薄如蝉翼的蚕丝组成。这是一种自然界中圆茧的异化形态,被称为“平面茧”。艺术家通过对平面茧的实验,观察形态结构的变化,感知生命在细节中披露的奥秘。现场辟有可供触摸的作品部分,邀请观众感受异化茧如裸露皮肤般的奇异质感。在梁绍基看来,“诗(丝)意栖居在浅表空间。”正如德勒兹评论培根绘画作品时引用瓦雷里的名言:“最深邃的是表面皮肤。”


《皮肤》,梁绍基,2019–2021年,拍摄:梁绍基

Skin, Liang Shaoji, 2019–2021. Photo: Liang Shaoji

 《皮肤》,梁绍基,2019–2021年,拍摄:梁绍基

Skin, Liang Shaoji, 2019–2021. Photo: Liang Shaoji

 《皮肤》,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王东翰

Skin,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Donghan Wang


开创了“纪实戏剧”的德国剧场社团里米尼记录,在他们带来的作品《双赢》中,进一步超越了人类的主体性。如同里米尼记录大多数作品强调观众参与的属性,参观者被引入独立展厅,在14分钟的“禁闭”中观赏一个“水母星球”崛起的故事——它有趣地呼应了双年展中另一件作品“气候时钟” (Climate Clock) 。


《双赢》,里米尼记录,2017年,图片 © Agnese Sanvito.

win > < win, Rimin Protokoll, 2017. Image © Agnese Sanvito.

 《双赢》,里米尼记录,2017年,图片 © ArtScience Museum

win > < win, Rimin Protokoll, 2017. Image © ArtScience Museum. 

《双赢》,里米尼记录,2017年,图片 © David Parry+Royal 

win > < win, Rimin Protokoll, 2017. Image © David Parry+Royal


“气候时钟”中简明扼要的数字醒目地告知我们,按照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速度,只剩下6年的时间将全球变暖的温度控制在1.5°C的临界值以下。时钟归零,全球变暖将有极大可能对地球气候产生不可逆影响。《双赢》则提前预演了另一种未来,对人类阻挡气候危机失败后的故事展开了想象,当人类与更能适应地球新气候的水母展开激烈竞争,并宣告失败,水母继承了星球,与地球达成了“双赢”的结局。


图片 © 气候时钟

Image © Climate Clock

  “气候时钟”,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展览现场,摄影:刘金龙

Climate Clock,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Synthetic Ecology”, exhibition view, photo by Jinlong Liu


可见的是,几乎所有作品都展现出某种“非人类”视角,作为主题贯穿在双年展的选择中,如本次双年展策展人王乃一所说,双年展对种种迫切议题的展示,线索跟随着传统意义上被动与沉默的“非人”,由此质疑人类在生态体系中的主宰地位,“双年展作为一种不止人类’ (more than human) 的关怀,激发我们重新思考自身与万物‘共生起源’ (symbiogenesis) 、忧患与共的依存关系,因为只有意识到自身终究需要与动物、植物、物质并肩共存的事实,才能真正地倾听万物,敬畏众生。”【4】



文 | 孟希

责编 | 周纬萌

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


注释:

【1】【2】【3】【4】:《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开幕发言整理



展览信息:

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 (BATB) “合成生态”

Beijing Art and Technology Biennale (BATB) “Synthetic Ecology”

2022年10月28日至2023年1月31日

798CUBE|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创意广场


参展艺术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亚历山德拉·黛西·金斯堡 Alexandra Daisy Ginsberg

安娜·杜米特里乌&亚历克斯·梅 Anna Dumitriu & Alex May

向京 Xiang Jing

内里·奥克斯曼与介导物质小组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奥隆·卡茨&爱奥纳特·祖尔 Oron Catts & Ionat Zurr

派翠西亚·匹斯尼尼 Patricia Piccinini

拉尔夫·贝克尔 Ralf Baecker

罗莎·史密特&莱提斯·史密茨 Rasa Smite & Raitis Smits

里米尼记录 Rimini Protokoll

梁绍基 Liang Shaoji

苏菲·法尔凯斯 Sophie Falkeis

斯佩拉·彼得里奇 Špela Petrič

苏珊·舒普普利 Susan Schuppli

苏珊·安卡尔 Suzanne Anker

特瑞可·哈波亚 Terike Haapoja

terra0 (保罗·库灵、保罗·塞德勒、马克斯·汉普郡) terra0 (Paul Kolling, Paul Seidler, Max Hampshire)

乌苏拉·比尔曼 Ursula Biemann

AoBM 实验室 Art of Bio Machine

气候时钟 Climate Clock


(按姓氏拼音排序 in alphabetical order)

 

 

总顾问 General Counsel

高洪 Gao Hong

范迪安 Fan Di’an

滕彦斌 Teng Yanbin

 

学术主持 Academic Chairs

苏新平 Su Xinping

张子康 Zhang Zikang

 

学术顾问 Academic Advisors

乔瓦尼·阿洛伊 Giovanni Aloi

许煜 Yuk Hui

姜宇辉 Jiang Yuhui

张尕 ZHANG Ga

(按姓氏拼音排序 in alphabetical order)

 

总策划 Director

宋协伟 Song Xiewei

 

展览总监 Exhibition Director

李东妊 Hera Lee

 

策展人 Curators

陈小文 Chen Xiaowen

王乃一 Wang Naiyi

 

 

***

 

主办 Host

中央美术学院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北京七九八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Beijing 798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承办 Organizer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d-School,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798CUBE

网龙网络公司 NetDragon Websoft Inc.

 

协办 Co-organizer

奥地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 Kulturforum der Österreichischen Botschaft Peking

 

气候行动伙伴 Climate Action Partner

世界自然基金会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生态共建伙伴 Ecological Collaborator

ORGANY


 


 


主编|朱莉

审校|王姝

排版|杨柳青



2022英文国际电子杂志【7-8月刊】新鲜出炉!

👇

免费订阅请主页对话框留言“订阅”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Instagram全新上线!欢迎关注!

@artinfo_cafa

https://www.instagram.com/artinfo_cafa/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展评 合成生态

1699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