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讲座回顾:探讨数字媒体、科技艺术创作、人工智能和服务设计

2022-11-03




本学期,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举办“人文、科学与设计趋势”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分享他们对“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艺术与科技”“设计与教育”三个方向的实践与思考。


近日,徐亚非教授、刘姝铭老师、袁莉教授、沈伟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精彩讲座。



2022.9.28

数字媒体在设计中

的发展和应用



徐亚非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广东省专家委员。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信息与通信工程的专业术语,应用于信息工程、自动控制、信号信息处理,包含数字信息获取输出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数字信息的处理技术、传播技术和数字信息管理等内容。数字媒体技术的关键是信息传输技术和数字压缩处理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体现人文科学艺术的交叉学科,涉及艺术设计、造型艺术、数字图像处理、交互设计、图形学、计算机语言、信息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徐亚非老师通过多个数字媒体艺术案例,向同学们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交互性、综合性、虚拟性。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包含虚拟与现实、交互与投影、视听与演出、装置与影像、空间与雕塑等。它为艺术设计领域带来的新变化可以体现在传统艺术作品数字化、展陈设计数字化、舞美设计数字化、文旅小镇数字化等方面。


徐亚非老师通过讲述自身的求学经历,向同学们强调数字媒体艺术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工作背景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2022.10.12

科技艺术创作中的

语境&语义



刘姝铭


主讲人介绍:留法新媒体艺术工作者,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硕导。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委员、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委会专家委员、天津市青年美协理事、天津市青联委员、天津市河北区科协兼职副主席。致力于交互艺术、移动互联网艺术创作与研究,着重探索媒体艺术创作的观念驱动与文化链接。


科技艺术的语境是指科技艺术在艺术史中有上下文关系,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艺术史中是有“来龙”和“去脉”的,科技、文化、社会的思辨是科技艺术的基因。


讲座伊始,刘姝铭老师介绍了一位集数学、透视学、解剖学、建筑、艺术、音乐、工程之长于一身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其手稿体现了科技与艺术之间、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协作关系,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中世纪绘画的一个最大差别。文艺复兴奠定了科技和人文结合的艺术底色,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科技的变革影响了众多艺术流派和艺术家,进而影响了艺术史的走向。每一次科技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艺术的发展:如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的发明从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印象派的诞生;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后,西方艺术史进入到更加多元多彩的状态;动态影像的出现陆续催生了达达主义、立体派和未来主义……


科技艺术不是科技媒介的炫技,也不是视觉狂欢,其语义具有多元化,我们需要探究何为它的内核、外延及价值判断。不同代际的艺术家们用自身所处时代的科技媒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刘姝铭老师通过介绍大量中外艺术家及其作品给大家梳理了科技艺术创作中的思辨语义: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有自己的媒介语言。媒介作为解决时代问题的载体,艺术家如何去把握和利用这种载体,使其展开持续的实践和探索,这一辩题值得我们思考。


讲座最后,刘姝铭老师介绍了自己以新媒体艺术为载体去创作的艺术作品,其作品形态涉及交互装置、虚拟沉浸式影像、数据可视化艺术等。她表示,今天我们从科技和艺术的关系出发去回望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史,能够感受到艺术的形态从静态到动态的迭代过程,并衍生出多元化的生态,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彰显我们时代对人性的关注和对创造力、想象力边界的突破,需要艺术工作者们在科技伦理层面达成共识。


2022.10.19

人工智能与未来设计




袁莉


主讲人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授,曾就职于英国教育技术与标准中心(Cetis)、英国剑桥大学和博尔顿大学等机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和未来教育、学习分析和教育评估、在线开放合作混合课程和教学。曾策划和实施英国高校的在线学习创新项目、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和智慧校园项目等,并参与多项欧盟委员会资助的教育技术创新项目。


讲座伊始,袁莉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创建能够独立运行的智能计算机系统,使其成为增强人类能力和优势的额外资源,同时能够模仿人类的感知、识别能力,从而呈现知识,制定和实施计划并支持自发的互动,帮助人们去想象、研究和讨论今天不存在的未来。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哲学、数学、心理、生物科学、经济学、计算机工程、语言学,它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袁莉老师从两个角度带领同学们探讨计算机能否像人一样去思考的问题:一是图灵测试,计算机科学家从技术的角度验证机器能否像人一样去思考;二是中文房间,哲学家证明计算机无法通过程序获得理解力。


袁莉老师强调,人工智能的两种类型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当前技术的发展还未达到强人工智能阶段。她向同学们引入了“机器学习”的概念,人工智能建立在机器学习上。机器学习是对计算机算法的研究,它可以通过庞大的数据群以及不断地训练,自动改进数据分析模型。机器学习分为监督式学习、非监督式学习、强化式学习三类。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集,其本质是一个具有三层或更多层的神经网络,这些神经网络试图模拟人脑的运行,使其能够从大量数据中“学习”。GAN(生成对抗网络)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由一个生成网络和一个判别网络组成,是近年来复杂分布上无监督学习最具前景的方法之一,对设计和艺术领域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据BBC和牛津的研究结果显示,未来50%的工作会被AI取代,而涉及到与人沟通的工作难以被取代,设计师有5%的可能性被取代。袁莉老师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AI能够成为辅助设计师的工具,但无法代替设计师去思考、无法与人产生共情,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是让设计师更具有创造性而不是取代设计师。



2022.10.26

服务设计塑造品牌灵魂




沈伟


主讲人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广告学专业系主任、硕导。港珠澳大桥与城市发展研究会会长。


讲座伊始,沈伟老师介绍了品牌发展面临的行业现状,对“品牌”和“服务设计”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品牌是品味和品位的结合,蕴含沟通力、创新力、价值力;品牌的灵魂是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消费者心智中所形成的对品牌的产品或服务的本质价值的认识。品牌力是品牌产品、品牌文化、品牌传播和品牌延伸的综合。服务设计是传统设计领域在后工业时代的新开拓,是设计概念的全方位实现。


互联网技术加速时代变革的进程,而数字化正推开变革之门。数字经济环境下,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变得更加容易,呈现出“短路径”“多触点”“可量化”的特点,这恰恰为品牌力的构建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沈伟老师以日本搬家公司为例,讲述了品牌管理应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他指出,品牌从业人员应更加关注消费人群,通过服务设计将其纳入到品牌管理过程中,与消费人群共创品牌灵魂。


人才是品牌发展的痛点,品牌需要有情感、有文化、有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未来人才需具备格局观、敏锐度、跨界感、协作力、系统性。沈伟老师表示,品牌灵魂的塑造需要有服务设计思维与能力的品牌管理者和具备品牌思维的服务设计师,他们需拥有扎实而广博的基础知识、复合型的专业思维和突出优势的技术能力,这也是同学们作为未来设计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讲座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以北京师范大学现有优势学科为基础,根植于艺术、科技、教育的交叉领域,开展在人文、艺术、设计、科技、社科等领域的研究和广泛的跨界合作,以及研究、教育、实践一体化,形成以学科互补、问题驱动、项目导向为特色的教学,设立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艺术与科技,设计与教育三个研究方向,培养具有精确专业素养、专业前沿视野、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人文理念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设计行业的探索性发展提供先驱实践。




信息采集 | 王莹     摄影 | 梁琦峰

编辑 | 文雅    设计 | 董姗姗

责任编辑 | 余晓瑜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讲座回顾 科技艺术创作 人工智能 服务设计

2248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