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 这个专业有新思路

2022-11-02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上海戏剧学院共同主办,上戏戏剧文学系和编剧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建设高端论坛,于10月29日在沪举行。本次论坛以“新时代、新趋势、新变化”为主题词,聚焦编剧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7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研讨。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刘庆教授主持。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代表主办方对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教指委给予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在致辞中说,上戏戏文系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成绩显著,在新时代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从传统出发积极应变,是上戏和所有兄弟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上戏将继续以推动学科发展为契机,重视本科教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编剧人才的培育质量。



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指出,新文科建设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应该在人才选拔、培养、应用等环节进一步更新机制和思路,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以创新创作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传统文化内涵和专业素养的新型编剧人才。

































论坛上,上戏戏文系主任陈军教授进行了专题汇报。他围绕历史沿革、成果积累、发展现状等方面介绍了上戏编剧专业,总结了专业教学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指出其面临的困惑与瓶颈,恳请与会专家学者传经送宝、贡献智慧。


本次论坛分两场进行,分别由陈军和戏文系副主任徐煜教授、编剧专业主任李世涛副教授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作了精彩的发言。



周星(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对编剧学科的本体作了定位,阐释了戏剧文学的本质规律,将“天道、人道、情道”作为编剧的存在基础和审美魅力,鼓励编剧要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人类情感,创作出有烟火味、有个性、为国家所需的作品。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教授)

肯定了进入新时代以来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困难与不足,提出“三性的拓展与延展”,即通过人文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拓展与延展来提升编剧人才的培养质量,建立“人文性而非模式化、实践性而非概念化、开放性而非封闭化”的编剧培养模式。
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授)

总结了目前编剧格局发生的变化,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指出编剧要有与现代科技对接的能力、与市场对接的能力,教师要有托住学生审美底线的能力,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审美力、执行力的培养,建立面向社会市场、贴近观众接受的审美模式。
冉常建(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重申了戏曲文学的诗意品格,指出戏曲文学应具有诗意的精神、情感、结构和语言。戏曲新创作品应牢牢把握戏曲的诗化品格,重视戏曲文学中的“留白”精神,为编剧教学打开思路。
张燕(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对虚拟教研室的应用和编剧教学的改革提出建议,认为应从理念、方法、实践三方面共同讨论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与时俱进,贯通教学的前端、中端和后端,从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创作力的市场人才。
彭万荣(武汉大学艺术学系主任、教授)

从戏剧的本质出发,以戏剧情境论和观众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编剧理念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思考,归纳总结了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编剧教学法,提出了“相遇说”“幽忆说”和“盟人说”等新论。
沈义贞(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从理论层面自上而下地阐述了编剧的作用,在“编剧”“改编者”等概念辨析基础上,引入了“创剧人”这一新的理论范畴,提出了建设以创剧人为中心的未来影视剧作制作体制,以此保障编剧的生存发展空间,提高影视剧作质量。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怀,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以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吕双燕(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从戏剧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以消费文化时代与后现代语境下的“剧本杀”热潮为例,阐述了编剧人才的培养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社会与观众的变化。强调编剧教学应重视向导演、表演教学进行借鉴,从中汲取相关理念和方法。
杨军(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介绍了该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围绕新文科背景下多栖人才培养定位,认为编剧要把握核心能力和基本功,从而解决地域、生源、就业三重难题,以此促进文旅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编剧人才。

杨俊蕾(复旦大学教授)

围绕新文科建设、新学科目录的颁布、新技术时代的教育协同、编剧人才培养路径等层面,提出在新技术时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增强“人-人系统”,也要增补“人-机系统”,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背景下的戏剧教育探索新的思路。
程波(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结合中国电影剧作发展,提出在故事层面向中华传统文化寻找美学资源,同时就如何在编剧教学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化,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见解。
彭涛(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

从该校的编剧教学经验出发,分享了融通理念和阶梯式训练相结合的做法,以及面对戏剧形态和剧场变化,在戏剧构作、文献剧训练方面的创新举措,就新时代编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传统和创新问题作出思考。
黄丹(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教授)

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总结该校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规律,提出了“术道并举、内外兼修”,强调教学要术道平衡,去伪存真,避免落入伪复合型人才的陷阱。倡导探索“T型”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李胜利(中国传媒大学戏文系主任、教授)

就戏文专业走向普招后可能会面对的问题进行思考,围绕高考成绩能否与创作能力成正比、如何面对戏文普招生在创作方面可能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如何培养大量中间类的学生、如何有效激励普招生的创作兴趣等现实问题提出应对思路。
颜全毅(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教授)

从该校教学经验出发,总结当下编剧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要继续坚持“学”“熏”“创”的办学传统,由量而质精耕细作,针对新形势、新问题破局求发展,把“教鞭”还给老师,严字当头,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高子文(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从编剧创作的细节着眼,聚焦于角色在二十世纪剧场中的流变,指出在戏剧创作中典型人物塑造逐步淡化,出现向内转和符号化的现象,对本次会议关注的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编剧教学如何与传统的故事性叙事、写实主义叙事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所区别和发展这一话题进行了回应。



议题讨论环节结束后,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原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围绕编剧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创作、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路径等展开了学术对话。陆军教授就教师如何提升自我能力分享了个人经验,认为教师要专注于教学育人、学科建设,要看到创作辅导与教学的一致性,要在实际教学中把握课程里面的无限可能性,使其生长出各种各样的课题、论文、创作、项目等。对于专业艺术院校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以及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吴卫民教授表示,要培养全面的人,有系统的能力、知识、概念,更要突出专业院校的专业性。拓展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除了课堂,还要有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团队的构成以及课程结构等。要注重联合培养,拓宽人才培养面。





































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党总支书记张璟主持学术总结和闭幕式。


陆军教授在闭幕式上作了精彩的学术总结,他对与会专家所提供的学术智慧进行了概括,并结合当下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其中发人深思的观点作了精辟的点评,并表达了对今后编剧专业建设的期待。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谢巍致闭幕词。他说,本次论坛体现了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对编剧学学科建设和编剧专业发展的历史自觉以及主动担当的精神,代表学校感谢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悉心指导,感谢线上线下参与会议、分享经验、贡献智慧的专家的鼎力支持,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艺术院校应当如何作为、新技术条件下教育教学的发展、新招生政策条件下教育改革等问题发表了具有战略性的意见。



本次论坛的学术成果以及一系列真知灼见,将有机地吸纳到上海戏剧学院编剧专业建设中,同时推动中国编剧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END


扫码关注 上海戏剧学院


责编丨刘佳奇

文字、图片丨王利娜、李志娟

排版丨虞菲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戏剧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新文科建设

1812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