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戏剧》2022年第5期目录与提要丨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22-11-0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 AMI”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导读

刊首语

目录

内容提要

封二丨

中国舞台美术家刘杏林再获WSD设计大奖

封三丨

世界舞台设计展(WSD2022)国际获奖作品选登


刊首语


2022年第5期

电影学研究是“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电影”观念的认识则属于其基础理论中的基础。在科技创新飞速,人们把兴趣和目光多投向新技术、新方式、新现象的当今,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反而显得异常重要,因为它是一切相关研究的基石,如若基础不牢,则如沙上建塔,行之不远。本期的“学科前沿”栏目中有两篇关于电影观念的文章,分别是史力竹的《“影统”:从电影观念走向电影思想》和丁亚平、梁玛丽的《现代性与儿童问题:民国儿童电影观念的产生、流衍和意义》。希望借此引起大家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


在我国戏剧中,除戏曲、话剧为主要的戏剧类型外,还有歌剧、舞剧、偶剧及皮影戏等。如此才构成了中国戏剧的整体与全貌。为此,本期刊发张春娟的《百年中国歌剧研究的成就与启示—以文献整理与经典诠释为核心》一文,从百年歌剧研究的角度一观中国戏剧的发展。另有张翙文章《成为“剧种”—中国本土戏剧分类检省》,会有助于大家对中国的剧种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瓦赫坦戈夫是世界闻名的现代戏剧导演,于1922年英年早逝,今年正好是他去世一百周年。为表示纪念,在本期的“经典新说”中,我们刊发苏联戏剧专家马尔科夫的《论瓦赫坦戈夫》(节选,陈世雄译)和张效的《剧场性和节庆性—论瓦赫坦戈夫幻想现实主义的核心内涵》两篇文章。同时,还有董晓、于泽姣的《契诃夫戏剧在俄罗斯舞台阐释的嬗变》、刘溪的《契诃夫戏剧在当代中国的舞台阐释(2000-2020)》与涂慧、王树福的《从“人民戏剧”到“文化服务”:当代俄罗斯戏剧的物质形态转型》三篇文章,以便大家更多了解俄罗斯戏剧在当代的发展及其与中国戏剧舞台的联系。 


关于中国戏曲在海外的情况,在之前及上期的“基础研究”栏目中我们都发过相关文章,由此可见出西方认识中国文化是多渠道、多内容、多形态的。为了更加丰富相关认识,现在我们再选发石涵丹的《18世纪意大利“中国风”戏剧研究》与葛文峰的《香港〈译丛〉与中国戏剧的对外深度译介》两篇文章。之外,朱禹函、马秀鹏、樊淑英的《英国王政复辟时代与浪子人物的出现》一文,如同其研究的“浪子”一样,也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值得一读。


最后是陈仕国、陈丹婷的《学科交叉与人文发展: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戏剧影视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该文探讨了国家倡导学科交叉与新思维的新文科当代背景下,如何培养优秀高层次人才的时代性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及实用价值。 


目录

学科前沿

史力竹

“影统”:从电影观念走向电影思想

丁亚平 梁玛丽

现代性与儿童问题:

民国儿童电影观念的产生、流衍和意义

张春娟

百年中国歌剧研究的成就与启示

——以文献整理与经典诠释为核心

张 翙

成为“剧种”

——中国本土戏剧分类检省

经典新说

[苏联]帕维尔·亚历山大罗维奇·马尔科夫  著 陈世雄  译

论瓦赫坦戈夫(节选)

张 效

剧场性和节庆性

——论瓦赫坦戈夫幻想现实主义的核心内涵

董 晓 于泽姣

契诃夫戏剧在俄罗斯舞台阐释的嬗变

刘 溪

契诃夫戏剧在当代中国的舞台阐释(2000-2020)

涂 慧 王树福

从“人民戏剧”到“文化服务”:

当代俄罗斯戏剧的物质形态转型 

基础研究

石涵丹

18世纪意大利“中国风”戏剧研究

葛文峰

香港《译丛》与中国戏剧的对外深度译介

朱禹函 马秀鹏 樊淑英

英国王政复辟时代与浪子人物的出现

教育教学

陈仕国 陈丹婷

学科交叉与人文发展: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戏剧影视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

“影统”:从电影观念走向电影思想

史力竹

电影思想的演变与电影观念的演进、发展有联系,但又存在差别。电影观念蕴含在电影发展演进过程中商业化与娱乐性的传播与话语活动中,体现为百余年来电影文本与理论概念的持续生产,具有某种直接的经验与实践的特性。电影思想是不同阶段电影状况呈现的思想意识、思考及内在逻辑,无疑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电影发展的历史和图景,蕴含着电影人关于电影的不同主张、思考、选择及电影发展的整体价值取向。本文对作为一般思想与演进规律的“影统”及其复调对话性展开论述,探究早期中国电影发展状况背后的规律,凸显电影思想区别于电影观念的独特性。

现代性与儿童问题:

民国儿童电影观念的产生、流衍和意义

丁亚平 梁玛丽

在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有意识地聆听、观察与表现儿童,或是将创作集中到儿童电影的方式,具有深刻的历史性。“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掀起了社会各界有关儿童问题的讨论,“儿童本位”电影观由此应运而生。然而,贫弱交加的晚近中国面临着拯救民族国家的现代性使命,“儿童本位”观在转型期多重社会诉求中,与政治话语产生碰撞、融合,最终让渡于体制性话语的现实需求,演绎着儿童由“新人”到“新国民”的时代叙事与深刻的现实书写。儿童电影在“国家本位”等体制性话语推动下呈显流衍、发展及其意义。就目的而论,由于儿童作为独特的知觉主体,儿童电影的发展未必就显得虚有其表,不能起到以此提高儿童关注、改善儿童生存现状及社会地位的作用,也即儿童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现代问题,儿童电影本位的开放书写,如何成为体制化的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都备受关注与重视。

百年中国歌剧研究的成就与启示

——以文献整理与经典诠释为核心

张春娟

20世纪是一个中国歌剧诞生、发展与繁荣的时代,从20年代儿童歌舞剧的诞生,到40、50年代中国新歌剧的夺目绽放,再到70、80年代间中国歌剧的再次焕发生机,造就了中国歌剧在20世纪的生成与发展史。本文以新文化、新中国、新时期、新世纪为四大关键节点,简要回顾近百年中国歌剧研究的演变历程,并就文献整理与经典诠释两大板块对歌剧百年研究的主要成就加以简要总结,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成为“剧种”——中国本土戏剧分类检省       

张 翙

作为中国本土戏剧的一种分类方式,“剧种”并非由历史自然塑造而成,而是当代中国政府对戏剧施行行政化管理的结果。在民间职业剧团进行“剧种”登记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以“地方性”为基本原则指导当地剧团建设地方“剧种”,通过筛选、组合与创造的方式将历史上的众戏剧形态与类戏剧形态整合到各“剧种”名下,从而使得中国本土戏剧分类一下子“条分缕析”起来。“剧种”的产生在实际上改变了中国本土戏剧的自然格局,其不仅将中国本土流传度极广的同类戏剧形态登记为小“剧种”,还将很多类戏剧形态与非戏剧形态视作“剧种”,从而模糊了这些戏剧形态本质上的同与不同。

论瓦赫坦戈夫(节选)

[苏联]帕维尔·亚历山大罗维奇·马尔科夫  著 

陈世雄  译      

瓦赫坦戈夫比包括梅耶荷德在内的老一辈戏剧家对革命更加敏锐和兴奋,他的导演艺术在保持对个性强烈关注的基础上,寻找对戏剧性的另一种理解,扩大对世界的观察,努力创造新的舞台手段。必须正确理解《图兰朵公主》(«Принцесса Турандот»)中的讽刺原则,如果没有对世界的哲学观点,讽刺就成了徒有其表的虚无主义。瓦赫坦戈夫创作的主要哲学问题是“生与死”的问题,并将革命与生死问题联系起来。这在《图兰朵公主》《圣安东尼的奇迹》(«Чудо Святого Антония»)、《加迪布克》(«Гадибук»)等主要作品中有不同体现。本文特别提醒,必须警惕为讽刺而讽刺的外部迷恋,否则就会背离瓦赫坦戈夫的传统。

剧场性和节庆性

——论瓦赫坦戈夫幻想现实主义的核心内涵

张 效

本文围绕瓦赫坦戈夫创作思想中“让剧场性回到戏剧中去”“没有节庆性,就没有演出”的戏剧美学主张,辨析、追溯瓦赫坦戈夫“剧场性”戏剧美学的来源,深入探讨、分析其“剧场性”“节庆性”的具体内涵,为准确认识、评价并运用瓦赫坦戈夫幻想现实主义导表演创作方法奠定基础。

契诃夫戏剧在俄罗斯舞台阐释的嬗变

董 晓 于泽姣

契诃夫戏剧在俄罗斯的舞台阐释始终伴随着人们对契诃夫戏剧的认识的变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完成了对契诃夫戏剧最早的舞台阐释,影响深远。20世纪30至50年代,契诃夫戏剧在苏联戏剧舞台上的呈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化特征。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学术界对契诃夫戏剧的理论认识的深化深刻影响了50至60年代契诃夫戏剧在苏联戏剧舞台上的呈现。70年代以来苏联学术界对契诃夫戏剧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西方导演对契诃夫戏剧的独特理解,进一步影响了契诃夫戏剧的舞台阐释,使契诃夫戏剧在苏联及当代俄罗斯戏剧舞台上得到了越来越多样化的呈现。

契诃夫戏剧在当代中国的舞台阐释(2000-2020)  

刘 溪

在2000年至2020年这20年间的中国话剧舞台上,契诃夫戏剧演出在吸纳外国引进戏剧的审美表达及剧场观念和探索中国话剧的现代化路径的交织中不断前进,体现了不同导演对于契诃夫戏剧中的思想、冲突、体裁、抒情氛围的不同阐释,在剧目选择、表演风格、导演理念、演出团体、受众群体、演出效果等方面别有特色。总的来说,契诃夫戏剧在中国当代的舞台阐释从单一的现实主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传统扩展为多元性、先锋性、风格化的演剧样式,并逐步与国际戏剧界相接轨,向与契诃夫戏剧对话、解构经典的方向迈进。

从“人民戏剧”到“文化服务”:

当代俄罗斯戏剧的物质形态转型     

涂 慧 王树福

伴随新的文艺政策的实施、社会体制的变迁、经济制度的转轨和社会话语的转型,当代俄罗斯戏剧的物质形态发生重大转变,其物质方式与表现载体发生重要转换。在期刊结构方面,当代俄罗斯戏剧发生新变,新老期刊交错并存;在传播媒介方面则利用网络媒体平台扩展期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其业绩销售和改变生存模式。在剧团组织方面,当代俄罗斯戏剧形成传统剧院与先锋剧院、大型剧院与实验小剧院、官方组织与民间团体并存的多元局面;在戏剧奖项方面则提升剧作家、导演和演员的多面才能,营造出比较浓厚的戏剧氛围和文化环境。在出版机制方面,它充分利用市场体制的运作和商业文化的氛围,实现从国家计划机制向文化服务市场的转型。物质形态转型既影响戏剧家的审美精神活动和社会阅读趣味的整体转向,也改变戏剧环境的生态变化和戏剧创作的社会态势。

18世纪意大利“中国风”戏剧研究

石涵丹

18世纪是意大利戏剧,尤其是歌剧兴盛的时代,中国元素与意大利戏剧的邂逅碰撞出异常夺目的灿烂火花,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素材、角色和舞台效果的中国化处理上。尽管此时的“中国”只代表了欧洲社会的一种集体想象,但意大利戏剧对中国元素的吸收及化用成为一种突出而重要的特质。从横向跨文化交流层面看,“中国风”戏剧赋予中国文化在他者视角下融汇西方文明的恒长性;从纵向跨时代文明发展层面看,“中国风”戏剧又揭示出一种文学-社会双向反应机制的深刻性。

香港《译丛》与中国戏剧的对外深度译介

葛文峰

香港《译丛》(1973—)是对外译介传播中国文学文化的主力军之一,在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戏剧是其重点译介的体裁之一。数十年间,《译丛》选译了34种不同时期的中国戏剧代表作,并刊登了8篇中国戏剧的评介性文章。《译丛》以域外读者对中国戏剧文化的有效接受为准绳,进行深度译介。在译文之内,通过音译、近似翻译、描述性翻译和背景翻译,忠实传译中国戏剧文化;在译文之外,副文本是助力深度译介最重要的手段,中国戏剧专论、译注、导言和插图进一步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跨文化传播力。《译丛》的深度译介策略为中国戏剧“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英国王政复辟时代与浪子人物的出现       

朱禹函 马秀鹏 樊淑英

17世纪饱受非议的文学形象——浪子人物产生于英国正经历历史性变革的王政复辟时代。他是英国喜剧精神与17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以及正在形成中的早期西方现代性解放运动之间碰撞的文学表达,是英国反清教主义、宫廷文化、享乐主义价值观、现实主义讽刺喜剧人物传统和浪漫主义爱情喜剧人物传统、霍布斯学说和社会制度在王政复辟的历史语境中互相影响,共同“生产”的文学人物。但他的精神内核是新古典主义,以“不道德”和“渎神”的行为方式,来揭露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其最终目的是道德教化。

学科交叉与人文发展: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戏剧影视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陈仕国 陈丹婷

为应对信息技术的新变革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新文科建设提倡将新技术融入文科类课程中,重组传统文科的学科结构,构建综合型跨学科体系。由于对结果导向、路径优化和学科立场的不重视,传统戏剧影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理念与目标渐次脱节,培养途径与过程日益机械化,培养方式与方法趋于同质化等问题。基于传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困境,新文科背景下戏剧影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既注重目标导向,又强调路径优化与学科发展,通过立足人文学科、借助非人文学科和科学技术等维度,优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路径。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戏剧影视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哲学、文学等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共同致力于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


封二丨

中国舞台美术家刘杏林再获WSD设计大奖

五届世界舞台设计展(WSD2022)上,中央戏剧学院刘杏林教授的话剧《暴风雨》舞台设计荣获“舞台设计一等奖”(Set Design first Place Award)。此前,刘杏林曾三度荣获国际舞台美术领域的最高奖项,也是首位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舞台美术家。他的越剧《唐琬》舞台设计获2009世界舞台设计展(WSD2009)金奖;他的话剧《原野》舞台设计获2013世界舞台设计展(WSD2013)“最佳舞台设计提名奖”;他的昆曲《牡丹亭》舞台设计荣获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PQ2015)“演出设计奖”。

本次获奖作品《暴风雨》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与中国国家大剧院联合制作。刘杏林的设计以独特的空间形式——伸向观众席的圆形斜平台,以及被黑色覆盖的白色舞台结构与过程化演变的空间形象——展现了莎士比亚笔下的荒岛、天空、和深不可测的大海的神秘感,以及开场时暴风雨及海难的过程。    

(文字供稿:黄莎莉,北京服装学院;图片来源:刘杏林)

获奖证书

颁奖典礼现场

话剧《暴风雨》设计图

话剧《暴风雨》剧照1

话剧《暴风雨》剧照2

话剧《暴风雨》剧照3

越剧《唐琬》获WSD2009金奖

话剧《原野》获WSD2013“最佳舞台设计提名奖”


封三丨

世界舞台设计展(WSD2022)国际获奖作品选登

由国际舞美组织(OISTAT)主办的世界舞台设计展(WSD) 创办于2005年,是布拉格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PQ)之外,舞台美术领域最重要的国际竞赛性展事。WSD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以舞台设计师个人为基础的展览,展示和表彰全球专业和新锐舞台设计师的作品。WSD每四年一次在不同国家举办,之前的举办地包括加拿大多伦多、韩国首尔和英国卡迪夫等。2022年8月6日至16日,因疫情推迟了一年的第五届世界舞台设计展(WSD2022)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

本文选登了本次专业组荣获一等奖的作品,相关介绍可参见:https://www.meipian.cn/4dkmk0dq?first_share_uid=2979165&first_share_to=timeline&isappinstalled=1&share_depth=1&from=timeline

(文字供稿:刘杏林;图片来源:https://wsd2021.ca)

表演设计一等奖

美国  Erin Cuevas 和 Jana Masset Collatz《轮廓》

灯光设计一等奖  

墨西哥  Victor Zapatero《奥姆法罗斯》

服装设计一等奖

捷克  Simona Rybakova《好胃口》

并列服装设计一等奖

匈牙利  Fruzsina Nagy《禁忌汇演》

空间设计一等奖

墨西哥  Vladimir Maislin Topete 《祭坛的祭坛》

非常规设计一等奖

芬兰  Markus Heino和Vespa Laine

《沃克斯植物标本馆—植物系列四》

并列非常规设计一等奖

英国  Mona Kastell 《Glimpsing Air Pockets》

识别二维码查阅

《戏剧》电子版


识别二维码查阅

《戏剧》往期

公众号推送文章


       

学报简介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学术期刊,1956年6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戏剧学习》,为院内学报,主编欧阳予倩。1978年复刊,1981年起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更名为《戏剧》,2013年起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

《戏剧》被多个国家级学术评价体系确定为艺术类核心期刊:长期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5年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成为该评价体系建立后首期唯一入选的戏剧类期刊。现已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同时作为中国戏剧影视学术期刊,在海外的学术界影响力也日渐扩大。

《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注重学术研究紧密联系艺术实践,重视戏剧影视理论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影视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重视稿件的学术质量,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投稿须知

《戏剧》是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艺术类学术期刊。本刊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作者来稿须标明以下几点:


1.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    

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篇幅为150-200字。   

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大致对应,长度为80个英文单词左右。    

5.中文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6.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大体对应。    

7.注释:用于对文章正文作补充论说的文字,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注号用“①、②、③……”    

8.参考文献:用于说明引文的出处,采用文末注的形式。    

(1)注号:用“[1]、[2]、[3]……”凡出处相同的参考文献,第一 次出现时依 顺序用注号,以后再出现时,一直用这个号,并在注号后用圆 括号()标出页码。对于只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页码同样标在注号之后。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  献时不再标示页码。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    

a.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               

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姓字母全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书名、刊名用黑体。尽量避免中文与外文混用。


来稿通常不超过10000字。请在来稿上标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及电话,发送至学报社电子信箱:xuebao@zhongxi.cn。打印稿须附电子文本光盘。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发现有一稿多投或剽窃现象,对我刊造成损失,我刊将在3年内不再接受该作者的投稿。来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评审意见,请作者务必自留底稿。

《戏剧》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也未单独开设任何形式的网页、网站。同时,中央戏剧学院官微上将选登已刊发文章。


特别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欢迎关注中华戏剧学刊联盟刊物公众号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戏曲艺术》

《戏曲研究》

《戏曲与俗文学》

《中华戏曲》

《戏剧与影视评论》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戏剧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戏剧 学报

2871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