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正在赋予博物馆新的文化内涵。这种用多维视角展现的数字化博物馆不是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让数字技术渗透到博物馆运营的方方面面,从感官到体验,从内涵到外延,从文物到文创,甚至在文化传承领域都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从而使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博物馆开启了数字化的“新表达”。“遇见敦煌 光影艺术展”现场,通过3D光雕技术和数十台4K超清设备,在投影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空间中展现敦煌石窟的艺术魅力。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VR、AR、MR等沉浸式逛展;三维漫游博物馆;电子互动艺术装置;全息投影呈现……近年来,为了让文物“活”“火”起来,国内各大博物馆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加速拥抱云计算、5G通讯、区块链等技术,向数字化转型迈进。在科技的“加持”下,湖南省的不少博物馆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意和美学实践,频频“出圈”。插上数字化“翅膀”的博物馆,正在为公众构建更广阔、更有力量的文化空间。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不少博物馆加快探索数字化技术的常态化运用,通过线上数字传播渠道,解决线下实体展览“限流”之困,让观众在家也能“感受博物馆的力量”。打开长沙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一项名为“虚拟漫游”的服务引人注目。观众只需在线上轻点鼠标,即可身临其境地“逛展”。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一件件藏品跃上屏幕,只要拥有一台手机或者电脑,观众就能随时随地欣赏到藏品的详细介绍和超高清大图。长沙博物馆还提供“全景漫游”,实现点到哪就能走到哪,走到哪就能看到哪。
不单是长沙博物馆,在不少博物馆的线上展厅里,观众不仅能全景式地走进博物馆,还能多角度、多形式、多感官地了解藏品信息。过去,人们趴在橱窗前都不一定能看得清楚的展品细节,现在动动鼠标就能轻松“解决”。此外,一些线上系统还会提供关联展品乃至相关学术论文,进一步丰富观众观展的体验。
长沙博物馆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简荡说,将展厅和藏品直接搬到线上,不仅拉近了博物馆和观众的距离,更让博物馆内的藏品得以长久保存和传颂。有博物馆爱好者表示,一些临设展、巡展只会在固定时间展出,观众常常参观完一次还意犹未尽,而线上展览则为人们提供了反复欣赏的机会,让展品故事得到更广泛传播。博物馆在线下的数字化创新,更是让藏品和文物故事“活”了起来,为公众呈现真实、准确、直观、生动的馆藏历史文化。在位于长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内设有一个名为“水稻科技厅”的展厅。该展厅空间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设计构思,能为观众提供一种独特视角,引导观众尤其是低龄孩童观众,在互动体验中了解水稻的一生。厅内,环幕影院、全息投影、CG特效等近百个多媒体设备,打造了一场科技盛宴,让博物馆好看又好玩。对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深入挖掘展品的文化内涵。今年7月28日,湖南博物院举办的“听·见湖湘——湖南音乐文物与故事展”正式对公众展出。该展览发挥3D打印、纱幕投影、混合现实等多项数字技术特征,结合展览主题,以音乐考古学、古代音律学、现代声律学等学科为支撑,通过对73件音乐文物进行采音、测音,并请专业人员演奏、编曲、合成等,让现代观众有机会聆听数千年前音乐文物的原声,生动唤醒沉睡千年的音乐文物,让往日不可触摸、不可移动的文物“活”起来。听·见湖湘展览中,数字展项《笙歌妙舞》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 中新网 邓霞 摄听·见湖湘展览策展人、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陈叙良介绍,为了让观众可以充分体会到湖湘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展示内容的深度,展览还充分利用多模态文物知识图谱、多感知通道混合现实等技术推出多个数字展项和文物知识图谱导览微信小程序。“作为国家文物局数字展示重点研究基地,我馆在数字展示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应用实践。除了在基本陈列中推出沉浸式、交互性的数字展示项目,还从2018年起先后推出MR、VR数字体验馆等一系列多媒体交互项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说。科技不仅让展品以更活泼的面貌得以呈现,也让观众的观展体验因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而不断改善。以长沙博物馆的智慧导览为例:观众将“智慧笔”带入展厅,在轻微震动提示后,将笔举到耳边即可收听对文物的语音讲解。将“智慧笔”对准触摸屏的NFC标签时,观众还可以查看自己的参观轨迹、地图导览等信息,并对感兴趣的文物一键收藏、分享。这不仅解决了文博场所讲解员数量不足的问题,还提升了观众的获得感。今年3月26日,中国60位馆长、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呼吁博物馆应与时俱进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积极主动参与建构元宇宙。回望来路,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元宇宙建设……段晓明认为,如今,中国博物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是观众见得到、摸得着的展厅陈设和“黑科技”面貌,还包括藏品管理、文物保护修复、观众管理和服务、开放教育、信息共享等多方面的进步。约不到票、黄牛占票?技术手段能帮助博物馆有效打击非正常占票、刷票的恶意行为;文物展品面前人流如织,何时才是最佳观赏时间?不用着急,实时人流监控系统,让观众能随时看到展厅人流信息,随意调整逛展安排;还有些游客担心对博物馆展厅布置不熟悉,容易迷失在展馆内,而“掌上博物馆”搭载的展厅地图功能,也能帮助观众合理规划参展路线、不错过心爱的藏品。“我们努力实现集‘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智慧运营’四位一体的博物馆新平台,力争实现‘人与物’的多维度智能交互。”长沙博物馆信息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在智慧博物馆,作为“物”的藏品,要实现与人、活动、数据在技术层面的互动,以实现博物馆在服务、管理、展示、保护、体验方面的升级。有业内人士表示,新时代的博物馆建设对藏品保护和信息采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元宇宙建设为例,藏品信息不应局限于真实影像材料,还需要有更多关联知识的提供、场景化的运用,才能更精准地还原历史。当下,为了实现智慧化建设,很多博物馆正在积极做出探索,但仍任重道远。未来,各大博物馆仍需在推进文物藏品数字化的同时,实现数据资源的深度加工利用,从而真正让科技赋能文化、文化滋养科技。增强现实(AR)让亿万年前的恐龙在观众面前栩栩如生,精准导航使得城市历史在参观过程中“活”起来,物联网等技术还让博物馆建筑本身也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如今,走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等,数字化转型正在让博物馆拥有“数字双胞胎”,从“云观展”出发走向“云治理”,也为博物馆如何更好吸引年轻人、讲好“灵动”的科普故事探索路径。2021年9月,上海首个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线,该系统具备展馆导览、动态应急预案、视频虚实巡检等功能,1:1的三维数字孪生让实体的博物馆在网上“活”起来。如今,该系统2.0版本已升级上线,提供了14个数字化场景。记者看到,不仅是突破传统展品上网、“云”上观展等数字化模式,数字孪生正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全面赋能场馆管理,提升观众服务水平。博物馆从此如同拥有了一位“孪生伙伴”,以更加精准、便捷、个性化的方式守护上海的历史文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从建筑到展品,处处是历史的印记。该馆展厅面积9800平方米,藏品总数约11万件,馆藏重要文物有物华号百子大礼轿、上海汇丰银行铜狮、陈化成督造的振远将军铜炮等。如今,在数字化的赋能下,这里厚重的历史正变得活泼灵动。“真的很神奇,我第一次知道博物馆可以有会观察的‘眼睛’和会思考的‘大脑’!”一位讲解志愿者说,“即使是在高峰时段,每场讲解的观众人数也是20人左右,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是数字化管理系统对高峰期入馆人数进行了控制和分流。”上海市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正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这一数字孪生系统依托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框架和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的理念,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进行超精细的三维数字化复原,并实现政府业务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环境天气数据等多维实时动态数据的对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周群华说,2.0版数字孪生博物馆系统不仅可以智慧监测能源消耗,用行动实现双碳目标,还用小程序等提升游客体验度,让游客在手机端就能体验上海历史的沧桑记忆。打开手机屏幕,站在指定位置,对准动物模型……手机屏幕上,肉嘟嘟的马门溪龙从博物馆空间走向它所生活的侏罗纪晚期的草原;“史前掠食者”毁灭刃齿虎凶狠地露出长长的利齿,伴随着画面出现的还有其咬合力数据;生活在约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露西”牵着孩子走来,他们虽长有毛发、面部特征接近猿,但已能直立行走;约70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村落里,人们使用骨耜等工具开垦稻田……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观众就可以利用“上海自然博物馆AR”应用程序与馆内展项互动。馆方正在逐步推进藏品数字化,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打造集展区服务、科普教育、艺术沉浸、互动社区于一体的元宇宙自然博物馆。如今,上海科技馆已被评为上海首批数字景区之一,馆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4K/8K+5G高清技术、物联感知、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VR)、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技术,持续提升“展览吸引力”“科学传播力”“创新驱动力”以及“技术渗透力”,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多方位、沉浸式的文化数字化体验场景。不仅是“云观展”,数字技术还让观众与藏品在无限的网络空间中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好地了解过去、展望未来。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正在试水数字藏品——“璀璨橄榄陨铁·伊米拉克陨石”和“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的缩比模型·水运仪象台”。据介绍,依托区块链技术发行的数字藏品属于文创数字化的一种载体。上海天文馆数字藏品——“璀璨橄榄陨铁·伊米拉克陨石”为了尽可能完美地将天文学展品“跨界”变为数字文创,上海天文馆的天文专家和上海自贸文投的设计师对两件展品的数字化难点进行细节打磨、反复推敲,通过概念再造、二次设计和3D数字建模等工作,将实物的璀璨和神秘进行全方面呈现。如今,上海正以推动数字景区建设为抓手之一,全面推进文旅数字化转型。《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明确,推进商业、文娱、体育、出行、旅游等服务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发展。博物馆的最新数字化成果,其实是主动顺应和掌握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积极实践科技之智与规则之治、人民之力紧密结合的数字治理“上海方案”。“数字治理一定是基于市民群众需求的治理,而不是单维度强调数字技术提升。”上海市城运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受疫情影响,博物馆线下业务遇冷。河南各大博物馆尝试走上“云端”,从直播“云”游到在线互动产品,丰富的数字化服务受到观众喜爱。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在让文物跨越时空的同时,也通过兼顾文化创意与技术创新的实践,带领文化产业思考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以及怎样生产。这个“十一”假期,郑州市民吴晓丽未到洛阳,凭一部手机游玩了洛阳博物馆,还跟随“地图”导览,细细品味了“天下无双品 人间第一花——故宫博物院藏牡丹题材文物特展”。不只是洛阳博物馆,搜索并关注“东方博物馆之都”微信公众号,点击“云展览”“听讲解”“看直播”等,游客还可在线体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民俗博物馆等洛阳市102家博物馆数字化内容,包括线上展览40余个、语音讲解1400余条、视频(直播)内容60余条。指尖一点便可选中或转动文物、拖拽场景,近距离体验各种奇珍异宝和博物馆全景……“云”游博物馆、“屏”上览古今成为假期新常态。为更好地展示馆藏资源,各大博物馆仍在不断探索。今年7月,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携手上海复旦大学推出的《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展上,观众通过数字作品“衔镳驭马”,不仅可以看到在汉代人们是如何养马、驭马,还可通过拉缰绳的方式选择心仪的马车、马匹和马具,生成专属车马图,过足“骑马瘾”;打虎亭汉墓壁画中相扑图的记载,说明汉代已有相扑运动,数字媒体技术将相扑壮士形象立体化、相扑场景活化再现,使观众切身感受相扑活动的氛围。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展现场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负责人马玉鹏表示,特展通过对部分精品汉代墓葬进行数字化展示,提取汉代壁画、画像石内元素进行复制展示或是多样化再创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存、传承以及相关成果转化利用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身处展馆C位,一尊兽面纹方鼎缓缓升起,站定亮相后,扭转起“75公斤重的身躯”,进几步,退两下,展示着镌刻于身上3000多年的纹路。随着鼎内翻转至观众眼前,一个侧旋不小心暴露了“鼎足是空心”的小秘密。日前在河南郑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郑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兽面纹方鼎以全新方式震撼世人。“裸眼3D技术的发展,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郑州博物馆管理中心主任杨建军介绍,利用人双眼视差的特性,观众不需借助外设辅助设备,观看3D屏就可感受兽面纹方鼎逼真的立体形象,而且还可以看到更多细节。越来越多的千年文物被赋予新生。据了解,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正在通过三维扫描、高清图片拍摄、文物360度环视图片拍摄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文化遗产核心基础资源库。今年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借助数字化技术,携3000岁的玉虎“开口”拜年。视频中西周时期的玉虎形跽坐人像纹饰清晰,十分逼真。摄像师苏一飞表示,这是通过相机高清照片采集,经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以及AI计算,全自动生成的三维模型。“为原汁原味地保留玉器光泽,拍摄团队从六个角度拍摄高清照片600张,使用了12支灯调整光线。”苏一飞介绍,模型导入三维制作软件后,用变形器调整其姿态,控制头部让它张张嘴、动动耳、摇摇头,最后做出关键帧,调整动画速度曲线使口型与脚本内容一致,小玉虎就会“开口”讲话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要发展文旅元宇宙,推动景区、博物馆、文化馆等深度运用扩展现实等技术,在虚拟世界中建设数字孪生体。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级主任科员郑广建表示,元宇宙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和“场景型”信息传播等特征,“沉浸感”和“真实感”更强,有助于加快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延伸历史文化内涵。眼下,河南博物院的文创发展迈入4.0阶段,即“立体文创”,并推出了“虚拟公社”,打造元宇宙雏形世界。“‘虚拟公社’犹如河南博物院的一个平行世界,我们设置了虚拟角色,通过短片或者漫画的形式讲述世界上发生的故事。”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目前虚拟角色被设定为应聘“文物保育员”,通过它们与文物互动,呈现文物的丰富内涵。数字化进程中,如何让文化产业更有趣?在宋华看来,要紧抓社交属性。数字文创不仅自带艺术价值,上线后还具备社交属性,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年轻人拥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受访业内人士指出,新发展趋势促使文化产业构想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怎样生产,以及如何商业化等,这一过程需要健康的发展环境,也将培育出更多新业态。也有专家表示,应始终将藏品保护研究摆在首位。藏品研究深入透彻、元宇宙核心技术成熟,才能为虚拟世界提供足够的内容骨架与技术支撑,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博展联盟 | 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共建·共享·共生”为主题,搭建的文博行业协作平台;整合展陈行业资源,提供专项服务解决方案;以行业大数据为驱动力,为平台用户创新赋能;深度挖掘文化IP资源,推动展陈产业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