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聚焦丨高运维成本低利用率,小城市如何成功运营大剧院?
-
2022-10-15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在东营市广利河畔,矗立着一座酷似雪莲花的地标性建筑——雪莲大剧院。宛如一朵雪莲从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顺流而下,经过5464公里的积淀,在黄河入海口东营随风绽放,这便是这座剧院名字的由来。
面对运维成本高利用率低、“建管用”脱节这个一直困扰中小城市大剧院良性发展的难题,东营市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小城市”运营“大剧院”的成功之路。目前雪莲大剧院累计编创自制剧19部,上座率保持在90%,实现运营市场化。东营如何突破中小城市剧院经营难题成功打造“雪莲模式”呢?9月21日,“文旅创新看山东”媒体采访活动来到东营,探访“雪莲模式”的成功秘诀。
在雪莲大剧院创立之初,也面临着“找谁运营、怎样运营”的难题。东营市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决定将剧院交给本市文旅集团经营,聚力破解大剧院运营效率低、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创新“以院带团、院团合一”的运营模式。剧院将所属小型艺术团改组壮大为雪莲艺术团,成为剧院下属科室,实行企业化管理,由剧院统一提供办公、人事、行政等后勤保障服务,艺术团负责艺术创作与演出,探索自创自编自演的路子,实现剧院和艺术团体的资源融合、优势叠加。
“‘院团合一’在国家院团大部分也是‘以团带院’,‘以院带团’比较少。”东营雪莲大剧院董事长、总经理李波介绍,“‘院团合一’的优势在于能把剧院的基础条件和艺术团的表演最大程度地结合在一起,艺术团创作人员在了解剧院整体灯光、音响、布设的基础上可以将剧院资源优化配置,创作剧目符合舞台特点,对提高剧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有很大帮助。”
剧目编创和演出是剧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雪莲大剧院按照“三年十部剧”的计划,以雪莲艺术团为班底,成功编排《阿拉丁神灯》《宝莲灯》《三打白骨精》《牛郎织女》等19部雪莲自制剧,其中13部是中国剧目。剧院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元素,《追光者》《兵圣孙武》《黄河口奇缘—天鹅》等剧目将东营的红色文化、孙子文化、黄河文化等优秀文化元素杂糅其中,成为对外展现本土文化建设和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剧院剧目很受市场欢迎,每次上架不做任何宣传,上座率能保持在90%。但剧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票价较低,定价原则是让更多市民走进大剧院,参与到共享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中来,感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为文化软实力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第20部雪莲自制剧正在编排中,计划12月份上线。我们在成立雪莲艺术团的基础上,成立雪莲交响管乐团,还计划成立雪莲合唱团、雪莲室内乐团,在剧院这个平台上,打造更多的艺术形式团队。”李波说。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