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赵半狄: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原创 2022-10-25




北 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总部离机场不远,紧邻着的高速路上,一辆辆汽车疾驰而过。车体与风不时发出呼啸,让路西侧的这个艺术展厅显得愈加静谧。馆内,艺术家赵半狄的个展“赵半狄的文艺复兴”正在进行。

“赵半狄的文艺复兴”展览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总部空间,2022

此次展览中的作品大多是绘画,熟悉赵半狄的观众乍一看,或许会产生陌生的感觉。毕竟,在人们的认知里,这位艺术家已经阔别画布有一段时间了。与上世纪90年代“告别”传统绘画之前的作品相比,眼前的画作色彩更为丰富,而构图也悄然生发着新的变化。
这时,身后的熊猫雕塑,以及纪录片中那张充满亲和力的面庞,则会把观众重新拉回展厅。人们确定无疑,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仍旧是赵半狄。女性人物肖像、白洋淀风景写生、纪录片、雕塑,不同的媒介在这个场域中相互联结,最后构成了属于赵半狄个人的“总体艺术”。

赵半狄在他的最新雕塑《盔岛》前


赵半狄说:“在今天的世界上,流行的美与通常的美依然存在,但卓越的美感却已经很稀缺了。”他相信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于是,他开启了一场回溯之旅。在他的眼中,展览里的绘画,是属于他私密的那个部分,而“这一部分完全不需要迎接高科技和多媒体”。
正如600年前文艺复兴先贤们所创作的那样,这些独一无二的美学碎片,也竭力地拼合在一起,跨越时间的同时,更存留住了令人珍视的个体记忆。而走入展览,也不难发现,它们所承载的,既是一种回望,也是对卓越之美的另一重探索。

01

由“小窝”出发


疫情笼罩的这几年,是赵半狄认识陌生人最多的一段时期。从和他年纪相仿的人到00后,每个与他产生交集的人,都很愿意敞开心扉,同他分享内心深处的故事——这有赖于他创作的“小窝”。

“赵半狄的小窝”,和美术馆,佛山,2022

“赵半狄的小窝”最初是由他和策展人杜曦云一起思考形成的展览想法,这两年间,“小窝”在全国多个城市都留下了印迹。在那个完全开放的空间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到访的人。通常情况下,赵半狄的角色是倾听者。无论来者讲些什么话题,他都愿意耐心地为对方纾解。有朋友说他像个神父,赵半狄回答:“如果艺术是宗教,‘小窝’就是教堂。
在青岛的“小窝”,赵半狄遇到过一个有些落寞的男人。男人自认为是失败者,他说自己曾经学过油画,却未曾真正走上艺术道路。已然放弃绘画梦想的他,与赵半狄相对而坐,认真地说:“今天能跟我特别尊重的画家聊聊天,我觉得很幸福,但我不知道,和我这样的失败者在一起,您能收获什么?”

“赵半狄的小窝”,西海美术馆,青岛,2022

于赵半狄而言,对方坦陈的经历,实质上是另外一种“营养”。通过那些只言片语,赵半狄通向的是一个人真实而丰富的生命历程。这段对话,时常让他回想起三十年前在美院读书的时候。那时,老师总是强调“搞创作要深入生活”。赵半狄说:“想要做到这点,并不是帮别人做农活、挑挑水,再给农民画张像那么简单,借由艺术创造新的交流,或许更加重要。”
无数次交谈的过程中,除非对方主动提及绘画,赵半狄才会讲几句与之相关的内容。这并非出自艺术家与现实的主动疏离,而是他真心希望,在这艘假想出的“诺亚方舟”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讲述自己最在意的东西。当然,沉默也同样被允许。
不过,有一次,赵半狄还是产生了绘画的冲动。他在“小窝”里遇到了一位穿着打扮都很“二次元”的女孩。他感觉对方很有趣,“她进入二次元世界,逃离现实,就像是一场蜕变,这个过程与吐完丝的蚕,进化成飞蛾或蝴蝶很相仿。”

赵半狄在创作《17岁女生璐楠的肖像》,2021

这幅画,就是“赵半狄的文艺复兴”展览上的《17岁女生璐楠的肖像》。作画时,赵半狄特意问女孩:“现实中最缠绕你的什么?”对方从包里掏出了常备的几样物品,胃药、卫生巾和银行卡。这些物件,如实地出现在了画作的右下角。一边是期待着振翅进入异世界的幻梦,另一边则是现实生活中的牵扯与羁绊。在赵半狄的笔下,一处年轻人所处的“中间地带”呼之欲出。

赵半狄,《17岁女生璐楠的肖像》,布面油画,90 × 120 cm,2021。此作品为复星基金会收藏

赵半狄说:“我不是一个时刻强调责任感的艺术家,我只是在不断尝试,像这个作品里的互动与分享感,正是我需要的。透过它,我们可以对现实有更清晰的认知。另外,陌生人能以它作为媒介,建立朋友关系,这在冷漠的世界中,属实是一件难得的事。”

“赵半狄的小窝”里的油画《私》

02

现实是寻觅记忆的跳板


类似的经历在三年半以前也出现过一次。外出就餐时,赵半狄注意到餐馆里有一对引人注目的闺蜜。她们衣装与打扮都极为个性,但在姣好的面容下,赵半狄却看出了两个人的疲乏。等双方熟络过后,成了彼此的“酒友”,趁着微醺,赵半狄说:“要不要把你俩的青春留住?用一张油画。”
二人欣然答应,那个特定情境下所诞生的《Miyou和曾经的朋友》,则成了对两位年轻女性生命状态的另一种记录。今年年初,赵半狄的朋友告诉他,画作中叫做Miyou的那个女孩,如今已是某短视频平台上粉丝众多的一位博主。那一瞬间,赵半狄真切意识到,“时代变了”。

赵半狄,《Miyou和曾经的朋友》,布面油画,240 × 260 cm,2022

1988年,彼时的赵半狄也曾画过一对年轻女孩,那副作品名为《远方来信》。在策展人崔灿灿眼里,“画中的场景很容易让人想到维米尔的《读信的蓝衣女子》,只是它承载的信息,却带着凌乱、无序的青春感受,仿佛画中人物内心的烘托,或是年轻的半狄那段生活的近距离写照。”

赵半狄,《远方来信》,布面油画,160 × 190 cm,1988。此作品为龙美术馆收藏

将这两幅时间跨度长达30多年的作品相比,有人会天然地认为,艺术家试图用朴素和明艳的对比,来凸显年轻人精神特质的流变。但在赵半狄心里,他并不渴望无端地做总结,“我只是自然的交流,因为每代人都会有‘另类’,我是我的时代中的‘另类’,我也希望我见到的某些人,能在我的鼓励下,成为‘另类’。”
而之所以在绘画上会有转变,赵半狄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绘画技巧自然会随之调整。这种对比在赵半狄所绘制的白洋淀的景色中也能够窥见一二。
33年前,刚刚毕业的他,和发小儿共同前往那片未被开发的水域写生。那些日子里,两人深居简出。每天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在芦苇荡中跑来跑去,也不怎么跟人讲话和接触。在那时的作品《白洋淀·端村》里,简素的景致似在诉说着心语:一叶孤舟在不大的水域中停泊,四周坐落着的房屋,更是带着些许乡村中独有的悠然。

赵半狄,《白洋淀·端村》,布面油画,52 × 61 cm,1989

若干年过去,赵半狄再次前往故地。这次所绘制的三张风景,已不再是对现实的完整复刻了。略显破碎的主体中央,是《16岁的风景》《伊甸园的小径》,以及《黄昏的缠绵》。浪漫雅致的称谓,更像是对往事旧梦的重温与追忆。

“赵半狄的文艺复兴”展览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总部空间,2022

很长一段时间内,赵半狄都认为艺术能够改变现实。笃信这一点的他,用熊猫、派对等一系列的意象,投身于浩荡的浪潮之中。但在抵抗与试验的过程里,他的失望与沮丧也随之而来。当成规与固有的条件无法扭转,赵半狄毅然回归内心深处。他说:“倒不如让绘画更卓越一点,更美一些。”在他心底,可能现实层面的景色已不如从前那般美好,但眼前的那些物事,仍旧能当作跳板,回到记忆中去。

03

“美的碎片”,铺就了通向卓越的路


2019年白洋淀之旅,与赵半狄同去的是评论家高远。两人同游期间,后者将手机的镜头对准了赵半狄与其身后的世界。动态的画面,呈现出的是一个松弛而自在的艺术家。他时而坐在路边摊前,啜饮红酒,时而又在船上,像个远行的旅人,劈波向前。

赵半狄,《16岁的风景》,布面油画,80 × 60 cm,2022

在赵半狄的回忆里,这次旅程“融合且有凝聚力”。在白洋淀附近的村落里,他们潜入了乡民的日常,没有人互加微信,也没有人会过问这两个外来者的收入如何。赵半狄很是欣喜,在那些本地人眼里,他不是所谓的成功画家。完全抛却身份的负累,他得以做着自己至为纯粹的寻觅。
最后,几百条手机视频经由剪辑,拼接成了《美的碎片》。展厅放映机的音响里,不时会传出一阵嘈杂的背景声,可于赵半狄而言,那却是破碎的时代中相对完整的一次生活体验。他说:“现实的美丑已然不再重要,捡拾起那些残片,才能让我才能找到回望的路。”

“赵半狄的文艺复兴”展览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总部空间,2022

在“赵半狄的文艺复兴”展览上,新近的画作予人的观感,也像是一枚枚碎片。对此,赵半狄解释是,像对待早年的作品一样,这些残片依然有严谨的构图考量。他说,这些都是个人心境的一部分,因为在形式的碎片里,承装的是最真实的个人记忆。

赵半狄,《伊甸园的小径》,布面油画,80 × 60 cm,2022

从“新生代”中的佼佼者,到如今不停探索边界的艺术家,赵半狄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立于当下的时间节点,他说:“关于我自己的生活,我是无悔的,但在艺术上,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精神。”他羡慕达·芬奇,欣赏后者身上不断迸发出的能量,“哪怕他能有很多机会获得财富,可他还是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在赵半狄眼里,这是值得致敬的。这也是为什么展览会以“文艺复兴”命名的原因之一。他希望,多年以后,当提及赵半狄的名字时,人们也会觉得他是那个无法被归类的艺术家。在这个语境之下,“小窝”、熊猫,以及这些能够窥伺内心的绘画,似乎都成了他创造美的可能性的路径。

赵半狄,《黄昏的缠绵》,布面油画,60 × 80 cm,2022

在我们慨叹光阴流逝、生活日趋碎片化的时候,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总部展厅里的这些作品,在提醒着我们,总会有些稳固的表达,让时间驻留,让情感升华。就在十月中旬,赵半狄发了一条个人社交动态,他如是写道:“我知晓,在今天的世界里追求卓越的美感,一定是孤单的旅程。”这句话的末尾,他添加的标点是省略号。这场一个人的文艺复兴,或许也刚刚启程。
展厅外,飞机从头上掠过,在它们之间,有人归航,有人远行。而在赵半狄的时空里,那些景致与人,亦是如此。至于终点在何处,可以用展厅里引用的鲍勃·迪伦的那句话回答,“答案在风中飘”。


文丨奶盖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赵半狄 文艺复兴

1215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