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net 新闻中文网推出新闻整合评述专栏“NFT极简双周报”,让读者在最短时间掌握最即时的数字艺术市场要闻、观点,以及艺术家相关的新项目。
赫斯特上手烧毁自己的纸上作品。图片:Jeff Spicer/Getty Images伦敦弗里兹艺博会(Frieze London)上藏家在烧钱,而泰晤士河的另一侧,达明·赫斯特则在他自家的新港街画廊(Newport Street Gallery)焚烧自己的纸上作品。2021年7月,他和艺术平台HENI合作,推出NFT项目“The Currency”,让购买者在实体作品和NFT之间二选一,并承诺将烧毁NFT买家不要的纸上作品。上周,赫斯特兑现了他的承诺,将4851张标志性的彩色圆点作品付之一炬。《卫报》更是把这一举动与杜尚的《小便池》相提并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4851枚NFT中,赫斯特本人就持有了1000枚。
FridaNFT视频截图,马丁·莫巴拉克。图片:Ben Davis
无独有偶。九月,一位自称慈善家与企业家的墨西哥裔美国人马丁·莫巴拉克(Martin Mobarak)播出了一段视频。视频中,莫巴拉克烧毁了一张墨西哥国宝级女艺术家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的纸上作品,声称此作品已摆脱实体进入元宇宙,并可在他的平台购买相应NFT。尽管作品真假存疑,但这一举动以一种吊诡的方式与赫斯特的项目遥相呼应。在评论这次“卡罗闹剧”时,Artnet艺评人Ben Davis戏言:“我该希望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
Outland联合创始人薛梅。图片:Outland and Horizon艺术基金
薛梅是NFT平台Outland的联合创始人兼亚洲区艺术总监、Horizon驻留计划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前任CEO。采访中,薛梅提到她每天5点起床,紧接着健身1-2小时,之后才开始一天的工作。薛梅还透露,有两件作品一直给她力量,分别是杨振中的影像作品《我会死的》和日裔艺术家河原温(On Kawara)的《我还活着》。在被问到最值得关注的艺术家时,薛梅表示,简明(James Jean)是最有潜力艺术家,而Ian Cheng最值得更多的褒奖。(*此专访中文版也将于近期在Artnet新闻中文网刊发,敬请关注。)
洛杉矶,建筑涂鸦上的“无聊猿”。图片:AatonP/Bauer-Griffin/GC Images· 美国证监会调查“无聊猿”母公司Yuga Labs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近日展开对“无聊猿”和CryptoPunks母公司Yuga Labs的调查,原因是SEC需要对数字资产的交易定性,以此判断对于诸如NFT的买卖是否需要像管理股票交易一样。同时,SEC也在调查Yuga Labs给“无聊猿”持有人发的“猴币”及其相关交易问题。美国证监会会长Gary Gensler一直想要将加密市场纳入SEC的管辖,他曾在多种场合表示,依据美国最高法院在1940年代的裁定,今天的数字类资产其本质是一种证券,因为它满足证券的定义,即“任何可以通过经营管理获取收益的投资类行为”,所以需要遵守SEC制定的法规。然而,SEC的调查本身并不代表Yuga Labs有任何法律问题,也不代表SEC会把该公司告上法庭。
观点
- 评论人和业界有什么声音?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品的投机行为(flipping)始终带有贬义色彩。为纯商业目的进行收藏似乎是一件格调不高的事,而真正的藏家是为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而购买一件作品。不论这个观点本身的对错,这样的风气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对年轻艺术家的成长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得作品的价格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很大波动,也最大程度避免了市场的“捧杀”风险。因此,很多画廊在销售时会与买家约定,作品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上拍。然而,近二十年来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使买家越来越难以坚持这样的“反投机”立场。越来越多藏家(甚至画廊)开始参与到所谓的炒作和倒买倒卖中,大家心照不宣,“该出手时就出手”;艺术品高度商品化,变为一种投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NFT或者说数字藏品,延续了当代艺术的市场逻辑,并将艺术品的投资属性进一步扩大,使买家对于投机不再持一种扭捏而心照不宣的态度。作品能否在短期内快速增值,成为购买时最为重要的考量之一。NFT本身的特性让价格变得非常透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不再有明显的区别。近日,Artnet在伦敦弗里兹期间举办了一场圆桌论坛,讨论新环境下艺术市场的投机行为。作为嘉宾之一的Max Kendrick表示:“我们都想要更大的透明度。有些艺术家或许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对另一些艺术家来说,透明的市场使得作品成为一种可量化的资产。我们在NFT市场中已经看到,艺术品交易变得像股票交易,价格每时每刻都在浮动。”可以说,艺术金融化这一原本在当代艺术圈就初见端倪的现象,终于在NFT这里完成进化。换言之,在当代艺术圈早已存在的投机行为,在NFT领域被常态化。我们也确实只记住了那些商业上极度成功的项目。这就引出一系列问题:市场表现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一件作品的方式,商业成功是否也是衡量作品的标准之一,艺术家能否同时也是商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NFT在技术层面以外能为艺术提供些什么。
一种关注
西蒙·丹尼。图片:艺术家、Calla Henkel、Max Pitegeoff今年40岁的新西兰艺术家西蒙·丹尼(Simon Denny)曾在2015年代表新西兰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觉,早前以装置居多,去年开始涉足加密领域。他的《经济学家图表NFT》(Economist Chart NFT)使用了一张在论文或课本中能找到的图表,显示了1870至2010年间全球14个国家住房价格的整体走势。仔细观察这张图表能够发现,全球住房价格在这140年间涨了大约4倍。西蒙·丹尼,《Economist Chart NFT (with Moritz Schularick, Historical House Prices, Aggregate Trends)》,2021。图片:艺术家和巴塞尔美术馆丹尼对加密货币的解读让这张看似枯燥的图表变得意味深长。他认为,加密货币威胁了国家对于经济的掌控。如果他把从加密世界获得的收益返还一部分给瑞士的政府机构,会很有趣——因此,他把售卖这张NFT的所得部分赠予了巴塞尔市环保部门和巴塞尔美术馆。伦敦Outernet。图片:Artnet丹尼的作品说明了NFT也可以是观念艺术。他的新项目“互联网招魂”(Dotcom Séance)延续了这一风格。他找到21家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倒闭的科技公司,通过AI为他们设计了新的logo。这些公司的“鬼魂”奇妙地连接了Web1和Web3。这些logo被上链成为NFT,所有者有权注册一个ENS子域名,并成为这个“幽灵公司”的一名“员工”。(*“互联网招魂”目前正在伦敦Outernet Arts展出。)同时,我们也持续欢迎读者参与讨论,如果您有任何新鲜资讯或想法建议,可致信此专栏编辑Leo(lyuan@art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