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文博日报】文博人亮相二十大 | 这个馆一票难求 | 天翅湾遗址最新实证

2022-10-18


    2022年10月18日    


【综合】

■    十大报告30次提到文化!

■    文博人亮相二十大代表通道!

■    人美社推出《文物之美》系列教材

■    太原:创新特色文物生态体系有“四招”

■    洛阳: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

■    北京西城区开启设计师博物馆之旅



【博物馆】

■    上海:南汇博物馆并更名为浦东历史博物馆,重装开馆!

■    杭州国家版本馆一票难求

■    云南铁路博物馆免费开放


【考古】

■    河南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各重要时空节点

■    王巍:中国考古学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    河北高阳发现一明代寺庙碑刻

■    山西天翅湾遗址实证黄河东岸4000年前聚落形态


二十大报告30次提到文化!


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报告中提到文化近30次,在第八章 增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对未来我国文化建设做出系统阐述。言之有范整理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关键内容,以飨读者。


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二十大报告30次提到文化!


文博人亮相二十大代表通道!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在大会开幕前的“党代表通道”上,二十大代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和二十大代表、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杨宇接受记者采访


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文博人亮相二十大代表通道!


人美社推出《文物之美》系列教材


《文物之美——走进博物馆实践课程》系列教材13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京首发。《文物之美》着力从审美角度描绘文物特色,挖掘文物价值,将文物之美与中华历史文化相融合,让青少年从文物中感受美、探索美、创造美,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文物之美》内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滢现场介绍了《文物之美》的项目背景和编写特色。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凝结先辈智慧,闪耀着万丈光芒。为帮助中小学生从审美的视角赏析文物,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编写团队按照周伟社长提出的六大原则进行编写,即以审美为主线,以探索为出发点,以艺术品为标准,以文物群为对象,以“文物+”作为融合方式,以博物馆为根据地。


整套教材共20册,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审美是这套教材区别于同类出版物的特色之一。《文物之美》着力从审美角度描绘文物特色,挖掘文物价值,将文物之美与中华历史文化相融合,让青少年从文物中感受美、探索美、创造美,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滢 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突出探索,以话题为线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是《文物之美》的又一特色。除单件文物外,将在时间、技艺、工艺等方面有传承或联系的文物,以文物群的方式集中讲述,让青少年在文物的世界中既知树木又见森林。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文物知来路、明去处、有地可寻、有据可查,人民美术出版社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编写团队,包括国内20余家博物馆的专家,以及文物、美育、出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李滢表示,《文物之美》以“文物+”作为融合创新的方式,通过文物+生活、文物+科技、文物+学科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拓宽视野,深入挖掘文物与学生生活的广泛联系,这是本套教材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所在。《文物之美》责任编辑高云在现场展示了手绘思维导图,分享了编辑花絮。


《文物之美》思维导图 人民美术出版社供图


活动现场,人美美育学堂教师张素敏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示范课。人美美育学堂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文物之美》二年级上册中《呆萌陶鹰鼎》一文,一起绘制思维导图,制作泥塑陶鹰鼎。记者看到,这节课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陶鹰鼎出发,还涉及内蒙古博物馆的鹰顶金冠饰、甘肃省博物馆的鹰头形青铜权杖首、平顶山博物馆的白玉线雕鹰、湖南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架鹰俑等,从仰韶文化时期横跨至唐朝,综合概述了“鹰”这一形象对中国古人的意义,让学生有一个宏观认知,而不拘泥于一器一物。


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周伟指出,人美社始终致力于国家级美术教材的研发和出版,《文物之美》是“教育的人美”战略在新美育时代的创新体现,也是继人美社出版《美少年》杂志和全国第一套《美育》教材后的又一精品力作。《文物之美》聚焦重要文物,从审美视角出发,将文物之美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相融合,在探寻文物之美的同时,探寻中华文明智慧之美。

(中新网 应妮)


太原:创新特色文物生态体系有“四招”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传承着古老晋阳的历史基因和优秀文脉,保持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文物系统坚持以黄河文化、区域文化为纽带,服务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立足保护第一、考古为基、学术为本,在文物生态治理、文旅产业融合、科技赋能文物和红色基因传承上形成工作矩阵,逐步创新太原特色文物生态体系。


强化文物生态环境治理 夯实文保根基

文物领域立法走在全国前列。太原市文物领域地方性法规由4部增至6部,增长率50%。全国第二部博物馆领域地方性法规《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颁布实施,全省率先出台《太原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树起太原标杆;全国率先出台《太原市类博物馆培育管理办法(试行)》;全省率先出台《太原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认养政策实施细则》,签约认养文物10余处。今年,印发《太原市文物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省政府公布晋祠等国保单位保护规划8处,指导编制《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启动编制东山、西山北部文物密集区保护利用概念规划。


文保根基持续夯实。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各批各级文保单位申报挂牌,国保单位增长25处,国保总量从全省第九升至第七,全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其中各级文保单位541处,包括国保38处、省保28处、市保143处、县(市、区)保332处,文物遗产家底逐步摸清。依法全部划定市保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100余项、景区周边环境整治10余项。太原迎泽区、晋源区入选第一批山西省专题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晋祠、永祚寺入选山西省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今年,保护修缮受灾严重文保单位15处,排除基本险情。


重点考古成果凸显。取得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实现零的突破。实施晋阳古城遗址、东山古墓等考古发掘。全省率先落实土储前置考古制度,科学保护城市建设中发现的恒大悦龙台汉代墓群、明清府城镇远桥遗址、罕见仰韶文化遗址等历史遗存,首创大型墓葬完整搬迁室内、“桥站共生”等保护措施。今年,做好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考古前置,考古勘探7.2平方公里,抢救性保护古墓葬14座,推出太忻考古成果暨太原考古70年成果展。


采取不同方式 推进文旅产业融合

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推出“复兴路上国宝归来”特展,荣列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发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第一个聚焦石窟寺文物的学术会议文件《天龙山倡议》,具有里程碑意义。


擦亮精品景区金字招牌。实施晋祠、晋商博物院等景区环境综合治理,让景区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创建晋祠天龙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太山、晋商博物院等景区“创A”“升A”;文博单位游客量、门票收入逐年提升,文物赋能成效显著。


强化文化纽带作用。今年,以黄河文化为纽带,打造黄河寻根问祖、黄河文化石窟寺和晋商文化“三个联盟”,晋祠、天龙山石窟入选黄河主题10条国家级旅游线路。以区域文化为纽带,加强博物馆联展、大景区联动、考古前置协同,促进太忻文旅融合发展。


传承锦绣太原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再现晋阳八景风华。重点做好钟楼街片区、拱极门片区、皇庙等老城特色重要建筑、街巷保护修缮(复),保护青龙古镇等传统村落,开放五一广场“锦绣太原”专题展,实施烈石寒泉等城市文脉保护工程。聚焦“让文物活起来”,开放府城文物10余处,推出专题展80余场,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群众身边的博物馆。


打造经典博物馆时代记忆。建设全国首座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开放太原市博物馆、晋商博物院、宝贤堂石刻馆。备案博物馆由10座增长至37座(国有21座,非国有16座),增长率270%,今年打造类博物馆61座,推动各类博物馆达到98座。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办展引爆热点;推出文物精品展100余场、社教活动2000余场,提升城市品位。今年,策划文物展12个,入选省级十大精品展览2项、特别展览1项。


科技赋能文物创新 打造“太原样板”

“中华文化走出去”走在全国前列。依托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的高关注度,以国家首批“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巡展为引领,带动太原文物精粹在全国率先走向世界,并获得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榜唯一数字展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文物科技现代化管理平台初具规模。建立不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拓展“互联网+中华文明”新途径,建设太原市文物保护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努力打造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的国内一流行业标准“太原样板”。

智慧博物馆开花结果。太原市县两级27座博物馆持续推出线上服务,云展览59项(国、省文物局收录展示20余项)、云课堂20余场、云游景区8个、线上活动100余项。其中,《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展》荣获“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项目”。


挖掘利用革命文物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太原留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该市在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地、建设红色博物馆方面走在前列


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包括该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27处、可移动文物4件(套)。保护修缮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等革命文物,打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和党性教育精品课程12处,推出红色专题展20余项、活动800余场。承接“省校合作”红色教育与国情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合作办展、研究课题,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太原市从各方面发力,着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锦绣太原城”不仅包含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光大。太原文博事业活力迸发,将为再现这一盛景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山西经济日报)


洛阳: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众多。近年,我市抢抓历史机遇,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统筹文物保护利用,以“五大都城”遗址为代表的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亮点突出,“东方博物馆之都”成为新的城市名片,考古研究与学术交流成果丰硕、异彩纷呈。


大遗址越来越“美”

走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沿着广场前一条小路向东北方向走几百米,视野立即开阔起来,一幅由小桥、流水、飞鸟、游鸭、草地等元素组成的美丽画卷呈现眼前……这里是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这片湿地景观曾登上央视新闻,成为公园的一大亮点。


“二里头都邑当时的自然环境优美,大概就是眼前的样子。之所以复原一部分当时的自然环境,就是为了让游客有更直观的体验。”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说。


穿过这片湿地,就是二里头遗址的核心区。漫步在“井”字形大道上,夯土墙、绿松石作坊遗迹、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四合院”一一出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穿越感。


“真没想到,参观完博物馆后,还能有这样的惊喜。”公园的美丽风景与复原展示项目,让游客王丽觉得不虚此行。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是我市抢抓国家加强大遗址保护的机遇,加快推进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我市结合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邙山陵墓群、回洛仓遗址6处大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占地1200亩的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占地1900亩的汉魏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先后建成开放。


如今,在大量资金集中投入、实施环境整治和本体保护等举措的推动下,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等多处大遗址实现从“保”起来到“美”起来的转变,成为洛阳新的城市文化地标。


博物馆越来越“活”

选人物、穿唐装、画黛眉,在NPC(非玩家角色)的带领下品唐茶、登阙楼,为“武皇”献礼……日前,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唐宫乐宴”角色扮演体验项目受到不少游客欢迎。古色古香的实景,精巧考究的装扮,演技在线的NPC,为游客带来了“一秒穿越”的沉浸式体验。


与洛阳博物馆这类综合性博物馆不同,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的展品,不是玻璃柜中的文物,而是游客脚下的黄土——透过钢化玻璃,游客就能看到应天门遗址巨大的“一门三道”夯土台基。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这些夯土台基跟‘土疙瘩’几乎无异,如何让游客读懂,是遗址类博物馆的研究课题。”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为了更好展示这些“土疙瘩”,该馆在“一门三道”遗址保护的基础上,通过25台超清投影仪,将遗址和多媒体视频相结合,在声、光、电设施及银幕、地幕的配合下,层层光影倾泻在应天门“一门三道”遗址上,一幅应天门建设画卷徐徐展开。


从欣赏“老物件”到参观“土疙瘩”,变的不是展品,而是理念。


我市坐拥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6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9000处,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60万件(套)。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历史遗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类博物馆102家。这些博物馆主题鲜明、各具特色,除了基本陈列,平均每年举办或引进临时展览30余个,不仅拓宽了参观者的视野和知识面,也让文物保护成果进一步惠及广大民众,激发起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


考古人越来越“红”

“太平公主真‘豪’啊!”“专家讲得真有意思!”今年6月11日,正平坊遗址的一场直播,引发数万名网友“围观”。来自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两位专家出镜,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正平坊遗址的发现过程与考古收获。


这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办的“考古洛阳·读懂历史”系列直播活动现场。从苏羊遗址到龙泉洞遗址,从白草坡东汉陵园到金村大墓调查勘探现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直播间的背景画面更换了6次,展示了我市从旧石器时代到隋唐时期的重要考古发掘现场,让河洛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通过生动的画面呈现。


“此次系列直播,不仅得到了网友的认可,也获得了专家的肯定。”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


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和重要发源地之一,保留了完整的中华文化链条和基因谱系,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我们缺的不是内容,而是新颖的载体。近年来,我市各文博机构积极探索传播手段的创新,用多种多样的“打开方式”将有料的内容与有趣的形式相结合,在展示历史文化的同时,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也培养了一批“网红”考古人。


如今,我市主动融入中原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一大批考古人扎根一线,开展了伊洛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截至目前,我市“五大都城”遗址考古成果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1个重要考古发现入选“河南省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12年以来,6项考古成果获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等6项考古项目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数量位居全国、全省各地级市第一。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洛阳城等一系列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河洛文明内涵,奠定了洛阳“华夏之源、最早中国”的历史地位。(洛报融媒 刘嘉仪)


北京西城区开启设计师博物馆之旅


10月13日, 由西城区委宣传部、北京歌华传媒集团共同举办的“博物 创意 生活”——设计师西城博物馆之旅活动正式开启,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10余名设计师走进首都博物馆、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鲁迅博物馆、郭守敬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京报馆和京彩瓷博物馆,一同探寻文物之美,馆藏文物真正走进了设计师的创作视野。


在参观过程中,设计师们一边仔细观看馆藏,一边认真聆听讲解,在观看中激发创作灵感,在藏品中挖掘设计元素。在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设计师们通过了解高礼制的古建之美和“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家国文化,回望先哲前贤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在鲁迅博物馆,设计师们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鲁迅的生平,感受古都红色文化;在郭守敬纪念馆,设计师们在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终点,观元大都运河盛景,听大运河北京段“最后一公里”贯通的故事,感受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精神;在梅兰芳纪念馆,设计师们通过了解京剧代表人物的生平,感受西城作为京剧发祥地的独特魅力;在首都博物馆,设计师们通过全方位了解我国玉文化、青铜器文化,感受古都文化之美;在京彩瓷博物馆,设计师们通过了解釉上彩仿古瓷器技艺这一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感受瓷器上的京韵古风;在京报馆,设计师们通过了解创办者邵飘萍的生平,逛文创小屋,感受“活起来”的古都红色文化。


本次活动旨在推动辖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鼓励文化创意设计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创意设计,将西城区“博物馆之城”建设与“设计之都”核心区发展有机结合,构建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打造具有核心区特质的文化创意活动品牌。


据了解,西城区现有备案注册的博物馆29家,其中,包括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科学类博物馆以及综合类博物馆,各类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博物馆相当设施”共计83家。未来,西城区将以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西外地区科学教育文化主题、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主题、大栅栏地区商业文化主题等一批“博物馆集聚区”,打造博物馆之城。

(人民网 刘辰)



上海:南汇博物馆并更名为浦东历史博物馆,重装开馆!


经过一年多精心修缮的南汇博物馆并更名为浦东历史博物馆,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崭新的现代展厅,试开馆期间将推出的本土书法家陈宗璜作品展,深刻体现了主办单位和展馆部门对当地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视,以及对艺术家的关爱。


杭州国家版本馆一票难求


设置闹钟、查攻略、零点蹲守……这不是“双十一”活动秒杀现场,但程度同样激烈。这般“拼命”,只为获得一张杭州国家版本馆的“入场券”。


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由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主创设计,是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展览馆等多种场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


自8月2日开馆以来,其热度居高不下。在社交平台上,有人爆料其打100次电话才预约上。即便这样,但凡去过的人都会留下“此生必去”的评语。


为什么杭州国家版本馆一票难求?有网友称,“它将五千年中华文化都‘藏’了进来。”


从外观上看,该馆以宋韵江南园林为特色。馆内南侧一面高约十余米的青色墙体,由6万多片来自浙江龙泉窑的青瓷片组成。这一灵感来自南宋画家马远的《华灯侍宴图》。


据悉,龙泉青瓷始于三国,兴于北宋,在南宋达到鼎盛,是宋韵文化的代表之一。


杭州国家版本馆展览现场 林作祯 摄


素雅的风格体现了宋人简素的审美特色,搭配上顶部自然原木色的木材,令人有种置身中国古典山水画之感,吸引不少身穿汉服的网友打卡。


有网友评价,“每个视线所及都是自然和建筑的融合”“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很出片!”也有人“隔空喊话”:“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杭州国家版本馆等你!”


除了视觉上的享受,对于想要“饱览”精神大餐的人来说,杭州国家版本馆也足够特别。


据悉,该馆已接收各类版本累计100万册(件),包含各种语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战国越王州句青铜剑、支付宝和健康码第一行代码等。


如“文献之邦——江南版本文化概览”展览,就展出了文澜阁《四库全书》、五代吴越国时期“雷峰塔经卷”、宋刻天禄琳琅藏书《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现场还展出了3把越王剑。


这些展品,仅一件就难得一见,更遑论同时集齐。


一票难求,也在于展陈形式的创新,让观众有体验,亦有互动。


杭州国家版本馆数字馆是中国首个版本数字展厅。有网友称,预约这个展厅,光在门口蹲守没用,还要拼手速、看运气,因为一天只接待两波观众。有人在网上评论说,“2分钟票就没了。”


这么热门的展厅,能看些啥?


据介绍,该展览通过大型“裸眼3D+沉浸式光影”对版本珍品进行虚拟化、数字化呈现,内容包含玉琮王、五代雷峰塔经卷、元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共产党宣言等。


有网友表示,这些智慧型配套设计,打开了藏品馆新世界的大门。


但记者了解到,像杭州国家版本馆一样一票难求的只是少数,更多的博物馆身处观众稀少、无人问津的境地。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需要创新,需要贴近年轻人,也需要多元的优质内容和多样的表达形式。


期待有更多有料、值得打卡的博物馆出现,不辜负观众“一票难求”的热忱。(中新网 童笑雨)


云南铁路博物馆免费开放


日前,“云南铁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自2022年10月12日起,实行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河南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各重要时空节点


“河南省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各个重要时空节点。”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15日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河南这十年”宣传思想文化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近十年来,河南围绕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考古学文化持续开展研究,已逐步建立起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明晰了各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文化定位


图为河南三门峡市仰韶村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地。(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刘鹏 摄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究古老文明起源、形成的综合性研究项目。河南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


田凯介绍,河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河南的灵宝西坡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等重要遗址列入研究重点。


图为民众在河南三门峡市仰韶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现场参观。(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刘鹏 摄


田凯表示,河南省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各个重要时空节点。通过综合研究已基本可以认定:距今5800年前后,以灵宝西坡北阳平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庙底沟文化,正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文化,被很多专家称之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雏形”。


距今5300年前后,以巩义双槐树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晚期文化,已基本可以认定为初步意义上的文明形态。双槐树遗址周边区域聚落层级分明,且发现多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址,表明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很可能已出现王权和古国形态意义上的国家。


图为河南三门峡市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展出的彩陶。(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刘鹏 摄


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各地陆续进入龙山时代晚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集中分布的中原城址群。距今3800年前后,偃师二里头遗址已基本可以确定为夏王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田凯介绍,下一步,河南将把文明探源研究的时空范围向更早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早期文化阶段延伸,加大对巩义双槐树、南阳黄山、登封王城岗、偃师二里头等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努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标志性成果,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

(中新网 刘鹏)


王巍:中国考古学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根深蒂固。从孙中山时代就提出的五千年文明之说,到1979年出版的国民儿童读物《上下五千年》,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观念的塑造。


国民儿童读物《上下五千年》自1979年首次出版以来风靡了近半个世纪,促进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观念的塑造。苏楷泽 摄


然而一百年来,“五千年中华文明”始终面临着科学的审视。寻找切实可信的中华文明之源,成为数代学人的情结和使命。19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文明起源就是最为关键的课题之一。后来不断出现的远古遗迹,持续为这个问题提供论据,一步步催生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论。中国考古百年,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三代考古由此成为最迷人战场之一,造就了几代大师。


世纪之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前所未有的20个学科、400多位学者的力量,研究提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脉络。这一迄今中国考古领域规模最大、参与学科最多的综合研究工程启动至今的20年,恰好覆盖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考古生涯的后一半。


“我觉得这20年,尤其最近10年,应该说中国考古学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王巍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真的是很幸运,亲身参与并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蓬勃发展。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20年文明探源工程在整个中国考古行业发展中有怎样的重要性?


王巍:探源工程20年是中国考古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一个最好的时期。我们的目标聚焦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这个超大型的课题,聚焦在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原来往往是一个遗址、一类器物的研究,但有一个大的工程引领之后,每个遗址都有一个共同的大目标,也有自己的小目标。


我觉得工程最大的意义所在,就是形成了集群力量,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广泛应用。另外一点,我们进行文明研究,不能不研究外来文明因素,这就要关注其他文明。我们试图提出中国方案的时候,要兼顾其他文明;我们与世界文明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更要了解其他文明。所以我们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也推动了中国考古“走出去”。最近10年,中国已有30多支队伍到20多个国家开展考古,大大扩展了国际视野,提升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


这20年,尤其最近10年,中国考古学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我的40年考古经历中,后20年集中在文明探源工程,最近10年又带了几次考古队到国外,真的是很幸运,亲身参与并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蓬勃发展。


入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河南西坡遗址考古发掘。孙猛 摄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你在总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形成的认识时,区分了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阶段,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在8000年前,形成于5000多年前。这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说法做了新的阐释和补充,8000年前发生了什么?


王巍:距今8000年到6000年是全球范围的气候大暖期。古环境研究表明,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类似今天的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气候类似今天的华南。这个时期农业促使人口增长、村落增加、手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距今8000年前淮河上游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饲养家猪、酿酒、制作绿松石器的技术,还发明了可以演奏乐曲的七孔骨笛。在贾湖和内蒙古赤峰兴隆洼等遗址,出现极少数规模较大、随葬玉器或绿松石器的墓葬,说明社会已经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开启了文明起源的进程。


这次我们提出一对重要的概念,就是文明起源和文明形成。中华5000年文明并非虚言,是历史的真实,但一些学者和社会人士也提出,中华文明不止5000年,8000年前贾湖遗址的龟甲上已经有契刻符号,还用骨笛演奏音乐,这难道不是文明吗?我们意识到,必须澄清模糊认识。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是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把“形成”专门提出来,就是5000年前。相对来说,大家对起源阶段的认识比较模糊,但把形成阶段单独区分出来就比较明确了。


探源工程目前为止聚焦的还是距今5500年至3500年时间段,最重要的观点,就是5000多年前进入文明社会,这是关键的关键。但文明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是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逐步发展的结果。未来文明探源继续开展下去,我们也希望能够把上限提前到8000年,对前面这3000年也开展研究。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距今5500年至3500年的两千年范围里,还有什么你觉得需要继续去探索的问题?


王巍:太多了,还有很多历史谜团。比如文字的问题,夏代到底有没有文字,甚至夏王朝历史的确认。还有没有更早期的文字,比如说8000年前贾湖遗址龟甲上刻画的符号,跟甲骨文同属方块符号系统,中间5000年的间隔到底怎么来看?还有像红山文化,还欠缺一些诸如都城、宫殿等其他关键证据,是不是能够填补起来?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要努力的空间。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的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兴隆沟遗址“中华祖神”出土地,出土原址立有1:1比例复制的敖汉整身陶人像。孙自法 摄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长远来看,你觉得文明探源工程还有哪些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王巍:一是拓展研究范围。原来是距今5500年至3500年,建议拓展到接近8000年开始,因为8000年确实是文化发展、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的时期。下限从距今3500年延伸到2800年,延伸到西周晚期,因为我们多元一体的格局和周代礼制的形成,在那时才应该说到了基本完备的阶段。空间上继续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但建议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都应该扩展进来。因为等到商周时期,这些区域陆陆续续都融入以中原王朝为引领的大格局之中,再后面到秦汉时期就完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022年6月28日,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8号坑考古发掘工作正有序开展。图为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张浪 摄


再一个建议,就是大大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度。自然科学已经大力推动了工程进展,但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还不够。未来研究任务绝不只是考古学和自然科学结合就能够解决,包括文明的特质、文明的路向等等。所以各种人文社科的参与势在必行。


第三个建议是要加强世界文明的比较研究。没有充分的比较,我们自己的文明特质很难准确全面地概括。


最后就是成果的转化和转播,让我们的成果为国际学界接受认可,为炎黄子孙增强民族自信。这几个方面是当务之急。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某些地方一直以来有一种趋势,把一些考古遗址与神话传说对应起来。比如三皇五帝、尧舜禹的传说,为他们寻找故乡、传说地点等等,将这种非学术的比附也当作对文明的探寻,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巍:应该从考古的实际资料出发,做好本地文化发展的序列,以及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进程的研究。


但与此同时,古史传说、民间传说应该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比如说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在4300年至4100年前的晋南,出现了一系列王权的证据,甚至有观测时令节气的观象台。这跟《尚书·尧典》的记载是十分吻合的。所以我们认为很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因为时间、空间、规模、性质、内涵等方面都高度吻合。再比如山西运城夏县师村遗址,发现了6000多年前石雕和陶制的蚕蛹,非常形象。当地有很多嫘祖的传说,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发明了养蚕缫丝。在嫘祖传说非常盛行的地方,确实出现了6000多年前的石雕、陶制蚕蛹,恐怕不能完全用偶然来解释,最起码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山西陶寺遗址上复原的观象台。孙自法 摄
师村遗址出土的石制与陶制蚕蛹。(拼接图片)国家文物局供图


所以五帝时代绝不是虚无缥缈的,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考古发掘来验证、辨析。不能一概以古史传说代替历史,但也不能一概否认,尤其是后者。现在有了大量的发现,我们的任务不是用考古发现去“证实”古史传说,是要以考古发现去“检验”古史传说,分析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

(中国新闻周刊 倪伟)


河北高阳发现一明代寺庙碑刻


据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13日透露,近日,当地文保部门在该县原西街小学建设工地发现一通距今507年的《重修福泉寺记》石碑。


据高阳县文化馆文史专员史克己介绍,该石碑保存较为完整,碑身长175厘米,宽86厘米,厚21厘米,青石材质,碑身与碑首断裂,碑文由王扬(高阳县举人,曾任职山东滕县县令,辞官后定居高阳县城东街)于正德十年(1515年)撰写,字口清晰,仅个别文字残缺。


据《高阳县志》记载,高阳福泉寺于宋元时期修建,原在高阳县旧城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因水患迁至县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建成,明清两代曾多次对寺庙进行修葺。清末时期,该寺庙拆毁,并于1913年在原址建设新式学堂西街小学。


图为拓印的碑文(局部)。 沈齐 摄


史克己称,此次出土的《重修福泉寺记》碑文,旧志没有记载,因此该碑文具存史价值,是研究高阳庙宇文化的珍贵史料,也对研究高阳古城变迁和冀中古寺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阳,相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历史悠久。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目前,全县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处。

(中新网 吕子豪 沈齐)


山西天翅湾遗址实证黄河东岸4000年前聚落形态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3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天峰坪镇天翅湾村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史前遗址,实证了黄河东岸4000年前聚落形态和文化面貌


天翅湾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天峰坪镇天翅湾村西北,地处黄河东岸的坡地上,面积5万平方米。为配合忻州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黄河1号公路老牛湾至寺沟段的建设,2020年3月至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天翅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天翅湾遗址出土尖底瓶。 厉春 摄


本次发掘分南北两区,遗址总发掘面积共约1375平方米。本次共发现房址4座,编号为F1至F4,均为半地穴式房屋。此外还发现灰坑21座,陶窑1座。时代主要相当于阿善三期和龙山时期,个别灰坑为朱开沟文化时期。


据该发掘项目负责人王晓毅介绍,根据出土的小口双耳壶、尖底瓶、大口瓮等文物综合判断,该遗址年代为距今4750年前后。“偏关天翅湾龙山时期遗存进一步坐实了黄河东岸该阶段的文化面貌,为寻找两类遗存边界提供了新参考。”

(中新网 胡健)



编辑:少侠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文博日报 二十大

1440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