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文博日报】博物馆内不得违规饮食 | 新发现北魏家族墓地

2022-10-20


    2022年10月20日    


【综合】

■    文旅部:博物馆内不得违规饮食《旅游景区文明引导工作指南》发布

■    文化综艺永远在创新

■    山西: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

■    希腊华媒:中西博物馆文创需要更多互动


【博物馆】

■    “博物馆+社区”共同体学习成果认证研讨会召开

■    江苏:志愿服务“点亮”博物馆发展新通途

■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让中医药“活”起来

■    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展在北京开幕

■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创新展陈手段 让文物活起来


【考古】

■    福建泉州发现明代古钟

■    山西发现北魏家族墓地

■    密云长城“匾额楼”抢险加固


文旅部:博物馆内不得违规饮食《旅游景区文明引导工作指南》发布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旅游景区及从业人员落细落实文明旅游工作,提升旅游者文明意识,引导和促进文明旅游行为,共同营造文明和谐、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特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一)坚持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企业文化和业务流程,贯穿到文明旅游工作全过程,更好发挥景区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作用,更好提升景区员工与旅游者的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

(二)坚持科学规范。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提升合理引导柔性规范水平,寓引导于服务之中,以优质服务增强引导效果。优化公共空间,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精细化管理,为旅游者增强规则意识和文明理念创造良好环境。

(三)坚持突出重点。聚焦旅游过程中不文明行为多发易发环节和时段,及时建立健全服务引导规则和应急处置预案,强化旅游秩序管理。紧盯景区出入口、重要参观点、露营地等重点区域、自由行旅游者等重点人群和法定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增加人员配备,强化服务引导。

(四)坚持全面覆盖。充分发挥标识符号、讲解服务、网络平台、服务站点以及志愿服务等渠道手段作用,统筹利用各类资源,全方位开展文明宣传、文明提示和文明引导,实现景区文明引导人群全覆盖、内容全覆盖、行程全覆盖。

(五)坚持分类引导。针对不同景区类别特点和各类旅游者群体,开展特色化、分众化、差异化服务和引导。落实好游前把关、游中管理和日常教育,确保入园、游览、交通、餐饮、娱乐、购物等各个环节提示提醒到位、引导劝导及时。


二、文明引导主要内容

(一)遵守法规、尊重风俗。提示引导来访旅游者:遵守生态环境保护规定,不践踏绿地花丛,不攀折花木果实,不破坏山石景观,不追捉、乱喂动物,不非法购买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遵守文物古迹保护规定,不涂刻、攀爬,不随意触摸文物,遵守拍照摄像规定。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

(二)低碳节约、绿色旅游。提示引导来访旅游者:爱护自然、人文环境,珍视旅游资源。保持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落实垃圾分类要求,及时处理废弃物,避免和减少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制品。注意节约水电,践行“光盘行动”,减少餐饮浪费,拒绝食用野味。采取绿色出行方式,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三)防范风险、安全旅游。提示引导来访旅游者:增强安全意识,不盲目追求刺激,不前往没有正式开发开放、缺乏安全保障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学习安全知识,提升应对地质、气象等灾害的应急避险能力,注意用火用电、特种设备使用等安全。遵守交通法规,自驾旅游时不超速行驶、不疲劳驾驶、不占用应急车道、不车窗抛物、不乱停乱放。

(四)防控疫情、健康旅游。提示引导来访旅游者:自觉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主动进行扫码,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不聚集。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时,应停止游览并及时就医。必要时积极配合流调筛查,准确提供个人信息。

(五)包容礼让、文明旅游。提示引导来访旅游者:注意礼仪规范,遵序守时,仪容整洁,言行得体,展现良好形象。维护公共秩序,依序排队、不拥挤和争抢,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违规吸烟。尊重他人权益,尊重服务人员劳动,礼让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


三、文明入园引导

(一)在景区入口、游客服务中心、交通换乘中心等游客集散地的显著位置,采用多种方式提醒旅游者文明旅游。景区宣传册、宣传单、宣传广告上印有文明游览提示信息。

(二)设置1米间隔线、隔离栏杆、遮阳棚等设施,通过广播提示、分设团队和散客通道等方式,引导旅游者保持安全间距、文明有序入园。

(三)使用电子门禁系统的景区安排工作人员指导旅游者有序入园,防止被门禁设施夹伤。设立绿色通道或服务程序,帮助特殊群体顺利入园。

(四)景区入口显著位置公布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客流量控制方案。


四、文明游览引导

(一)景区讲解词中有文明旅游内容。讲解服务过程中有文明旅游提示和安全风险告知。

(二)游客服务中心、重要参观点设立志愿服务站,提供文明引导服务。

(三)根据客流量情况,实时发出客流预警并实施疏散调控方案,引导旅游者错峰错区游览,避免扎堆聚集。

(四)便捷投诉渠道和处理流程,广泛征集旅游者对景区管理服务的意见建议,从源头上减少不文明行为发生。


五、文明交通引导

(一)景区停车场布局合理、标识清晰、收费明示,并提供相应的引导、管理和服务。

(二)引导旅游者乘坐摆渡车、索道等交通工具时依序候车、有序乘车,提醒旅游者不抢座、不占位,礼让特殊群体优先上车和入座。充分利用交通工具内广播、电视、公益广告、招贴画等载体进行文明旅游宣传。

(三)提醒自驾车旅游者遵守交通规则,配合景区管理,避免发生意外。

(四)引导旅游者在人行道等安全区域行走,遵守景区内道路交通标识。


六、文明观演引导

(一)组织旅游者安全、有序、文明观看演出。

(二)提醒旅游者按时入场、有序出入,遵守拍照摄像规定。参与互动时,言语行为文明、得体。

(三)提醒旅游者散场后将饮料包装等废弃物品带离场馆。

(四)在夜游场所和演出场地设置清晰、醒目的文明引导标识,并保证夜间识别度。


七、文明餐饮引导

(一)开展“文明餐桌”活动,推广自助餐饮,落实分餐制和公筷制。

(二)提醒旅游者礼仪用餐有序就餐,避免高声喧哗干扰他人。

(三)引导旅游者适量点餐,并提供环保餐盒打包服务。

(四)引导旅游者在自助餐时遵守秩序,依次排队取餐,秉持“多次少取”原则,避免浪费。提醒旅游者不将自助餐区域的食物、饮料等带离就餐区。

(五)提醒旅游者遵守相关规定,不在公共交通工具或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等场所违规饮食。


八、文明购物引导

(一)营造环境整洁、秩序良好、货真价实、价格透明的购物环境。

(二)提醒旅游者理性消费,理性维权,遵守契约。

(三)提醒旅游者遵守购物场所规定,不拥挤加塞、不哄抢喧哗,试吃食品、试用商品应征得同意。

(四)设立消费者维权服务站或公布举报电话等,及时处理消费纠纷。


九、文明如厕引导

(一)建设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标识醒目清晰的公共厕所。厕所设专人服务,保持整洁卫生无异味。

(二)提醒旅游者维护卫生设施清洁,适度取用公共卫生用品,不在卫生间吸烟、不随意丢弃废弃物、不随意占用残障人士专用设施。

(三)在高峰期引导旅游者依序排队使用卫生间,并礼让老人、未成年人和残障人士。

(四)适时提醒卫生间位置,提醒家长引导未成年人使用卫生间、不随地便溺。


十、不文明行为处置

(一)建立文明督导员队伍,常态化开展巡查检查,及时劝止处置不文明行为。

(二)提高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监测信息化水平,最大化消除监管盲区,增强不文明行为识别、响应、处置能力。

(三)落实《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将违反法律法规或违背公序良俗,受到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或被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判决或裁决承担民事责任,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

(四)采取适当方式,对旅游不文明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曝光。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旅游景区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工作统筹,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扩大服务引导范围,做实服务引导内容,提升服务引导能力和治理水平,把文明引导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积极构建景区示范引领、旅游者全面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文明旅游工作格局。


(二)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对文明旅游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将文明服务和引导作为必不可少的业务流程写入规章、作为必不可少的业务知识融入培训、作为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计入考核,全面纳入管理制度和岗位标准,实现文明旅游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增强文明旅游工作制度保障。


(三)加强共建共享。促进社会协同,吸引并支持周边社区、学校、社会团体等力量广泛参与景区文明引导行动,与旅行社、导游等相关方密切联系、同向发力。加强媒体合作,鼓励支持各类媒体在景区文明行为促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旅游者积极参与景区文明引导,对员工文明服务和旅游者文明行为予以表扬或奖励。


文化综艺永远在创新


近日,随着《诗画中国》《闪耀吧!中华文明》等崭新的文化节目陆续播出,观众又见识了此类节目生机勃勃的创新力,它们以丰富的节目样态和新颖的表现手法,让年轻人也沉迷其中。不仅是内容越来越丰富好看,而且通过多元化创新表达,节目也越拍越有高级感。在文化综艺节目里,观众可以真正遇见如诗如画的东方传统美学表达,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艺术、文博考古两大主题节目精耕细作
传统艺术和文博考古是这两年传统文化节目的重头戏,很多节目在这两大领域不断深耕细作,拿出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惊艳的文化综艺作品。


在诗词、典籍等传统文化艺术精粹被不断做成文化节目后,经典传统画作也成为创新化表达的依托和对象。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近日开播后,引发观众热议,节目在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题材上拓宽新领域,堪称文化节目典范。这档节目从近千幅作品中选出40余幅画作、50多首诗文,畅游诗中画,品味画中诗,观众跟随节目领略《竹石图》《墨梅图》《杂花图》《昭陵六骏图》《万壑松风图》《公孙大娘舞剑图》《溪山行旅图》等经典画作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蕴,感受独具特色的中华美学追求。在节目形式上,从汉唐气象、宋元境界到明清风韵,节目以诗画贯通全局,创作了一批歌曲、舞蹈、音乐、吟唱、武术等作品来演绎这些诗画,体现了诗情,更演绎了画意。整个节目精致、精美又恢宏大气,掀起一股文化风潮。


聚焦传统艺术的文化综艺,还有最近刚开播的《中国有川剧》等。在《中国有川剧》的舞台上,演员们带来了《石怀玉惊梦》《逼侄赴科》《马房放奎》等一系列代表性川剧作品,在虚实结合、移形换景、实景穿越等技术手段的加持下,为广大观众打造了一场川剧盛宴。


除了传统艺术被不断地创新表达,文博考古也一直是文化综艺节目的重要内容类型,而且节目模式不断创新,文博寻访、考古探秘等节目不断涌现。


近日开播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延续传统的知识传播节目模式,再次开启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奇妙之旅。十二期节目分别围绕“动物、饮食、游戏、服饰、军事、经济、运河、科技、交流”等主题,奉献上气魄宏大的文物主题大餐,观众可以认识红山玉龙、妇好玉凤、河姆渡陶猪、错金铜博山炉等精彩绝伦的国宝。


刚收官的首季《中国考古大会》打出“考古空间探秘”的旗号,用13场纵横时空的“遗址遨游”,为广大观众送上文化盛宴。从距今七十万年前的周口店遗址到八九千年前的贾湖遗址、六千多年前的城头山遗址、五千年前的良渚遗址、三千多年前的殷墟遗址,再到三星堆遗址、二里头遗址,节目浓缩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自带耀眼光芒。


正在播出的文化探索纪实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以考古现场为依托,以一线考古专家、资深文博历史学者第一手的真实经历和研究成果为支撑,展现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唐长安城、“南海一号”、殷墟、敦煌等六个考古现场和文博秘境,大唐遗宝等历史谜团也铺陈在观众眼前。《闪耀吧!中华文明》邀请陈坤等明星,以年轻的语态解读中华文明的闪耀时刻,激发着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和当代国潮的兴趣。


刚收官的《博物馆之城》从博物馆与城市的角度切入,聚焦北京这座拥有200多座博物馆的城市,彰显古都风韵。节目带着观众沉浸式看懂博物馆,首次公开各大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首次公开尘封在万寿寺佛像背后的祭疏、紫檀博物馆天坛模型内部结构……传递硬核的博物馆信息。


内容博大宽泛,节目主题一直在拓展

从诗词、画作、舞蹈、书籍、国宝、戏曲、非遗手艺,再到饮食、服饰、文化遗址、考古现场等,文化综艺节目聚焦和关注的内容在不断地拓展边界,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新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此前的文化旅游探险节目大多聚焦风景名胜、秀美山川等,而在新播节目中,文化旅游探险开始聚焦乡村。《山水间的家》带领观众走进美丽乡村人家,探寻山水田园间的诗情画意,也在一个个“乡村微缩景观”里探寻中国乡村发展的内在经验。每期节目探访两个乡村,由主持人、文化学者组成“新村民”小队,共同踏上一段山水旅程,深入农家,体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之美。而文旅节目《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第三季》中,节目嘉宾以名诗佳句为指引,从不同视角立体呈现浙江省多彩风景之美和意蕴丰富的文化之美。节目在诗歌与地理、文化与旅游、历史与当下的结合中,打造出一幅幅古老诗歌照拂今人心境的“宝藏文旅图鉴”。


美食文化也是文化综艺节目的青睐主题,美食探险、美食记录等节目甚是流行,而当下不少文化美食节目,开始聚焦地域美食,深挖地域美食历史和风土人情。刚播出的《好味知时节》就以乐山甜皮鸭、泸沽湖白马鸡汤、火盆烧烤、坨坨肉、东坡肘子、龙眼酥、茭白炖猪蹄等美食,展现出食物所带来的氛围感,系统化书写西南地区的美食风俗志。节目中丰盛的菜肴、新鲜的食材、欢聚的场所被镜头捕捉,节目蕴含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的互相融合。这档节目中,观众可以深入了解西南地区历史文化。


文化节目还延伸到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展开跨文明体系的对话与节目创新。《遇鉴文明》每期节目以一中一外两个文明载体的交流为主题,邀请中外文化学者,以访谈的形式配合外景短片、文艺表演、AR环屏视觉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节目在十二个领域展开中西交流对话,古琴、瓷器、京剧、国画、园林、家具、服饰、中餐、舞蹈、茶、诗词、故宫等经典国粹,以及钢琴、玻璃器、歌剧、油画、西餐、咖啡、卢浮宫等西方文化元素,互相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多元化表达创意不断,节目越拍越有“高级感”

文化节目除了在内容题材上不断地拓新,节目多元化表达方面的不断探索也让观众耳目一新。一些节目融合话剧、影视、探访、音乐等多样的表达方式,再通过高科技感的舞美,拓展着节目的呈现样态。一些节目打破舞台限制,走到山川大地、古迹名胜等地拍摄,为观众呈现极为震撼的视觉冲击。不断追求表达创新的文化综艺越来越具有视听审美的质感、高级感,让观众爱不释手。


而像《典籍里的中国》《中秋奇妙游》《国家宝藏·展演季》等文化节目已经做到了视觉效果的炉火纯青,将舞蹈、话剧、音乐等艺术元素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相结合,采用影视化的拍摄方式,给观众带来看影视大片的视觉体验。《国家宝藏·展演季》中的舞蹈诗剧《入画》以舞姿绘就江山青绿,展现《千里江山图》的精神内涵;舞者与机械臂合作创意舞蹈,描摹现代质感的《万岁通天帖》。节目营造的恢宏、壮美的视觉效果,惊艳观众。而《2022中国诗词大会》一档诗词挑战节目竟然也拍出了文化大片的感觉,舞美设计从“日晷”中取得灵感,设置360度环形屏幕,运用大量虚拟技术,展现四季变换等大片美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


再比如,《诗画中国》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形态为传统诗画作品赋予新表达。节目中,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的融合,辅以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让经典诗画“活起来”,整个节目典雅诗意,视觉效果、沉浸观感、艺术冲击力都很强,满满的高级感。比如观众可以跟随画中人物畅游《溪山行旅图》等经典诗画,在CG技术还原的墨色山水中徜徉;钢琴家郎朗置身明代画家徐渭的《杂花图》卷中,和交响乐队共同奏出一曲数字水墨交响;舞者跃入水下,于巨大的《水图》画轴之间,舞出南宋马远笔下的十二种水形、水意。这个节目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和创意表达,将诗画与杂技、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美轮美奂地融合在一起,节目的质感令人叹为观止。


《遇鉴文明》节目则采用了“科技+艺术”的节目呈现方式,首次将《姑苏繁华图》中清代的苏州城景象,用AR技术重现;首次将国画《人物龙凤图》用精美的视觉及AR进行还原,观众不仅能在访谈中获取知识,还能非常直观、沉浸式地感受传统文化艺术。

(齐鲁晚报 师文静)


山西: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


为发挥博物馆力量,普及文物鉴定知识,提升广大市民文物鉴赏能力,满足民间收藏家文物鉴定需求,受忻州市文物局委托,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面向社会联合开展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咨询服务。


一、咨询时间与地点

咨询时间:2022年10月30日上午9:00—11:30

地点: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征西街47号)

预约咨询电话:0350—3141291


二、咨询服务范围

流传有序的传世文物、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文物艺术品。以下几类藏品不予鉴定:

(一)依法应当上交国家的出土出水文物;

(二)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

(三)法律法规禁止交易流通的保护动植物及其制品;

(四)涉嫌损害国家利益或者有可能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

(五)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超出鉴定范围的。


三、咨询程序

1.电话预约,提出申请;

2.根据约好的时间到达咨询地点,出示有效身份证件;

3.咨询点向申请人提供《待鉴定藏品持有人及藏品信息登记表》《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申请人承诺书》,申请人同意并签名后,咨询点方可受理;

4.鉴定咨询活动预约人数为20人,每人每次原则上不超过3件藏品。


四、注意事项

1.专家现场鉴定,提供口头倾向性意见(包括名称、时代等信息),不评估价格,不出具文书,不具备法律效力;

2.未经许可,鉴定过程中禁止拍照、录音、录像,如有发现,立即删除,并取消鉴定资格;

3.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咨询活动不收费,亦不进行展览、交易等其他无关活动,不从鉴定咨询服务中牟取经济利益;

4.申请人及陪同人员全程佩戴口罩,并出示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方可参与。

(忻州网)


希腊华媒:中西博物馆文创需要更多互动


2023年的《故宫日历》近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首发,呈现了三百余件不同朝代的珍贵文物,并运用高科技,让人物和故事动了起来。希腊希中网刊发题为《<故宫日历>里的中国味儿与乡愁》的评论文章称,文创产业不仅拓展了各国博物馆的发展之路,更成为文化遗产的世界共享方式。


文章指出,《故宫日历》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十几年来,随着互联网、高科技的发展,随着国风复兴与消费升级,故宫文创产业迎来巨大商机。从日历、口红、到咖啡杯、小夜灯,再到能吃的月饼、糕点,甚至输入法,故宫文创让尘封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了起来,让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走进了现代生活,并飞进“寻常百姓家”。


文章称,对于外国人来说,故宫文创产品“中国味儿”浓,并独具创意和趣味,让人耳目一新,接触故宫文创,就是在走近中国的历史故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对于海外华人来说,故宫文创产品就是乡愁,就是家国印记,感受故宫文创,就是在重温家国情怀以及那份对于民族文化和东方审美的亲切感。


文章还指出,其实世界各大博物馆早就走上了文创之路,大英博物馆在20年前就将文创产品作为主要创收渠道。如今,各大博物馆的文创商品通过线上线下活跃在中国市场,打开中国消费者的眼界。大英博物馆近年还将全部800多万藏品的IP授权中国公司,进行符合中国市场的二次创作,吸引无数中国民众。


文章最后说,正如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所说:“故宫博物院在文创领域做得棒极了,大英博物馆正与中国同行互相学习。”中西博物馆之间需要不断地破圈、破壁与破浪,需要更多的互联、互通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跨越地域和文化阻隔,更好融通东西

(中新网)



“博物馆+社区”共同体学习成果认证研讨会召开


为推进“博物馆+社区”共同体建设,加强项目的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更好地调动全民终身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展示终身学习的成果,南京博物院“博物馆+社区”共同体项目组邀请了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主任张璇、科长邵文莎,共同研讨学习成果认证的相关事宜。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郑青、南京博物院社服部主任许越、副主任高梦琛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会议介绍了学习课程认证的重要性、规范性和权威性,解读了课程建设和学习成果认证的相关要素及流程。与会人员就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构建全方位的终身学习平台,有效展示学习成果等内容进行了研讨交流。通过此次研讨,明确了南京博物院“博物馆+社区”共同体项目中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方向,也有力地推动了“博物馆+社区”共同体建设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

(南京博物院)


江苏:志愿服务“点亮”博物馆发展新通途


近年来,“文博热”逐渐升温,志愿服务搭建起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众交流的桥梁。10月17日,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文明办联合印发《关于发布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的通知》,确定“‘小课堂’迸发‘大力量’——南京博物院‘南博蓝’志愿课堂”等10个案例为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志愿服务十佳案例,“南京市博物馆‘天宫实验室’志愿服务项目”等24个项目为2022年江苏省博物馆志愿服务优秀案例。



南博蓝,六朝青,紫金草,小雨滴,淮塔红,文藤花,盐博士,海棠情……一个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描绘出江苏博物馆志愿服务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缤纷画卷。其间,有对“国家宝藏”和地域文脉的守护传承,有对志愿精神真挚而热情的时代注解,有对文博资源和文物故事的创新转化,“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一派盎然生机。


(水韵江苏)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让中医药“活”起来


漫步在金秋的上海,天气宜人,景色如画。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张江校区的校园内,有一座弥漫着中草药香味的“网红打卡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近日,在这座全国目前馆藏最丰富的中医药博物馆,《经济参考报》记者领略了万余件文物绘制而成的中医药千年历史长卷,感受到了中医药瑰宝为健康中国带来的巨大价值。该馆通过不断加强数字化建设,增加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


图为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外景。(资料照片)


走入这座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的建筑,映入眼帘的是巨幅地面铜雕“中医药千年回响”。站在这幅画卷的开端,能看到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砭石和骨针,印证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医疗活动;向前两步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蛊”和“龋”,记载了人们最早对寄生虫病的理解;行至中段,一段斜坡上整齐地刻着中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十二字箴言;再往后还刻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医药器物和医疗场景。这座铜雕长24米、宽3米,由紫铜铸成,在暖黄顶灯的照耀下铺出一道熠熠生辉的千年中医药历史文化图卷。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陈列分为原始医疗活动、古代医卫遗存、历代医事管理、历代医学荟萃、养生文化撷英、近代海上中医、本草方剂鉴赏、当代岐黄新貌八个专题。馆内陈列着秦代阿房宫下水管道、汉代的青铜研钵、南北朝中医外科手术器械、宋代民间医生的铜串铃、清代康熙年间铜人明堂图、清代青浦名医陈莲舫的红木书桌和砚台、近代中医骨科专家石筱山的手写处方……每一展品展示了一个时期的中医学成就,展示了我国医学发展史的一个个缩影。


近日,在上海浦东科技周上,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讲解员带领学生们参观一楼大厅墙上雕刻的“精气神”浮雕,并讲解其背后的中医药历史故事。(资料照片)


一座高1.8米“针灸铜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座男性铜人像长得颇具“古意”。圆脸,上身裸露,腰下佩带装饰;头顶束有小圆发髻,大耳下垂、眉毛修长;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双腿略微分开站立。“他”全身标注559个穴位,共计666个针灸点。这类铜人在宋代就被医学生们用作教具模型,老师会将铜人头顶的发髻打开,用水或水银灌入铜人体内,再在表面封上一层石蜡,让学生模拟针灸。针进水出,说明所扎穴位准确。


现代科技把这尊铜人重新带回“课堂”。博物馆在16个常用穴位处制作了按钮,只要轻按穴位,旁边的显示屏就会播出动画,演示穴位的来历和功效。


在大铜人对面,放着一尊只有46厘米的镇馆之宝——乾隆九年御制针灸铜人。这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奖励《医宗金鉴》的誊录官福海,于1744年下令特制的针灸铜人。铜人实心,面容慈祥,体表刻有580个穴位。与大部分铜人不同,“她”是罕见的妇人形象。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特点是建馆时间早,也是全国馆藏最丰富的中医药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说,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的医学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超过14000件,历经80余年,不断累积。


在博物馆三楼,一件写着两百多个名字的防护服正在展示。这些名字属于第四批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的医生们,他们在武汉疫情时志愿前往雷神山医院,利用中医药帮助患者们缓解症状。李赣说:“展陈这件‘战袍’,就是把中医药的贡献展示出来。”


作为一所背靠大学的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不仅保存文物、传承历史,同时也承担着医学史的研究工作。古方、古药本身就蕴含了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灵感源泉,这将为现代临床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价值。


“我们也希望中医药的知识是在传承中得到创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罗月琴说:“9月份,我们把科普讲堂搬进中小学,在浦东新区南码头小学、杨浦区开鲁新村第二小学带领孩子们体验配调六一散、卷艾条和制作大山楂丸等。要告诉他们中医药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我们生活。”


为了让更多人接触到传统中医药,今年,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以“播扬岐黄,陶冶心身”为宗旨,在“全国科普日”启动上线“上海中医药馆云展馆”,设立“中医药发展馆”“中医药文化馆”“针灸推拿馆”“智慧养生馆”和“中药方剂馆”五个虚拟展馆。


八十年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就像一座将时光保存得完好无缺的时间胶囊。每一件被用心陈列的文物都封存着一段旧时光,游客在此驻足,定能切身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带给我们的价值。

(经济参考报 赵逸赫)


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展在北京开幕


“雪域星光——西藏传统文化艺术展”18日在西藏文化博物馆揭幕,展览推出的321件(套)展品展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藏地文化。


图为展览开幕现场。 中新社发 陈建新 摄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宗荣在展览开幕致辞时表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绚丽多彩,既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有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藏医药、民族节庆、手工技艺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本次展览通过321件(套)展品,展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风俗民情、文化性格、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帮助民众增进对西藏传统文化地域性、民族性、互融性和时代性的了解,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图为做工精美的宗教器物。 中新社发 陈建新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个主题展区内容丰富,既有直观展示西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各式用品,如糌粑袋子、酸奶筒、氆氇编织器等,也有以宗教内容为题材做工精美的宗教艺术品,其中不乏生动反映多民族交往交流历史的释迦牟尼佛唐卡、罗汉唐卡等重要遗珍,此外还有体现悠久文字历史和书写传统的藏式印章、书写板、墨水瓶等器物。


图为展览现场。 中新社发 陈建新 摄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出的展品,绝大部分由著名画家、收藏家、藏学家叶星生提供。“收藏和绘画就是我生活的组成部分,有了它们,我才健康、才幸福!”年过七旬的叶星生在展览现场告诉记者,虽然退休多年,但他还在忙碌,未来还想为西藏文化继续做点事情。


展览甫一开幕就吸引不少民众到访。与夫人一同前来参观的市民沈先生,不时在精美的展品前驻足端详,并举起手机拍照。他告诉记者,展厅里展出的实物、图片介绍等都很详细、准确,看了以后,对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到震撼。


此次展览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主办,分为高原生活、圣地匠造、雪域智慧三个主题展区。展览自开幕起,展出时间为期一年。

(中新网 陈建新)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创新展陈手段 让文物活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报告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持续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做好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这几天,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副院长唐霞仔细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笔记里写下自己的思考。


唐霞(左)参加博物馆直播活动。(图片由本人提供)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傍水而立的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里各类精品展览、独特的文创产品,总是让观众们流连忘返,丰富多彩的各类大展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馆内设有“新疆古代钱币厅”,收藏了自汉代以来的五铢钱、汉龟二体钱,一直到清代的新疆红钱,民国时的金币、银元、铜钱等,实证中央政府自汉代以来对新疆实施有效管辖。


“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深入研究阿克苏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唐霞说,“我们将不断创新展示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加强数字博物馆建设,推出‘虚拟考古体验’‘云游阿博’‘线上精品文物赏析’‘阿克苏文物故事’等一批数字化文化产品,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


目前,该馆已推出《巍巍华夏 守护有我——阿克苏地区长城资源展》等实证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有效管辖和治理的主题展览,助力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新疆日报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福建泉州发现明代古钟


在世界遗产城市福建泉州,香火鼎盛的通淮关岳庙是闽南最负盛名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之一,分灵远播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诸国。


近日,泉州通淮关岳庙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铸造文物大钟一座。记者从18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获悉,该古钟为铁铸钟,通高120厘米,钟口直径70厘米,胎体厚5厘米,重约350公斤,迄今已有418年的历史。


古钟现收藏于泉州通淮关岳庙通淮文化馆三楼展厅。 泉州通淮关岳庙供图


“此前,古钟一直悬挂于通淮关岳庙正门左侧房梁。”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长陈庆元说,古钟正面铭文“在城迎春门”“关王庙钟”“万历三十二年三月吉日立”等字样依然清晰可见。


据介绍,迎春门为泉州古城门之一,位于涂门水关附近。据万历《泉州府志·卷之四·规制志上·地池》记载,明嘉靖三十七年“德济门灾,守熊汝达重建之,改通淮门曰迎春门,南熏门曰通津,余仍旧名”。即1558年,守卫泉州的知府熊汝达在德济门发生火灾后,重建了德济门,并将通淮门改名为迎春门,南熏门改为通津门,其他各门仍旧保留原名。


经泉州多位文物专家考证,彼时通淮关岳庙已存在于现址,称“关王庙”,为此该钟为通淮关岳庙原有无疑。


专家也发现,明代大文学家李光缙在其名著《景璧集》之卷八《碑记》中记载,其曾为关王庙大钟撰写碑文,文中写道,“庙故无钟,万历甲辰岁,里人冶金为钟”。


泉州通淮关岳庙明代古钟正面铭文清晰可见。 孙虹 摄


此外,该古钟与《泉州通淮关岳庙庙志》所载“关壮缪候庙钟”年代信息高度吻合,基本可以确认该钟即为史书中所记载的古钟。


通气会上,泉州师范学院教授、泉州市区民间信仰研究会创会会长吴幼雄,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所主任何振良,福建省文物鉴定组成员、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陈鹏鹏分别对泉州通淮关岳庙明代古钟作关帝信俗文化评估,文物表述和文物价值评估。


“明代古钟是通淮关岳庙现存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件珍贵文物。”陈鹏鹏指出,据李光缙碑文记载通淮关岳庙“故无钟”,可知该明代古钟是庙中的第一口钟,且较常见铁钟体量更大。


时光荏苒,古钟与通淮关岳庙一同跨越了四个多世纪,每逢岁时节庆及重要事件都以鸣钟为示,时至今日钟声依然洪亮,余音绕梁。


通淮关岳庙明代古钟上的铭文与《泉州府志》记载相印证。 孙虹 摄


该古钟现收藏于泉州通淮关岳庙通淮文化馆三楼展厅,以同样的面貌、不同的方式供海内外信众瞻仰观赏。


关公信仰在海内外广泛流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万座关庙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魂归山西运城、头枕河南洛阳、身卧湖北当阳、神定福建东山、灵应泉州通淮”,一句话串联起历史渊源特殊的中国五大关庙。


为进一步弘扬关公文化,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公信俗”,由泉州通淮关岳庙发起、解州关帝祖庙组织的“五大关庙文化朝圣之旅”得到各兄弟关庙的积极响应。首批中国“五大关庙文化朝圣之旅”将于今年11月从泉州启程。“这是国内关庙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整合首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陈庆元说。

(中新网 孙虹)

山西发现北魏家族墓地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9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省侯马市发现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家族墓地,这也是在晋南地区首次发现。


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为配合山西省侯马市冶炼厂新月小区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现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虒祁遗址开展第九次发掘,考古人员共清理祭祀坑820余座,西汉、东汉、北魏、宋金各时期墓葬共37座。其中北魏墓4座,编号为M1006、M1007、M1008、M1024。


M1006出土的鸡首壶。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M1006共发现随葬器物11件,有瓷器、漆器、铁器等。棺内有成年男性人骨架一具,头向南,仰身直肢。M1008共发现随葬器物5件,有铜器、漆器、陶器、银器等。棺内有男性人骨架一具,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


据此次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王金平介绍,本次发掘的北魏墓葬是晋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北魏家族墓地,其墓葬形制独特,且保存完整,有较高的研究价值。M1007更是山西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北魏洛阳时代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其以准确的纪年为墓群的断代提供了直接依据。


M1008墓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王金平介绍,经人骨鉴定,这4座北魏墓葬中的3座墓主人均为男性,死亡时均为青壮年。综合多种信息来看,整个墓地的下葬显得仓促而草率,结合M1007墓志、人骨鉴定等信息来看,墓主人的死亡和下葬所反映的诸多现象或与当时的政治事件有关。


“M1006在墓葬形制、葬俗方面更多地保留了拓跋鲜卑民族文化传统,M1008的方形单室砖墓有典型的北魏洛阳时期风格,其远承魏晋,又华夷杂糅,既有民族传统,又兼收并蓄,其丰富的内涵及多样性反映出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糅合、碰撞的文化面貌。”王金平说。

(中新网 胡健)


密云长城“匾额楼”启动抢险加固


因完整保留刻有“石白麻地峪肆拾贰號臺”编号的明代石匾,密云长城497敌台被称为“匾额楼”。今年,这座敌台被列入北京市长城抢险加固项目,近期启动抢险加固。


497敌台位于冯家峪镇西口外村。从村里出发,沿着山路走约40分钟,就能看到一段塌成石堆的城墙。爬上城墙抬头仰望,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敌台矗立在眼前。


这是一座标准的空心敌台,敌台内部有四横三纵的券拱廊道;顶部四周是垛口墙,中间盖有铺房。


497敌台有很多看点。最显眼的莫过于敌台南侧券门上方的白色石匾了,在周围的灰砖中间,阳光一照,石匾格外耀眼。石匾上的刻字历经几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石白麻地峪肆拾贰號臺”。


密云区文物所负责人解读,“石”是指石塘岭路,明代军镇制度中蓟镇西协四路之一;“白”是白马关,是石塘岭路下辖的长城关口;麻地峪是地名,当地人称497敌台所在沟峪为麻地峪;“肆拾贰號臺”是从白马关向西排过来的第42座敌台。正因为保留有这块石匾,这座敌台被民间称为“匾额楼”。


据了解,“石白麻地峪肆拾贰號臺”的编号方式是戚继光在蓟镇创立的,仅限于在蓟镇长城上使用,而且是隆庆以后才有的。由此可以判断,这座敌台的修建时间最早应在万历年间。


现存明代蓟镇范围内的长城敌楼上,保留有初建时砌上去的编号匾额的只有4座,其中3座在密云。除了“石白麻地峪肆拾贰號臺”,还有“石白石滸溝五十二號臺”,和“石白鲇鱼顶五十三號臺”。


作为标准的空心敌台,497敌台呈长方形,通高约11米。东西墙各开四扇箭窗;南北墙各开一门一窗,门西侧有窗,东侧没有,远看不对称。内部中室为空心式,券拱廊道为四横三纵格局,即楼内南北三筒拱,中拱南北墙对开楼门。隔墙两道,分开四券洞,形成三砖柱形制。


敌台券门位置很高,记者费劲地爬进敌台内部,发现楼内层高非常高,券拱廊道纵横,威严神秘。在东南侧箭窗下隐蔽的一角,有一处狭窄的台阶,可通往敌台顶部。


顶部铺房房顶已经坍塌无存,但两侧山墙及后檐墙保存较好,门窗结构完好。铺房内部为三间,门窗开在东侧,室内西墙中间空有一处碑槽,碑已不知去向。稍加观察就会发现,铺房墙上用砖规格不一,尺寸至少有三种,或是砌筑时临时凑用散砖,或是建成后曾维修过。


497敌台远看坚固,近看存在多处险情:外侧墙体上有多处大裂缝;内部拱券券顶多处券砖掉落,西南侧券窗上方的券砖摇摇欲坠,让人不敢靠近;西侧筒拱上方,局部券砖有的脱落一层,有的脱落两层,让人担心顶部铺房基础不稳;顶部铺房的南墙也有大裂缝。


目前,施工已经完成场地清理,正在按设计方案进行抢险加固。

(北京日报 于丽爽)



编辑:少侠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文博日报 博物馆 北魏家族墓地

1963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