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以艺为媒,以美为介”——2022艺术疗愈国际研讨会 第四轮通知
-
原创 2022-10-21
“以艺为媒,以美为介”
——2022艺术疗愈国际研讨会
Art and Aesthetics as the Medium
-202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t Healing
(ISAH2022)
(第四轮通知)
注:报名信息请见页底。
参会嘉宾简介(10月28日下午主旨报告)
赵旭东
医学博士,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精神医学、哲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医学院人文医学与行为科学教研室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学科带头人。
兼任: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
主要从事精神病学、心身医学、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临床和科教工作;参与及主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制定。
演讲题目:
中国心理治疗规范化进程中的艺术治疗
摘要:
探讨国内外艺术疗愈建设标准,报告艺术疗愈前沿技术。
李麟学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高级访问学者(2014),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Graham Wills访问教授(2020-2022),法国总统项目“50位建筑师在法国”(2000)在巴黎建筑学院访问交流。
基于其“自然系统建构”的建筑哲学与创造性实践,成为中国当代建筑的出色诠释者之一,也是国际学术领域热力学建筑与生态公共建筑集群的积极推动者。李麟学试图以明确的理论话语,确立建筑教学、研究、实践与国际交流的基础,将建筑学领域的“知识生产”与“建筑生产”贯通一体。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热力学生态建筑、公共建筑集群、以及当代建筑实践前沿等。
担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与学院团队共同确立“全媒体-大艺术”学院定位,提出“全媒体传播学”学术理念,建构“媒介文化、智能传播、城乡传播”研究前沿,推动成立“全媒体研究院”、“中奥音乐中心” 、“艺术疗愈中心”等的建立,主持同济大学美育教育核心课程《大学美育》等体系建设,推动城市建筑跨媒介传播等的研究。
演讲题目:
空间艺术疗愈
摘要:
良好的空间和建筑设计可以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光感、人体工程学等多元而立体的方式,多维度刺激人的大脑皮层,从而有效释放消极情绪,起到治愈效果。
良好的空间与建筑设计不仅是肉体的居所,更是心灵的归属。
刘悦笛
“生活美学”倡导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荣誉委员,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国际美学协会(IAA)总执委和中华美学学副秘书长,Humanity Research and Review主编、Comparative Philosophy及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编委。2003年开始到中国社科院工作,南开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著有《生活美学》、《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审美即生活》、《分析美学史》、《当代艺术理论》、《生活中的美学》、《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艺术终结之后》、《视觉美学史》、《世界又平又美》、《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审美即生活》、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Brill, 2011)、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Scholars, 2014)等;译有多部英文专著,策划“中国小镇美学榜样”评选等多项活动。
演讲题目: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与身心健康
摘要:
中国人自古以来建构了“生活美学”的传统,这个传统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从而超越了西方艺术治疗的藩篱,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化的生活,中国人的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
杨燕宜
德国音乐教育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英国《应用艺术与健康》编委会委员。
杨燕宜教授多年从事跨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2014年杨燕宜教授翻译出版了《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一书;2016年她协助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国际音乐治疗大会,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发展赢得良好声誉及国内外学术资源。2019年1月,杨燕宜教授编辑出版了《2016 上海国际音乐治疗大会文论集》。
杨燕宜教授从2016年9月起,在“粉红天使癌症病友关爱中心”开展音乐治疗课程和研究。2018年6月和2019年8月杨燕宜教授分别应邀参加第七届全球华人乳癌组织联盟大会以及《应用艺术与健康》主办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了她的研究“音乐在乳癌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杨燕宜教授在院领导的指示和带领下,成立音乐康疗团队,开展公益项目。2020-2022年团队线上服务时间1440余小时,并与10余家一线抗疫临床单位建立合作。团队在近三年时间中,探索出一套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音乐康疗方案,同时锻炼出一直素质过硬、经验丰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2021年9月,杨燕宜教授荣获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书育人奖”。
演讲题目:
音乐治疗在乳癌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兼谈音乐治疗的确定与非确定性
摘要:
本报告介绍由上海音乐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的一项针对乳腺癌患者的音乐疗愈活动。在6-8次的活动中,来访者通过音乐放松、鼓圈、音乐想象等方式缓解了病情带来的焦虑和困扰,也强化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并获得审美体验中的愉悦。音乐的心理疗愈功能通过这项活动中得到较好体现,但哪些研究方法可以有效证明这一事实?对此的思考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讨论和探索。
郝洛西
郝洛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担任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副主席、中国照明学会特邀副理事长、上海照明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光、视觉、颜色、建筑与城市光环境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工作。近年来着重开展了人居健康光环境的循证研究和设计应用。
演讲题目:
光的疗愈与健康设计
摘要:
光作为人居环境的关键要素,除了照亮空间,更具有“视觉—生理—心理”等多维度主动健康干预作用,是驱动人居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光照对人体视觉发育、视力健康、生物节律、情绪认知、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方面的视觉与非视觉健康作用机制,面向全龄人群与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关键过程,满足各类人居空间和使用场景的健康需求,充分发挥光的疗愈作用,通过主动干预式的健康光环境设计,将光作为积极的环境要素,以提升人居健康福祉。
周 宇
生物医学博士,国际认证动作分析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艺术治疗学组组长,国际学术期刊CAET 《创造性艺术治疗及教育-东西方视角》创刊人和执行总编。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治疗研究生导师。国际学术期刊《身体及舞动心理治疗》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创造性艺术教育与治疗协会(IACAET)创立董事及总秘书长。世界舞蹈治疗联盟初创董事会成员。国际认证精益希格玛黑带。主要研究领域:创造性艺术身心教育与治疗,跨文化领导力。
2005年将舞蹈治疗引入中国并在2010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依照美国舞蹈治疗协会标准的认证培训项目(研究生级别)。连续数年代表中国在国际艺术治疗会议上做专题发言。
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艺术身心教育与治疗重点综述文章,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十余篇英文文章。专业经典著作《舞蹈动作治疗-疗愈的艺术》及《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机体》中文版,《创造性艺术教育与治疗》中文精选版总编。主持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艺术治疗的核心数据库-亿派在线。
演讲题目:
创造性艺术教育与治疗:新时代下全球领导力的重塑思考
摘要:
2020年起在世界各地爆发的新冠疫情是人类健康领域的全球性灾难,给人类历史和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已经开始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反思新冠在大流行和后疫情时代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些反思的核心之一是我们人类与自己、社区和自然建立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将如何继续影响现在和未来的人类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混乱的时期,我们一直渴望和呼唤缺失的全球领导力,以及复原人性的不同途径。我们在何处,又怎样才能找到并将这种人性带回我们的人类社会?这是我们艺术治疗界以及其他领域一直在思考并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总是将人性与艺术联系在一起,因为两者有着相近的基础和品质。在本次演讲中,我们将探讨在当前科技和经济主导的时代我们在构建和谐关系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从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角度讨论我们需要通过将艺术更多地推向前台,并用创造性艺术教育与治疗的理念和途径去改革人际关系,在稳定中寻求变化与突破,发挥艺术在人类未来发展中重要的领导作用。
郑址洪(Jeung Jihong)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从事人机交互和数字媒体设计相关领域研究30余年,是韩国最早一批研究人机交互的专家。曾任三星电子集团无线业务部副总裁,负责三星相关应用程序以及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体验设计。曾任韩国人机交互协会主席和韩国社会科学设计董事会成员、三星艺术和设计学院教授。2015年-2018年,作为韩国国家文化体育观光部项目总监,负责政府文化科技研发项目的规划、管理和商务拓展。
演讲题目:
Digital therapies for the elderly(面向老龄群体的数字疗愈)
摘要:
How about digital therapy for the elderly?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many changes. There are not only positive changes in the elderly.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new devices and services differ for young and old people. Research on digital therapeutics is in full swing. Will digital therapies help the elderly? Or will new discrimination arise? Now, what do we need to prepare?
(数字疗愈如何面向老龄群体?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变化,对于老龄群体来说这些变化并非都是积极的。在理解、使用新的设备与服务方面,年轻人与老龄群体之间呈现出差异。有关数字疗愈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字疗愈会帮助到老龄群体吗?或者说这是否会产生新的歧视?当下,我们需要做的准备有哪些呢?)
吉沅洪
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硕士,日本名古屋大学发展临床心理学专业博士,日本临床心理士,日本艺术疗法学会的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现任日本立命馆大学研究生院人间科学院临床心理学专业教授、博导,立命馆大学心理教育咨询中心主任。
著有:《树木-人格投射测试》、《图片物语-主题统觉测试》。
演讲题目:
家庭平面图在青少年咨询中的尝试
摘要:
心理测试在心理咨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帮助咨询师理解和评估来访者,还能帮助咨询师制定咨询方向,打开咨询的瓶颈困境、以及确认咨询效果。在本次主题报告中,我不仅会介绍树木人格测试、房树人测试、以及雨中人测试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的评估作用,还会介绍“家庭平面图”的使用和效果。
Manuela Widmer
世界著名奥尔夫教育家,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大学奥尔夫学院前院长、儿童音乐教育系教授,奥地利音乐协会ÖCM理事会委员。
Manuela Widmer是国际著名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曾任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大学奥尔夫学院院长。她不仅专注于儿童音乐教育启蒙,是奥地利儿童音乐舞蹈教学教材研发的负责人,著有大量奥尔夫音乐和舞蹈教育方面的专著,而且她还致力于面向特殊人群的奥尔夫音乐治疗的社会创造性活动。她的父亲Wilhelm Keller教授是早期跟随奥尔夫本人创立奥尔夫学院的元老,也是奥尔夫特殊教育和奥尔夫音乐治疗的开创者之一,是他开始把奥尔夫的方法应用到有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人群中。Manuela作为奥地利音乐协会ÖCM理事会成员,也一直致力于中奥的音乐交流,是两国在音乐和教育领域的一位音乐使者。
演讲题目:
Overview of Music Therapy and Music Education Using Orff-Schulwerk
奥尔夫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的概述
摘要:
The Orff Schulwerk and its possibilities for beneficial use in social, curative and special education as well as in inclusive teaching situations.
The music and movement pedagogical concept of the Orff Schulwerk was developed by the German composer Carl Orff and his colleague Gunild Keetman starting in the 1920s. As early as the 1950s, the Orff Schulwerk was used with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with much success. Since the concept works with a lot of movement and body percussion (formerly: sound gestures) and uses instruments close to the body (such as drums), the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could benefit a lot. In the 1960s it was Wilhelm Keller who carried out various experiments with disabled people of all kinds and had resounding success. Today, however, we are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work with mixed groups, where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people are taught together. This inclusive music and movement pedagogy must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This pedagogical work is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so-called music therapy. This is mainly used for mentally ill people and, in addition to other therapies, is intended to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mental illness and, in the best case, contribute to become wholesome.
(本讲座探讨奥尔夫教学法及其在社交、疗愈、特殊教育、包容性教学情况下的积极可能性。奥尔夫教学这一音乐和运动教育概念是由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和他的同事古尼尔德·基德曼在20世纪20年代开创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奥尔夫教育就被应用于听障儿童身上并取得较大成功。因为奥尔夫教育采用大量的运动、身体碰撞(如:健康姿态),并使用接触肢体的乐器(比如:鼓),所以听障儿童从中受益匪浅。20世纪60年代,威廉·凯勒针对残障人士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并取得巨大成功。今天,我们越来越关注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例如健康人士与残障人士一同接受教育。这种包容性的音乐和运动教学法日后必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教学法也与所谓的音乐疗法所不同。这种教学法将主要应用于治愈精神疾病患者,它有望缓解患病者的症状,并且在最好的情况下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Karin Prenner
奥地利国立音乐学院儿童音乐教育系系主任,奥地利教育学院音乐与节奏律动教育系教授,奥地利音乐协会ÖCM秘书长,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奥音乐交流中心理事会副秘书长。
Karin Prenner毕业于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大学奥尔夫学院,现任奥地利国立音乐学院儿童音乐教育系系主任和奥地利教育学院音乐与节奏律动教育系教授。长期从事儿童音乐舞蹈启蒙和儿童音乐基础教育,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奥尔夫音乐舞蹈教师,是奥地利知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师培训考核的把门人。Karin作为奥地利音乐协会ÖCM秘书长,也一直致力于中奥的音乐教育交流,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演讲题目:
Elemental Music and Dance Education Using Orff-Schulwerk in Austria(奥地利儿童音乐舞蹈启蒙教育实践)
摘要:
In her speech, Karin Prenner-Schröttner talks about the music education in Austria and especially at the JJF-Conservatory in Austria. The department of Elemental Music teaches lessons for children age 2 and up. Some colleagues are also teaching teenagers until the age of about 14 years. The children are being taught in groups of maximum 12 children (depending on the age group and the room) in a variety of classes ranging from Early Music with a parent to music theater, musical, percussion ensemble, music theory and music and dance. The main principle of all classes is to always use the 3 components: voice/singing, movement/dance and playing (elemental) instruments.
(本讲座探讨奥地利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奥地利JJF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儿童音乐系教授的课程针对2岁以上的儿童,一些课程也面向14岁以下的青少年。孩子们最多12位一组(取决于年龄和房间大小),他们会参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有一位家长陪伴的早教音乐、音乐剧、歌剧、打击乐合奏、音乐理论、音乐舞蹈。所有课程的主要构成都是三方面:声音/歌唱、动作/舞蹈,以及演奏基础乐器。)
罗伯特∙兰迪(Robert J﹒Landy)
兰迪是前任纽约大学戏剧治疗系主任,教育剧场与应用心理学教授;美国戏剧治疗师协会创始治疗师;国际期刊《艺术心理治疗》(Arts in Psychotherapy)的荣誉退休主编,拥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戏剧治疗经验。主要学术著作:Handbook of Educational Drama and Theatre《教育性戏剧与剧场手册》、Persona and Performance-The Meaning of Role in Drama, Therapy and Everyday Life《人物与表演:戏剧、治疗与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意义》、Drama Therapy–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戏剧治疗:概念、理论与实务》、How We See God and Why It Matters《我们如何看神及其为何重要》。
演讲题目:
Arts Therapy as a Path Toward Creativity and Change(通往创新与变革的艺术疗愈)
摘要:
艺术疗愈作为一种理论与方法,在推动社会创新与变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艺术疗愈在实践中面临的语境更加复杂。为此,本次报告就戏剧作为艺术疗愈手段,围绕其心理原理和疗愈功能展开深入探讨。
注册信息
研讨会(含工作坊)注册费:
普通注册:线下2000元/人,线上1500元/人;
学生注册:线下1200元/人,线上900元/人。
报名通道:
点击阅读原文后登录报名
(建议使用电脑端注册报名、手机扫码支付)
或扫下方二维码
会议注册截止28日中午12点(注册越早越好,会议手册等的参会人员名单统计截止26日中午12点)
参加本次研讨会,将获得如下证书:
同济大学“2022艺术疗愈国际研讨会”参会证书
奥地利音乐协会ÖCM培训证书(须参加两个工作坊学习,可作为奥方艺术疗愈或奥尔夫教育进阶课程入门证)
线下参会人员除10月28日午餐由大会组委会提供外,其它食宿费用自理,
具体可致电:上海颖奕皇冠假日酒店021-60568888。
会议协议价预订房间,联系:金经理17721127951(微信)
注册缴费成功后,系统生成参会通知。线下参会人员凭通知参会,线上参会人员凭注册手机号登陆腾讯会议参会。
会议相关事项咨询电话:
021-65984351 张老师
021-69588702 孟老师
报名系统技术支持:
13788954109 陈老师
线下参会温馨提示
疫情防控要求
会议期间,按照上海市疫情防控要求实施执行。
交通指引
地点:上海颖奕皇冠假日酒店(上海市嘉定区博园路6555号)
路线一:上海虹桥火车站、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路线二:上海站
路线三: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路线四:自驾
路线导航:“上海颖奕皇冠假日酒店”
编辑 | 钱俊毅
责编 | 厉嘉臣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以艺为媒 以美为介 艺术疗愈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