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文物事业十年成就 | 赓续文明根脉 筑牢自信根基

2022-1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文化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56项世界遗产、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遍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赓续文明根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

如何保护利用传承好这些宝贵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指引下,全国文物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全面压实文物保护责任,深入拓展文物工作格局,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文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文物保护意识持续增强

我国文物资源丰富而又分布广泛,守护好传承好需要顶层设计为支撑,更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参与。

从《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到《“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从《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到《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从《“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到《文物安全防控“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年间,一系列政策文件与专项规划,为文物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具体指导。

十年间,“坚持保护第一”“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深入人心,全党全社会形成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的强大合力。2013年以来,国家文物局与20多个部门联合出台80多份政策文件,涉及文物资源管理、文物安全、考古管理、革命文物、博物馆改革发展、民间收藏文物管理等工作。地方党委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意见,31个省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20多个省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措施,越来越多的地方更加重视发挥文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保护好利用好文物资源达成更广泛的社会共识,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文物保护状况有力改善
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文物工作者的工作准则。

十年里,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长城、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万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9万多处,国、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十年来分别增长115%、58%、88%。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99个……文物家底愈加清晰。

家底清晰,为文物保护提供了依据。十年来,持续实施长城、石窟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正定古城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依法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划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得到加强。建成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加强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实施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十三五”期间完成6.2万件/套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博物馆库房保存条件得到提升,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有力改善。良渚古城遗址、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等申遗成功,中华文明“名片”不断擦亮。

十年来,坚持将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完善文物督察机制,着力防范法人违法、盗窃盗掘、火灾事故三大风险,查处文物法人违法案件5000余起,约谈、曝光一批重大案件,推动公安机关侦破文物犯罪案件1万余起,追缴涉案文物15万件,联合消防部门排查整治文物火灾隐患20万余处。卫星遥感执法监测覆盖30个省42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防护工程4000余项,文物安全防护能力明显提升。文物安全纳入国务院安全生产考核、全国文明城市测评,18个省将文物保护纳入公益诉讼范围,文物安全部门协作不断深化,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十年间,文物保护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考古文博专业成青年学子报考热门。“文明守望工程”“拯救老屋行动”品牌引领,文物认领认养探索推进,社会各界捐资捐助渐成风尚,文物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三星堆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影响力彰显,圆明园马首归藏、天龙山佛首回归等追索返还行动鼓舞人心,文化和自然遗产日、5·18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吸引广大民众踊跃参与,人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热情持续高涨。

中华文明以其伟大、古老和延续至今而著称于世。不禁让人追问,如此伟大的中华文明到底源于何时何地?探源中华文明的重任,落在了每一位考古工作者身上。

十年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成果丰硕,深海考古实现“零的突破”,在基本建设考古中大批珍贵文物被及时抢救保护。

十年间,我国推进考古发掘项目8800多项,二里头、石峁、良渚、三星堆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边疆考古取得重要进展。水下考古稳步推进,组织实施南海、东海、黄渤海及内水重点区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发掘文物超过18.2万件/套,“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水下考古陆续开展,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确定“十四五”时期重点大遗址150处。科技考古、涉外考古、公众考古快速发展,考古工作实证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作用不断彰显。

博物馆创新发展
文物活起来渐成大势

在故宫博物院探寻“何以中国”的历史和时代答案,在首都博物馆走近“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背后的古代智慧和现代科技力量……博物馆里过七夕、迎中秋、贺新春等成为群众文化休闲和欢度佳节的重要方式,走进博物馆已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十年来,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全国备案博物馆6183家,免费开放率达91%,各具特色的博物馆成为重要的文化地标和文化中心。近年来,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保持在每年2万个以上,博物馆参观人数从2012年的5.6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2亿多人次;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线上传播方式,使数以亿计的观众足不出户、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博物馆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博物馆国际影响力日益凸显。

出台《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 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的意见》、制定《涉案文物鉴定评估管理办法》、指定21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十年来,民间收藏文物管理进一步加强,文物进出境监管不断优化。

十年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入实施,赣南、延安等革命旧址焕发新彩,广西湘江战役、青海原子城等保护项目成效显著,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等建成开放,红色资源发挥重要作用,助力脱贫攻坚、老区振兴、国民教育。

《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等节目频频“出圈”,深受观众喜爱,成为创新文物全媒体传播的一个又一个范例;出台文物建筑开放导则及案例指南,引导更多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支持文博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开放346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数据信息,出台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世界文化遗产地年接待游客超3亿人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3460万人次……十年间,文物活起来渐成大势,日益融入寻常百姓生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十年间,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展。“秦汉文明”“华夏瑰宝”“秦始皇和兵马俑展”“古蜀文明特展”等出境展览享誉海外。11项援外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44个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持续实施,“一带一路”文物保护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联合申遗成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务实有效推进。中华文化正以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出去,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携手同行。

意大利返还796件/套文物艺术品、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跨海追索回国、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从日本回归故土……十年间,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中国与美国、瑞士、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国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海外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突破性进展。

文物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
事业发展根基更加坚实

十年间,文物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法律制度日臻完善,文物保护法积极修改推进,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新修订《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办理妨害文物管理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办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各地出台实施200多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财政投入稳中有增,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物支出持续增长,中央财政投入文物保护资金十年累计1000多亿元,对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文物保护利用给予有力支持。

文物保护要靠科技支撑。十年间,文物工作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古代壁画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饱水漆木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等领域技术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梯队。脆弱出土文物现场无损提取、纺织品遗迹现场鉴别技术取得突破,碳十四测年、DNA分析、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金相分析等实验室考古技术填补多项学术空白,馆藏文物智能展柜、考古发掘方舱、考古现场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13项国家文物保护和行业标准发布实施,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全链条”提升,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赋力、赋能、赋彩。

文物事业发展人才为源动力。十年间,国家文物局增编扩岗,各地文物考古机构普遍加强。今年全国71家考古机构编制数增加1500余个。同时,考古野外津贴明显提高,文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广大文物工作者践行弘扬“莫高精神”,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举办各类培训项目238个,培训各类人才约3.5万人次。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交叉学科门类中增设“文物”专业学位类别,为文物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学科专业支撑。2021年10月,文物行业首个职业技能标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颁布,为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显著,文物事业发展根基更加坚实。

文物事业十年成就,凝聚着文物工作者在一个又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接续奋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使命光荣,永无止境,文物工作者将始终坚守初心,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让中华文脉永续传承。

采写:李   瑞

编辑:卢   阳

审核:崔   波


转载投稿联系wwbbowuguan@163.com
010-84078838转8081 8030 8031

本号刊载的作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文物事业

1061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