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新书首发丨阿富汗国家宝藏:东西方交汇处的文明与艺术
-
2022-10-01
展览题目取自中国古代典籍《穆天子传》。书中记载了周穆王(约前1054—前949 年)曾经到西方巡游,除了见到西王母,还见到西方的奇珍异宝,并用“器服物佩好无疆”来形容它们。
清华艺博展览现场
展览展出了5大考古遗址的231件(套)珍贵文物,时间跨度自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纪元之初,其中许多饰品以黄金和宝石打造而成,熠熠生辉、光芒璀璨,造型则有着东西方多种文明融合的特点。
这批珍贵的展品,来自一个遥远神秘的国度——阿富汗。
《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增订典藏版)
直到20世纪初,阿富汗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世人对其知之甚少,只能从一些零星的报道中获知关于它的只言片语。
然而,历史上的阿富汗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是中国通往西方的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关,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繁衍地。阿富汗的历史价值,是否能有实物和遗迹可以佐证?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掩埋于尘土之下的宝藏和艺术品不断被发掘,我们才得以对照着文献的记录,重新走进那段历史。
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
贝格拉姆
贝格拉姆发掘现场
富歇在距喀布尔60千米处的贝格拉姆调查时,发现了两座南北相距600米的古城址,并认为这里是某处古代都城遗址。后来的发现印证了富歇的判断,这座古遗址正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贵霜帝国“夏都”迦毕试——贝格拉姆古城。
1937年和1939年的两次考古,在古城皇宫区域的两个房间中,发现了约2000 件珍贵文物:希腊罗马风格的青铜铸像和石膏浮雕、印度的象牙雕件、叙利亚的玻璃、埃及的银器和石制器皿,以及9件中国汉代的漆器……文物的时代可以追溯至公元1—2世纪。
这个充满了“奢侈品”的仓库反映了贵霜时期该国商业的繁荣,以及贝格拉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无可置疑地证明了阿富汗作为东西文明交汇中心的独特历史地位。
最东方的希腊化之城
阿伊哈努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学家们在阿富汗东北部的边境处,发现了阿伊哈努姆古城,这里也曾是希腊的殖民地和当地首都。
阿伊哈努姆古城复原想象图
宙斯神像的大脚残件
科林斯式柱头
女性雕像
雕刻圆板
双翼形瓦檐饰
面具形出水口
赫尔密斯方柱
阿伊哈努姆属于希腊化传统的城市,是希腊文明最东端的代表之一。据推测,在当时的阿伊哈努姆,人们在口语和书写时都使用希腊文,他们不止阅读古典作家的手稿,甚至还在剧场里演出古典剧目。与此同时,这里也与中亚和西北印度文明的历史密不可分。
二神驾车图像饰板
黄金宝藏
蒂拉丘地
蒂拉丘地,字面意思是金色的丘地或土墩,位于阿富汗的北部。
1978年,由苏联和阿富汗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此地发掘了6座竖穴土坑墓(1男5女),对应时间为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之间。
这里一共出土了约2万件金、银、铜、宝石、象牙等各种材质制作的精美文物。这批数量惊人的宝藏,将多种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了独特的跨文化特征,是丝绸之路上迄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圆箍饰
花形胸针
花形饰片
墓中出土的安息银币、罗马金币、希腊神灵、草原风格黄金饰品、中国西汉铜镜与丝绸、叙利亚或埃及的玻璃器以及印度象牙雕件等,也无疑证明了公元前后的阿富汗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国际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比如3号墓出土的骑海豚的丘比特扣饰,虽然丘比特出自希腊神话故事,但因为阿富汗没有海,更没有海豚,两个小人就骑在了鱼的身上。
丘比特扣饰
浴火重光
阿富汗国家宝藏重现
1979年之后,阿富汗处于长期的战乱之中,几次重大考古发现所得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因秘密保存在喀布尔中央银行大楼下的金库中而得以幸存,直到2003年才重见天日。
左: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图录封面
中:国家地理出版的英文图录
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图录
国内巡展海报
清华艺博讲座、研讨会海报
经典再现
用图书记录文明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学术成果,一并收录集结在当时清华艺博和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同名图录之中——《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
为了让这批珍宝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得到更学术、更深刻的呈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特对这些文物进行了重新编排与解读。凭着高品质的展品+高含金量的学术解读+高品质印制,图录在极短的时间内销售一空,豆瓣评分高达9.4。
3年来,不断有读者对图录提出重版需求。在相关二手书市场上,这本书甚至被炒到了“天价”。
本着传播文化、普及文化的目的,我们决定再版这本书。
在保留原有全部图版和文字的基础上,部分增订,新增了李零、扬之水、李水城、苏荣誉等七位学者的十余万字研究论文。
与此同时,在书的装帧形式上,适当缩小开本,降低定价。
书签靓照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的石碑,上刻:
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
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入口处的石碑上,刻着一句名言:文化长存,民族常青。
几千年来,阿富汗一直处于古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此聚集和交流,并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对当地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文物代表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重要组成。
希望《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增订典藏版)》一书的出版,能让更多读者更好地了解到这批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相信借着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顾和解读,能让我们重新思考文明交汇与交流的力量,以谦和、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异域的文明与文化。
资料来源: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编:《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增订典藏版)》,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年8月。
胡里奥·本德苏—萨米恩托、菲利普·马奎斯:《阿富汗学术研究的百年小史(1922—2015)》。
徐佳和:《新民艺评|文化存,则国家存》,新民晚报。
陈鑫、邹德路:《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阿富汗珍宝在华巡展记》,新华社。
《器服物配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