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设计为何》:一本激发设计师信心的书
-
2022-10-08
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王敏应邀为
Thonik的Why We Design中文版写的序
Why We Design 中文版
与荷兰有些缘份,家乡烟台海港的防波堤是荷兰人百多年前建的,听老人说,那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同用一块块“黄金”堆出来。后来学设计,去欧洲,去美国,遇到一些优秀的荷兰人,他们做事的较劲、执着,他们的国际视野与探险精神,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回国后,我专业上多年的合作伙伴是荷兰著名设计师博恩先生(Michel de Boer),我们在上海的“王敏与博恩工作室”常有荷兰设计师出没,工作室两任设计总监都是荷兰人。尽管如此,这些年与荷兰著名设计工作室Thonik 创始人Thomas和Nikki的交往仍是特别难得的经历,也是一份特别值得珍贵的友谊。对他们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他们的国际观以及专业精神更是印象深刻。
新落成的Thonik工作室建筑
Nikki 2014年起担任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AGI)主席,她当选的那一年我也成为AGI的执行理事,同时任AGI中国区主席,所以常有交流。她的国际视野、改革精神和领导风格,让我对她增添很多敬佩。记得我们2014年在瑞士开年会时,Nikki在就职演讲时激动谈到她要推进AGI改革的想法,侃侃而谈,充满激情,在一个有些老化的组织里,瞬间流动起一股清新的空气,一阵求变的诉求。当然,台下免不了很多质疑、非议、不解的面色与眼神,但Nikki毫无犹豫之色。四年的任期里她让AGI变得更年轻,更当下,2018年底在墨西哥的年会上又直观了Nikki的卸职演讲,全面了解了她为国际设计界所作的贡献。会上她与某些会员的交锋让我看到了一位斗士的风采,锋芒毕露又不失态。
Thomas担任著名的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院长时,我是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两所重要设计院校,免不了许多交流与合作,我与Thomas既可以谈两个学院的学术交流,又可以作为设计师同行合作。他总是平易近人,毫无大牌设计师的架子,一见面就像是多年老朋友,是那种随时随地可以挽起袖子与别人一起干活的人,我的学生曾与他一起在751设计园区布置展览,对此颇有同感。但他对专业问题又是十分执着,坚持原则,坚持自己的理念,也许这也是Thonik受中国客户喜欢的一个原因吧。
在Nikki与Thomas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国际观也许是荷兰人的一种特有精神,俗话说上帝创造了天空,而土地是荷兰人自己找到的,这里指的土地既有荷兰人筑坝填海取得的土地,也还包含他们心中的世界。荷兰人口不多,但在世界各地常遇到荷兰设计师,这与荷兰设计的成就与其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也不无关系。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建筑,荷兰设计在很多方面时常刺激着我们的感官与精神,Thonik工作室便是如此,近年来他们游走于中国南北,留下了许多印记。Nikki与Thomas在运作一个成功设计工作室的同时又花费很多精力推进国际设计行业的发展,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世界胸怀。
出版人Lars Mülle在2018年9月墨西哥AGI年会上向
Nikki、Thomas和王敏展示刚刚面世的Why We Design
令人高兴的是,Thonik工作室的作品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全面呈现,同时“Thonik,我们为什么设计”一书的中文版面世,这无疑为中国设计师更好理解他们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2018年在AGI年会时,这本书的出版者,也是上一任AGI主席Lars Müll首次将英文版新书交给Thomas和Nikki,那时我恰好在场,我们四个人为新书出版庆贺干杯的情景今天还历历在目。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设计为何”展览
有幸第一时间浏览这本精彩之作,我当时就与Thomas和Nikki说过,希望这本书能在中国出版。因为它不仅将Thonik的精彩设计展现出来,更有价值的是,此书的书写不同于很多设计师与设计工作室的作品书籍,由设计师自己主笔,写自己的故事,十分主观。Thonik则是请了位作者,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诠释Thonik的设计理念,记述其背后的故事,设计的过程,以及设计师与客户间的关系。请第三者来撰写,如同艺术家请策展人来主持自己的展览,客观地记载、评价、审视作品,可以让读者更好地认识Thonik与荷兰设计,看到表象之下的哲学、人文、历史脉络,特别是荷兰设计在90年代脱颖而出的缘由,基于概念的设计方法的应用所带来的作用。
与Nikki、Thomas、龚燕和刘治治
在2019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我们时常描述荷兰设计是“激进”的设计,在这本书里,作者提示我们:“激进主义最常见的日常解释与极端主义和不妥协的抵抗有关,但它的基本含义来自radix,拉丁语是root。那些在工作中激进的人实际上是回归起源,回归本质。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激进使我们选择了简化的道路。简单,精心设计的表达使复杂的信息能够为公众所理解,同时为我们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干预越少,设计师的呼吸空间就越大。设计师原研哉认为这一原则代表了现代荷兰设计。” 在这样的认识下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激进”的荷兰设计,理解Thonik的设计。
展览现场
Thonik与客户的工作模式也很值得中国设计师借鉴。工作室只提供一个提案以回应客户的项目要求,如果客户不喜欢第一个想法,那么也会免费提供第二个方案。只提供一个提案表明设计工作室的专业立场,是对客户负责的专业选择,客户所付的设计费大部分应该是基于设计师的判断力,专业知识,其中重要的是设计师的选择。中国设计师通常为客户提供N多个方案供客户选择,设计师丧失了专业的立场与专家的身份,变成了工具,结果是在人工智能与廉价设计的冲击下,设计师快速贬值。
这是一本极为有价值的设计书,相信它会为中国设计师带来启示与鼓舞。如果按照该书中引用的德国哲学家Peter Sloterdijk的说法“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人性卷入在信心与绝望之间的巨大斗争之中。无论是什么激发了对一个人或团体的信心,另一个人都会陷入绝望,反之亦然。在信心和绝望之间存在一个没有人占上风的区域,而设计师与我们的专业位于无人区,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本书则是十足地在激发设计师的信心,让我们看到设计的力量,概念创意的力量,视觉的力量,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那些力量。一个充满危机的平面设计行业太需要信心与鼓舞了。
王 敏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AGI)会员,德稻王敏与博恩工作室合伙人。曾任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讲座教授、AGI中国区主席、AGI 执行理事、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副主席、世界经济论坛创意经济理事会理事、世界经济论坛设计创新理事会理事、2008年北京奥组委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
信息来源:王敏博恩工作室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