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禁止出境的37件国宝陶瓷,你看过几个?
-
2022-10-09
国家文物局分别在2002年、2012年和2013年发布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195件/组。这些文物被称为“国宝”,实际上它们还呈现了一部辉煌的中华文明史。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其中,青铜器为22件/组为青铜器,占比超30%,陶瓷5件。
2012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37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境展出。此次文物名单只有书画类作品,其中书法作品17幅,绘画作品20幅。
2013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16件、陶瓷32件、玉器9件、杂项(金银器、漆器、丝织品、书画、其他)等37件四大类。
此次文博圈精选第一、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古代陶瓷系列共37件国宝和圈友一起分享。
第一批
通过这件器物可以回溯二三十年代中国仰韶文化考古的历程,去回溯中国早期群星璀璨文化的发展历程。在绘画史上,这幅《鹳鱼石斧图》已经具备了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应当是中国画的雏形,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时,它也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

02
鹰形陶鼎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8年陕西渭南市华县太平庄出土
禁出文物(195-2)





红山女神,是指红山文化考古区域发现一尊相当于真人大小的陶制女人头像。其面部特征为高颧骨,浅眼窝,低鼻梁,薄嘴唇。眼珠是用晶莹碧绿圆玉片镶嵌而成。
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裸体浮雕彩陶壶融浮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于一身,在数以万计的彩陶器中脱颖而出,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特殊的图案装饰表明它不是生活用具,而是礼器或专门制作的葬具。
北首岭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早于半坡遗址的仰韶文化早期文化遗址。这里有成熟的部落集合,有完整的墓葬形式,在出土陶器中有大量墨绘作品。网纹船型陶壶是其中最精彩的佼佼者。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捕鱼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大量鱼镖、鱼钩、网坠等捕鱼工具被发明出来,有些地区还修造了存储鱼类的窖穴等。从事这些复杂的活动离不开舟船的协助。远古时期舟船均为木质材料,容易腐烂,很难看到完好的实物。长江下游地区出土过独木舟及少量船桨等,资料多不完整。船形彩陶壶是一个独木舟的模型,是人们制造原始舟船,网具并掌握捕鱼技术的真实写照。

关于龙形象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是值得研究的话题,陶寺遗址出土的这件蟠龙纹陶盘提供了一种研究的可能。这件原藏社科院考古所的重量级藏品现在收藏于山西博物院,在常设展中就能见到。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多次选为文博节目的明星文物。瓶口呈圆雕的人头像,头的左右和后部都是披发,前额也垂者一排整齐的短发。眼和嘴都雕成孔洞,两耳皆有一小穿孔,是垂系饰物的耳孔。陶瓶的腹部以黑彩画三排大致相同的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史前文物有许多带有人形的作品,甘肃省博的这件人形双系瓶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仰韶文化人形器物的标准器。

彩陶八角星纹豆纹饰构图对称,色彩对比强烈,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因出土于大汶口遗址,这件器物代表了一系列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物,是其中最为精美的彩陶类器物。在其他一些大型器物上则出现了早期类似文字的刻画线条。
青釉堆塑谷仓罐
三国 故宫博物院藏
1935年浙江省绍兴市出土
禁出文物(195-125)

江苏南京出土的这件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上刻有帝王年号和作器者姓名似乎能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这也是中国目前有纪年铭文古瓷器中最早的器物。

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我国迄今所见以绘画技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堪称早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精湛的釉下彩绘工艺,改变了人们对釉下彩工艺始于唐代的认识,把我国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五百年。

瓷胎白中略带灰色,外施青黄色釉。上腹一周贴塑四个铺首、两尊佛像、两个双首连体鸟,排列整齐,间隔有序,均以褐彩勾勒。胎上通体绘有褐彩纹饰,笔墨流畅,气韵生动。

尊的瓷胎呈棕色,上下遍施青灰色釉,细润光洁,器物的整体造型颇似梨形,在尊的底部还刻有“东州”二字。神兽作蹲立状,造型夸张而生动:它的两腿踞蹲、两掌前扑,瞠目张口,口中衔宝珠一枚;全身毛发刻画具现,两侧还生有羽翅。神兽又与尊合二为一、浑然天成,使整只尊体既完整立体,又细腻传神,体现了西晋塑形青瓷形神俱佳的显著特点。
西晋青瓷神兽尊出土于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其制作精良,集雕刻、堆塑、模印、刻划和贴花等工艺于一体,代表了当时瓷器工艺最高水平,加之为同期同类器物中的孤品,尤为珍贵。

隋 天津博物馆藏
禁出文物(195-131)

可能白釉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瓷器时代,在隋代墓葬中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白瓷。双龙柄为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简单干练,形象却生动逼真。双平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並。”

唐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32)
21
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
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是禁出文物中少有的乐器造型类作品,是鲁山窑难得的完整器物。在河南、山西和江苏等省份均有发现鲁山窑瓷器残件,这些出土器物能帮助今人了解唐代陶瓷鼓的传播、形状、纹饰、置放部位和击拍姿态等。
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7年西安
禁出文物(195-134)

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从这件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娱乐生活,唐代的乐器,唐代的人物形象等等,毫无疑问的这件器物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唐 扬州博物馆藏
1974年江苏省扬州市唐城遗址出土
禁出文物(195-135)

唐 杭州市临安博物馆藏
1980年浙江临安水邱氏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36)

熏炉的平底外缘置等距五虎首兽足,虎首露齿吊眼,面目凶狞,额上还阴刻正楷“王”字。
唐 湖南博物院藏
1973年湖南衡阳出土
禁出文物(195-137)




五代 辽宁省博物馆藏
1971年辽宁省北票市水泉出土
禁出文物(195-139)

五代 苏州博物馆藏
1956年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
禁出文物(195-140)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2)


31
官窑青釉弦纹瓶


北宋 故宫博物院藏
禁出文物(195-144)

北宋 定州市博物馆藏
1969年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
禁出文物(195-145)

定窑产品以小型器物为主,大器十分少见。此件器物形体高大,造型隽秀,装饰华丽,为定窑瓷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瓶细长颈,颈中部出沿,颈上部为仰覆莲瓣纹,中部为覆莲纹相轮圆盘,下部为竹节纹。圆肩、鼓腹,卧足。肩部饰三重覆莲纹,一侧塑有龙首短流,龙首高昂,怒目,张口露齿,下颌饰一缕龙须。上腹刻缠枝花卉,下腹刻仰莲四重。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具有浅浮雕效果。

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

登封窑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瓷窑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曲河窑所产的珍珠地划花类瓷器,故宫收藏的这件珍珠地划花虎豹纹瓶是其代表作。这种工艺的出现受到了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的影响,在磁州窑、定窑等中也有体现。登封窑也是尚未正式进行考古发掘的窑址之一。
元 南京市博物馆藏
1950年南京市印堂村观音山沐英墓出土
禁出文物(195-148)

以古代历史为装饰题材,在元代青花瓷中经常使用,反映出当时戏曲故事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空白处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此器形体高大,造型秀美,纹饰题材罕见,绘画精湛,纹饰线条圆润流畅,青花色泽纯正浓艳,且为纪年墓葬出土,保存完整,为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元 扬州博物馆藏
1984年从扬州市文物商店收购
禁出文物(195-149)

在国内外收藏的三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中,此瓶器型最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元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元代蓝釉器中最引人注目的珍品。该梅瓶由五截胚胎粘接而成,就造型来说,元代梅瓶继承宋制,但口部已加高,口沿平坦,肩部较为丰满,和明代梅瓶也有显著区别。釉彩方面,这是景德镇窑烧制的高温蓝釉,并且可能使用了进口原材料。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MzNzM2MjmDz5-rsIa4cw.html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