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阿那亚·金山岭上院首展开幕|从山间寂静处,走入一个「敞开的平原」
-
原创 2022-10-02
编者按:
2022年9月17日,青年雕塑家蒋晟的全新个展「敞开的平原」在阿那亚·金山岭上院开幕,这是上院开放之后的首个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5月31日。
在北方山野的环绕中,独具艺术家风格的造像与浮雕作品被一一陈列,打破宗教的语境,讲述意识的萌发与回归,带来宁静浑然的美学体验。
当质朴的山居生活空间,容纳这处不受拘束的平原,我们期待与你一起,漫游其间,感受内心无碍的敞开。
蒋晟生于1990年,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2013年,他创立了 「蒋家班」工作室,致力于东方雕塑形象及制作工艺研究。深厚的古典素养与敏锐的感受力,使蒋晟的造型拥有精准而富有生命的形态。
在蒋晟看来,造像承载着人对完美之“像”的向往。他从日常的经验与情感出发,从山川湖海、世间万物中汲取创作灵感,运用大漆、汉白玉、风车木等材料,将无相放入人间的身体,呈现对当代生活细微的体察,刻画种种变迁留下的“相”。在造像制式的窠臼之外,蒋晟的作品带来一种不同以往的亲和氛围。
展览的名称来自这样一段话:
“假定有一处敞开的平原,无山无树,完全敞开,就像一片没有任何特征的单调的沙漠,而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非常单纯和原始。然而,有一个太阳照耀,以致有光有色,有沙漠的纹理质地。此外,还有能量活力。感觉能量活力穿梭于天地之间。如此继续发展下去。后来,不知为何,有人突然注意到这一切。这好像是沙漠中有一粒沙伸出脖子,开始环顾四周。我们就是那粒沙,有了与沙漠分离的想法。”
作为一位以古典传统为根基的艺术家,这段话亦是蒋晟近年来创作的心得:塑造时熟极而流的无意识,使造像过程回到内心的敞开;始于一尊尊造像的分离经验,又在某些时刻有如风中的沙粒回落到沙漠,作品便呈现出另外一种不受拘束的表达。其间微妙的萌发与回归,似乎正发生在一个“敞开的平原”。
与蒋晟既往的展览相比,它为观看提供了更加自由的路径。观众可以随性漫步,任意观看,在自上而下的行进流线中,沉下心来,回归精神的寂静。
无独有偶,作为一个向内探寻精神世界的空间,上院与“跌落”的梯田状结构,也凝聚了建筑设计师柳亦春的思考:在越来越快的变化中,如何寻找内心中不变的东西。
在亘古传统的山野,上院隐于山中,与自然环境融合生长在一起,静默而质朴。庭中石块被摆放在各自应有的位置,安然、沉默,又不可或缺。观看的空间,与描述中那片沙漠的纹理不谋而合。
本次展览将展出14尊造像作品及7件浮雕作品,以及间筑设计为本次展览设计的户外装置作品:「幡」。装置使用夏布、铝杆为媒材,内藏风铃,随着建筑与山体向东、西、南三个方向伸展,呼应山谷对面的野长城,“轻”与“隐”和地景式建筑上院的“重”与“显”相互补充,以视觉及听觉的存在轨迹,引领人们走向展览所处之地。
展览中,雕塑以群像式的状态呈现,又在每个展陈空间安置细节的想象。在禅修室内,展陈的是妙音天女的雕像,于是,传统认知里本应静默的场所,却让人联想到了音乐,某种程度上,禅修似乎也具备了一种安静的律动。
粗粝而原始的浮雕作品《拈花微笑》,仿佛北方山体上那些被时间打磨风化的壁画,与室外的长城遗迹和山野地貌相呼应,跨越时空展开对话,虽然展陈于室内,但却面向无边的旷野。
陈列在室外的浮雕作品《日与月》,以夏代的器物纹饰为灵感,由长短曲线构造出循环与互依。抽象的线条如同亘古未变的日光缓缓流动,在此处回应平原上一粒沙的苏醒。
“敞开的平原”或许期待着观看者在游历过程中,能感受到思维中那一粒沙的想法究竟因何而动。但这并不是展览的目的,艺术家不会给观众交待任务,而只负责呈现与展开。
漫游寂静之地
观看,聆听
回到内心的平原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阿那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