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国之英豪》人物故事 | 李国豪:一生才智架桥梁
-
2022-10-04
✦+
+
《国之英豪》
近日,同济大学原创话剧《国之英豪》正式入选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五部委联合开展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
该剧目是根据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的生平创作而成,再现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科技报国、创新兴国、献身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该剧目由同济大学教师自编自导、同济学子及校友出演,生动的展现了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先生毕生心系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科教事业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及其光辉形象。
少年励志,唯学是求;
不顾贫困,德国远游;
幸得良师,更遇善友;
潜心斗室,乐以忘忧;
战火纷飞,安饱奚有;
大难不死,矢志不休;
辗转归国,叹何处分能我留!
——李国豪
人
物
生
平
李国豪(1913年04月13日-2005年02月23日),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著名土木工程家,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梅州市首批发展战略顾问。曾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上海市政协主席等职。
1936年 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
1938-1945年
前往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专攻桥梁工程和结构力学,并先后获工学博士学位和特许教博士,发表的重要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等,被誉为“悬索桥李”。
1946年
回国任上海市工务局工程师,同时担任同济大学教授.
1955年
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77-1984年 任同济大学校长。
1994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29年,年仅16岁的李国豪考入同济大学并全优的成绩毕业。毕业后,李国豪便在同济大学任教,作讲授“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课程的德国教授的助教。李国豪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一线的教育实践之中,并以不俗的成绩获得了德国专家的关注与肯定,也由此获得了赴德留学的机会。留学生涯结束后,李国豪满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爱,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辗转归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从此,李国豪在同济大学埋头耕耘,开始了其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教学实践,历任同济大学工学院院长、教务长、副校长、校长及名誉校长。
校长李国豪在办公
执行院系调整,构建土木同济
同济大学院系调整之时,正担任教务长的李国豪承担起了执行调整院系的重任。当时,交大、大夏、光华、圣约翰、震旦、大同等大学及市立工专等校的土木、建筑专业要并入同济大学,需要统筹纷繁的人事调配和专业整合以及大量多样的设备搬迁。李国豪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终于把从上海和华东地区10多所院校调集来的土木建筑专业师生组织起来,使同济大学成为一所全国规模最大的土木建筑类型的高等学府。
校长李国豪与科研助手们讨论工作
躬耕于三尺讲台,潜心于教材编撰
李国豪深耕教学实践。在1952年和1958年分别创办了桥梁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后,他亲自上讲坛讲授板壳力学,培养我国第一批工程力学学生。对于教学教材,虽然当时党中央号召采用苏联的教材,但李国豪认为新中国的高等学校应该有我国专家自己编写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文教材。因此,他不论学校行政事务及教学工作多么忙,每天都要挤出时间编写教材。他所编写的《钢结构设计》成为新中国第一本桥梁专业的中文教科书。李国豪编写的教科书简明概括、条理清晰、结合实际、明白易懂。从1959年以来一版再版,传播广泛。
校长李国豪与科研小组成员商量工作
提出“两个转变”,聚焦同济发展
从1978年开始,作为校长的李国豪结合同济大学的实际和当时国家的具体需要,特别是基于对同济大学未来发展命运的深入思考,提出在同济发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作用的“两个战略转变”。一方面,在恢复原有的土建类的专业的同时,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增设应用化学、电子仪器、热能动力、机械、园林绿化、德语等新专业,使同济大学成为教学中心与科研中心一体的多科性大学。另一方面,恢复德语教学,加强以德国为主的国际合作,把同济大学办成对欧的教育窗口和国际性大学。由此,他为同济大学探索出一条符合同济发展的道路,使同济大学跨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他在同济大学的制度设计上既继承传统精神,又借鉴国外大学制度,形成同济的办学特色,这一思想至今仍然是同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
李国豪在结构力学和桥梁工程领域的重大系统性成就和开创性的贡献举世公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李国豪曾参与过国家几乎所有重要桥梁的建设。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到后来的上海南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东莞虎门大桥、汕头海湾大桥…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奠定了他“桥梁大师”的地位。其中,李国豪与南浦江大桥的故事如今读来依旧令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李国豪进行九江长江大桥科研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为开发浦东急需在黄浦江上造桥。但当时国内的许多人对于中国的造桥技术没有信心,并提出让日本工程师来设计这座桥梁。日本方面对中国提出了要求,日本答应为桥梁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条件是全部的施工一定要由日本工人完成,中国人不得插手。日本人的要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也是对中国桥梁界的耻辱。
李国豪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中国桥梁界完全有信心也有能力在黄浦江上架桥,并立刻给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写信,李国豪在信中全面陈述了中国桥梁的实力,他慷慨激昂地表示,中国桥梁人需要一个检验自身实力的机会。后来江泽民到同济大学考察后,于1987年9月在信中批示“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集思广益。”
倔强的李国豪在接下任务后,一个外国顾问都没请。已经75岁高龄的他带着专家组实地考察攻关,1991年,南浦江大桥顺利完工,除了建桥所用钢材,其余的材料均为国产。从此,开创了中国人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新时代。南浦大桥的成功兴建,极大鼓舞了全国桥梁工程界的信心,形成了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高潮,为中国桥梁赢得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
李国豪题词
“在同济大学百年发展史上,李国豪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长远而深刻,堪称‘同济之魂’”。时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和校长裴钢如是说。“科学孕于率真,伟大寓于平凡”这是中国民盟对李国豪献身科学,忘情祖国,兼爱共情的高度评价。
同济百余年的历史已经不断证明:博大精深的同济精神滋养、培育了一代代有志、有为的才俊,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自觉地将个人命运和祖国、人民紧紧相系,最终成为一批批时代楷模、民族英雄。踏着前辈足迹而来的同济人,请记住自己所负的时代使命,赓续传统、砥砺前行!
“
人物 · 语录
“学校里这一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一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二是培养了学习的能力、方法、兴趣和习惯”
“无论要做好一件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学习是复杂的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要取得成果更非如此不可”
“同学们毕业后,究竟是追求精神财富呢,还是追求物质财富?要两个财富兼而有之恐怕不太容易,要是追求物质财富,就得不到精神财富;要下决心追求精神财富,就要淡泊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李国豪
[2] 黎君.李国豪教育思想及其对同济大学的影响[J].德国研究,2007(02):24-30+78.
[3] 【中国科学报】“同济之魂”李国豪
https://www.cas.cn/xw/cmsm/201305/t20130503_3831006.shtml
[4] 桥梁大师李国豪是怎么从日本人与英国人手中拿回桥梁建设权的?
[5] 李国豪:一生才智架桥梁 https://tech.gmw.cn/scientist/2016-02/23/content_19002997.htm
[6] 院士情怀在华夏——民盟盟员、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李国豪院士https://www.mmzy.org.cn/mmfc/1183/13144.aspx
转载自“同济大学国豪书院”微信公众平台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