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读到停不下来的6本书!
-
2022-10-06
国庆小长假,我猜应该有不少朋友
拒绝感受人人人人人...潮吧!
小萝卜头这份书单就来得刚刚好喽~
想闲躺在家里的朋友们快看过来!
《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增订典藏版)》
经典再现
用图书记录文明
3年来,不断有读者对图录提出重版需求!
图录在极短的时间内销售一空,豆瓣评分高达9.4,在相关二手书市场上,这本书甚至被炒到了“天价”。
本着传播文化、普及文化的目的,我们决定再版这本书。在保留原有全部图版和文字的基础上,部分增订,新增了李零、扬之水、李水城、苏荣誉等七位学者的十余万字研究论文。与此同时,在书的装帧形式上,适当缩小开本,降低定价。
工艺上,采用了进口艺术纸+定制高亮油墨,雅昌担纲印刷制作,500多幅精美图片如实物般立体呈现于纸上。
图书的开本缩减为16开大小,便于翻阅,装帧方式升级为精装+护封,可以平摊,适合欣赏书中的高清大图。
几千年来,阿富汗一直处于古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此聚集和交流,并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对当地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文物代表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重要组成。
真实详尽地记录了“溥仪盗宝——运抵伪宫——潜逃被截——宝物流散——国宝部分追回“全过程
杨仁恺,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事、美术史家。曾有“国眼”称誉,被授予“人民鉴赏家”荣誉称号。
杨老一向关心溥仪盗宝这件大事,想弄清楚此事的来龙去脉,并想尽可能地抢救这批国宝。
恰好二十五世纪五十年代初,杨老由政府派往东北调查清理征集这批流散国宝,因而对这次小白楼事件及溥仪盗宝的前前后后有了最深刻的了解并亲自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从仓库的杂品中发现的《清明上河图》真迹,从碎片中拼出的米芾《行书苕溪诗》......
在这个过程中,杨老还为国家抢救了上千件文物,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他在仓库的杂品中发现的。原先被作为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实际上是一件后人的画本,是杨老发现了张择端真本,才让这件国宝重放光彩。
杨老还两次在荣宝斋遇到一位从东北来的青年,拿着一包古书画的残片来卖,杨老竟从碎片中拼出米芾《行书苕溪诗》真迹来,从而使这件国宝得以遇救,同时被抢救的还有几十件,国宝巧遇“国眼”,劫后重生,一时传为佳话。
《观看之外:博物馆展览中的历史与人》
博物馆展览的未来在讨论“历史”和“人”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观看之外:博物馆展览中的历史与人》收录了近年来国内外9场以“历史”与“人”为题材的博物馆展览的评论性文章,延续了《观看之外:十三场博物馆展览的反思与对话》所采用的第三方评论加与策展人/学者对话的形式,在保留对展览基本情况的介绍的基础上,扩充评论和学术性讨论的内容,以增强全书的学术内涵,探讨在展览中如何更好地讨论“历史”和“人”的问题。
全书目录
本书的策划编辑说:这是我从业生涯以来做过的最美的一本书!
本次出版的作品中包含104幅代表作品,最珍贵的包括:莫高窟24个不开放的洞窟中的61幅临摹画作,6个特窟17幅临摹画作,具有稀缺性。
本书收录的敦煌及榆林壁画,都是珍品中的珍品,至宝中的至宝。
在画面效果上非常出色,将传统中国壁画中繁复、奢华、对称、精致的一面呈现得淋漓尽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艺术临摹范本。
既有众生、神将、飞天、九色鹿、妙音鸟等构成的奇幻世界,也有乐舞、饮宴、耕种、杂耍等人间百态,还有玄奘取经、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
除了纯粹的审美体验之外,每幅壁画都配以文字解读,带我们进入其创作的历史背景一一解析画面细节与艺术特色,教我们如何进行壁画鉴赏,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看到敦煌特窟中的绝美艺术。
200余件夏商周顶级文物的展览图录
2022年7月30号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在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个特展,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顺着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探寻先秦文明的神采与魅力。
展览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汇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20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收藏的诸多重要藏品,涉及89个考古遗址,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
精彩展品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为上海博物馆特展配套图录。书中收录青铜器、玉器、漆器等文物共302件(组),包括完整器物图及局部细节呈现,并配有说明文字。
另收录两篇重要研究专文,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河南地区的夏商周三代文明。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讲到周成王营建成周(今洛阳),并提及“宅兹中国”。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记载,隐含着当时的天地意识和国家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上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知,从历史、艺术、社会、信仰、文明等不同角度展示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文明,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高居全国之冠。
本书中,作者连达用真诚又富有巧思的文字搭配157幅精美手绘,将晋南124处古建之美展现给读者,记录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古建现状,同时也用文字记录了他的行迹和心迹。让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传统古建之美、了解其中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同时,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连达是大连人,他自1999年起自费徒步考察明长城,走遍了河北、北京、天津、山西以及辽宁大部的明长城。
无论春夏秋冬,都曾在野外长期独自行走露营,考察长城现状,收集散失的长城碑刻资料,用拍摄、绘画和拓片等方式记录长城。
一个来自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人,为什么会对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山西着迷?那么唯有兴趣和热爱能够解释。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