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以刀为笔的“挖掘式”绘画 | 王恺作品展即将呈现

2022-09-29



弦境 - 王恺作品展


策展人:夏可君

学术主持:李广明

主办:上上国际美术馆

地点:上上国际美术馆第五空间

时间:2022.10.1-10.7

开幕:2022.10.1 15:30



本次展览将呈现艺术家王恺近三年的创作脉络 - 弦境系列。本次展览展出三十七件架上作品和三件小型观念装置作品,以及一件装置行为影像作品。






艺术家自序


长年累月的专注,必定会引发深入的思考。越是深入,越是与环境脱离了关系,它属于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 所表征出来的是观念、技术以及材料的选择。一直以来很喜欢木板的这种材质,它有生命的温度。


重复划线的过程,不仅有时间的象征,更有修行的意味,因为长时间均匀地重复,需要平静稳定的内心。所以,那些线条是心划过的痕迹。


行线的过程,我闭着眼睛只关注手与木板流动的触感,现在这就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世界的全部。光滑和粗涩,停顿与流畅、清浅与深刻。这是一种极细微的体验。这个体验,很像禅修中的呼吸,一呼、一吸 、一呼、一吸…… 在这个过程,不能允许有急于完成的躁动和胡思乱想的散乱。


作品已然完成,无数刻刀线条划过木版。但那块木版还是那块木版。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但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


弦境 2022-018 120 x 160cm 木版 2022


弦境 2022-020 120 x 160cm 木版 2022


《弦外之音:论王恺的弦境绘画》

文 / 夏可君


绘画保持沉默,绘画并不言语,绘画以其图像的沉默却打开了视觉的狂欢与迷狂,但带有抽象涂抹的绘画,也再次去除了图像的喧嚣,尤其在我们这个所谓的世界图像时代,如果要重新进入沉默的绘画,进入绘画内部,那灵魂的内部,艺术家应该如何进入,又到底可以表达什么呢?


当一个艺术家很多年来,保持沉默,不与艺术界交往,一个人隐居在大都城的郊区,潜心作画,他面对的就是墙壁,就是空空的画布,只是这个画布也不喧嚣,因为一旦你开始给画布刷上白色基底,你又落入到了旧有的套路与陈词滥调,这是艺术家王恺开始时的艰难与持久的停顿。


学习过佛学,又有着对于绘画无比热爱且对抽象绘画有着多年探索的王恺,最近几年的默修,其首要的功课依然是学会放弃,学会沉默,面对空空的墙壁,去撞墙,去撞击从未被绘画打开的那一堵属于自己的墙。现在,他的这堵墙乃是“木版”,他选择了木版作为绘画的材质与基底(ground),因为对木版“纹理”(texture)的着迷,就是面对有着纹理的一块块木版,还得把之前自己画过很久的抽象绘画的涂写方式放弃,直接回到材质本身,就如同凝视墙壁上的斑驳纹理,而王恺就是面对这木纹,去重新打开绘画的基底,那是德里达思考疯狂的阿尔多面对自我肖像时的疯狂挖掘平面(subjectile),取戳破它,去破坏,而不是去描绘什么。


以木纹开始的绘画,当然首先必须尊重木纹自身的纹理,既要保持木纹的纹理,又要有着绘画,这就势必改变绘画的前提,前者是某种既强制又自然的观念性——木纹自身的纹理已然是绘画的肌理了(如同杜尚式对于现成品的尊重),你必须尊重物质自身的存在;但后者乃是赋予绘画最大的活力,乃至于意志的力量,而不是只有观念性,还必须有着某种绘画性的参与,但此绘画的手法与强力意志还必须再度得到克制,任何的绘画手法必须退回到身体的原初感知,甚至,在中国人这里,意志的手感还必须具有自我放弃的勇气与逆觉的转化。


王恺绘画的自觉就面对着绘画最为重要也最为艰难的状态:既要尊重物质性现成品的特性,但又要有着绘画的独特行动,既要有着极强大意志力的动作参与,但又要进入无意状态,否则就无法保留物自身自身的特性。这个“有意”与“无意”之间的来回震荡,激发了王恺绘画随后的绘画方式与思考方式。


弦境 2020-001 82 x 2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0

弦境 2020-004 82 x 2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0

壹 以刀为笔的“挖掘式”绘画

如此一来,绘画的方式必须得到彻底地改变,尽管用油画笔,但主要是以刀代笔,王恺用去了无数把“雕刀”,他基本上是用 75 度的刀,一般是先用颜料涂满木版,然后侧锋铲除颜料,以便木头的本色纹路显露出来,再用正锋铲出一道道的细线。

这种刀刻式绘画方式让王恺回到了绘画最初的冲动,如同原始人拿着石头的凸凹尖端去雕刻其它的石块,在对阻滞的经验中经验到物性的“痛苦”存在,这不是画画,这是在“挖矿”与“打磨”,这是把绘画的动作向着更为具有力量感的雕刻还原。

尽管以油彩全部覆盖木板,已经看不见木纹,反倒是通过刀铲刀刻所露出的木板,露出其纹理,这是破坏式的绘画,当代绘画必须具有自身破坏的反思性,具有一种自我摧毁的坚毅性格。覆盖颜料,再铲去颜料,让木纹显现,但其间又交织着颜料,从而形成现成品木纹与颜料色彩的交错纹理。如此的线条,就是阳线 ( 凸起的线 ) 与阴线 ( 刀刻刀铲 ),二者相反相成的张力所交织而成,这是王恺自己摸索出来的方法论。

刀锋的线条与颜料的色条,带来细微的立体触感与迷人的触摸感,画面已然带上一种氤氲弥漫的气息,在硬朗与柔软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痕迹,画面空间的层次也浮现出来。其中一些作品上就含蓄显现出某种山水画的余象,即古代壁画在时间风化之后的斑驳痕迹;或者好像有着无数的宫殿,出现向上伸展的生命台阶,绘画似乎要把我们带往一座座神秘的圣殿,其中隐约还有着佛像,在似与不似之间,就如同敦煌壁画的残痕,闪烁着记忆的余象,这是与画家这些年对于佛教的体会有关,是心灵记忆的隐秘投射。

木纹的线条在被铲除后的颜料中,恍惚地闪烁着,无数的线痕细节,在“刻意”与“意外”之间,激发观者们寻觅的目光,真是非常耐人寻味。刀刻的刻痕与颜料的剥离,带来色彩的丰富变化,无数的细微褶层,无比的细腻触感,仿佛这是书法最为美妙的“屋漏痕”之重现,或者这是汉魏之际的碑刻经过千年的时间风化,已经超越生死消亡,只是在铭写自然元素的斑驳光影。

弦境 2021-003 120 x 16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04 120 x 16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02 120 x 16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05 120 x 16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贰 把我们变成盲者的手艺

这种挖掘或凿开式的绘画方式,同时也挤压着艺术家的内心,迫使艺术家走向更为内在的内在性,王恺似乎要去倾听木纹里面那山呼海啸的声音,这其实不过是孤独的个体在修行之中所倾听到的幻听之声,绘画必须克制意志疯狂的冲动。

艺术家似乎要让自己的手指进入到绘画里面,雕刀与颜料似乎要“吃入”到木版之中,如此繁密的色调,基本上带有一种棕色木版本有的色调,在多次涂上颜料与反复罩染之后所形成深浅不一的凸凹起伏,似乎又回到了一种“盲人式”的触摸。

王恺总是要在刻意与无意之间,形成意在言外与妙不可言的迹象,这给绘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他的作品几年来都并不多,他必须保持在这种有无之间的恍惚状态,让内心的波澜激越获得绘画上隐没的安宁。

这些细微起伏,在颜色中隐约闪烁的色条,就如同时间线,或者如同古弦的铮铮之音,在隐秘地回响,这不是用来“观看”的绘画作品,这是用来“倾听”的琴弦——是一根根弦在无声地震荡,因此,绘画要把我们重新变得盲目,让我们去倾听绘画上无数琴弦的振荡。

艺术家王恺把自己的这几年孤独探索的系列命名为《弦境》就不是任意的了,而是来自于倾听自己内心与绘画线条共振的倾听,绘画是倾听那古老的丝线悠然无声的音调,倾听“物之心”的回声。

就如同来自于王羲之的那个传说,据说他在木牍上书写后,有人要刨去这些文字,却发现墨迹已经“入木三分”,如此深入的触感,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表面美学:确实在表面,但却有着凸凹微妙的触感。

这是王恺绘画的哲学要求,如何更为彻底深入到物自身的内部?倾听到那更为沉默的寂静?那物之心的回旋之回声,王恺就还必须发明自己的“聋”,之前的绘画可以说发明了一种“盲人”触摸时的倾听。

那么,更为彻底地一步如何可能?王恺还必须进入更为深渊地挖掘,即在如此丰富的刻画之后,绘画还能进行到何种程度?那有意与无意之间的振荡如何进入更为幽微的玄境?他必须发明另一种的倾听,但首先必须再次学习放弃,发明自己的聋,色彩必须被放弃了,而是更为彻底回到木纹的内部,不是表面,而是内部,但也是来到表面可触的内部,让物之心获得新的呼吸节奏。

也许,刀刻的挖掘手法也必须保持克制,回到那更为原初的柔软触摸?仿佛这是书法最为美妙的“屋漏痕”之重现,或者这是汉魏之际的碑刻经过千年的时间风化,已经超越生死消亡,只是在铭写自然元素的斑驳光影。

弦境 2021-009 120 x 1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08 120 x 1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10 120 x 1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弦境 2021-012 120 x 120cm 木版综合材料 2021


叁 以刀刻来触摸:烟氲虚薄

这迫使王恺随后迈出了更为彻底的一步,即在木板上不再施加任何别的材料,只是在木板上非常轻微地刻,如同艺术家自己所言,严格说不是雕刻而是触摸,以坚硬的刀去“触摸”(touching),但应该说是“抚摸”(caress)木版,就是回到事物本身,直接面对眼前的这块木版,回到触感哲学最为彻底地还原。

王恺用的是品质极高的偏白色的板材,纹路非常浅,不仔细看根本上就看不出来。因此,既要出现纹理,又要保持其微茫的不可见,就只能如同盲人去触摸古琴那般,绘画要保持的仅仅是一种极微妙的触及感(tangible),这就要求艺术家用心用手去感知(contact),去调控力度与角度,还有运刀的快慢以及工具的利钝,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手法的控制,只有如此的控制才体现出艺术的精准与恰切(tactful)。

这几乎就是一种宗教式的面壁方式,乃至于一种苦修的禅宗简化方式,只是王恺是以刀刻来面对原物,但颜料的修饰与画面的修辞都放弃了,王恺走向更为彻底地一步,看起来还是在用刀去触及木版,但其实不再是刀刻了,而是用刀去抚摸!用刀去与木版对话,不是去凿开物体的纹理,如同之前叠加颜料又破坏的方式,现在则仅仅是俯身去倾听淡淡木纹的声音,是进入物自身的内心或内核的纹理。反复以刀轻微触及木版的过程才是关键,几乎不再看,不再注意纹理的交织美感,最后获得的虚薄图像与微妙视觉,其实只是偶得,只是某种副产品。

晚近 2022 的作品,似乎是物与心的一种对话,一种抚摸般的隐秘对话,这是艺术家王恺“摸索”很久,而自觉实现出来的视觉 - 触觉 - 心觉相互贯通的手法:

一方面,木板还是木板,艺术家并没有添加任何材料在她之上,根本上没有用任何的颜料,与之前的方式不同,彻底保持了物性的现成品特性;

另一方面,艺术家以艺术之名,以刀作手去触碰木版,以毫米为单位,与木版进行细腻单纯的感知,直到出现神交,画面出现一种氤氲虚白的气息。

即,本来白色木版上的木纹并不清晰,但因为艺术家以刀去触摸木版,似乎就是自己的皮肤,在反复的触感中,画面出现了奇特的纹理,就如同沙漠上分化后的丹霞地貌般的线纹隐约浮现出来,似乎是盲人重获光明,这是神遇的时刻,是意外的惊喜,因为艺术家所用的板材是偏白色的浅浅的纹路,不仔细都看不出来,而施线时仅仅触及最表层的木皮 ( 厚度一毫米 ),尽管被刀破坏,但这一层多数也还在,只是极薄,可能是十分之一毫米的留存,这就导致这些具有微妙凸凹感的线立体,极其温柔,宛若水上之烟氲。


此虚薄烟氲气息的隐约浮现,让我们想到了古典山水画的至高境界,无论是宋代的烟江叠嶂图,还是元代文人画的烟岚气韵,再到明代的烟浮远岫,氤氲化生之美一直是古典的神髓。但进入现代性,还必须具有观念的反思,这就是杜尚提出的现成品绘画的虚薄气息,必须尝试新的手法,把古典的氤氲之气以当代的方式与个体化的心灵体验表达出来,王恺的新作是中国式虚薄艺术的贡献!


弦境 2022-013 木版 120 × 120cm 2022

弦境 2022-015 木版 120 × 120cm 2022

弦境 2022-010 木版 120 × 120cm 2022
 弦境 2022-012 木版 120 × 120cm 2022

肆 入木三分与弦外之音

王恺的虚薄艺术,以雕刀来轻抚木版的方式来获得虚薄的画面纹理,让绘画回到了中国文化的“纹理”上,不是文字与图像,而是事物自身的内在纹理,既深入到了材质的内部,那物之心,但又并没有做什么,绘画其实并没有去描绘,处于无为状态,只是让材质本身显露其自身的面容,这是一种让予的伦理姿态,却得到了一种“无为而得”或“无意而得”的效果。

这是放弃了视觉之后的触感,但又深入到了盲目的倾听之中,乃至于发明了另一种的倾听,那一道道的刀痕似乎不是艺术家所为,因为那些痕迹本来就在木纹自身之中,艺术家只是让它们显露出来而已。绘画的方法不是前行,而是后退,只是让木纹自身的自然痕迹,纹理的轮廓,事物的内核,时间的轮回,渐渐显露出来,平淡天真但又不可磨灭。

这些经过触摸之后的木纹,显露出异常微妙的色调,似乎里面隐含着另一个全然被我们忽视了的世界,一个微观的宇宙,一个暗物质的能量空间,物自身的内心被艺术家以如此的手法重新打开了,但这是绘画手法的自身放弃,不是去增加,而是去减少,就是让木纹自身说话。

让刻刀与木纹自身去对话,艺术家似乎仅仅是去倾听物自身之内心的沉默之音。

如此的手法,不禁让我想到古琴演奏大师们的至高境界就是:入木三分,沉厚悠扬。当我们去听古琴大师们的演奏,比如管平湖与査阜西,我们似乎听到演奏家的手指深入到了古琴的木纹之中,似乎倾听到了来自于古琴木纹所发出的无比沉厚的声音,好像那些深沉高古的声音不是来自于艺术家的手指,而是来自于古琴木纹本身的沉默,这是弦外之音的微茫回响。

当我看到王恺的新作,那些入木几分后所轻微剥离开来的痕迹,木纹由此显露出被淹没已久的面容,那是人世间从未有过的色调与容颜,形态奇妙,并无固定的形状,但可以让观者投射自己的想象,就如同经过了几百万甚至几亿年被自然打磨风化的石头纹理,其中有着自然无意的书写痕迹,但却诱发观者去投射幻象,但更多是倾听,因为上面本来就无一物,但却异常的美妙,似乎是古琴的声响被黑胶唱片所录制,在缓慢地回旋,发出回环之响,弦外之音!

艺术终于为我们发明了神奇的倾听,这倾听来自于一双神奇的艺术之手,由此激发一种神秘的听力,画面上淡淡虚薄的烟氲气息,并非刻意获得的回旋纹理,仿佛回想着宇宙的弦外之音,我们似乎倾听到了天籁,这是艺术家王恺名之为的《弦境》,是古琴之弦,也是时间之弦,还是生命之弦,在彼此无尽地共振着。

王恺的虚薄绘画,为世界发明了另一种的神秘振颤之美!

弦境 2022-003 木版 100 × 140cm 2022

弦境 2022-005 木版 100 × 140cm 2022

弦境 2022-007 木版 100 × 140cm 2022
弦境 2022-008 木版 100 × 140cm 2022

展览现场实景

















母体 装置 120 × 120x120 cm 2022


献给母亲的:基督徒的盲盒 装置 200 × 200x100cm 2022


终极命题 装置 150 × 150x100 cm 2022


存在的可能与意志
装置及行为影像 360 x 260 x 120 cm 2021


艺术家往期内容回顾
重新提问·个体绘画中的时代可能 | 王恺作品





策展人介绍


夏可君
XIA KE JUN

哲学家、评论家与策展人。曾留学于德国弗莱堡、法兰克福大学以及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为文学院教授。个人著作十多部,以「无用」为核心概念,出版《一个等待与无用的民族——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第二次转向》、《无用的神学——班雅明、海德格与庄子》,《无用的文学一一卡夫卡与中国》。夏可君试图打开一种跨时代、跨文化哲学对话的可能性,让庄子与海德格尔、本雅明、卡夫卡和德里达互动,让无用、虚以及余让的概念生成为当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作为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评论家与策展人,夏可君倡引虚薄艺术、字象艺术,余象与虚托邦等概念,在国内外策划系列重要展览及讨论会超过二百多场,为当代艺术中国立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主持介绍


李广明
LI GUANG MING

著名艺术家、策展人。上上国际美术馆馆长。


艺术家介绍


王恺
WANG KAI

艺术创作者
七十年代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现居北京。

个展:
2022 弦境 王恺作品展 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京
2019 线性的天籁— 王恺作品展 朴子艺舍 北京
2017 铁道北 - 王恺情景创作呈现展 乌素图 内蒙古
2011 临界 - 王恺个人作品展 宏艺术空间 北京

部分群展:
2019 第三届独立品格提名展 北京 宁波 柳州
2018 亚细亚国际交流展 光州松美术馆 韩国光州
2018 全南北京 中韩艺术交流展 上能艺术馆 北京
2017 中国 - 南亚东南亚国际美术展(纸上) 昆明博物馆 昆明
2017 首届中和雅正绘画提名展 西溪美术馆 杭州
2016 第二届独立品格提名展 全国巡展 大河湾美术馆 北京
2016 上上美术馆十周年之抽象魅力十人展 上上美术馆 北京
2016 “万物生长”自然与人文系列四人展 百策源艺术中心 北京
2015“七月流火”2015 上苑艺术馆实验艺术展演 上苑艺术馆 北京
2015 “美丽新世界”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 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南京
2015 “安全与焦虑”王恺 & 马赛克 装置作品展 上苑艺术馆 北京
2015“艺起来”保利十周年当代青锋艺术博览会 中国农展馆 北京
2015 破 / 绽 图画手工第六回 偏锋新艺术空间 北京
2014 中国新野性艺术邀请展 罗丹美术馆 北京
2010 “艺术中国”全国油画展 环铁时代美术馆 北京

生长在内蒙古戈壁上的我,喜欢苍莽凛冽之美。戈壁上的生机与衰亡,生灭不已。我的创作无不留有这北方大地的印记。人在此显得渺小脆弱,只有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人才会不知天高地厚。有人说,我喜欢你的执着。我知道,我只是把一件事做到有始有终。我也并没有刻意的疏远人群,只是我的心,永远活在不羁的旷野中。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库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绘画 作品展

1235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