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学界、业界相约同济,共话全媒体时代的应用新闻传播理论、实践与人才培养

2022-10-15


     10月15日,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论坛暨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发布大会在同济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获得《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探索与争鸣》、《编辑之友》、《现代出版》、《青年记者》、《媒介批评》等学术单位的支持和澎湃新闻、第一财经、哔哩哔哩等业界单位的支持。

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在此次大会中正式发布,十大案例全景式呈现了专业媒体在主题报道、融合转型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探索成果,也涵盖了政务媒体和商业媒体的创新实践,为我国应用新闻传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案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包括人民网、上观、东方新闻、澎湃新闻、今日头条、封面新闻、映象网以及浙江新闻等中国大陆和港澳台20余家媒体、公众号对此次大会进行了报道及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会议承办方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SMG)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单位,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学院确立“全媒体+大艺术”双轮驱动、跨越发展战略。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技能的艺术与传媒领域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承办本次会议是学院面对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介化变革,积极参与学界与业界深度对话的一次重要探索。



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发布大会合影


论坛开幕式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建民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并代表艺术与传媒学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以及线上的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敬意。

      论坛伊始,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教授代表同济大学致欢迎词。他认为这次论坛的召开非常及时,希望论坛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界和业界沟通的桥梁,携手共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遵循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集思广益,共同构建应用新闻传播实践思想与理论体系。

      上海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卫星认为,今天举行中国应用新闻传播论坛,将有助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根据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势,针对媒体融合创新的趋势,充分发挥运用同济大学的优势,在部校共建总体框架下着力加强学界与业界的携手合作,加快培养新一代人才,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教授谈了三点祝贺和体会。他认为此次学术论坛的日程可以看出有很多是目前新闻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关键词,在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示指导之下,在目前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大的方向目标的引领之下,新闻与技术、与素养,与国家治理,与全球化的关系依然是我们讨论的热点。

      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志安教授认为透过这些年鲜活的业界实践,我们看到了公共传播语境下一些变化,也正是因为改革实践动力不断,我们应用新闻传播学会的研究和关注热情不会断,业界改革为契机的观察提供了动力源泉,同时学界的观察可以反哺业界,给业界以支撑,这就是我们的会议,我们的论坛,也是我们这个峰会名誉会长李良荣教授对我们最大的勉励和鼓励,要让我们牢牢扎针中华大地的火热实践,我相信这个初心五年、十年、二十年,我这个小超人变成老超人,应该都不会改变。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致辞,介绍了我们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全媒体视野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实践。未来,学院希望根植于同济大学一流大学的建设,探索新文科人文、技术、艺术的宗旨,培养能说、能写、能做、能演的中国新闻人才,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为主线,贯通传媒和艺术的边界,形成国内入主流、有特色的传媒与艺术高地。


2022年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发布大会

     论坛的第二项议程是2022年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发布大会。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张志安、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作为嘉宾为十大媒体机构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嘉宾主题演讲

上半场:


     嘉宾主题演讲环节的上半场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李教授领衔作《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素养》为题的主题演讲。李良荣教授指出,当前新闻实践存在“重史论、轻实务,重技术、轻思想,重视频、轻文字”等偏向。他谈到新闻实践和新闻人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出“提供真实的高质量的新闻是时代赋予新闻人的责任,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专业素养的新闻人才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实践论的新闻传播学创新》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我国新闻传播应当从中国实践出发回归中国实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探讨的主题是《群体传播:互联网的本质属性》,指出互联网群体传播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属性,在今天常态化,无时无刻不在的时候,成为一种巨大的传播内容,而且这种传播对于国与国的国际关系,战争的走向等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才是互联网的本质属性。

     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教授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报告题为《在媒体装置之外和之间》。他认为远程信息通信技术已经变得高度离散、无处不在并且可以被随意支配了。在未来,高级新闻将意味着可以在个体之间、不同文化间、技术和自然的异质世界之间可任意移动的、灵活的,因而是可被随意支配的。


下半场:


     主题演讲的下半场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主任、长聘教授王鑫教授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资深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熊澄宇在线作了《跨越双奥之城提升国家形象》的主题演讲。在本次论坛上,他跳出宏大叙事的框架,以一个案例讨论传播学和国家形象的问题。中国的双奥之城,北京的变化从我们学习到跨越到今天充满着自信,这是我们在研究传播学领域特别可以关注的,从行为到事实展现国家形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新闻大学》主编张涛甫主题演讲的题目为《探索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新路径》,他指出在信息喧嚣、真相液态化,舆论流动性过剩的全媒体时代,亟须专业的价值导航员和舆论导流者,倒逼新闻教育锻造专业的导航员和后真相的导盲犬,新闻评论应该成为时代风云敏锐的观察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价值、知识、思维、表达四度能力训练支撑了专业硬核能力,价值制造、思维整合,洞见之识,表达之术,一个不能少。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专业硬核的课业是一项全身的运动,是新闻教育的基石,关乎中国新闻教育的命脉,连接新闻教育的根和脉。

        同济大学高端外国专家,全球中国学术院(英国)院长、教授常向群的主题演讲为《关系抑或礼尚往来: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江村案例》。她分享了在江村的田野调查经历,认为礼尚往来是中国社会科学群化的成果,也是国际社会科学界唯一通过中国社会的深度研究提炼出来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不仅是研究中国的复杂社会,而且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刘涛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融合新闻与中国叙事体系探索》。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一是数字时代的叙事理论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切入。二是尝试提供一个理解数字叙事体系的框架结构。三是结合暨南大学在国际传播特别是融媒体方式,国际传播的几个典型案例,讲到数字叙事的问题。

      最后,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徐翔带来题为《社交网络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结构》的收官演讲。徐翔教授结合微博大量的数据研究意见领袖议程设置。

     上午的主题报告当中有理论,有实践,有广域,有精微,有质化研究,有量化研究,有文本,有个案,关照到了应用传播学的多个面向。各嘉宾激情澎湃,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思想交锋,为应用新闻传播研究再添智慧,“具身是真爱,线上有真情”,此次论坛也让线下和线上的与会嘉宾享受了一场的学术盛宴。


     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颁奖典礼与大会嘉宾主题演讲圆满结束!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第五辑)》封面


大会举办了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第五辑)》新书首发仪式。随后,“浙江宣传”编辑部总编辑李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内容运营二部主任陈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常颖、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直播部制片人刘磊、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副社长罗靖、深圳市卫健委宣教处处长王岭、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总监卢雅君、八点健闻联合创始人季敏华、正面连接创始人曾鸣等十大创新案例代表发表主题演讲,介绍了各自在应用新闻传播领域的创新实践,分享的前沿应用和创新成果吸引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观察媒体深度融合,鼓励应用传播创新,记录中国媒体变革,是我们推出十大创新案例的初心”,张志安教授说,“每年的十大案例既有变化也有不变,变化的是实践场景和创新策略,不变的是媒体价值和公共精神。”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的遴选和发布始于2017年,六年来已成为沟通应用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重要平台。


本届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获得《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探索与争鸣》、《编辑之友》、《现代出版》、《青年记者》、《媒介批评》等学术单位的支持和澎湃新闻、第一财经、哔哩哔哩等业界单位的支持。


会议承办方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SMG)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单位,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学院确立“全媒体+大艺术”双轮驱动、跨越发展战略。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技能的艺术与传媒领域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承办本次会议是学院面对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介化变革,积极参与学界与业界深度对话的一次重要探索。


附: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及推荐语

由中国新闻史学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十大案例

十大案例:“浙江宣传”公众号

推荐语:2022年5月30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打造的公众号“浙江宣传”正式上线。从无到有,截至10月11日,“浙江宣传”上线135天,发布285篇文章,生产280篇原创文章。其中,10万+有168篇,占全部的58.9%。“浙江宣传”用普通人视角平视现实,《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信号》《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等文章在移动端热传,引发众多读者共鸣,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常理常情总能激荡人心。“浙江宣传”始终坚持“9个字”: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说人话,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不搞长篇大论、不做官样文章、尽量不说“正确的废话”;切热点,就是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在互联网海量信息中聚拢眼球;有态度,就是立场鲜明、亮出观点,第一时间发出理性声音、产生共情共鸣。可以说“浙江宣传”打造了本年度政务传播领域“宣传战线第一公号”的发展速度。

 

十大案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冬奥会报道

推荐语:2022北京冬奥会报道,央视频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4K/8K+AI”战略布局,扎实推进“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以科技力量为冬奥内容传播强势赋能,打造了一批创意十足、新风扑面、耳目一新、过目难忘的创新产品。独家推出新媒体产品“8K VR 沉浸式观赛”让用户身临其境感受多项精彩冬奥赛事直播;“数字雪花”打造全新互动模式,2000万用户参与活动生成属于自己的“数字雪花”形象,飘进冬奥会开幕式;《闪闪发光的少年》、《冬奥青年说》等原创新媒体节目,多元化呈现冬奥精彩;“AI智能剪辑”第一时间为用户提供精彩赛事瞬间。央视频北京冬奥会端内外总播放量超31.82亿,APP累计下载量突破4亿,长时间占据苹果应用商店免费APP排行榜第一,“来央视频看体育赛事”已深入人心。

 

十大案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推荐语:从2004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启动频率专业化改革,将第一套节目改版为新闻综合频率,到2008年、2011年几度新闻改革,“中国之声”从综合频率改为专业新闻频率,节目播出从录播改为全天候直播,开创了“板块+轮盘”直播模式。令人感佩的是,“中国之声”始终坚持深度报道,而且成果丰硕:一方面,“中国之声”严守舆论监督阵地,把民生作为最重要的关注,让“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工作常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积极促进问题解决。近年来,持续围绕环保、地方治理等问题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多次以批评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今年拟再度斩获首次设立的“舆论监督报道”一等奖。另一方面,“中国之声”持续跟踪中国发展,启动了十年大型记录报道《十年,这里》,从2013年12月31日开始,以全媒体形态聚焦十个中国基层观察点,进行长达十年的持续追踪,以折射国家、社会、个人十年间的变化与进步,相关节目在2022年产生比较强烈的社会反响。

 

十大案例: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推荐语:立足城市人口平均年龄32.5岁、充满科创活力的一线城市,深圳广电集团本年度扎根深圳、辐射湾区、面向全国,在移动化传播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积极运用短视频进行视觉抗疫、有力占领移动互联网舆论场引导的话语权,到以融合思维和创新手法打造“湾区特色节目带”、让“湾区风、双区味、前海潮”成为了深圳卫视的鲜明标签,再到深入实践移动优先、大胆尝试“小屏反哺大屏”、积极推动内容和经营“双下沉”,深圳广电集团以新闻传播、精品创作和体系重构为突破口,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积极深化媒体融合,探索形成了广电转型的“深圳模式”。

 

十大案例: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荔直播”

推荐语:“荔直播”是江苏广电总台精心打造的原创融媒体内容产品,由“网络直播+电视直播+短视频”组成,覆盖了集电视端:江苏卫视、江苏公共新闻频道;以及互联网端:荔枝新闻、我苏网、“江苏新闻”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号、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大小屏积极互动,融合矩阵传播。其中,疫情防控期间,荔直播推出的9秒短视频《江苏省委书记进村检查疫情被拦下》引爆全网,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央媒转载,登上微博热搜榜前三,专区阅读量2.5亿,全网总浏览量逾亿次。截至目前,“荔直播”总点击量超240亿,荣获中国新闻奖等多项大奖。

 

十大案例: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

推荐语:银川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全国省会城市GDP排名常年靠后,但这个欠发达地区的媒体早在2016年底就完成报纸、广播、电视的整合,成为全国省会级城市率先实现跨媒体整合并运营的传媒集团。2016年4月,宁夏银川市整合银川日报社、银川市广播电视台,组建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经过半年多筹备,当年12月,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揭牌,构建起覆盖报纸、电视、广播、网站、新媒体5大平台的5n全媒体传播体系。近年来,集团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实现了组织架构的全新调整和流程再造。经营方面,在传媒集团组建后,整合分散的经营资源,成立银川市新闻传媒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媒体+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并致力发展“新闻+政务+商务”和“媒体+产业+企业”的运营模式。今年4月,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更名为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

 

十大案例:“深圳卫健委”公众号

推荐语:作为卫健领域的垂直类公众号,深圳卫健委公众号“深圳卫健委” 是健康传播领域全国政务宣传的“一股清流”,时而温暖,时而调皮,时而正经,每年都有爆款,每篇推文平均阅读量“10万+”,粉丝数已突破1800万。“深圳卫健委”文风活泼调皮,内容通俗易懂、干货满满,擅长讲故事、追热点、抖机灵,配图有趣,封面图和表情包被网友刷圈收藏。最难能可贵的是,“深圳卫健委”长期坚持以人为本,用网友的一条留言来说,“最懂打工人的心和魂”。创作团队“深小卫”有一个核心法宝就是“用户思维”,想市民所想,以市民爱看的方式,输出公众关心的内容,把服务型理念贯彻到底。2022年1月深圳疫情告急,一位孕妇因核酸结果未出无法入院,在深圳卫健委公众号留言紧急求助。“深小卫”一句回复“电话发我”,迅速解决问题,该话题也很快冲上热搜榜第一,成为服务型政府的经典案例之一。深圳速度体现了城市温度,一个个故事背后,“深圳卫健委”公众号已成为真正的主流政务新媒体。

 

十大案例:哔哩哔哩(B站)

推荐语:近年来,作为日趋破圈的青年社区平台,哔哩哔哩(简称“B站”)在重大节日推出的主流原创视频,屡次获得现象级传播效果,在青年网民群体中产生积极的社会反响。2020年五四青年节,3分钟视频《后浪》刷爆全网,国家一级演员何冰走上舞台,以青年宣言《后浪》为词,认可、赞美并寄语青年一代, “为年轻一代干杯”激发共鸣,引发热议;2021年,短片《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全国各地955位初中生以此为题,写下对于未来的思考;2022年,短片《不被大风吹倒》,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给全国青年朋友们写了一封特别来信,鼓励青年在挫折和考验面前始终保持坚韧。近日,《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B站上传后快速刷屏,发布仅一天便登上了B站热门第一,播放量突破500万,实时在看人数保持在3万以上,该片也引发了全网对普通人身上正能量的持续讨论。

 

十大案例:八点健闻

推荐语:八点健闻由医疗报道领域的前资深媒体人创立,目标是为中国医疗健康界提供专业可信的行业资讯,提供“看得懂的健康专业资讯”。自2019年1月8日微信公众号上线以来,八点健闻已覆盖微信、微博、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百度百家等主流平台,全网用户近80万。获得国家卫健委第四届健康中国微视频大赛十佳作品、腾讯新闻“杰出行业观察者”、TOP 计划优质账号、今日头条平台优质账号等荣誉。2020年以来,以新冠疫情、医患冲突(如《杀人者孙文斌是谁》)、重大疾病(如《一个父亲的选择:铤而走险自制药,还是等着孩子死去》)、医疗产业等报道获得大量非医疗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破圈”效果明显,凸显其内容的公共价值。

 

十大案例:“正面连接”公众号

推荐语:2021年9月,专注非虚构和特稿写作、以“面对复杂”为信条的“正面连接”上线,持续产出深度内容。衡水中学、抑郁症、上海方舱、高空作业工人……在原创已经弥足珍贵的年代,他们除了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增量,还在试图拓宽理解增量的边界。创始人曾鸣在不同场合提到,“不是汇入一个已有的响亮的声音,而是听那些不能发声的人表达他们的声音。”从“正面故事”到“正面连接”,不变的是对优质内容的坚守,追求呈现复杂世界中“人们视而不见的重要部分”以及“理解的增量”。

编辑 | 景晶

责编 | 王智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新闻传播理论 人才培养

1633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