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EveryArt 艺术专访:张若愚 ZHANG RUOYU

原创 2022-10-09

EveryArt 专访
艺术家:张若愚 ZHANG RUOYU

原创作者EveryArt、张若愚

编辑整理EveryArt





张若愚



个人简介:Sophie索菲特,学名张若愚,别名9m,是一个跨学科多媒介的艺术家,出生于中国重庆,大学时期赴美国罗德岛艺术学院攻读纯艺油画专业,并被授予荣誉学士学位,现居住于纽约。

艺术自述:张若愚认为由于人文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自然和人工生命的进化,结合来自物质生态批评和后自然的思想,“随机性”—对自然系统的快速灵活反应能力也由此产生。由于图案或模式一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条件,逐渐地,艺术中的“随机性”在复杂系统的进化中也变得更加明显和有效。作为“衍射仪器”工作,张若愚在艺术中的实践使用了多种天然材料:大白菜、葡萄酒、咖啡等,她的油画、版画和行为艺术回应并重新诠释了处于识别边缘的自然物体。张若愚的作品的主体性、可识别性和可再现性在一种很直观的角度上渗透着非语意的(asemic)诗意。所有的物件、背景、图示谱都在非语意艺术和其诗歌的考虑之下;绘画和写作,乐谱和语言,“都会以相同的姿态开始,既不具象征意义,也不具有语义,有的只是节奏。” 张若愚认为如果在画作中将无意义的图示谱视为有形的和文字的节拍,那么这些谱曲的对话在她的声音艺术和行为艺术中则是以感官和更具交互性的方式执行。

近期展览履历:

2022  Scalo Lambrate, Milan, Italy (forthcoming)
2022   “Faces of the Peace”, Contemporary Art Curator, US, Online (forthcoming)
2022   “Island - muteness is our common tongue”, Le Génie de la Bastille, Paris, France
2022   “Art For Real”, Bommer Gallery, London, UK
2022  12th Annual "Open" Art Exhibition, Light Space & Time Art Gallery, US, Online
2022   “Liminality”, Muzilion Gallery & LIC Gallery, CA& NY, US
2021   “Un-Hidden”, Memorial Hall Gallery, RI, US
2021   RISD Painting Senior Show, Woods Gerry Gallery, RI, US



艺术专访 INTERVIEW

Q1:科学发展和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在随机性巨大的实验上不断加入细节以致成型成功,然而艺术的谱写在当代已经进化到很本质性的东西,它不是在寻找到那个终点,它甚至可以是工具本身,于是在这种无限般多的选择和创作渠道下,作为艺术家工作的这个景象和您自称diffraction apparatus有关吗?或者说,什么是您所说的diffraction apparatus?

A1:“衍射仪器”(diffraction apparatus)和我所着力于探讨的“物质生态批评”(material ecocriticism)是息息相关的。对于Haraway提出的 “衍射”(diffraction)这个概念,Karen Barad这样回应:“将自然和文化归并在一起思考,而不是将自然或文化作为理解对方的固定参照物,我们需要’衍射仪器’”。


物质生态批评的目的是充当“衍射仪器”来观察自然与文化的纠葛,这种衍射仪器此时成为了一个批判性的镜头,使我们能够通过文化思考自然,通过自然思考文化,从而加强人类世界对人类自身的“组成”结构。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陆地生态学主要着力于非人类和行星的文学研究。在此之前,陆地生态一直被视为“主体,但没有主体性——象征性地存在,但作为一个具体实体、或是施力于物质和人文发展的角色,则是不存在的”。然后Serenella Lovino指出了Rueckert的思想,“我们教授和研究文学的这个世界,使文学得以产生的这个世界——是人类与无数其他物种生活在的同一个世界。世界所受到的物质性上的影响, 也牵连着其中发生的所有活动,包括我们的智慧和文化产物。”


实际上,与后人类主义一致,通过上演“允许偶然的相遇和意想不到的互动、经验和知识等来源的行为性隐喻”,生态批评和它的文学想象力牵动并质疑着我们的文化世界,将人类重新定位在更广泛的联络网中。就像后人类主义是通过将人类置于与非人类的“(不稳定的)亲属关系”的关系本体论中来绘制人类的图景,生态批评是试图通过超越所谓的与自然世界的距离,为我们的文化实践提供更真实的画面。


张若愚|Napa Apparatus,单屏行为录像16分45秒,2021


张若愚|O1,单屏行为录像,29分54秒,2019


张若愚|O1,布面丙烯,122x183cm,2019



Q2:您的作品中使用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咖啡液、葡萄酒、白菜等,其中白菜的形象则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你的影像、绘画以及利用Monotype制作的Archive系列中,请问你为何选择日常物品作为创作的主体,这些物品的哪些特性在吸引着你持续地以之创作?“白菜”在你的作品中意味着什么,其是否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你对于物体边缘化和可识别性的主体化的探讨?


A2:对于现阶段我所涉及到的有机材料,这大概也是我创作中最为私人且主观的部分。因为目前为止大概四年我每天都乐于品酒,吃白菜,喝咖啡;无论何处,再忙碌也从不间断。我甚至记录每天煮白菜的视频已有一千多条,自我的生活也被纳入长阶段性的行为演绎和行为性隐喻。


抛开题外话,大白菜古今有很多象征意义和谐音,特别是在南亚。同时,今天的大白菜也是大自然和后人类消费社会共同制造的产物。大白菜的消费既可以是商品的价值,也可以是其文化象征价值。白菜是这个交叉路口存在的众多产品中的一个例子,咖啡液、葡萄酒等也是同理。此外,这些媒介及其在社会和艺术实践中的传导也会影响观者的信息收取。


我每种媒介的作品几乎都有白菜的参与;作为一种将我的作品语境化的方式,在物质生态批评的概念下,我不仅仅着眼于白菜等有自己是有机原材料的特质,而在于它们在转向后人类主义后的后自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的身体行为美学和形象政治也戏剧化地遵循着新兴传播和人文革命——基于这其中论人、非人、自然还有技术的变化。特别是大白菜,它被用作一种衍射仪器或装置,以帮助阐明出现差异时对概念和对象进行的编码和解码。



张若愚|NapawalkonRed,单屏视频装置,5分36秒,2019


张若愚|Napa Eye Exercise,单屏行为录像和双屏视频装置,5分10秒,2019


张若愚|Archive #12,单刷版画,35.5x40.5cm,2020


张若愚|Archive #13,单刷版画,35.5x40.5cm,2020



Q3:在您的艺术创作中,您不断的瓦解事物的定义,不管是食物,还是行为,然后在重新构建定义的过程当中受到随机性的影响,虽然不具象征意义,但是我们的认知还是给其赋予不可避免的“确定性”,继续升级,这种现象会可能造成“隐喻”的形成和行为,请问您如何对抗它,或者您怎么看待?


A3:我解释和表述我的研究对象,将它们解读为存在,将它们拆散为单元,继续重组升级等等:作品中的传达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文本性的互惠,你我他和作品中非人类的代理通过此种互惠构成了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在体验、了解和讲述一个故事时没有中立性,我们是我们寻求理解的自然中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展示这种理解的方式就属于成为这个现实的过程。因此,每一种解释都是文本和认知之间的一种中介行为。


张若愚|Untitled Map,布面综合材料,40.5x53cm,2020


张若愚|行星共同體 #2,布面综合材料,137x106.5cm,2021



Q4在您的作品中不断的念着圆周率,其作为无理数有着无限的可能,其极致的随机性让数字里面可以出现像是996,666这种符号,甚至你我的生日,微信密码等,这种随机性看似是非常浪漫的,然而这暗示着其是有形的,而且这种数字的符号化也是我们人所赋予的,这种时候,“随机性”是否还是有效的?


A4:澄清一下,我所提到的“随机性”都是基于asemic arts的范畴。所有我作品中的这些数字、笔触及其坐落的材质背景、声音、句子或是乐谱,都创作于asemic考虑范围内的艺术与诗学。正如“asemic arts是一种不试图传达任何信息的书写,除了它本身作为书写的性质……它是’传统书写的影子、印象和抽象呈现’”。(正如我的自述中说到:“绘画与写作,乐谱和语言,都会以相同的姿态开始,既不具象征意义,也不具有语义,而只是节奏。如果在我的画作中将asemic的乐谱视为有形的和字面的节奏,那么在我的行为艺术或是声音艺术中,这些乐谱则是以感官和更具交互性的方式执行。”)



张若愚|petnat eros,布面综合材料,58.5x51cm,2020


张若愚|mud enzo,布面综合材料,38x51cm,2020



Q5康定斯基在其著作《论艺术的精神》中提出其对于色彩的去具体化,他认为每一种颜色都具有乐感与节奏,如白色具有寂静的和谐性,就如同乐曲中的停顿一般。在你的画作中,也能感觉到笔触的非语意以及通感体验的存在,那么你对于康定斯基的理论有什么见解吗?你又是如何构筑作品的节奏并渗透出无意义的诗意的呢?


A5:将世界的本体性从以人为中心的直接叙述话语和片面物质妄想中解放出来;颜色、声音、味觉、触感,通过asemic的手法,符号学和具象诗(concrete poetry) ,解释者(我)的存在则是有助于解释文本的代理。无论物质本身至始至终是否被赋予了能动性,这种“编曲”和“阐释”的实践是其参与到世界的差异化生成,它们本身负责创造更高层次的现实;换句话来说,它们被反馈后会产生新的理解层或层次。



张若愚|paski,布面综合材料,122x183cm,2019

张若愚|Abandoned Meander,布面综合材料,198x145cm,2021

张若愚|Underwater Ground Disco #2,布面综合材料,167.5x122cm2021



Q6在你的作品《π》中的最后一页你写到“because randomness is a bubble of noise”.请问如何理解你的创作中的“randomness(随机性)”?同时,面对如今科技的发展以及人工生命的进化,你认为随机性对于人类过往经验中的图像以及固定程式有着怎样的影响?


A6:“randomness is a bubble of noise”,这种噪音以耳语的形式存在于体内,使生物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交流变得复杂。尽管这些生物的模式和发展曲线各不相同,但此时此刻,“随机性”是一个asemic move,它不是缺乏固定的模式与系统的混沌,而是作为激发自然与文化之间批判性和创造性关系的基础。此外,文学与asemic诗学是相互渗透和促进的。所有这些文化、文学和艺术作品都不是在虚无中诞生的,而是在自然进化,后人类世界的催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随机性”变成了一种噪音的泡沫,一种asemic式的流体。我的创作通过思考,参照asemic arts的随机性系统,从而建立在一个以荒谬又深思熟虑的的等级制度中。每个单元都是自我乃至随机的,但只要将它们排列成幅,就能够保持统一的声音。我的作品发生在那个过渡状态,回应甚至重新阐释处于识别边缘的自然物体,或是渗透着诗学,在主体性、可识别性和可再现性的门槛上重新呈现。此时的“随机性”协调出的共存的状态则是——笔触,声调和交错作为乐谱、材料作为化石、流动作为空白、底画作为表面。


张若愚|π,诗集,89页,2021


张若愚|Sepπ,16轨道声音和单屏行为录像,11分44秒,2021




合作平台

小红书的使命是分享和发现世界的精彩(lnspireLives),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生活方式平台和消费决策入囗,具有制造流行和热点的能力。在小红书,用户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标记生活的点滴。社区每天产生80亿次的笔记曝光,内容覆盖潮流、时尚、美食、旅行、影视、健身、学习等各个生活方式领域。


“在艺”是中国领先的艺术互联网科技和艺术综合服务公司。旗下【在艺App】是中国最大的移动端艺术内容分享社区和艺术直播平台,为用户提供集社交分享、展讯查询、直播、课程等多元服务于一身的一站式艺术内容平台。【在艺App】提供每日全球八十余个城市最新艺术展览和同城艺术活动,并鼓励用户以图文笔记或视频笔记的形式,点评、记录、分享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艺术生活。目前拥有超过1000+万用户,是中国最大的移动端艺术社交平台。


艺动(杭州)拍卖有限公司(移动的艺术Art Move Auction)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主营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综合性拍卖公司,地址位于杭州珀莱雅大厦。公司与珀莱雅·青藤艺术中心合作进行创作、展览、短视频、装饰、收藏和研究等服务。



—END—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归属原创作者

如有问题可在文末留言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EveryArt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艺术专 张若愚

1130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