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新时代 新使命 新征程——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弘扬航海文化回顾
-
2022-1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就文博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博物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博物馆事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中海博”)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内首家国家级航海类专题博物馆,旨在弘扬航海文化、传播华夏文明,围绕陈列展览、文物典藏、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核心业务不断抓提升、塑品牌,全力服务国家战略、上海发展、航海航运等文化文博和交通事业发展的新使命、新思路、新要求。
近年来,中海博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文化文博事业发展,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更高的站位、更远的眼光、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发挥博物馆在新时代应有的功能和作用。2020年,相继获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文明单位荣誉。
陈列展示 新时代的海阔天高
为全面展示中华航海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中海博通过多种举措打造高品质展览,深入发掘中华航海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讲好中国航海故事、传播中国航海声音。
红色记忆·蓝色航海: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
中海博紧扣航海主题、服务国家战略、抓住时事节点,不断调整优化基本陈列,打造特色鲜明的精品临时展览,并通过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等形式广泛推动展览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海博举办的“红色记忆·蓝色航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荣获中宣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荣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连续4年获评“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9月6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结果,从全国266个展览项目中遴选100个予以集中推介。中海博推荐的“大汉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位列前20位成为重点推介项目。
紧扣国家战略。中海博坚持在“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文化强国、交通强国”等战略、上海市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临港新片区高速发展等战略部署中定位陈列展览工作,力求融入大局,与时代同频共振。
“大汉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2018年中海博联合22家博物馆举办“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2020年联合沿海10省市25家博物馆举办“大海就在那:中国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19年联合长三角一市三省25家博物馆,举办“长三角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连续三次举办“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果展”。2023年,中海博还将围绕“长江经济带”,举办“长江与海洋文明的互动与交融”大型展览。
长三角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
创新展品理念。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突飞猛进的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大量新建的博物馆由于客观原因普遍存在藏品匮乏现象。中海博自2005年筹建以来,高度重视文物征集和保管工作,目前已有藏品2万余件/套。2021年,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引导文物系统富余资源在运营管理、充实藏品、保护修复、开放服务等方面支持行业博物馆。中海博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展品理念,不局限于本馆馆藏,通过借展的方式,将其他文博机构的藏品为本馆所用,用实际行动生动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理念。
2019年,中海博举办“器成走天下:‘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大展”,即由中海博提出展览创意、策划展览内容、设计相关产品,藏品几乎全部从福州市博物馆借展。两馆发挥各自策展和藏品优势,共同保障了展览的成功举办。
沉船出水文物是航海主题博物馆的重要展示对象,而此类文物往往数量众多且器物相似度极高,许多器物长期储存在库房无法对外展出。中海博积极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联系,希望通过互借展品的方式,将“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的部分藏品借出至上海展出,该倡议得到了两馆大力支持,达成了长期互借展品的合作协议。目前,展品已在中海博的基本陈列中展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行业博物馆缺乏考古出土、出水文物的瓶颈。
器成走天下:“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大展
打造系列展览。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展览数量呈井喷式增长,2021年,我国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约3.6万余场,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如何在众多的展览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打造符合馆情的展览,还应高度重视“系列展览”的打造,加深博物馆自身辨识度,以展览特色屹立于博物馆之林。
作为国家级的航海博物馆,近年来中海博也力求在“系列展览”方面有所突破,目前已初步形成“航海科技、海丝文化、中外沉船、区域航海、航运文化”五大临时展览系列。其中“航海科技”侧重我国从古至今的航海技术,尤其是当代航海科技装备,如2018年举办“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2022年举办“蓝色‘船’说:当代中国航海装备系列展·壹”;“海丝文化”注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2018年举办的“CHINA与世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中外沉船”侧重古今中外的沉船事件及其出水物等,已举办“碗礁一号”和“泰兴”号两艘沉船的专题展览;“区域航海”侧重展示某个区域内的航海历史文化,已举办福建、上海、海南、广东四地的区域航海主题展览;“航运文化”侧重我国在航运产业发展中衍生的物质精神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我国航运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如连续多年举办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果展”等。
向海而兴·扬帆远航: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果展
增进国际合作。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碰撞不可避免,博物馆在加强民心相通、消除价值矛盾、促进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与其他国家博物馆开展交流活动,可以发挥博物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润滑剂”和“催化剂”。“航海”本身就是世界跨文化交流的通道和纽带,中海博坚定推进“展览走出去”,打造以“中国航海文明、文化交流互鉴”等为主题的精品展览,推进展览的海外巡展,力求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重大作用。
截至当前,中海博已与荷兰、英国、法国、比利时、韩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开展展览交流合作。2019年1月,“郑和:伟大的航海家”展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大厅举行,展出的60余张图片反映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和路线,包括船队规模、访问的国家、赠予的礼物、访问国的纪念碑和相关古迹、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文艺复兴的联系等内容,为欧洲议会带去了15世纪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的故事。2022年,正值中韩建交30周年,为增进两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努力打造“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文物外展品牌,中海博与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联合主办“中韩海洋文明交流展”,9月6日在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开幕,荟萃中韩两国展品近200件(套),从科技、信俗、思想、贸易、人物等多角度,向韩国民众展示中韩两国数千年来通过航海进行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传递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永恒价值和独特魅力,为推进中韩文化交流互鉴做出贡献。
社会教育 新时代的乘风破浪
中海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航海文物的历史内涵和科技价值,更好地阐释中国航海精神、中国航海价值、中国航海力量,打造航海特色公众教育体系,成为交通运输部、上海市等各级各类基地,如“科普中国共建基地”“2021—2025年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多次获“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奖项。
与上海市教委开展“馆校合作”项目,同全市100多所中小学校构建起资源共享、文化沟通、传承历史的桥梁,通过课程开发、学生实践、主题活动、教师培训、文化服务、科普创新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培养了244名“博老师”,开发了100余门精品航海主题课程,促进了中小学科技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培养了一批批热爱科学、善于研究、乐于奉献的青少年学生人才。
2017年,中海博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多年来,制定了“大国海军梦、航海探险记、小船大奥秘、丝路再出发、小小航海家”5条研学主题线路,设计出九大环节组成的活动体系,先后开发12门研学主题课程,接待学生达6.7万余人,惠及全国30个省份和4个国家的上百所中小学校。
中海博还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社会教育理论、制度、形式、内容等各方面创新。推出“航海时光、航海空间、航海艺术、航海科技、航海职业”5大系列活动,创新打造内容立体、形式多元、效果丰富的“航海大舞台”项目;2022年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为主题举办“第六届航海生活节”,邀请全国各地40余家单位和机构线上线下共同参与,营造“吃、喝、玩、乐、赏、学、购”一体化航海文化氛围;创新推出“星火·远航”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将航海文化推送到江西、贵州、重庆等地;每年在全市建设1至2所“博物馆学校”,深度合作航海文化项目,将中海博海洋厅微缩版搬入学校成为“航海角”;特别在2022年疫情期间,及时推出含课程、音频剧、H5游戏、知识竞赛等在内的多元线上教育资源包,其中整合各行各业专家学者资源,推出“航海云课堂”系列讲座共65场,累计观看人数突破百万。
2022年博老师研习会
学术研究 新时代的舟楫致远
中海博以航海文史为观照,通过专题会议讲座、前沿课题研究、特色图书出版等业务求索积累,积极搭建创新型航海文史研究阵地及国内外航海文博交流平台,建功新时代。
中海博服务国家、社会,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沪上知名高校,举办了十届“海上丝绸之路”相关主题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在服务国家战略、深化研究主题、丰富研究面向的同时,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邀请航海文史、文博考古等知名专家共建“中海博大讲坛”,累计举办专题讲座近百场,通过名家宣讲方式传播华夏文明、弘扬航海精神,惠及社会公众。
中海博立足馆藏资源与航海历史遗产,聚焦前沿选题,走出一条广览深耕、精专内在的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之路。组建高级讲师团赴社区、高校开展航海主题讲座,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上海港航史迹寻踪、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就等主题入手,在担当作为的同时,积极拓展公众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中海博以出版特色读物为抓手,出版28辑馆刊《国家航海》、10本学术会议论文集,打造专业航海文史研究交流阵地;出版旨在科普航海文史知识的《海帆远影:中国古代航海知识读本》《沧澜航程:中国近代航海史话》姊妹篇、突显馆藏与江南文化的《航运江南:馆藏近代江南地区航运遗珍释读》、立足古船史料与船模制作的《中国古船录》及《匠心问舟:第一届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评大赛集萃》等系列特色航海文史读物,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航海实践,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航海故事。
学术研究
藏品征集 新时代的海纳百川
中海博努力传承好中华优秀航海文化基因,留存国家和民族集体的航海记忆,通过对博物馆发展趋势及馆藏定位等情况分析,注重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中航海物证的征藏,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航海藏品征集,明确聚焦高等级藏品,重点对外销艺术品、西方航海仪器、海上丝绸之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相关专题藏品进行查漏补缺。
“泰兴”号沉船是海洋考古中发现的一艘中国巨型三桅帆船,被打捞出水的瓷器超过35万件。由中国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先生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购回12万件,并于2020年捐赠中海博100件,创造了开馆以来首批“大批量、高等级”文物的捐赠纪录,为进一步研究19世纪中国对外海洋贸易情况、外销产品结构、闽南瓷窑业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2021年,中海博完成百年“牛庄灯船”的抢救性保护修复复原。“牛庄灯船”是清朝成立海关税务司后在全国沿海最早更新使用的钢质铆钉航标灯船之一,代表着19世纪中晚期造船技术及航海发展的先进水平。在其跨越百年的风雨历程中,经历了我国近代航标事业的从无至有,也见证了新中国航海事业蓬勃发展。征集入馆后,中海博先后克服灯船体量大、征集难度高、修缮复原资料少等众多难点、痛点,确保了这一见证中国海运、航标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证“重焕新生”。
2022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指导支持下,“长城191号”退役潜艇正式落户黄浦滨江。该潜艇是我国第一代自主设计、研制的035G型常规潜艇,也是长期守卫蓝色国土的“水下蛟龙”,为充分发挥该艇的国防教育作用,提升黄浦江沿岸文化功能,退役后由海军某部调拨中海博进行展示利用。中海博集十年之功、三任馆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实现了退役舰艇实物征集方面“零的突破”。
“长城191号”潜艇落户黄浦滨江
藏品修复 新时代的薪火相传
中海博聚焦新时代文物藏品保护修复,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完善工作机制,注重内涵建设,加强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技能。2021年8月31日,经上海市文物局审批,获得古籍善本、档案文书、书法、绘画、铜器、瓷器、陶器等七项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成为上海市第五家获得相关资质的单位,也是唯一一家获此资质的行业博物馆。
中海博邀请业内纸质修复、陶瓷修复名家和上海地区非遗传承人到馆现场指导;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出水金属文物保护培训班、陶瓷文物保护培训班等。聚焦“纸质、金属、陶瓷”等多个方向,规范工作流程,提升修复水平。几年来,累计完成254件/套自有藏品抢救性保护修复,其中珍贵等级文物65件/套。自主完成馆藏清代象牙船、民国航海银质餐具、近代纸质航道图等数十件藏品修复。其中,与湖南省博物馆合作完成馆藏三级《大清一统舆地全图》、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开展馆藏二级《仿明代仇英水军图》、与浙江省博物馆合作完成汉刀、与河南博物院合作完成清代铜手炮和清代大铁炮等藏品的修复工作。积极为陈云纪念馆、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服务,完成数百件藏品保护修复。
中海博还积极探索文物修复品牌创建,推出“我在中海博修文物”系列品牌活动。其中“寻找下一个传承人”活动自2020年推出后,已连续三年开展,拍摄文物修复、船模研制的专题视频,不仅在上海电视台等媒体滚动播放,网上点击量也达到了百万次,此外还招募热爱航海的观众,前往船模研制中心参观体验船模和鲁班锁制作、书画修复、榫卯连接等工艺,该活动使广大观众感受到了中国航海文明的浩瀚与神奇。船模研制中心已成为国内舟船研究和船模制作的特色机构,2017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式木帆船展评大赛,全国十多个省份100余艘船模参与,获得广泛好评。
“寻找下一个传承人”活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站立在新时代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沃土,博物馆的舞台无比广阔、底蕴无比深厚、定力无比强大。中海博将发挥兼跨建设交通和文博两大行业的专业优势,将博物馆事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突出航海特色、强化内涵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刊于10月11日《中国文物报》7版
编辑:翟如月 廖敏杰
审核:卢 阳
复审:崔 波
转载投稿联系wwbbowuguan@163.com
010-84078838转8081 8030 8031
本号刊载的作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