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李晏:用光影记录小剧场的40年

2022-10-11

本文转自:国家大剧院杂志


中国小剧场戏剧已经走过40年的历程,

坎坷与辉煌相伴,寂寞与成功同生。

这期间,有数不清的见证者, 

有数不清的记忆者, 

戏剧摄影家李晏用影像

真真切切、全面且详实地记录下了

小剧场的舞台变迁。

让我们跟随着他的镜头,

与中国小剧场的发展历程再次相逢……


北京讲座:


那不是从前——见证中国小剧场戏剧四十年


时间:

2022年10月29日 14:30


地点:

中国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


苏州展览:


展览地点:

苏艺演艺文化集聚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观枫街1号)


展览主题:

一层中庭|当戏已成往事

三层中庭|精彩必将继续


展览时间 :

11月-12月(具体时间请关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

01

后现代诗剧《彼岸·关于彼岸的汉语语法讨论》

演出地点: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室

拍摄时间:1993年6月21日

1993年艺考之后,北京电影学院“演员交流培训中心”为落榜考生开办了一个短期演员方法实验训练班,他们邀请导演牟森去主持教学。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们丢掉明星梦,端正学习态度,不要把表演当作一种炫耀,而应该是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段。训练班从表演方法和训练入手,牟森请来了欧建平、冯远征、孔雁、孔新恒等老师给学员们上课。欧建平教现代舞,冯远征教的是格洛托夫斯基戏剧表演方法,孔雁、孔新恒教的是京剧,而他自己则带领学员们练瑜伽。与其说是训练方法的实验,实际更强调的是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牟森认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开始有30名学员,后来人们因种种原因退出,坚持到最后只有14名,全部参加了《彼岸》演出。

02

小剧场戏剧《疯狂过年车》

演出地点:中央实验话剧院小剧场

拍摄时间:1993年11月22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中国戏剧全面跌入低谷,各地专业话剧院团纷纷停止创作;大量热爱舞台的演职员被迫转行,去拍电影、电视剧或“走穴”,一些有思想的创作者和理论家开始努力寻找突破口,试图走出困境。

一批体制内热爱戏剧、不愿被体制束缚、想搞出点名堂的人,纷纷成立戏剧工作室。仅北京就有北京火狐狸剧社、星期六戏剧工作室、亚麻布剧社等。这些团体在探索新的戏剧呈现形式的同时,也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开始试水让戏剧走向市场,因而在题材上多选择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主义作品。

《疯狂过年车》是由剧作家苏雷、费明、过士行共同成立的“星期六戏剧工作室”出品,请中央实验话剧院导演吴晓江执导。故事发生在大年三十的一节火车车厢里,集中表现了当代几种典型人物,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生活和心态的各个侧面。

03

小剧场戏剧《我爱×××》

演出地点: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排练场

拍摄时间:1994年12月26日

《我爱×××》也是一部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情节的戏剧,由1000多个“我爱”打头儿的句子构成,导演孟京辉试图通过这部剧完成一次语言的实验——把“爱”这个汉字玩到极致,他似乎成功了,真有观众在最后聒噪的“我爱你们愤然离去”的台词中拂袖而去,甚至还有人不解恨,把节目单撕得粉碎。中间有一段戏,每位演员表演一个日常生活场景——起床、刷牙、赶路、打篮球、往鱼缸里磕生鸡蛋……这些动作被重复了13遍。

我还在这部剧里第一次看到了多媒体的运用,放映的是黑白纪录片,都是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拍摄的《新闻简报》,但影像和时序全部是倒着的,仿佛时光在倒流;配以瓦格纳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不同凡响。

04

小剧场戏剧《棋人》

演出地点:北京人艺小剧场

拍摄时间:1996年2月25日

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戏剧家于是之、林兆华就向上级领导提交过建造小剧场的报告,但直到1995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才建成投入使用,而且还是以制景车间的名义修建的。

我在北京人艺小剧场看的第一部剧是《棋人》,这是剧作家过士行的“闲人三部曲”之一,由当时中央戏剧学院“校草”贾宏声主演。其中有一场戏,饰演父亲的演员赵亮把汽油倒在(铁质的)棋盘上点燃,突然跑上两个保安,大声斥责:“你们怎么能在剧场里点火呢?”然后用灭火器把火灭掉。观众以为是真把保安招来了,其实是大导林兆华故意安排的,是剧里的情节,当然也是为了绝对安全。

05

小剧场戏剧《死无葬身之地》

演出地点:中央实验话剧院小剧场

拍摄时间:1997年12月26日

查明哲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数年。1991年至1995年,赴俄罗斯莫斯科攻读博士研究生,学成归国后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现并入中国国家话剧院)任导演。《死无葬身之地》是他计划排的“残酷战争三部曲”的第一部,之后他又排演了《纪念碑》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大剧场版。

演出是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实验剧场,这个剧场非常小,只能容纳200多名观众。查导把演出区域调转180度,充分利用了小剧场南侧观众席和音响控台二层走廊,营造出一个立体的法西斯监狱空间。在那么逼仄的空间里,每一声呼喊都直逼观众内心,每一下鞭打都像抽在观众身上。

06

小剧场戏剧《恋爱的犀牛》

演出地点:北兵马司剧场

拍摄时间:1999年6月6日

作为编剧,《恋爱的犀牛》是廖一梅首次与丈夫孟京辉合作。为了这部戏能够顺利排演,他们甚至抵押了刚刚住上的新房,所幸没有赔本。这是孟京辉转型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完全靠票房盈利的第一部小剧场戏剧,首演就赚了50万元。过了十几年,在小剧场戏剧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这也是一个难以超越的成绩,何况当时的平均票价才60元。《恋爱的犀牛》首演创下了连演40场、上座率120%的奇迹。在1999年北京最热的两个月里,北兵马司胡同里天天晚上人头攒动,青年艺术剧院剧场的过道里每天不得不加许多椅子。

至今,《恋爱的犀牛》已换过好几拨演员,到目前已演出2800余场,常演不衰,成为北京蜂巢剧场的保留剧目,还经常去外地巡演。

07

小剧场戏剧《非常麻将》

演出地点:北京人艺小剧场

拍摄时间:2000年4月3日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建成之初,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傅维伯主动请缨担任经理,领导批了1000元钱给他。当时剧院给小剧场规定的年营业额是100000元,而当时小剧场的票价才二三十元,傅维伯的压力非常大。他坚信话剧的优良品质就是生命、就是金钱,于是开始参与制作一些小剧场话剧。很快,北京人艺几位青年导演既有探索性又有商业卖点的剧,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如任鸣的《在茫茫的大海上》《等待戈多》、李六乙的《雨过天晴》《非常麻将》《原野》等,尤其是2000年初的《非常麻将》,不仅剧情富有悬念和深层思考,冯远征、何冰、吴刚的精湛演技也赢得了观众的一致首肯。这部剧采取票房分成的运作模式,演员不拿演出费,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麻将》的成功,使实验戏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为体制内小剧场话剧的运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到2000年,北京人艺小剧场不仅完成了剧院规定的营业额,而且超额了一倍。

08

小剧场戏剧《切·格瓦拉》

演出地点:北京人艺小剧场

拍摄时间:2000年4月11日

2000年4月上演的《切·格瓦拉》,在思想和形式上都有着大胆的尝试与突破,概括总结了中国社会近20年来的思想冲突,一上演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力捧的和诋毁的都很旗帜鲜明,互相攻击。其间还举行过多次研讨会,知识界和主流媒体被卷入旷日持久的论战,使一次普通的戏剧演出上升为一次社会事件。

《切·格瓦拉》主创团队虽然各有分工,比如黄纪苏负责编剧,张广天负责作曲和导演,罗江涛设计舞台布景,沈林是出品单位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研究所的代表,袁鸿担任制作人。但对外宣传一概称集体创作,以突出该剧人民性、集体性主体意象。所有台词非常诗化:“如果失去理想,世界将会怎样?”“是谁点燃了天边的朝霞,千年的黑夜今天要融化。”并配以激昂的音乐。演员不是饰演具体的人物形象,所有男性演员演的是正面角色,女性则相反。

《切·格瓦拉》后来还去外地巡演过,从小剧场演到大剧场。2005年,张广天、黄纪苏和杨婷,分别又排演了大学生版和女版,但没再引起五年前的轰动。

09

小剧场戏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演出地点:北京人艺小剧场

拍摄时间:2001年3月29日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题材和呈现方式都特别不符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但为了丰富人艺的戏路,他们号准时代脉搏,选择了这个热门话题。该剧改编自台湾著名网络作家痞子蔡(蔡智恒)写于1998年的连载小说,反映的是论坛、网络交友、网络文学等年轻人所热衷的事情和话题,“轻舞飞扬”几乎成了网络的代名词。果然,剧一上演,青年观众便趋之若鹜,北京人艺小剧场每天座无虚席。第二年6月,应观众强烈要求又安排第二轮演出。

2001年首演时的主演徐昂和陈好,当时还没从中戏导演系、表演系毕业。后来二人双双进入北京人艺。如今,徐昂已是剧院颇有建树的青年导演。

10

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

演出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礼堂

拍摄时间:2001年11月15日

2001年底开始的“金芒果杯小剧场剧演出季”,首次推出了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这次小剧场戏曲回归,使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戏曲产生了兴趣,也成为北京京剧院保留剧目。

作为“小剧场京剧”开创者,《马前泼水》确实在剧本结构、舞台呈现上有诸多创新。它对人们熟稔的昆曲《烂柯山》“朱买臣休妻”的故事进行了重新演绎:全剧一开场便是“泼水”,然后两个人不断追溯前缘。剧尾,编剧让崔氏进行了自我反省,她后悔自己没有随着朱买臣安贫乐道,明白今天的苦酒都是自己酿的,于是放手而去。这便使崔氏这个人物更立体、更丰满,并具有现代女性的感觉。

 11

小剧场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大陆版)

演出地点:北京北剧场

拍摄时间:2002年3月25日

1983年,赖声川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戏剧艺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台湾,任教于艺术学院。他与李国修、李立群、金士杰、冯翊纲、屈中恒等同仁合作,先后推出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我们说相声》《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台湾怪谭》《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等奇特的、观众喜闻乐见的相声剧。新世纪之初,又创作了《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Women说相声》,他们创立的台湾表演工作坊的相声剧系列持续了整整20年。

1998年,赖声川首次将《红色的天空》引入大陆,《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于2002在北京上演,精彩演出引起了热烈反响。随后,赖声川逐渐在大陆树立起自己的戏剧品牌。2013年5月10日,他与陈向宏、黄磊、孟京辉共同发起了日后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乌镇戏剧节,成为了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性事件。2015年,赖声川的专属剧场——上剧场在上海开幕,很多戏的首演也放在了上剧场。

12

小剧场戏剧《哥本哈根》

演出地点:北京人艺小剧场

拍摄时间:2003年8月20日

《哥本哈根》是英国剧作家迈克·弗雷恩1998年创作的,由英国皇家国立剧院首演后在各国竞相上演,还曾获得2000年普利策、托尼两项戏剧大奖。2003年,国家话剧院原本计划4月下旬在修葺一新的小剧场首演,却因为“非典”,只彩排一场便停演了。再次上演,改在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

这是“科学剧”首次登上中国舞台,虽然之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过《居里夫妇》,但那部剧更侧重生活中的居里夫妇。《哥本哈根》以德国纳粹时代的科学家海森堡与他的老师、丹麦科学家波尔及其夫人玛格瑞特亡灵的回忆与对话,引出了现代科学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会见之谜”。王晓鹰导演曾说过,在《哥本哈根》上演的近20年里,演出期间,只要他没有别的事情,都会到现场,为观众做导赏,因为这个剧的细节和机巧太多,剧情又很紧凑,观众第一次看,往往看不懂。他还说,这个剧是值得多看几遍的,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观众看过20多遍,仍然有新的发现。

13

小剧场肢体戏剧《6∶3-I》

演出地点:北京人艺小剧场

拍摄时间:2003年10月28日

导演赵淼的三拓旗剧团成立于1996年12月,一开始几乎没排什么剧,后来虽排了一部《伊库斯》,但似乎一直没找到明确的方向和方法。直到2002年,赵淼看了英国O剧团来华演出的肢体戏剧《三个黑故事》,茅塞顿开,第二年带领团队创作出《6:3-I》,之后一发不可收,20多年来共创作了《6:3》系列、《东游记》《达人未爱狂想曲》《壹光年》《水生》《罗刹国》《行者无疆》等20多部肢体剧。虽然这两年也创作了《回廊亭杀人事件》《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大型话剧,但仍然有《人生座右》这样的肢体剧问世。

三拓旗的肢体剧关注爱、家庭、亲情、生与死这些人生话题,以简练、精准、形象的肢体语言加以呈现。在保证艺术水准的同时,也能赢得不错的票房业绩。

14

小剧场戏剧《驴得水》

演出地点:北京木马剧场

拍摄时间:2012年6月20日

曾经有几年,低俗、只为搞笑的话剧充斥舞台,他们不是靠作品质量,而是靠炒作占据戏剧市场份额,令许多戏剧工作者既气愤又无奈。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现场也催生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喜剧作品与之抗衡。其中话剧公司“至乐汇”创排的《单身男女》《三人行不行》《六里庄艳俗生活》《破阵子》《驴得水》等尤为突出,而其中《驴得水》更是受到观众一致好评,屡演不衰,还拍成了电影。

在这一系列喜剧里,几乎都有演员任素汐的身影,她一度被誉为“小剧场戏剧皇后”。可惜这几年“至乐汇”的精力都放在电影上,演员也都纷纷转向大银幕,而少有戏剧作品问世。

15

小剧场戏剧《最后晚餐》

演出地点:北京木马剧场

拍摄时间:2013年6月14日

香港话剧团的作品《最后晚餐》的编剧、导演、舞美设计都是非常年轻的戏剧工作者,但他们却创作出了一部非常市井、非常沉重的剧来。表演丝丝入扣,舞美尤其完美,年轻的舞美设计师收集了许多旧货、旧家具,营造出了一个特别逼真的香港底层市民的家。

《最后晚餐》是我在北京木马剧场看的最后一部剧,那天没有空调,字幕机也出了问题,但这丝毫没影响我对这部剧的喜爱。后来了解到,因为剧场经营者拖欠房租,房东断供动力电。因为房租昂贵,又很难申请到扶持资金,2014年年底,继2005年北兵马司剧场倒闭之后,经营不到四年的民营小剧场木马剧场也关张了。

16

小剧场戏剧《美好的一天》

演出地点: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

拍摄时间:2013年9月13日

如果我问:有这么一部剧,假如场内有300名观众,这300人看到的却不是同一部剧,你能理解和想象吗?

李建军《美好的一天》就是这样一部剧。他是怎么实现的呢?观众进场,都会得到一台调频收音机,每位演员脚下有一组数字,演员在耳麦中述说着自己想传达的内容,观众想听哪位演员的台词,就输入相应数字。因为每位观众的兴趣点不同,所以虽然同在一个剧场里,人们观看的内容却不尽相同。而换一拨甚至只换一位演员,就又是一部新剧。

李建军是学舞美专业的,对舞美、表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表达,而且他把舞美和表演都简化到极致。这部以及后来的几部剧,他都选用非职业演员合作。演员只是他创作戏剧作品的材料和工具,就像绘画时的画笔和油彩一样。

17

小剧场戏剧《枕头人》

演出地点:北京鼓楼西剧场

拍摄时间:2014年5月2日

2014年4月,北京鼓楼西剧场开始营运。作为又一个民营小剧场,鼓楼西面临的同样是举步维艰的窘况,尤其最近这三年疫情带来的打击。但他们一直秉持让每一部上演的作品都具有高品质的原则,在业内和观众中留下了良好口碑。八年来,他们独立制作了多部小剧场、大剧场作品,还定期举办朗读会等文化活动。

《枕头人》是鼓楼西的开张剧目,其作者是英国鬼才剧作家马丁·麦克多纳。2003年,《枕头人》在英国伦敦上演,引起巨大轰动。除了这部剧,鼓楼西还陆续排演了马丁的《丽南山的美人》和《断手斯城》。《枕头人》和《丽南山的美人》成为鼓楼西的保留剧目,会定期上演。

18

小剧场戏剧《隔离》

演出地点:西昌市动力剧场

拍摄时间:2020年11月9日

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无论演员、观众还是剧中的角色。疫情期间,剧作家李健鸣有感而发,创作了剧本《隔离》。在2020年的大凉山戏剧节上,上演了两个版本的《隔离》,其中一版是导演易立明执导的。

易立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之前有过许多特别经典的舞台设计,比如林兆华导演的《浮士德》《鸟人》《赵氏孤儿》《白鹿原》、牟森导演的《与艾滋有关》《红鲱鱼》、李六乙导演的《北京人》等。后来他自己做了导演,也有不少作品。他主导的剧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今年也在东单开张,为北京的戏剧场市场又添一把火。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图文:李晏
责编:吕佳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李晏 光影

1220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