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特邀观察员 程方力|身体,AI和艺术
-
2022-10-09
( 论坛回顾 ( )):
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和艾厂人工智能中心(Aiiiii Art Center)共同承办的第二届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于2022年5月28、29日成功举办。来自计算机科学、技术哲学、物理学、艺术及文学创意领域的18位演讲嘉宾,围绕会议主题“(量子(量子(量子()))):人工想象力”,结合其专业背景进行了共计四场的演讲及对谈。
本次论坛邀请了数位策展人、艺术家及学者作为特邀观察员,以新生代艺术、文化实践者的视角对论坛议题及部分嘉宾的演讲内容进行解读和延伸。特邀观察员的人类想象力佐以人工想象力之议题,为人工智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观察员介绍 ( )):
程方力 Fangli Cheng
( )
艺术家、青年学者
程方力博士任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他曾获得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空间设计专业一等荣誉硕士学位。程方力师从建筑师,哲学艺术家(Philosopher-Artist) Dr Ken Wilder教授和装置艺术家Bernice Donzelmann,于2020年获得了伦艺授予的设计学博士学位,研究课题为
( 身体,AI和艺术 ( )):
撰文:程方力
传统语境中,艺术(Art)是艺术家将自我认知进行主动表达的过程。Intelligent包含着智慧,聪明,以用作描述人类高超的智力水平。当Artificial置于其前缀,“智慧”的主体便转为机器,是人工主导机器,还是让机器主导一切?后者可能预示着AI技术的终极应用场景,然而回到艺术领域——又应如何界定有关“自我”的价值?此外,在
艾达(Ai-Da)一个被其发明者称为“人工智能艺术家”的人形机器人,在这个类似于扫描仪和打印机工作原理的G-code 运行构架中,并未看到人类艺术家所拥有的“自我”,却在数据指令和画面内容之间反映出一个有关人类身体活动的现象。这一现象具备着某种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的特征,一种经由连贯身体动作促成的特殊美学表达。传统水墨书法的绘制过程呈现着非常类似的表演状态,一气呵成的墨色起伏都与其书写者的身体姿态有关,这些连续的活动,由大脑操控,但在控制与图像表达之间显现着一种由长期习惯而积聚的动态能量。在
大脑对字形的处理是否源于某种对图像的批判性分析?用笔缓急,墨色轻重,同时协调着书面图像质量和书写者的细腻情绪,而这种由大脑发出的指令实则早已被内化于身体的惯性姿态之中,这一系列动作介于主观思考和动作结果之间,它允许身体能够展开某种自动处理,又或是肌肉“记忆”,究其本身是否也包含着某种“智性”(本届主题描述中有所提及)。正如柏格森所言,持续的动作培育着习惯,因此,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求我们理解整套运动的细节,然后将其重新组合,进而明确出连续的动作。而最后,信息被存储在一种由原始动力激发的整体性运动机制中,这是一个围绕自主(自动)行为的封闭系统 (a closed system of automatic movements),系统内,一定时段完成的动作,在经历相同的时间顺序后,影响并优化彼此,并最终生成熟练的动作结果。
如果这个封闭系统拥有着某种“智性”,数字图像的AI生成是否也在经历着类似的“批判式处理”,那么又是谁在主导批判,而其操控的核心是“创作者”还是“计算机本身”。若为后者,图像的生成则包含了某种自主性,在被束缚和可能存在的自由之间,发散出多样的信息与观者知觉交织,以启发现象学式的审美体验——经AI生成的图像,其客体性存在的“根源”是与其周围环境建立多样的复杂联系,而当它们穿过观者主体时,这些关系便开始转移于物理和心理映射之间——将自己对身体的思考投射回机器,问到机器是否拥有相似的“智性”,用未见的答案模仿可见的假设。
这个过程让艺术表达发散出更多层次的美学质感,Disco Diffusion等一众图像处理软件正是将这种力量放大,将未知的图像数据交予AI处理,并暗示出有关“机器智性”的图像假设。若将这一假设中的创作者身份移除,AI图像的信息阐释便又能聚焦于接受美学的理论范畴。沃尔夫冈·伊瑟尔 (Wolfgang Iser, 1978) 曾通过“阅读过程”来描述类似的现象,他认为读取书籍(客体)信息的过程是由读者切身参与制定的(身体性的)表演 (performance),这比单纯理解文本(text)更为积极和投入。文学为文本和读者提供了建立合作的机会,让文本表达能够依赖于读者的主动思考,以完成位置的互换和角色的“转移/transfer”,同时予以启发更多维度的细腻体验——正如朱哈尼·帕拉斯马(Juhani Pallasmaa, 2011)所言,当我们体验一种形态时,便是在用身体不自觉地模仿(unconsciously mimic)它的构造。音乐的韵律会使我们下意识地将听觉转化为身体姿态,抽象的绘画抻拉着我们的肌肉,而骨骼则试图诠释建筑结构的纵横交叠。
这样的描述让围绕“自我”的艺术价值由主观创作转向至艺术客体表达,模仿源于观者,是他/她将自我身体形象投射给客体质量(回应埃科)的过程。这种游移于主客体之间的“互相投射”,其所表达的抽象思维或多或少关联着某种社会性。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1991/1974)曾写道,身体和包裹身体的空间拥有着具体且特殊的价值,一种作为遗传性物种起源的物理性材料(materials),以及一种对应于前者的需求型材料(matériel,习惯性模式和协调作用,又或被称为刻板印象)。空间的自然质地无法与其抽象形态分离,个体在各自临近的空间中安置自己的身体,身体落地于此处,并持续与其他身体相遇,以寻求新的能量。因此,不论是恒常持久还是游移不定,身体都在尝试与多样的空间形态建立联系,直接或是间接。
这种抽象的“身体性”,展现着“提出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基本供给关系,并生成了工具客体和其提供的功能体系,詹姆斯·吉布森(James Gibson)曾将这种客体存在,描述为affordance,并用来定义人体自主活动和功能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普遍情况下,AI技术同样反应着类似的功能性特征,并作为某种“身体性”的延伸,顺应生产需求。因此,当把技术研发者与艺术家职业身份并列,便显现出基于技术功能(应用)和美学(模仿)场景的对应,以及两种身体性思维的交织。
尽管缺乏严谨论证,但AI和艺术的碰撞、关联与对立,以及其所依附的社会学理念让我想到了批判性空间实践 (Critical spatial practice)的理论框架。批判性空间实践是简·伦德尔 (Jane Rendell) 在艺术和建筑之间开辟的学术区间,是可以允许多重学术观点介入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将艺术和建筑环境所具备的本体性价值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学讨论,以探索新的跨学科知识体系。由此,是否也可以将AI艺术纳入该模型所映射的理论框架,又或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一个全新的独立模型——Critical AI practice? 模型中,艺术和AI打开了一个自由的学术区间,在艺术实践和科技原理之间探究深层次的美学共振,这种共振不仅局限于装饰性,更是在AI技术的结构性逻辑中挖掘与多元学理的潜在联系。这些复杂联系可能会暗示着有关“身体”的现象学解读,其深意则能将多重维度的细腻体验引入对工业技术的无限探索。
这里的“引入”显现着某种“形而上学式”的过程,但我所希望明确的“引入”,实则在探讨现象对于技术逻辑发展的主动影响。对此,我想将个人观点接入许煜的论断,并结束本文,“在欧洲语言里的‘metaphysics’并不等同于它通常的中文翻译——形而上学。中文的形而上学实际意思是‘形式之上者’,在《易经》中是道的同义词。海德格尔所谓的‘Metaphysics的终结’绝非形而上学的终结,对海德格尔来说,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给我们带来的是现代科技。但中国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无法引致现代科技,首先,它并非源自西方意义上的metaphysika,其次,如果我们沿着新儒家哲学家牟宗三的思考路径,在中国思想中本体(noumenon)总是优先于现象(phenomenon),而正是在这种哲学态度下中国发展了一种不同的宇宙技术(...)”。
图片:
https://www.itv.com/news/2022-05-26/portrait-of-the-queen-painted-by-robot-artist-ai-da-is-unveiled
https://www.sohu.com/a/490880908_121124287
https://www.sudongpo.cc/jiang-shang-tie/
https://www.pinterest.co.uk/pin/552465079301513851/visual-search/?imageSignature=e9c58b6e15f59ad863d554f744b7de56
http://eng.travelogues.gr/item.php?view=48151
https://hundredheroines.org/historical-heroines/claude-cahun-mini-blog/
https://www.e-duesse.it/cinema/box-office-5-giugno-2001-odissea-nello-spazio-allunga/
( Open Call ( )):
本次论坛的演讲内容现公开招募翻译、整理。演讲内容涉及议题横跨艺术、建筑、文学、哲学、计算机、生物、新媒体等领域,内容及风格请参考往期推文和演讲回放。
欢迎各位读者根据兴趣对嘉宾演讲稿进行整理撰文并投稿,投稿地址为:official@aiiiii.com,稿件经审核通过后会在艾厂官方公众号上进行发表,同时分享至艾厂社群。
优质内容创作者将有机会成为艾厂长期合作的写手。
( 论坛回放 ( )):
aai艺术与人工智能国际论坛2022的原声回放(含英文字幕视频)已同步上传至B站、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和YouTube(aai x Aiiiii Art Center)。
中文同传视频(可能出现翻译错误,仅供参考使用)可从艾厂人工智能艺术公众号 -> 视频号(AiiiiiArtCenter) -> 直播回放中观看。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