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凤凰艺术|蔡坚:超真实之物
-
原创 2022-10-03
面对何为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莱布尼兹曾提问:“为什么总是有些什么,而非空无一物?”
“为什么是空无一物,而非有些什么?”鲍德里亚将此颠倒,并断言,这并非反向的形而上学,而是对形而上学的背反。
蔡坚的物,则是看似有些什么,实则指向主体的空无一物,以及与之互为镜像的,真实的消失。蔡坚坦言,他想要“离间、改变观看者和被观看物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蔡坚雕塑的运行逻辑,重点在于它所映射、表征的主体逻辑及主客关系在当代社会的嬗变。这是因为,在主客二元的语境下,物体占有空间的方式,实际上是人的空间被占有的方式;雕塑存在的方式,实际上它被观看和感受的方式;物体的在场,却是主体性的缺席。
人们观看蔡坚的雕塑时,大多首先注意到其体量,以及简洁悦目的造型和颜色,然后,当被告知这是放大、拼合后的攀岩石,总感到一种饶有趣味的惊异,发出会心一笑的“原来如此”之叹。从杜尚的现成品,到克拉斯·奥登伯格的巨型雕塑,到当下数字时代的波普艺术,这种从陌生物中发现熟悉性的观看乐趣由来已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作品对于主客关系的言说和反讽之上。
▲ 蔡坚《HoldHoldHold-X20040510》2022,玻璃钢、铝、漆,227(H) x 228 x 201 cm
▲ 蔡坚《HoldHold-X200206》2022,玻璃钢、铝、漆,173 (H) x 247 x 149 cm
但在我们谈论真实的消失之前,不妨先问:真实从何时存在?这关系到蔡坚实践的源头。鲍德里亚认为,是人对事物的想象、命名和概念化,令事物存在。人在着手分析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与之分离,同时赋予其真实的力量,而这也恰是真实的消解的起始点。相应地,人——特定来说,致力于征服、享受自然的当代城市资产阶级——将岩石想象、命名和概念化成为攀岩石。自然世界中的岩石是一种物质性存在,并无面向主体的真实性可言,是改造并攀登它的人们赋予它这种真实性,令它成为有具体功用的客体。
这种建立在特定主客关系之上的真实性何其薄弱。通过“大而无用”的雕塑,蔡坚看似轻巧地将这种真实性摧毁,令攀岩石超越其作为客体的物质性或功用性部分,转而让人看见其作为物体,在感官意义上和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存在价值。“物论”视野下,这种价值正是从客体中溢出的部分,也是客体成为文化图腾或符号的核心动因。
既然蔡坚的雕塑已不再是客体,那么观众也不再是主体。身前雕塑鲜明的颜色、庞大的躯体、清晰的纹理越是让人感觉真实,越是说明主体性的不真实。取而代之的,是物的超真实,是挡住观众的去路,让人想触摸、想理解、想共情,但又无法做到的超真实之物体。此时,我们观看的乐趣或许已然消解了所谓价值观、意识形态、终极目标——艺术家的社会指涉或批判在展厅中无处可见。此时,观众成为鲍德里亚笔下无客体的主体,不再有对立面,也无真实,抑或他者。
上述主客关系的消解与社会媒介的迭代密切相关,而当下数字时代也必然是蔡坚创作的背景。布朗认为,每一种新媒介——从透视画法、印刷、电报、摄影、电影,到如今的数字媒体——都以各自方式改变人和客体的关系,既拉远也拉近两者距离。居伊·德波与鲍德里亚也曾分别指出,在当代各种技术手段的掩盖之下,由新媒介所制造的审美幻觉支撑起景观社会,真实已然消失,拟像的世界成为超真实的世界。从而,蔡坚的雕塑可视为当代审美幻觉的凝聚物,以自身的超真实,反射出数字时代主体性的虚幻。
蔡坚的现成品艺术,是一种在场和消失并行的艺术:客体的消失,物体的在场,背后是主客关系的蜕变和瓦解。如果,如鲍德里亚所说,摄影行为令物体在短暂的时间内消失于其“真实”之中,那么蔡坚的作品,无论是过往描摹水平仪、镜头的绘画,还是此次展出的雕塑,都令原物本身在永恒的时间内凝固在其“非真实”/“超真实”之中。
参考文献:
✦ +
+
Holdhold&Holdholdhold
艺术家
蔡坚
开幕
2022.9.4 16:00-19:00
展期
2022.9.5-10.23
地点
没顶画廊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1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1974004697@qq.com。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