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凤凰艺术|蔡坚:超真实之物

原创 2022-10-03




 

 
“蔡坚:超真实之物 ”




近日,蔡坚个展“Holdhold&Holdholdhold”在没顶画廊举办。在本次展览中,蔡坚延续了他一直在进行的“现成的现成品”系列,并从绘画走向了立体作品。


展览名为“Holdhold&Holdholdhold”,也是此次新作品的名字。在这些雕塑作品中,巨大的形状和色彩来自艺术家在攀岩中的发现和感触。艺术家在与这些“现成品形状”相处的创作过程中,再次利用了物体自身的存在逻辑,构成了新的视觉意义。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评论文章。


面对何为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莱布尼兹曾提问:“为什么总是有些什么,而非空无一物?”

“为什么是空无一物,而非有些什么?”鲍德里亚将此颠倒,并断言,这并非反向的形而上学,而是对形而上学的背反。


▲ 展览现场,“蔡坚:Holdhold&Holdholdhold”,没顶画廊,2022.9.4-10.23


蔡坚的物,则是看似有些什么,实则指向主体的空无一物,以及与之互为镜像的,真实的消失。蔡坚坦言,他想要“离间、改变观看者和被观看物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蔡坚雕塑的运行逻辑,重点在于它所映射、表征的主体逻辑及主客关系在当代社会的嬗变。这是因为,在主客二元的语境下,物体占有空间的方式,实际上是人的空间被占有的方式;雕塑存在的方式,实际上它被观看和感受的方式;物体的在场,却是主体性的缺席。

人们观看蔡坚的雕塑时,大多首先注意到其体量,以及简洁悦目的造型和颜色,然后,当被告知这是放大、拼合后的攀岩石,总感到一种饶有趣味的惊异,发出会心一笑的“原来如此”之叹。从杜尚的现成品,到克拉斯·奥登伯格的巨型雕塑,到当下数字时代的波普艺术,这种从陌生物中发现熟悉性的观看乐趣由来已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作品对于主客关系的言说和反讽之上。

▲ 蔡坚《HoldHoldHold-X20040510》2022,玻璃钢、铝、漆,227(H) x 228 x 201 cm


蔡坚的雕塑也是一阙主客关系的变奏曲。美国文化批评学者比尔·布朗(Bill Brown)受启发于海德格尔关于物的追问,提出“物论”(Thing theory)。根据这一理论,客体(object)发生故障、原有功能失效时,当它从生产、流通、消费、展示的轨道中偏离时,就变成物体(thing)。布朗所举的例子包括电钻停机、汽车熄火、窗户藏污;而对蔡坚和其观众来说,所谓故障则是作为客体的攀岩石变得巨大,且不再依附墙壁,因而杜绝了一切攀爬的可能,最终成为展厅中陈列的艺术品—物体。
根据“物论”,这样的物体只能被遭遇(encounter),无法被全然理解或构想,存在于理论无法完全捕捉之处;它们可被辨识(recognizable——“原来这是攀岩石!”),但不可辨认(illegible ——“这些不能爬的攀岩石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种辩证性正是现成品艺术的一大运作原理,是蔡坚自“现成的”现成品艺术中汲取的养分。
不难看出,“物论”所关注的核心实际上是特定时空语境下的人—物、主—客关系:从客体到物体的转变,其诱因是物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物不再能为人所用)。蔡坚的兴趣点也在于此:通过消除攀岩石的真实功用,并将其过程以戏剧性的庞大规模呈现,艺术家让观众直面主体性和真实的消失,并促使他们想象一种在主客关系瓦解后的观看方式。

▲ 蔡坚《HoldHold-X200206》2022,玻璃钢、铝、漆,173 (H) x 247 x 149 cm


但在我们谈论真实的消失之前,不妨先问:真实从何时存在?这关系到蔡坚实践的源头。鲍德里亚认为,是人对事物的想象、命名和概念化,令事物存在。人在着手分析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与之分离,同时赋予其真实的力量,而这也恰是真实的消解的起始点。相应地,人——特定来说,致力于征服、享受自然的当代城市资产阶级——将岩石想象、命名和概念化成为攀岩石。自然世界中的岩石是一种物质性存在,并无面向主体的真实性可言,是改造并攀登它的人们赋予它这种真实性,令它成为有具体功用的客体。

这种建立在特定主客关系之上的真实性何其薄弱。通过“大而无用”的雕塑,蔡坚看似轻巧地将这种真实性摧毁,令攀岩石超越其作为客体的物质性或功用性部分,转而让人看见其作为物体,在感官意义上和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存在价值。“物论”视野下,这种价值正是从客体中溢出的部分,也是客体成为文化图腾或符号的核心动因。


▲ 蔡坚《HoldHoldHold-X20111203》及局部,2022,玻璃钢、铝、漆,207(H) x 185 x 197 cm


既然蔡坚的雕塑已不再是客体,那么观众也不再是主体。身前雕塑鲜明的颜色、庞大的躯体、清晰的纹理越是让人感觉真实,越是说明主体性的不真实。取而代之的,是物的超真实,是挡住观众的去路,让人想触摸、想理解、想共情,但又无法做到的超真实之物体。此时,我们观看的乐趣或许已然消解了所谓价值观、意识形态、终极目标——艺术家的社会指涉或批判在展厅中无处可见。此时,观众成为鲍德里亚笔下无客体的主体,不再有对立面,也无真实,抑或他者。

上述主客关系的消解与社会媒介的迭代密切相关,而当下数字时代也必然是蔡坚创作的背景。布朗认为,每一种新媒介——从透视画法、印刷、电报、摄影、电影,到如今的数字媒体——都以各自方式改变人和客体的关系,既拉远也拉近两者距离。居伊·德波与鲍德里亚也曾分别指出,在当代各种技术手段的掩盖之下,由新媒介所制造的审美幻觉支撑起景观社会,真实已然消失,拟像的世界成为超真实的世界。从而,蔡坚的雕塑可视为当代审美幻觉的凝聚物,以自身的超真实,反射出数字时代主体性的虚幻。

▲ 蔡坚《水平 FG - 20220818007》2021,布面丙烯,45.7 x 180 cm
▲ 蔡坚《Hyperfocus 2000105》2021,布面丙烯,Φ200 cm

蔡坚的现成品艺术,是一种在场和消失并行的艺术:客体的消失,物体的在场,背后是主客关系的蜕变和瓦解。如果,如鲍德里亚所说,摄影行为令物体在短暂的时间内消失于其“真实”之中,那么蔡坚的作品,无论是过往描摹水平仪、镜头的绘画,还是此次展出的雕塑,都令原物本身在永恒的时间内凝固在其“非真实”/“超真实”之中。

参考文献:

Bill Brown, "Thing Theory", 2001, Critical Inquiry: 28 (1), pp. 1-22,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ill Brown ed., Things, 2004,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uy Debord,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2002, Black & Red.
Hal Foster, The Return of the Real: The Avant-Garde at the End of the Century, 1996, MIT Press.
Martin Heidegger, "The Thing", 1971,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pp.163-184.
让·鲍德里亚,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2017, 张晓明、薛法蓝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

Holdhold&Holdholdhold


艺术家

蔡坚


开幕

2022.9.4 16:00-19:00 


展期

2022.9.5-10.23


地点

没顶画廊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1号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编辑/曹佳慧 责编/索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1974004697@qq.com。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蔡坚个展 展览展示 新媒体艺术

1293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