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省保建筑被拆后续通报| 国内最强水下考古开启 |青海省博获批国家试点项目
-
2022-09-09
2022年9月10日
■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旅游专业委员会成立
■ 国家文物局核查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
■ 关于天台县福溪街道水南村省级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被拆除的后续通报
■ 2021年沪上博物馆接待观众1646万人次 同比增长67.68%
■ 青海省博物馆获批国家级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
■ 北京朝阳博物馆数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 宜昌博物馆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国内规模最大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正式启动
■ 山西史前遗址出土石制品 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线索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旅游专业委员会成立
日前,中国文物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文物旅游专委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王军、杨晓波,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文物旅游专委会主任委员赵古山、特邀专家及团体会员单位代表等出席会议。
成立大会上,王军宣读了《关于同意设立文物旅游专业委员会的决定》,宣布了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的选举结果,进行了专委会揭牌仪式。
杨晓波宣读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的致辞。单霁翔表示,文物旅游专委会的成立拓展和丰富了中国文物学会学术研究领域和业务工作范围,希望专委会加强与社会各界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围绕文物工作中心,大力推进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工程,开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积极融入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学术理论研究,提升文物文化旅游项目和旅游产业的品质内涵,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导向,促进文物与旅游融合、文物和创意融合、文物和科技融合。
据了解,文物旅游专委会旨在团结和动员广大文博工作者、文旅工作者及热心文物旅游事业发展的社会力量,用好文物资源,讲好历史故事,努力推动文博界的文物旅游体系建设,助力我国文物旅游事业发展。同日,文物旅游专委会还举办了新形势下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研讨会。(国家文物局官网)
国家文物局核查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
9月7日,国家文物局考古司遗址管理处处长钱春峰带领专家现场核查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省文物局一级巡视员周魁英,宝鸡市政府副市长佘俊臣、市政府副秘书长韩景钰、市文物局局长刘宏斌及扶风县、岐山县政府负责同志等参加。
核查组一行现场察看了周原博物院、召陈建筑基址及环境整治项目、召陈北区考古发掘工地、岐山县周原博物馆、凤雏建筑基址及环境整治项目等点位,听取工作进展情况介绍,详细了解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情况。
在随后召开的评审会上,周原博物院院长张亚炜汇报了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周魁英补充汇报了周原遗址考古研究工作。专家强调了周原遗址的重要性,对周原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同时也对周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会后,专家进行了打分评审。
佘俊臣表示,该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肩负起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重大责任,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以周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周秦文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目标,切实做好周原遗址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遗址的展示利用水平。(宝鸡市文物局)
关于天台县福溪街道水南村省级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被拆除的后续通报
2021年沪上博物馆接待观众1646万人次 同比增长67.68%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8日发布的《2021上海市博物馆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达158座,设有基本陈列245个,举办临时展览282场、数字展览90场;上海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达1646万人次,同比增长67.68%。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有158座,包括新备案的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上海宝库匠心博物馆、上海体育博物馆等。以上海市常住人口2487.1万计,每15.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高于全国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平均量;以上海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计,每40.2平方公里有一座博物馆,于长三角区域排名第一。
2021年,上海全市博物馆的藏品总量为224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馆藏一、二、三级文物)21.6万件/套;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展出藏品6.4万件/套,数字化藏品82.65万件/套,让藏在“深闺”的文物走进公众的文化视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总数已达72158种,全年新开发文创产品58685种,年销售额11179.6万元人民币,创历年新高。
《报告》显示,2021年,沪上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达1646万人次,同比增长67.68%,占上海常住人口的66.21%。其中,青少年观众344万人次,占观众总量的21%,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尤其受到青少年观众的欢迎。
2021年,上海全市博物馆共设有基本陈列245个,全年共举办临时展览282场、数字展览90场。在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中,上海博物馆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中新社 王笈)
青海省博物馆获批国家级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
记者从青海省博物馆获悉,该馆承担的“青海省博物馆管理和服务标准化试点”入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第八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项目名单中唯一一个博物馆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也成为本次青海省唯一一个获批的文化类公共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标志着青海省博物馆标准化建设工作迈入新的、更高的台阶。
今年7月,“青海省博物馆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获批“2022年服务‘四地’建设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在有关文件下达后,博物馆积极推进项目进展,成立了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青海省博物馆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方案》,并印发标准化工作相关文件。
国家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涉及面更广,做好此项工作将有助于青海省博物馆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扩大博物馆影响力,并带动行业整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悉,省博物馆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响应第九届“博博会”提出的“创新·发展·传承”理念,根据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全员大学习、业务大比拼、作风大转变、能力大提升”和“转作风、勇争先”专项行动要求,有序同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试点的建设工作。博物馆将按照相关要求,全面梳理各项业务工作,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省博物馆在“1+3”展览、服务设施、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及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营造安全、有序、舒适、便利的参观环境,并筹划立项地方标准,在标准体系建设、内部标准实施的基础上,提炼通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标准立项,将省博物馆打造成国家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单位。(青海新闻网 杨红霞)
北京朝阳博物馆数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9月7日,2022北京CBD国际商务季“宜居朝阳”专题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朝阳区建成40家城市书屋、57家社区流动美术馆、非遗传习所等文化空间。博物馆数量达66家,平均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品牌实体书店达到80多家,各类书店324家。此外,2022年拟建设实施的朝阳绿道(望京环-朝阳站段)即朝阳北部绿道二期工程,全长25.5公里,可连通望京环、四环沿线和北京朝阳站,预计9月底完成绿道主体连通。
文化是宜居的重要元素。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朝阳区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在传统三级设施网络基础上,创新性地增设地区级文化中心,立足于区级设施整合引领、地区级设施辐射带动、街乡级设施满足需求、社区(村)级设施就近便利的功能定位,构建起覆盖全域的“3+1”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目前,朝阳区现有区级文化设施5个,地区级文化中心6个,街乡级文化中心43个,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室538个,街乡文化中心和社区(村)文化室设置率达到100%,“15分钟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大力推进特色文化空间建设,在全区建成40家城市书屋、57家社区流动美术馆、非遗传习所等文化空间。博物馆数量达66家,平均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覆盖率提前达到北京“十四五”时期提出的“每10万人拥有1.2家博物馆”的目标。品牌实体书店达到80多家,各类书店324家,占全市的15.4%,数量居全市首位。
绿化方面,朝阳区以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大尺度绿化,增进民生福祉。朝阳区2022年度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总任务为8000亩,截至8月底,已进场栽植总面积约4370亩。一方面,绿化主体已完工项目8个,总面积约1193亩,包括3个2021年续建项目,5个城区绿化项目。其中,城区绿化项目的实施为朝阳区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的持续提升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施工中项目6个,总面积约8384亩。(北京青年报)
宜昌博物馆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经有关市(州)文化和旅游局推荐,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程序组织综合评定,并于2022年9月6日完成公示,确定10家旅游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中宜昌博物馆和宜都市青林休闲旅游区成功在列。
宜昌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5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23件套(实际数量2555件),含一级文物142件,二级文物154件。藏品中有著名的“长阳人”化石、“太阳人”石刻、楚季宝钟、徐太子鼎、王孙雹簠、楚国金锡饰片、秦王卑命钟、磨光黑皮陶等。(北日报 冯汉斌)
国内规模最大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正式启动
9月6日,实施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的主作业船“大力号”驶离停泊码头,起航前往长江口二号古船遗址现场,正式启动古船整体打捞和迁移,标志着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进入关键期。
7月6日,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海上预处理阶段作业完成后,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迅速铺开古船整体打捞和考古等各项工作,一方面,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开展古船整体打捞迁移海上作业的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对近期水下调查发现的文物进行了清理和初步研究,为后续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后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山西史前遗址出土石制品 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线索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6日对外发布襄汾洞门遗址发掘成果,该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佐证古人类连续性生存演化,为研究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洞门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沙女沟村东1km处,西距丁村遗址5.1km。2015年和2016年,考古人员先后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出土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动物化石、炭屑等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
洞门遗址石制品来自马兰黄土层(L1)和下伏的棕红色古土壤层(S1)堆积中。L1中仅发现2件石片,虽无法探讨其文化面貌,仍然为研究该区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行为提供了线索。S1中石制品数量较为丰富,但与汾河两岸三级阶地旧石器时代中期地点石制品组合相比,洞门遗址缺乏丁村遗址的典型器物。
考古人员表示,洞门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丰富了丁村文化的埋藏类型,由单一的河流相扩展至黄土堆积,证明了丁村人的活动范围不仅局限于汾河谷地,两岸的黄土台塬亦是丁村人的重要活动区域。
此外,遗址在马兰黄土期和S1时期均发现有石制品,表明在该区域古人类呈现出连续性的生存演化,尤其在马兰黄土期这一人类演化的关键时期的发现,为研究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中国新闻网杨杰英 胡健)
编辑:Banana
-END-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