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艺术家用缴社保吗?

原创 2022-09-15

 


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布面油画,1100×830cm,1857年



长久以来,艺术一直被人们视为不需考虑生存后才有能力涉足的领域。而除了少部分成名艺术家不受收入困扰以外,多数皆给人“缺乏财务保障”的印象。这一职业如此不稳定吗?艺术家用缴“社保”吗?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





“打工人”艺术家

高更《Two Women》,布面油画,73.7×92.1cm,1901-1902年

“穷艺术家”仿佛成为了艺术圈魔咒。大多人们熟知的艺术家虽留下了璀璨的艺术成就,生活中却穷困潦倒。英国作家毛姆在以保罗·高更为原型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便向读者抛来了这样的问题:天上的月亮与脚下的六便士,如果二者只能选其一,你会选择哪个?理想很美丽,现实却骨感。于艺术家而言,艺术与金钱似乎从来二元对立,高更的经历便可见一斑。


保罗·高更《Self Portrait with the Yellow Christ》,布面油画,38×46cm,1890年

高更《Why are you angry?》,布面油画,95×131cm,1896年

高更曾是股票经纪人,家庭美满,收入颇丰。在决心投身艺术创作后,他辞去了工作,成为了职业艺术家。此后,其经济状况便每况愈下。数年里,他一度从事多种灵活短暂的体力工作以养家糊口:海报张贴、码头苦力……其住所也从巴黎移居里昂,再搬至哥本哈根。


高更《Tahitian Pastorale》,布面油画,1898年


贫穷至死都在困扰这位后来的印象派大师,艺术并未令其生活有任何保障,反而落得妻离子散、老来窘迫的局面。人们不禁好奇:难道艺术创作非要这么“心无旁骛”吗?不能当作“副业”来做吗?高更告诉你,他真不行。这位艺术家曾如此坦言:“如果我不去从事我的天职,我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罪之人。”


为了艺术的纯粹性,不工作成为艺术家的个人选择。而随之带来的缺乏保障的生活便是意料中的结果。那么,其他艺术家呢?事实上,不论是出于对经济的考虑,还是为进入“圈子”,不少艺术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职业:教师。


保罗·克利《Senecio》,40.5×38cm,1922年

保罗·克利《Clarification》,70.5×96.2cm,1932年

 

教师,意味着稳定的收入与相对自由的创作时间。抽象主义先驱保罗·克利(Paul Klee)便曾在包豪斯任教。虽然其初心是为社会培养年轻艺术家,但不可忽略的是这份工作的确给予了克利中上阶层的生活水准——“丰厚的薪水、体面的工作和由格罗皮乌斯设计、附带大工作室的宽敞房子”。


后期包豪斯经济状况不佳时,格罗皮乌斯曾试图为其减薪,但被克利断然拒绝。而令人艳羡的收入也使其拥有无忧无虑的创作机会。在这一时期里,他曾去埃及旅行,还与同在包豪斯任职的康定斯基等人成立了“蓝色四人组”(Die Blaue Vier)......


瓦西里·康定斯基《Circles in a Circle》,布面油画,98.7×95.6cm,1923年


转观国内,不少艺术家亦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正如克利与包豪斯一般,在艺术院校任职不仅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还是艺术家“圈内人”的佐证,与同僚共事和职业所在更令艺术家收获一定的话语权。譬如刘小东与何多苓:前者自1994年起至今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后者则长期任职于成都美术学院,也于川音美院任客座教授。


何多苓《乌鸦是美丽的》,布面油画,89.9×70cm,1988年

何多苓《野苑女墙No.2》,布面油画,200×300cm,2019年


“教师”惠及艺术家职业生涯已无需赘言。且无论国内外,作为“正式职业”的教师与其所在院校都会按时向国家缴纳社会保险,这减轻了艺术家的大部分生活压力。某种程度而言,艺术家教师也与院校共生共荣,此谓双赢。而“双重职业”的保障外,还有诸多艺术家已走上了财富自由的道路……


刘小东《三峡新移民》(局部),布面油画,1000×300cm,2004年




 开公司or个体户

艺术界不乏自己开公司“当老板”、艺术与财富双丰收的人生范例。如有着敏锐商业嗅觉的安迪·沃霍尔与杰夫·昆斯就将自己的工作室逐渐发展为“公司”,助手负责创作,自己则负责打造个人的“品牌形象”。作品供应速度快、又受市场喜爱,获得财富自然轻而易举,甚至其工作室中还有不少“借力”出道的助手。与这样名利双收的艺术家谈论“社保”,似乎就变为了“夏虫语冰”。


杰夫·昆斯的工作室

杰夫·昆斯与瓷器版的《Balloon Dog(Blue)》


当然,此状况也是少数。2015年,艺术评论人苏珊·琼斯(Susan Jones)于《卫报》(The Guardian)发表了文章《艺术家的低收入与地位是国际问题》(Artists’ low income and status are international issues)便揭露了真实的艺术圈现状。


亨利·奥赛瓦·丹拿(Henry Ossawa Tanner)《The Thankful Poor》,布面油画,90×112.4cm,1894年


琼斯在文中展示出多个国家的艺术家生存情况——多数艺术家皆处于最低财务生存底线的状态,面临着低工资或者无工资的困境。即便在艺术行业发达的英国,身在市场的艺术家平均年薪也仅有一万英镑,这些“薪资”仅能支付生活所需的66%。而在充满潜力的艺术市场韩国,近一半的艺术家月收入只有291英镑。


朱塞佩·贝诺内(Giuseppe Penone《Le Patate》,1977年


光鲜title外的凄惨生活并非刻板印象,“个体户”是绝大多数自由艺术家的状态。我们熟悉的如梵·高、莫迪里阿尼等艺术家在生前的经济状况都曾不堪。甚至约翰内斯·维米尔不仅在世时画作销量很低,甚至还因贷款为家庭留下了累累债务。


莫迪里阿尼《Paulette Jourdain》,布面油画,100.3×65.4cm,1919年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CHRIST IN THE HOUSE OF MARTHA AND MARY, CIRCA》,布面油画,160×142cm,1654-1655年


而艺术界的“死亡效应”则更令人心寒。在文章艺术家去世=价格一定涨?中,我们便讨论过艺术家生前与死后价格的巨大落差:数不胜数的艺术家都是在去世后市场价格才得以飞跃,终被艺术史认可。而在口口相传的故事中、人们饥渴地挖掘其艺术的沧海遗珠外,贫瘠、疾病与落魄才是真实人生的模样。不提“社保”一事,这些艺术家甚至曾不得不被隔绝于主流社会之外。


面对这样的状况,有人却发现了“商机”……




艺术家的社会保障何在?

Art Pension Trust的Logo

APT联合创始人合影,右二为莫蒂·施尼伯格,2007年


2004年,一家名为“艺术家养老金信托基金”(Art Pension Trust,简称APT)的公司应势而生。同为MutualArt创始人的莫蒂·施尼伯格(Moti Shniberg)为APT设立了计划以给予艺术家集体保障:该基金以纽约、洛杉矶为首,向伦敦、北京、柏林等艺术中心扩散。基金会于当地招募250位艺术家参与项目,艺术家则每年为基金提供一件作品。当基金出售其作品时,40%将归艺术家所有;32%将存入资金池,日后分配给集体;另外28%则用于支付APT的管理费。


APT艺术家Shirley Tse的作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APT艺术家Shaun Leonardo《Freddie Gray (drawing 2)》,纸本木炭,2015年


在过去十余年里,APT从其2000名成员中收集了超过1.3万件艺术品,总价值约为5亿美元。正如基金会向艺术家宣传的一般,签约艺术家希望如投资期货一样,将该项目作为一种保险政策以应对市场不可避免的起伏。而足够多的艺术家则可以分散风险,以获得财务安全。


APT曾招募的艺术家Walid Raad作品《Question the Wall Itself》,图源Paula Cooper Gallery


而后几年,艺术家的期望却逐渐破灭。2012年,APT时任首席执行官、策展人和顾问Pamela Auchinclos离职;2017年,MutualArt与APT合并后,APT在苏富比的首次拍卖获得了233万美元的中等成交价。而后,艺术家却认为此种拍卖将危及他们的市场。因此,第二次拍卖被中止。不久,该基金与艺术家们的沟通几乎全部停止。艺术家们开始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僵尸公司,甚至无法收到对方的邮件回复。

APT于苏富比的首次拍卖,2017年
APT艺术家Elana Mann《Can't Afford the Freeway(2007–10)》,视频,2007年,图源艺术家


或许可以归结于运营方式不佳,APT为艺术家制造的乌托邦最终幻灭。虽然这次尝试的结局不尽如人意,但却如实反映了“艺术家”仍是尚未受到足够保护的职业。


莫瑞吉奥·卡特兰《Andreas e Mattia》,填充布人物、衣服和鞋子,1996年


纵观中西艺术史,“颠沛流离”虽为艺术家带来不少灵感,但亦为其人生蒙上了一层“悲情”色彩,令诸多向往创作的人望而却步。时至今日,艺术于大多数人而言,仍是“月亮与六便士”的问题。


“社保”仅是反映其困境的一个角度。其实,当今社会已有诸多如艺术驻留、国家艺术基金、私人赞助等资助项目为艺术家创作施以援手、促进艺坛繁荣,而受益者只是少数。为艺术家团体提供可持续的财务支持,或说将艺术家“职业化”,仍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面对如此现象,我们能迎来转机吗?



编辑、文  于明祎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艺术家 社保 油画

1539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