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一幅别开生面的古代地舆图——《琼郡地舆全图》考略

原创 2022-09-13


两年前,原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学萍偶然了解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有一幅《琼郡地舆全图》,便请人辗转从美国复制回来,转赠给海南省博物馆。这幅《琼郡地舆全图》长卷挂轴,单幅长184厘米,宽93厘米,为清后期(1875年)彩绘本(李孝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文物出版社,2004)。此图不但描绘了琼郡地理全貌,还以图绘方式表现海南岛黎族人生活场景,传达着丰富的地理、历史和人文信息,与以往发现的清代黎族图册颇有关联。

《琼郡地舆全图》(图1)以上方为南、下方为北,自北向南(自下而上)鸟瞰式铺开,呈现出全景图画式的地舆图,描绘清代广东琼州府(即海南岛)所领三州十三县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景致。海南岛古称琼州,是黎族主要聚居地。地舆图形象化地展现了四面环海的海南全岛海港、山川、城寨、亭塔以及府、州、县城的城垣轮廓,还有营汛处所和城防炮台等建筑物的地理位置。与普通古代地舆图不同的是,这幅《琼郡地舆全图》在海南岛山川、城垣轮廓的相应位置上描绘了当地黎族人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反映出当地黎族的民俗风情,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地舆风俗图。


图1 《琼郡地舆全图》

(复制自美国国会图书馆)


舆,原意为车的底座,是承载百物的。大地亦载万物,故地谓之舆。古文中也有天为盖,地为舆之说。因此古人称地理学为舆地学,地图谓舆图或舆地图。舆地图一词,最早见于《史记·三王世家》记载:“御史奏舆地图”“臣昧死奏舆地图”。《汉书·淮南王传》:“(淮南)王日夜与左吴等案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史记·索隐》云:“舆地图汉家所画,非出远古也。”由此可见,汉代以前已有“地图”一词之说。西汉又另立舆地图术语。从历年考古发掘舆图实物中可以明确:舆图是承载山川、道路、行政、田赋、户籍等综合内容的地理图或专题舆图。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三幅舆图,揭开了汉代舆图内容及绘法之谜。1986年甘肃天水市麦积区放马滩战国秦墓出土七幅舆图,为舆图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天水秦墓中出土的七幅舆图绘画年代的下限为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均用墨线绘画线条和文字。其上绘有山河、沟溪、关隘、居民地和道路,并注有名称。居民地分县、乡两级,道路注有里程。此外,还绘有五种林木及分布位置。据此内容和地名分析,它是战国晚期秦国所属邦县的地理图,亦是至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舆图。战国至秦汉时期,先后出现了如《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周礼·职方》等一大批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其科学价值一直备受古今中外学者所推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发现的清末之前的地舆图,均没有标注比例尺,说明古代绘制的地舆图尚未有比例尺概念。大多数中国古代的地图,都是以传统山水画加上文字注记的形式。这幅《琼郡地舆全图》所描绘的也并非是完全写实的地形地貌,而更像是海南岛地域民情示意图。


《琼郡地舆全图》的史料价值



古人绘制的传统舆图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历史的时空信息,反映其编绘时人们的地理认知状况,是古人对空间环境的表达,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与科技含量。因此,舆图并不仅仅是地图学或测绘学史研究的对象,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中国古代地图多是用传统绘画技法绘制的舆图,此形式一直延续至十九世纪后期。这幅《琼郡地舆全图》即是以传统方式绘制,并且将自然地理与人文风俗图画相结合。其文字说明及图绘内容在风格上都与国内其他琼黎图版本有一脉相承的联系。纵观祁庆富、史晖等著《清代少数民族图册研究》一书中所呈现的滇夷图和台番图,可以发现舆图与风俗图的结合也是一种舆图类型。笔者以为,这幅《琼郡地舆全图》所表达的地域民情更加凸显,表明绘画者是想借助这幅舆图向朝廷直观地反映该区域的建制、防务和民情。
根据文献记载,清雍正以来,琼州府“黎情”安定,“生黎”向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描绘海南黎情的“琼黎图”才应运而生。特别是清乾隆时期,官方在治理海南岛过程中为掌握“黎情”而下诏绘制的黎族风俗图画,与琼郡舆图、黎地总说文字共同构成“黎情汇编”。清代“琼黎图”及后世改绘、传抄形成的多种不同版本“琼黎图”,构成清代少数民族图册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系列。

《琼郡地舆全图》的民俗学价值



清乾隆时期,出于防黎、治黎事务之需,朝廷发起绘制《皇清职贡图》,一时引发了各地绘制民族风俗图画的风气。今国内所存《琼州海黎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与相近的《边蛮风俗杂抄·琼黎一览图》(广东中山图书馆藏)及《琼黎风俗图》(原藏河南新乡市博物馆,现藏海南省博物馆)、《琼州黎族风俗图说》(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黎人风俗图》(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等五本册页皆为此一历史背景下绘制并流传下来的。虽然出自不同人的手笔,但其内容和形式却极为相似,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黎族社会风俗,反映清代以来黎族生活的真实风貌。

这幅《琼郡地舆全图》所绘内容既表现山川地理,也侧重表现当地黎人的生活场景或民俗事象,大部分场景图相应之处都附有文字方框,图文相配,较为详实地描绘了当时黎人的生活形态。图中关于黎人的服饰、建筑形制和生活习俗的记录均可与《琼州府志》以及存世的这一时期各种版本的琼黎风俗图互相对照。


图2 居处(舂米)

图3 耕田


图4 迎娶


以海南省博物馆所藏此一时期的《琼黎风俗图》册页来比照:《琼黎风俗图》全册页流传下来共有15开页,15幅画面,每幅附有对题,均为左图右题。依图的顺序有居处、对歌择偶、纳聘迎娶、聚会饮食、渔猎、耕、采香、运木、采藤、纺织、交易、渡水、割鸡跳鬼、传箭和战斗等风俗场景;《琼郡地舆全图》中有18幅场景画面,大部分均附文字说明,依图的内容大致包含居处(舂米)(图2)、耕田(牛踩田)(图3)、对歌择偶、纳聘、迎娶(图4)、聚会饮食、割鸡跳鬼(图5)、采香、采藤、渡水(葫芦舟)、运木、传箭、交易、战、斗(劝解)、渔猎(图6)和审判(图7)等社会生活场景。二者共同之处在于,作者用写实手法绘制出一幅幅海南黎族生活画面,真实再现了近代黎族社会的生活情景。与存世各种版本的琼黎图有所不同的是,《琼郡地舆全图》中首次出现一幅朝廷命官执法办案的场景,是此时期清政府对海南岛实施统领以及黎人归顺向化的佐证。


图5 割鸡跳鬼


图6 渔猎

图7 审判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有着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透过这些画面,可以深切感受到其历史的演变和厚重。在居处图画面上,黎族用茅草盖干栏式船形屋,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制二十世纪末已基本消失。在渔猎图画面上,猎手们手持弓箭,或围捕山上的野兽,或瞄准水中的鱼,反映了黎族原始的渔猎生活。耕田图中,黎族用牛踩田这一原始耕作方式耕种粮食作物。对歌画面上,黎族男女一唱一和,以歌传情,这种古朴的表达方式至今还能在庆祝“三月三”黎苗传统节日的表演中看到。纳聘图中,男子爱上心仪的女子,请亲朋带上牛、酒和槟榔等聘礼到女子家求亲,这种传统纳聘习俗至今在黎族社会中仍有延续。采藤图中,黎族人采藤编成各种精致的生活用具,手艺至今传承。在放排运木图里,当时“楠木花梨出海南,黎人水运熟能谙”,黎族人在雨季洪水暴涨时历尽艰险用竹排将一棵棵珍贵的海南花梨木运出山外。渡水图中,黎族抱葫芦瓜作浮游工具(也称“腰舟”)过河,衣服被存放在葫芦瓜里防湿……这是黎族先民最古老的交通渡水方式。在斗(劝解)图中,两名黎族男子一语不合张弓搭箭要开斗,一名妇女上前调解,化解了干戈。传箭图中,黎族峒长把箭当作军符,战时派人持符搬救兵,众人见之即赴不怠。交易图中,黎族以山里的藤、香来交换汉商从山外挑来山里的稀缺日用品,这是传统的以物易物形式。割鸡跳鬼图中,人们举行传统驱鬼仪式来祈求病人身体恢复健康,反映了传统黎族社会原始的意识形态。

时至今日,在海南黎族地区,有些文化现象依然在延续,如对歌、纳聘、迎娶等情景在黎族村寨依稀可见,成为黎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和必要的社交手段;而有些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流变渐渐消失。如抱着葫芦瓜过河这一独特的黎族生活场景,如今只能载入史书、典籍中……

古地图既是一定时期的地理档案,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它为后人打开了一扇直视历史的窗。《琼郡地舆全图》首次将民族风俗图像植入地舆画卷中,使读者直观了解近代以来琼郡地黎族的社会历史风貌,为今天的地理学、历史学以及民族民俗学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图片:陈辉养)

刊于9月13日《中国文物报》6版




编辑:卢   阳  罗思琦
审核:崔   波

转载投稿联系wwbbowuguan@163.com
010-84078838转6180 8081 8030

本号刊载的作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琼郡地舆全图 古代地舆图

1967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