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需要回馈人类的日常生活,优秀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有惠于当下,如何促进优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活化演绎,是当下科技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文化遗产保护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管理的工作,包括信息的发掘、存储、开发和再利用四个环节。前三个环节,属于文保专业范畴的工作;信息的再开发,很关键的,就是建立起与公众的联系。事实上,要想让文化遗产更充分释放前三个环节的价值,就非常需要让这些信息,与老百姓的生活建立关联,要能把它们翻译成大众能理解,而且也感兴趣的内容和体验。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再开发环节被寄予厚望。近年来,除文博行业以外,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利用等相关的公益工作中。比如腾讯以游戏公益为载体,探索了助力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方式,即通过建立与公众的关联,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构建共同的社会认知,从而实现民族精神价值的传递。游戏行业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可以吸引大量海内外玩家关注并参与其中。借助游戏本身强交互体验的特点,将丰富的游戏元素、产品、机制与文化遗产资源相结合,能够潜移默化地向公众输送文化遗产知识,可以拉近文化遗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在娱乐的同时激发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共情力,从而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实现民族精神价值的传递。游戏正参与到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当中游戏中的数字技术可以拓宽文化遗产保存的时间、空间和形式,为文化遗产的创意开发提供多种全新的可能。游戏领域成熟的照扫技术、3D建模和物理渲染等技术,不仅能让文物实现更为“逼真”的复原,重新获得“生命力”,让当下残损的文化遗产与数字世界重构的历史遗迹相遇,以古今结合的形式引发公众的无限遐想;还能够让沉睡多年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以数字化的形式与当下的公众产生对话和交互,人与物的结合,实现公众与文物的跨时空互动。石窟寺遗址作为一个集雕塑、壁画、建筑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其保护和管理及活化利用的方式相较于普通的文物显得更为复杂。2001年12月云冈石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该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有窟龛252个,造像59000余尊,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其中造像最高17米,最小为2厘米。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大型石窟群,它对中国石窟艺术影响深远。因此,云冈石窟的保护和价值阐释,对于我们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石窟艺术有着特殊的意义。自2003年开始,云冈研究院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合作,积极开展云冈数字化扫描工作,逐步解决了高浮雕数字化问题、颜料与色彩恢复等问题。2017年,云冈石窟第3窟原比例复制窟亮相,成为全球首个3D打印大体量高精度文物。目前云冈石窟第3窟、第18窟、第12窟借助3D打印技术,已“走”出千年石窟,并逐步走向世界。2021年借助腾讯游戏“99公益日”的契机,云冈石窟16窟数字化保护专项成为腾讯公益项目之一,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云冈研究院共同合作的公益性石窟保护类项目,也是云冈石窟首次通过社会力量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创新探索。第16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五座洞窟之一,16窟的副窟16-1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造像流失海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法国吉美博物馆都收藏有云冈流失的精美造像。通过数字化手段让这些海外数据回归云冈,是未来云冈保护的重要任务。云冈石窟16窟数字化保护专项通过高精度三维数据采集及建模、洞窟数字化虚拟修复、洞窟数字复原等方式,对第16窟16-1窟进行数字复原展示。在“Play for Good”公益行动中,游戏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全新可能从2003年到今天,云冈数字化经历近20年的努力与尝试,从重点关注石窟的风化问题到构建一个数字世界“永不风化”的石窟,云冈一直在不断尝试新兴的技术,并且调整保护与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的共同财富,社会的支持是文化遗产长期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延续2021年文保主题,云冈研究院与腾讯游戏再度合作,首次以游戏方式创新演绎云冈石窟第12窟。第12窟又被称为“音乐窟”,“佛籁洞”,12窟里乐器有17个种类、47件之多,既有中国本土乐器的筝、排箫、横笛、琴,也有五弦琴、竖箜篌等外来乐器,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的具体写照。此次结合“音乐窟”策划的古乐编曲游戏,通过趣味互动和分享带动大众参与云冈石窟的保护。玩家可以通过拖动乐器进行编曲,“奏响”中国最早的“交响乐”,在了解云冈文物知识的同时,领取小红花助力公益梦想。云冈古乐编曲游戏既能让石窟可视可听可玩,又能让玩家帮助石窟寺守护人如果说过去的数字技术重点在使石窟的面貌得以“呈现”,那么游戏技术则已经可以实现石窟原貌的“重现”,比如云冈石窟16-1窟的数字化复原,可以使我们通过数据采集与现状结合,复原洞窟没有被盗凿之前的面貌,重现历史上的完整图像。更进一步说,游戏技术还可以实现历史场景的“示现”,比如12窟,我们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数据采集、3D打印,我们还可以通过游戏技术,通过玩家参与,让音乐活起来,可以让“音乐窟”不仅可视,而且可听,玩家中自有高手,可以组合成“北魏”乐队,也可以编制“北魏”乐曲,为文物信息的“再开发”贡献玩家的智慧。在未来,随着AR、VR等游戏技术的进一步使用,文化遗产“重现”的还原度和精细度将会更高,穿越时空“进入”和“触摸”石窟已经不是幻想;“示现”的互动性也会更强,除了“组乐队”之外的玩法也会更加多种多样,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资源充分“活起来”。云冈石窟从早期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其现状“呈现”,到借助游戏技术实现其原貌“重现”,使得来自“过去”和“当下”的云冈在数字世界穿越时空的界限出现在公众面前,时隔千年的相遇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岁月带给文化遗产的改变,曾经我们只能遥望北魏遗风,今日可以在虚幻的数字世界一睹云冈的“前世今生”,遥想平城云集的能工巧匠、虔诚信徒的礼佛供养,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精神共振。游戏的互动体验则进一步将这种感受推进到“示现”的层次,使公众融入其中,或是成为昙耀雇佣的工匠、或是成为拓跋氏宫廷的乐师……亲手拨弄原本只能停留在文物上的琴弦,谱写一曲拥抱和平盛世的乐章。游戏通过构建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虚拟世界,承载丰富的故事内容,为文化遗产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在游戏世界,可以重现已经消失的文物建筑,可以储存现存于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甚至可以重新撰写古籍中的历史篇章,这便为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空间。游戏作为汇聚前沿科技和文化成果的“超级数字场景”,正在为文物的修缮、保护、演绎带来更多的科技力量。时至今日,从某种层面来看游戏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它更有机会成为生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