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CAFA设计学院讲座回顾 | 升维设计课题——升维之维 Studio Tour

2022-09-09

升维设计课题——升维之维

Studio Tour 视觉实践系列讲座

课题主持:王捷、蒋华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升维设计课题讲座系列

课题共八周,分为三部分



    升维设计-为多数人设计    



授课时间 | Teaching Time


2021年11月 - 2022年1月



学术主持 | Academic Advisor


宋协伟  Song Xiewei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特邀课题评议 | Invited topic review


韩涛  Han Tao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课题同学 | Subject Students


覃锐 / 曹雨晴 / 蔡宜霏 / 唐婉真 / 张进 / 毕竞予 / 白聿彤 / 李辛 / 王辰溪 / 唐一果 / 吴佳宜 / 陈文芃 / 姜宛妤 / 宓曦冉 / 刚子淇 / 王欣然 / 王浩钊 / 彭梓乐 / 叶拉日斯·托力洪 / 陈岩欣



课程介绍 | Introduction


升维设计课题源于201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开授的“像机器一样思考 Thinking Like Machine”课程,作为视觉传达专业设计方法的探索。课程从方法底层通过对数学模型、逻辑方法、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的理解,理解借助更加智能的工具,设计策略和思考路径的巨大变革可能。



       


升维之“维”


升维设计课题是中央美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的研究性课题,面向巨大变革下的设计方法论研究。今年是课题开展的第三年,题目议题是“为多数人的设计”。在往年对与“技术视野与设计身份”的讨论的大背景下,今年增加了重要的对与升维之“维”的探讨,也就是视觉传达所面向的今天的设计实践方法。在工作室系列讲座中邀请到八个设计工作室从各自的实践谈论身份、语境、逻辑与各自的关注。共通之处是他们大多有平面设计的教育背景,其间既有顶尖的设计师工作室,还有新成立一年的设计工作室。他们的实践为课题同学树立了最好的范本,平面设计的脉络即便因为传播方式的变化,但缩小的也仅是实践者的想象力,只要有足够的愿景驱动,设计作为底层的方法思考就会在新的土壤开花结果。同时只有更好的理解设计者在传统问题中的经典思考,升“维”才不是无水之源,“专业”之后的视野打开才能更好的帮助今天的设计学习实践。


王捷 

2021.12.16




植物馆 Botanic Garden


纽约帝国大厦狗(戊戌)年橱窗设计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探月学


Moonshop 中秋“限定”礼盒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更多作品展示于UDL官网

https://u-d-l.com/


UDL讲座现场



    Q&A    



Q1:

在自己喜欢的小项目和背离审美的大型商业项目之间,您会如何选择?

丁凡:

这里有个预设,把自己喜欢和小项目联系起来,把背离审美和大的商业项目联系起来了。


电影行业也会有类似的说法——好莱坞(商业)与艺术是相对的——至少艺术电影爱好者是这么说的。我最喜欢的导演是李安、冈萨雷斯,最喜欢的电影音乐人是坂本龙一、汉斯季默。但我认为他们即是好莱坞也是艺术。设计中,我常常以这些创作者作为我的坐标,帮助我来判断、选择、平衡商业与艺术,个人喜恶和公众审美的微妙关系。


另外,很多时候“直觉判断”也会是一个好的方法,常常可以超越理性的分析。特别是在面对非常具体的情境时,直觉会自然蹦出来,告诉你自己心里的答案,帮你做出选择。


Q2:

您是如何定位您公司数字线这个分类的?作为平面设计公司,您们是以什么样的身份介入数字设计的呢?您们在介入数字设计的时候遇到过怎样的难题?

丁凡:

相较于市场上很多CG广告,影视包装,我们工作室数字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平面设计的DNA。我们习惯去找到更核心的东西,去掉多余的部分,再使其数字化表达。最后,常常呈现出清晰、简洁、利落的结果。这也是我们的数字化和市场上一些CG公司最大的区别。


Q3:

我们该如何看待设计师要快速摆脱学生气这一话题?“学生气”是否还值得被保留?

丁凡:

首先要看“学生气”是什么,这个描述听起来包含了很多东西,它有可能会被描述为天马行空、富有想象力,或者充满活力和勇气。同时,也可以描述为作品完成度不够、执行层面太多漏洞,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刻。总之,有多少优点,相应的就有多少缺点。我们应该具体的看这个词背后都代表的是什么,在“学生气”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机会。

 

另一方面,当我们在商业项目的语境下谈论“学生气”时,通常它指的就是经验不足,当你无法精准判断和认知客户的需求时,往往作品最后会让人感觉差点意思,此时也是一种“学生气“的表现。



DEMO Book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COCOCEAN

←向左滑动查看更


CHUSHAN 出山


Send Snow Sound To a Person You Lik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Studio DPi 讲座现场



    Q&A    


Q1:

设计服务于产品的问题,设计者怎么去运用自己的风格,并把握风格表现做在产品上的用量,在两个人的合作中,风格又该如何磨合与处理?

丁铭:

我们两个人其实在风格和工作方法是比较接近和趋同的,不管是交流、沟通还是产出。我们希望工作室可以在碰撞中出现和生产更多的风格。针对不同项目,背后的文本都是不一样的,设计师要做的可能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呈现这段文本。


Papa:

风格是自己的逻辑推理产生的视觉结果。根据这样的工作原理,我们不会把自己的风格和结果性的东西预先前置,因此我们在工作方法中,不论是视觉的进入和产出、产品的进入和产出是两条路线,都会基于内容和产品去输出。因此我们的工作方法是基于品牌的沟通去一步步建立需求,秉承风格后置,逻辑前置。


Q2:

工作中是否毫无头绪的时候?

丁铭:

在葫芦的项目里,我们开始是毫无头绪的,因为它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和跳跃,这时候你能做的其实就是整理头绪,哪怕是从一个草稿去体现和展开。


Papa:

当你毫无头绪的时候,我的方法是回到原点。


Q3:

如何去发现新的视觉规律?

丁铭:

转换思维、开发不同的语言。工作室的新鲜的活力需要我们对生活很敏感,把生活中一些忽略的点反哺到设计方案里,并且永远保持开放的态度和新鲜的视角。


Papa:

关注一些新技术的转化。包括在生活中的视觉积累以及对于新技术的转换都是发现视觉新规律的经验积累。



KOOK TOT 线上讲座



    Q&A    


Q1:

平面设计的出身对于建立服装品牌有什么影响?从产品来看KOOK TOT相比其他服装品牌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陈超豪:

通俗的来说保证了产品的美观,当别人不了解你和你的品牌的时候,好不好看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平面设计师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故事线或者一个思路,比如说固定包装的时候运用的贴纸,我没有选择印logo而是选择了数字,给每一个购买者一个独有的编号,使产品能更有延续性,总的来说平面设计师需要利用你的思考来建立语言,而不是单纯的做一个好看的视觉效果。我在做品牌的过程中希望弱化它的视觉感受,而更注重整个购买流程体验。至于独特的地方我认为KOOK TOT给用户的体验感是大于产品定价的。


邹天赐: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三个人一起做设计,设计不仅是衣服本身,还包括平面、摄影、销售方式、宣传方式,因为三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呈现在服装上是有一定跳跃性的、意外性和不确定性,它并不像一个人做品牌那样完全是一种风格,三个人在设计的时候有冲突有碰撞也有相似,从而产生意外性,让品牌设计手段丰富多元。


Q2:

面对过度的文化符号解读,如何打破束缚,形成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陈超豪:

在服装行业大家都特别喜欢去消费一些好的文化元素或者文化符号,当你要做一个很具象的文化符号的时候,它往往会变得很表面。至于如何打破这种束缚,对于我自己来说就是不触碰、保持敬爱因为中国有很多东西不需要过分解读,老老实实做自己就挺好的,我觉得还有用更多方式展现个性和风格,这是个人愚见。




大,不小展

策展人:梅数植/连杰/李习斌

展览策划/设计:梅数植/连杰/李习斌




L-A-B DESIGN


密码日记 code diary


《鲸鱼马戏团/Whisper Vol.2》


 CD专辑 Amazon VOL.3 Endless River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VISION DIGITAL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更多作品展示于L-A-B DESIGN官网

https://lab-d.co/L-B





DTZW Studio


北27號

←向左滑动查看更


廿七禾尚餐厅


23座


JIU 手禾火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更多作品展示于DTZW Studio官网

https://dtzwstudio.com/





702 design


klee kle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西戏


Tan Toushan 檀头山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文字出口”


更多作品展示于702 design官网

http://www.by702.com/



连杰、李习斌、梅数植 讲座现场



    Q&A    


Q1:

工作室会不会把一些设计案例归档整理成一个资料库?如何去剖析一个设计作品的好与坏? 

梅数植:

我没有收集整理素材的习惯。我看作品的好坏,就是看他是否真诚,是否真的考虑到设计和使用者的关系,看作品形式和他真正服务的对象,或者他在特定语境中是否能合理发挥。设计师的出发点真诚,那么这样的设计我认为是好的,我也自然会被这样的设计吸引。


连杰:

我们工作室没有专门建立素材库。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会去讨论对一个作品怎么看,在讨论中从立意和思想上突破,也会去看别人的作品。但我觉得尽量要少看,看多了会在感官上刺激你,如果你不够坚定,你会随之被卷入到某一个潮流中。当然单纯有单纯的力量,博学也会有博学后优秀作品的产生。


李习斌:

资源库我是有的。当下所处的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形式语言太容易被模仿,大家在这个过程中缺失自己。我们当时不会有过多对自己认知的东西,处于学习的阶段。上次我和佐佐木聊天时,早期他认为中国的设计是宏大叙事,带有某种强烈视觉感,能够将所有文化底蕴挖掘出来的,这是他们对于中国设计师的印象。但在接触了很多中国设计师后,他从另一个视角打开了中国当下设计的一扇窗户,他会发现中国的设计也有轻松的、舒服的,其实这个点正是你们当下很鲜活的点。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摒弃信息爆炸带来的迷失,坚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Q2:

当平面设计师在做品牌时,初期你们是否愿意投入时间去做,是否会有身份认同转换的障碍,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李习斌:

其实我们做超级植物的动机很简单,因为之前我们一直在服务于别人,作为设计师本身我们不是风险承担的主体。因此我们想自己去做一个品牌,转换身份,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超级植物前我们做过四个品牌都不是很成功,后来发现品牌不是设计师可以独立完成的。有了之前的经验,我们会很理性的思考我们要不要做?如果要做我们缺少哪些人?


品牌的供应链、财务、包括定价、售卖、运营等问题是很琐碎的。我们会去找专业的人去做,找到伙伴去解决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当然品牌的基因是创始人负责,我做我份内的事情,在整个过程当中,身份转变依旧是很纠结。


现在我觉得回归做设计是幸福的,我们在想是不是可以把超级植物变成一个为设计师服务的团队,我也一直在这当中找到平衡点,让有创造力的人能够在一个团队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Q3:

现在很多设计作品出现同质化,想问三位老师在做设计时会不会刻意去规避某一种风格?

梅数植:

风格是一种工具潮流的含义是当下比较受欢迎的,因此潮流也是不断迭代的。风格不是本质,而设计是需要有本质的内容,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不规避也不追寻,不应该把风格作为追寻的点。形式与风格的选择应用应看当下的设计项目它是否需要某种风格,若它需要有时代性潮流性,那就用当下的语言去做,但若它不需要追求流行,那我们则应该选择更为经典的,去做跨越时间的设计。


每种风格都是由设计师创造出来的,从自己内容本身出发,不要在大的潮流趋势中迷失自己,应该去看本质,看到项目背后的发展可能与可持续性,就像股票的走势,如果单纯的关注其走势的起伏,那么你会在其中迷失自己。平面设计师在做设计时应去构建自己的一种状态,将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手段、方法与表达方式。


连杰: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层面去解答。第一个层面是委托性的设计,这种情况下是由业主决定你创作的高度,你可以努力将自己的想法尽可能的传达给业主,若他不能接受,那你需要在当下风格中找到一个相对来说适合他的,与他的品牌贴合度最高的。第二个层面是个人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有意的规避当下的潮流与风格,在思考时绝对的去避免,这对我来说是一名设计师应该做的。


当我在评判一个作品是否抄袭或者同质化的唯一点是动机。当一个作品逻辑完整自洽时,那它没有问题,但若动机是为追逐一个风格或目的,那我认为这是设计师必须要去避免的。设计师本身应该是有创造的价值,设计师最终要面对自己,学会审慎的选择,保持警惕,从不同的维度与视角去看,会让你变得更开放,从而尽可能的突破自己。


李习斌: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衍生出另一个问题,潮流趋势与社会环境,设计师的价值是什么?不管流行趋势怎么变,设计师的品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这种品味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也在进化迭代然后表达。


Q4:

国内为什么较少有新颖,破圈的设计(例如San Francisco Symphony新LOGO等)?如果想要做到这样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思考方式和行动?

梅数植:

动态设计在国内还是挺多的,只是做的没有国外那么好。为什么中国做的不够好?首先是因为中国设计体系不够健全,设计分为设计总监,艺术指导与设计师这三个身份。在中国设计师群体不够扎实,缺失执行的设计师。像我们在设计中大多都担任着艺术指导、设计总监的位置,这时候就需要很多其他类别的设计师去辅助。这是完整链条中一部分的缺失,从而导致我们平面设计师经常用简单的方法去做设计。其次是社会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导致大家都会朝着一个成功的方向去做,大家都想成为那个成功的人,把不成功的人去剔除掉。我更希望大家能够应该追寻自己的内心,挖掘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在团队工作中各司其职,完善设计体系。


李习斌:

现在超级植物在拍视频,我们就请了北影的导演,不是“找”而是“请”,在这个过程中请的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那么最终你的作品也会被得到尊重。


我希望未来的设计师能够在某个领域挖得更深,从而使设计行业变得颗粒度更细,链条更完整。



耐克校园冠军联赛系列


阿姆斯特丹NEMO科学博物馆系列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DEMO动态设计节衍生


“愚园路字体角”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Pixel Echo


更多作品展示于KAUKAU个人网站

https://kaukau.design/



KAUKAU 讲座现场



    Q&A    


Q1:

目前我认为创意好玩是将物与物的意义做意想不到的重新组合,就像网络图形、病毒生长过程、英文字体、文字背后意义和生成技术的结合。那我们挑选元素的时候怎么知道结合的度?如何平衡传达的准确性在意料之中和出乎意料之外?

李梓菲:

如果问的是字体本身的话,在做结合的时候,我们仍然是兼顾到了它的美感,因为是来自不同字体的组合,所以它会有一定的系列性,它会有一定的规律。虽然它看起来都歪七扭八的,但它其实还是存在在一个笔画粗细的尺度里面。然后去做出某一个字之后,它会被当成一些比较极端标准的坐标轴的顶点,再把它往回拉,根据不同综合的评判,它们也需要进行整体的调整,所以说这个度还是会放在一个全套的范围里面去把握。


Q2:

KAUKAU做字体可能会更喜欢和擅长一些,很多时候可能会作为您工作室做项目一个很好表达媒介,但这种思路有时候是否会限制工作室的做设计或者自己做设计的过程?

李梓菲:

我觉得限制这个事可能分方面,一个是我讲的与品牌合作的这些案例,如果说品牌本身沟通下来,他们想要传递的就是插画,或者就是3D,那我们显然也不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进行这个合作,所以这个限制可能是需要沟通,因此它大概率算不存在。但我们做自己的项目,这些自出版,其实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同时我们也是在尝试去拓展各种可能性,一步一步的拓宽。所以我觉得,与其讲限制,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游戏的规则,这个是我们自己设定的一个游戏规则。



独立海报创作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三餐米业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黑零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platform space



    Q&A    


Q1:

在4aC的创作海报中很多时候会使用到“谐音”这个方法,是因为你们比较喜欢谐音还是有其他原因?

A1:

我们没有刻意强调谐音梗,也不想通过这个方式来博取他人的笑和关注。我们是很严肃的看待“谐音”这个问题的,它是语言学中“语音”、“语意“的一个分支,我们所真正关注的是不同语言环境之间的认知差异问题。如果把“谐音”、“谐意”比作语言环境中的一条裂隙,那我们便试图钻过这条裂痕,去寻找一个用图像和画面便可以通感的世界。


Q2:

最近4aC面对的挑战是什么,可以分享一下吗?

A2:

从精神方面出发,商业设计做多了之后会特别渴望回到个人创作中。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每年会给自己两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没有委托的独立创作。对我们而言寻求自我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平衡是一件比较内耗的事情,在日复一日的商业设计中如何抽身出来,保持一个冷静的创作者状态是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


Q3:

面对不同规格的项目时,你们如何平衡自己对设计输出的标准?

A3:

设计行业中有三千块的委托,也有三千万的委托,在创业初期,不要用此来筛选你做好设计的决心。我们现在面对每一个项目都会尽全力去做,比较笨,比较毫无保留。当然我们也很清楚,在工作室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定会有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应对措施,即便是我们比较幸运能够走到那时候,回头看,也一定不会后悔现在对每一个项目的全情投入。


Q4:

在设计行业中,你们认为未来社会对设计师会有统一的标准吗?

A4:

在社会关系这个前提下我认为这是很难统一的,但我们不认为这是一件悲观的事,因为人和人的相处是一个关系问题,任何事只要是关系问题,就一定很难被武断的定义,很难有一方去告诉你正确明晰的答案。所以作为设计师,我们现阶段能给到大家的建议就是,不断确认自己的同时全力奔跑就好,有一天各位会发现,决定你是否成为优秀设计师的一定不是社会的统一标准。



    特别感谢    



    课题研究    


升维设计

命题:为多数人的设计


1.升维设计的方式

2.“Studio Tour” 视觉实践系列讲座

3.课题:为多数人的设计



    人员组成    


讲座策划召集:王捷、蒋华

课程讲座导师组:高峰、韩涛、丁凡、王苑泊、丁铭、陈超豪、邹天赐、连杰、李习斌、梅数植、李梓菲、王铭阳、巩毅、张凯航


推文编辑排版:刚子淇、王欣然、曹雨晴

编辑团队:刚子淇、王欣然、曹雨晴、毕竞予、姜宛妤

特别感谢:UDL、Studio DPi、KOOK TOT、L-A-B DESIGN、DTZW Studio、702 design、KAUKAU、4aC



更多详情请关注公众号

“升维设计CAFA”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本方向以文字与图像等视觉作为基本媒介进行沟通与传播,是涉及文字设计、图形设计、信息设计、编辑设计、品牌设计以及互动设计、空间设计等多学科、跨领域的重要设计学科。本研究方向需要不断广泛融合多学科与不断开拓设计的学科边界,同时也需要不断深入视觉传达学的核心建立更为本质的大设计与大艺术观照下的学科内核。本研究方向以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为价值取向,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术平台,构建多学科、跨平台的视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讲座回顾

1210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