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CAFA设计学院课程| 升维设计——为多数人的设计

2022-09-09

升维设计——为多数人的设计

课题主持:王捷、蒋华、高峰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升维设计课题研究记录

课题共八周,分为三部分



    升维设计-为多数人的设计    



授课时间 | Teaching Time


2021年11月 - 2022年1月



学术主持 | Academic Advisor


宋协伟  Song Xiewei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特邀课题评议 | Invited topic review


韩涛  Han Tao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课题同学 | Subject Students


覃锐 / 曹雨晴 / 蔡宜霏 / 唐婉真 / 张进 / 毕竞予 / 白聿彤 / 李辛 / 王辰溪 / 唐一果 / 吴佳宜 / 陈文芃 / 姜宛妤 / 宓曦冉 / 刚子淇 / 王欣然 / 王浩钊 / 彭梓乐 / 叶拉日斯·托力洪 / 陈岩欣



课程介绍 | Introduction


升维设计课题源于201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开授的“像机器一样思考 Thinking Like Machine”课程,作为视觉传达专业设计方法的探索。课程从方法底层通过对数学模型、逻辑方法、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的理解,理解借助更加智能的工具,设计策略和思考路径的巨大变革可能。



    课题主持    



    课程内容    



Twelve Cautionary Tales for Christmas

十二座理想之城


Superstudio成员合影

https://underprospective.com/016



超级工作室

Superstudio


Superstudio是一家建筑公司,由Adolfo Natalini和Cristiano Toraldo di Francia于1966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创立,在后来加入了Gian Piero Frassinelli、Alessandro、Roberto Magris和Alessandro Poli。


Superstudio是20世纪60年代末激进建筑和设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始人曾与Archizoom Associati创始人Andrea Branzi一起在佛罗伦萨大学上学,并在1966年的Superarchitettura展览上首次展示了他们的作品这次展览成了激进设计运动的宣言。


阿道夫·纳塔利尼(Adolfo Natalini)在1971年写道:“……如果设计仅仅是一种消费的诱因,那么我们必须拒绝设计;如果建筑仅仅是资产阶级所有制和社会模式的法典化,那么我们必须拒绝建筑;如果建筑和城市规划只是目前不公平的社会划分的形式化,那么我们必须拒绝城市规划和城市……直到所有的设计活动都以满足基本需求为目标。在此之前,设计必须消失。没有建筑我们也能生存……”通过他们的模型,Superstudio提出了一种没有对象的生活的替代策略,一种建筑实践本质上是理论的观点,主要关注文化批评。


Superstudio was an architectural firm, founded in 1966 in Florence, Italy by Adolfo Natalini and Cristiano Toraldo di Francia, later joined by Gian Piero Frassinelli, Alessandro and Roberto Magris, Alessandro Poli.


Superstudio was a major part of the Radical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movement of the late 1960s.The founders had gone to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Florence with Archizoom Associati founder Andrea Branzi and first showed their work in the Superarchitettura show in 1966. This exhibition became the manifesto of the Radical Design movement.


Adolfo Natalini wrote in 1971 “...if design is merely an inducement to consume, then we must reject design; if architecture is merely the codifying of bourgeois model of ownership and society, then we must reject architecture; if 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 is merely the formalization of present unjust social divisions, then we must reject town planning and its cities...until all design activities are aimed towards meeting primary needs. Until then, design must disappear. We can live without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ir models, Superstudio proposed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of life without objects, a view of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s essentially theoretical, with a primary focus on cultural criticism.


以上内容来自于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perstudio


十二座理想之城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十二座理想之城

Twelve Cautionary Tales for Christmas


Superstudio 的 12 个警示故事写于 1971 年,以其对先进资本主义大都市的极权主义和疏远方面的批判态度,预测了 1970 年代经济危机后出现的关于生产、消费和可持续性的辩论。这件作品位于建筑、文学和图形之间的十字路口,揭示了一种既极端又激进的城市现实愿景,并拒绝了在此之前标志着与社会乌托邦相关的建筑研究主体的东西。Superstudio 的作品通过其物理维度——大都市的建筑——以非传统的方式调查和冥想现有的人际关系网络,提出了一种批判性理论,该理论作为对现实的负面反映而脱颖而出,通过乌托邦和认知模型揭示其深层和隐藏的矛盾。它仍然代表着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另类辩论最有趣的贡献之一,强调了建筑师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的重要性。


Superstudio 的 12 个警示故事有助于重振围绕建筑和城市发展模式的讨论。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并有助于充分说明与 1970 年代增长战略有关的批判性辩论的丰富性和广度。


Written in 1971, Superstudio’s 12 Cautionary Tales anticipated, with its critical attitude against the totalitarian and alienating aspects of the advanced capitalist metropolis, the debates on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sustainability that arose following the 1970s economic crisis. Situated at the crossroads between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and graphics, this work revealed a vision of urban reality that was both extreme and radical, and rejected what until then, had marked the body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onnected with social utopias. Investigating and meditating in an unconventional way the existing network of human relations through its physical dimension –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etropolis – Superstudio’s work presented a critical theory that stood out as a negative reflection on reality, unveiling its deep and hidden contradictions through a utopian and cognitive model. It still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contributions to an alternative debate o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senting role of architects and intellectuals in society.


Superstudio’s 12 Cautionary Tales was instrumental in reinvigorating the discussion around architecture and city development models. Its influence survives to this day, and contributes to fully illustrating the richness and the breadth of the critical debate pertaining to growth strategies of the 1970s.


“Superstudio 的反乌托邦故事”|Daniela N. Prina|1971

https://www.academia.edu/13233018




First city

2,000 -TON CITY

2000吨之城


2000吨之城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使建筑作为批判的方式」


「使建筑作为启示性概念」


「使建筑作为解决问题的客体存在」




Second city

Temporal cochlea - CITY

临时耳蜗城


临时耳蜗城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模式与规则」


「身份与认同」


「边界的设定与意义」




Third city

New York of brains

纽约的大脑


纽约的大脑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后人类的痕迹」


「人与意识」


「自我对时代的无奈诉求」




Fourth city

Spaceship city

宇宙飞船城


宇宙飞船城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自由、禁锢、权利」


「时间、死亡、圈」




Fifth city

City of the hemispheres

半球之城


半球之城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建筑的生命政治」


「生命永恒与崇高爱情」




Sixth city

Barnum Jnr.'s Magnificent and Fabulous City 

Barnum Jnr.的壮丽而美丽的城市


Barnum Jnr.的壮丽而美丽的城市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自由与代价」


「传输行为感知」


「表象身份的选择」




Seventh city

Continues production conveyor belt city

连续生产输送带城市


连续生产输送带城市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消费与追逐最后的目的是什么?」


「秩序、机械与追逐」


「当技术满足时,人类的城市景观愿景是否会如愿?」




Eighth city

Conical terraced city

锥形梯田城


锥形梯田城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自上而下的控制是权力吗?」


「权力的源头是什么?」


「欲望作为人的本能,是否能推动社会发展?




Ninth city

The “Ville-machine habitee“

“城市机器的习惯”


“城市机器的习惯”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使建筑作为批判的方式」


「使建筑作为启示性概念」


「使建筑作为解决问题的客体存在」




Tinth city

City of order

秩序之城


秩序之城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自我内心的选择」


「机器驯化下的人类」


「秩序真正的定义?」




Eleventh city

City of the splendid houses

豪宅之城


豪宅之城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使建筑作为批判的方式」


「使建筑作为启示性概念」


「使建筑作为解决问题的客体存在」




Twelfth city

City of the book

书之城


书之城

http://hiddenarchitecture.net/twelve-ideal-cities/


「主体感知/世界真相」


「空间、场域」


「自由/法律」


「人造物/上帝视角」




结语

Epilogue

  


各位从我们沉睡不醒的文化所制造的无尽混乱的梦境中撷取了十二个例子。十二,是一个神奇的数字,是赎罪的数字。仿佛是我们这些城市人在向发明了城市的遥远先民致敬。


是时候揭开我们作这些描述的真实意义了。这是一个测验,跟那些常出现在报章杂志上的测验相比,毫不逊色。按照惯例,接下来要提供答案。请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答案即将揭晓。而问题如下:“在你看完对这十二座城市的描述后,你希望真实存在的城市有几座?你认为这些城市对人类有任何益处吗?”


The moment has come in which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descriptions: this is a test. Of the twelve cities whose descriptions have you read, how many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rue? Have you felt that they might be of advantage to humanity? Work out your answers carefully.


https://www.trueart.com/news/374193.html





    项目推进    







































    后记    



有幸体验王捷老师与蒋华老师研磨多年的“升维设计”课程现场,确感质量精微,氛围融洽,受益良多。我想从三个角度谈一下课程启发与感受:


一是为何“升维”设计?

我在两位老师的课程中看到了“价值立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即,今天的设计实践,不应该屈从于现有全球市场逻辑设定的劳动分工分级、边界与职业工作标准,而是应该对这些分级、边界、领域、标准本身进行反思。也就是说,超越现有的市场导向的职业设计模式,放眼于设计物的产业赋能与社会网络建构,强化道德与生态导向的伦理设计,一方面以改良的立场优化现有设计,一方面以革命的姿态颠覆现有设计,从而形成了升维的不同动力来源与目标指向。实际上,从职业性设计到产业体系的设计,从改良性的设计到革命性的设计,本身形成了不同视角的升维序列。两位老师强调了升维设计不是一种时尚与风格层面的翻新(它们仍是水平运动),升维设计是价值伦理与社会立场层面的纵向拉升,是垂直运动。特别是两位老师对课程设计的命名非常值得深思——不但清晰强调了“升维设计”之于设计学科的重要性,也充分强调了“升维设计”之于当前国家经济社会新发展阶段转型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升维的国家战略维度与学科发展维度有了细密具体的结合。


二是为谁“升维设计”?

我也在不同同学的差异化的、精彩的设计研究汇报中,看到了“升维设计”的多元“主体身份”维度,即,谁来进行升维设计?为何种主体展开升维设计?同学们的研究显示出设计的“主体”以及设计服务的“主体”不是单数,而是复数。在这个意义上,升维是一个从一到多的开放性延展过程。两位老师的课程指导显示出升维设计的“人”不是抽象的,它有多重含义:有时候指人民(这是国家层面的设计),有时指大众(这是市场体系中的设计),有时指诸众(这是文化政治与批判层面的设计),有时指赛博格与后人类(这是技术层面的设计)。换言之,升维设计的主体应该是多数人的福祉,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是具体的情境,不该是抽象的数据;应该是特殊化的地方记忆,不该是匿名性的全球快消品。升维设计应该扩展关注现代化过程中未被关注的主体与非主体,关注乡村的人群,关注人类主义之外的生态世界与非人世界。升维设计不是表面的上天,而是真实的入地。


三是如何设计“升维”?

我还在两位老师的课程现场还感受到了设计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即,如何通过专题方法训练使得同学们设计能力升维——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升维”本身的设计,它是一种抵抗碎片化的聚合与整合能力的体现。两位老师强调升维设计课程是一种对集体协同创新的设计,每一个同学是这个创新网络中的一员,能既纵向深化自己的个案研究,同时又能横向的从其他同学身上得到不同路径的理解,由此形成由小变大的全局性整合能力。在两位老师的整体规划与引导下,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具体、特定的设计研究对象,然后都把价值理念选择作为一个重要的升维环节,之后在集体研讨中将具体个案变成一个可延展、交圈的体系,经由工业技术、数字技术、金融市场、社会网络等多个层级的链接,形成了一个涟漪般放大的、立体的、多层的、晶体化的网络堆栈;另一方面,每一同学又成为了这个网络中的社会模特,将设计之物拉回到有相同痛感的具体人群,拉回到具体的使用场景,在时间过程中研判生命周期中的物与社会的反应与回馈,从而切入到设计网络中的不同矛盾层面。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同学不仅获得了升维的意识,也获得了升维的能力——一种将现实碎片与各种关系整合于自身的能力——这是升维的强度与深度,正是最终的强度与深度塑造了每位同学最后的升维。


以上三个方面在这个精彩的课程中是相互交织的,它们的复杂编织就体现在两位老师与每一位同学的深度互动与诸多细微之处。作为一个短暂的观察者与体验者,我的感受也只能是有限的。期待这个课程与学院教学改革的长久交流与互相建构。


韩涛

2021.12.15


    课题研究    


升维设计

命题:为多数人的设计


1.升维设计的方式

2.“Studio Tour” 视觉实践系列讲座

3.课题:为多数人的设计




    人员组成    


课程策划召集:王捷

课程联合主持人:蒋华

课程讲座导师组:高峰、韩涛、丁凡、王苑泊、丁铭、陈超豪、邹天赐、连杰、李习斌、梅数植、李梓菲、张凯航、巩毅、王铭阳


推文编辑排版:刚子淇、王欣然

文字整理编辑:刚子淇、王欣然、曹雨晴、毕竞予、姜宛妤

参与成员:覃锐、曹雨晴、蔡宜霏、唐婉真、张进、毕竞予、白聿彤、李辛、王辰溪、唐一果、吴佳宜、陈文芃、姜宛妤、宓曦冉、刚子淇、王欣然、王浩钊、彭梓乐、叶拉日斯·托力洪、陈岩欣



更多详情请关注公众号

“升维设计CAFA”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本方向以文字与图像等视觉作为基本媒介进行沟通与传播,是涉及文字设计、图形设计、信息设计、编辑设计、品牌设计以及互动设计、空间设计等多学科、跨领域的重要设计学科。本研究方向需要不断广泛融合多学科与不断开拓设计的学科边界,同时也需要不断深入视觉传达学的核心建立更为本质的大设计与大艺术观照下的学科内核。本研究方向以中国文化与艺术精神为价值取向,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术平台,构建多学科、跨平台的视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升维设计

1537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