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壬寅中秋,荟于学缘

原创 2022-09-10


壬寅中秋恰遇教师节,适逢双节佳期,在灯烛与月光的映照中,濠濮间想到刘巨德的艺术里那团“混沌”的光亮,似乎可以借画境,翘望团圆与学缘、耕耘与收获、自然与艺术的节令际遇与时代气息。


团圆与学缘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源于唐初,围绕着月亮与月光展开的赏月、吃月饼、月下灯谜、月下赏花、饮酒望月等,衍生欢庆团圆的心情。《月光下》的画面中勾绘了皎皎月光、繁茂草木、层楼叠榭,一隅景致纳天、地、人之意象入画,或许只是平实岁月中庸常的夜色,时下却思绪牵动,万家灯光、火树银花的团圆景象隐现眼前。以月、诗、乐、酒等元素展开的中秋佳节是鸾飞凤舞、蔚然祥和的团圆节,也是诗情画意、浪漫抒怀的赏月节。白居易在《中秋月》中借玉兔等元素抒发月下思绪:“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刘巨德在画面中也使用了借物抒情的创作手法来表达,在《黑白相随》与《蛙鸣月下》中,玉兔、荷花、银蟾等元素入画,以微知著,借朦胧月色传情达意。

《月光下》水墨纸本设色 136cm×34cm 2012年
《黑白相随》水墨纸本设色29cm×60cm 2016年

《蛙鸣月下》水墨纸本设色 29cm×60cm 2016年


在当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随时代流转发生了创造性的转化,不同时代与生活背景中的人对过节所生的情愫亦不同。比如现今很多人在团圆夜会与家人一起品尝桃子,寓意阖家长寿喜乐,而校园里生活着五洲四海而来的师生,学府、母校等称谓中流露家的温馨感,校园就像学子们的第二个家。在此,团圆的意义被扩大至家园感,进而派生感受生命的情愫。“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此时《望月》里依偎的玉米似同窗、似师友,在寻常的岁月中,氤氲的月光下,不时望明月而生情思。


《寿桃》水墨纸本设色 28.5cm×60cm 2016年
《望月》水墨纸本设色 29cm×60cm 2016年


中秋节与教师节的相遇,让与血缘相连的亲情和与学缘相通的师生情交织在了一起,节日的时空境域更加宽阔深厚了。


耕耘与收获

人们经常把教师喻为园丁、灯塔或蜡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辛勤的耕耘着每一亩心田。刘巨德师从庞薰琹与吴冠中,作为学生,他汲取了两位先生艺术上的丰沃养料。作品《紫藤下》的画面色彩、形象、氛围、韵律等皆自然而然跃然纸上,画中的青年照见了他眼里的学生,也照见了自己。作为老师,刘巨德坦言越来越“害怕”做老师贻误学生,并说:“艺在育,不在教”,因为他认为艺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没有统一的答案。每个人重在传统文化、大师经典和看不见的自然深处与自己相遇。先生语重心长道:“艺无一定之法,全在个人志趣,答案在每个人自己心里。唯敬畏艺术,甘为艺术而亡是相同的。”就像《草听月》与《守夜草》中的生灵倾听,守候着每个夜晚、每缕月光一样,教师要让学生的思想得以自由地呼吸与生长,进而奔向宽广、未知而充满创造与想象的艺术世界。


《紫藤下》水墨纸本设色 250cm×501cm 2017年
《草花听月》水墨纸本设色69cm×34.5cm 1999年

《守夜草》纸本水墨 90 cm×178cm 2010年


刘禹锡诗曰:“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月色皎洁,暑气消散;秋色澄澈,万象更新。描绘、赞美月的诗词歌赋非常多,尤以中秋之月最为丰富,在团圆的气氛与丰收的季节里,中秋多了几分收获之意。“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经年最好的月色即在中秋,中秋赏月,给予人浪漫的幻想,获取丰盈与收获之感。在刘巨德的画作中亦不乏月光下饱含收获之意的画面,《月光草》饱满的构图和丰富的色阶,《花草坡》跳动的生长气息和辛勤收割的少女,无一不在传递着丰茂收获的景象。《霜月横空》取微观视角绘宽广场域,明朗的黑白灰对比与爽利的点线面构成凸显皓月皎洁,收秋迹象隐现,金风玉露,尽收画中。

《月光草》水墨纸本设色139cm×34.5cm 2005年


《花草坡》水墨纸本设色 145cm×365cm 2009年

《霜月横空》水墨纸本设色36cm×70cm 2016年


教师节与中秋节的特质,使辛勤的耕种与收获的喜悦交相辉映,“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此刻心境胸次更加明朗开阔了。


自然与艺术

中秋节起于沟通天时地利,教师节发于文明教化流传,《礼记·祭义》载道:“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始终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可见自然饱含变化及生长,长期以来,中国传统观念中形成了自然与生命本位的物质观。“自然”在艺术创作中显现出三种状态,一为展现本真的自然,二为追寻一种自然状态或精神,三为表现忘却或超越一切规定性之后的最真实的自然。正如刘巨德所言:“画的过程,不必想太多,反而画得好,绘画的过程是三个生命:主观、客观、画面互动合一的过程,画家需要放松,顺其自然,从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就会在绘画过程中不断得到启示,包括积淀和解放。”《秋叶草》的清寂,《秋塘》的高洁,都传递着自然的气息,《中秋》在对特定时节风物的观察体悟中笔墨自然流淌。

《秋叶草》 纸本水墨设色 69.5cm×51cm 1998年


《秋塘》 纸本水墨 136cm×33.5cm 2008年

《中秋》水墨纸本 29cm×60cm 2016年


刘巨德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浑沌”美学与崇高之感,形成了“大、简、微”的艺术格局。他认为艺术创造是人的心灵对自然的感应,对生命的感知,是每个人“心的作用。绘画虽然是视觉艺术,但到最后还是“心的艺术,画里的一切都是心灵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微观视角向下俯看的《月光荷》,还是浪漫梦幻天地之间的《一朵云》,都流露出以“道”的眼光观照万物,理解至善的创作思想。在艺术学习上,他和夫人钟蜀珩教授主张师法“三位老师”,即自然造化、古人之心,还有自我之天然本性。正如刘巨德所说:“三位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也是人类的导师,他们让人类有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和走向未知的力量。”静候幽思,暗香疏影的《青月下》是为深妙诠注。

《月光荷》水墨纸本设色 29cm×60cm 2016年


《一朵云》 纸本水墨 97cm×180cm 2006年


《青月下》 纸本水墨 139cm×34.5cm 2005年


双节际遇,深感华夏节日感应天时自然而起,化育人文精神而丰。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自然万物、生人文艺术。


图 | 刘巨德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文 | 柴鑫萌 雕塑系 2021级在读博士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汪茗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180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