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清美、国美、同济环境设计2022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
原创 2022-09-09
作者姓名:徐婉婷(本科生)
2. 室外效果图
3. 效果图 游客接待室
4. 效果图 实验室
5. 概念示意图
6. 单体结果
7. 节点构造图
8. 搭建示意图
9.B1平面图
课题由宋立民老师与程明、胡心玥两位助教老师指导。毕业设计主题根据UNI 国际竞赛,对阿塔卡马沙漠中的测试基地进行设计。由此讨论人类栖息地如何在缺水、高温、强辐射环境中运转,并探究植被和野生动物生存的可能。
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干极”, 温差大、阳光辐射强、常年无雨,很多动植物都难以生存。但是,被薄雾笼罩的区域生长着零星植物,如仙人掌和矮灌木。这些仙人掌的尖刺可以冷凝空气中的水蒸汽,使水沿着倒刺收集到仙人掌的基部,从而获得足够的水以生存下来。
毕业设计方案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方法和仿生思路,讨论在极端环境中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合理的构想,以保证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各项需求。设计结合仙人掌收集水的表皮结构与当地特色的“捕雾网”,构想了可以像仙人掌那样可以收集并储存空气中水的建筑表皮。这样的表皮使用杆件、纤维、膜结构结合的形式,方便预制、运输和维护。它能够有效地收集水,同时可以帮助建筑对抗高温并阻挡辐射。“仙人掌群落壹号”既是科学家们的研究基地,也可以作为地标吸引游客。(本设计获得2022 年UNI 国际竞赛第一名)
作者姓名:李叁陆(本科生)
指导教师:梁雯
1. 前期过程:《饮食男女》电影分析
2. 前期过程:Wall House2 改写实验
3. 设计呈现:总平面图,解体家庭的空间形象
4. 墙的内部剖面:象征记忆中的血缘家庭(墙内是记忆中血缘家庭的形象,被分隔的共餐空间是复杂情感的空间化描述,象征着解体家庭中父权的衰落)
5. 象征家庭成员社会生活的A 侧(在墙的一侧,三个人的走廊和工作空间相对独立。空间开放性的变化代表成员社会身份的差别以及与市民社会各自不同的关系)
6. 三个竖向的交通空间及工作空间,分别象征家庭成员的社会身份以及与市民社会的融入程度
6-a. 保守主义者:封闭的空间代表与社会有一定隔阂
6-b. 实用主义者:开敞的空间代表与社会的融入程度较高
6- c. 自由主义者:开放的空间代表与社会的完全融入
7. 象征个人新家庭的B 侧( 墙的另一侧是三个家庭成员各自的新家庭。空间形象从稳定到破碎代表对家庭情感的不同状态)
8. 保守主义者之家平面图及空间细节(形象来自于宗教建筑,象征其克制、保守的特征,独立却仍然与旧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
9. 实用主义者之家平面图及空间细节(现代主义高效、简洁的立面形象和平面曲折的空间形成反差,象征着现代高效的新生活与旧家庭之间的矛盾)
10. 自由主义者之家平面图及空间细节(临时的居住空间由高度各异的脚手架和充气结构组成,象征着对血缘家庭更为彻底的反叛与逃离)
设计说明:
在成长过程中,我常常思考我和家庭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从中学时期住校,到大学时期完全离开父母的生活环境……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我发现自己对家庭的情感和态度也发生着变化。于是在这个课题中,我尝试运用空间设计的方法,探究当代人对于家庭的情感与态度。
在空间叙事方面,本设计从电影《饮食男女》中提取出今天的年轻人对家庭的三种不同态度和情感,构建了一个解体家庭的空间故事。这个家庭中有三个女儿,分别是有宗教信仰并且恪守血缘家庭关系的保守主义者、重视效率而对家庭关系感到矛盾的实用主义者、完全想要脱离家庭束缚的自由主义者,以及作为血缘家庭核心的父亲。同时,通过对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Wall House 2 ”的解读与改写,本设计将空间叙事与建造环境中最重要的元素——墙建立了关联,重新定义了墙的两侧以及墙的内部三种不同的空间属性。在本设计中,墙的中间(内部)是停留在记忆中的血缘家庭,其中保留着父辈的生活与一场家庭的共餐。墙的两侧对应的是家庭成员的社会身份与每个人独自的新家庭。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路线各自独立,但又能够相互窥探和渗透。
本次设计对我而言是一个不断打破和建立认知的过程,在一次次对方案推倒重来之后,逐渐理解了海杜克所说的:通过联想和想象寻找空间的“弦外之音”,并最终构建了空间、情感、叙事的关联。在这次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建立空间与情感对话的潜力和力量。
本次毕业设计课题试图探索住宅这一和我们有着最为密切联系的环境—与人—他的自我、情感等关于主体性的建构之间关系的可能性。在这种视角下,住宅被理解为一段关于行为、事件的记忆的集合,一种真实的“虚构”的经验,一种空间/ 图像的叙事整体。本课题对住宅与人的研究建立在对约翰·海杜克的“墙宅”(Wall House)系列的“虚构性”的研究和批评基础上。通过一种历史与文学文本的发掘,这些经典的建筑被置入一系列的特定情境之中,诸如爱情和亲情这样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得以具体化,最终将原有的建筑延伸到一个全新的语境。
借助一个关于核心家庭众多成员的生活的叙事,李叁陆同学的作品对海杜克的“墙宅二号”(Wall House 2)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批评性重构。通过对今天具有代表性的三类人的归纳,作品巧妙地对应了“墙宅二号”的空间特征,并将其差异化。其中最独特的一个地方,是对具有代表性的墙这一核心元素的激进改写。这是对墙的核心意象——空间的“弦外之音”(undertone)的另一种揭示:某种代表了家庭已经消失的、像“光晕”那样的历史记忆,在这个夹缝中的、幻象般的空间中,是对中国家庭所珍重的情感的一种陌生化的批评再现。(梁雯)
作者姓名:梁成思(本科生)
指导教师:陆轶辰
1. 红线区域内平面图
2. 建筑空间生成步骤
3. 景观空间生成步骤图
4. 鸟瞰效果图
5. 剖面(带河岸)示意图
6. 区域规划生成步骤图
红砖作为龙泉民居的常见材料承载着龙泉人的文化记忆,本案借助拆迁回收的红砖将场地原始肌理植入工厂空间。细腻的城市肌理为吸纳新兴业态、促成多种活动创造条件,使老旧工厂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本案首先运用拓扑手法,将整体片区的原始肌理与现状肌理组合,对原始肌理进行变形、拉伸,让新旧肌理之间形成了多种趣味空间。具体场地设计中,本案在室外主流线设置的基础上划分地块,于内部穿插设置休憩空间,通过空间和活动空间,提升了建筑与建筑、室内与室外、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联,实现了功能与情景的丰富转变。在空间结构、功能以及流线设计的基础上,本案用废弃红砖材料制作场地内所有种植池、桌椅、墙体、铺装,并将此材质延展到原建筑空间的墙体、地面当中,以红砖作为媒介,将新旧肌理融为一体。同时,运用丰富多样的砌筑手法丰富红砖拼接的图案纹理,使得各个空间气质统一,又各具风格特色。
从片区规划、地块景观到建筑室内,本案贯彻拓扑的设计手段,聚焦激活场地活力的核心目标,灵活且广泛地运用红砖材料,为场地创造了丰富的城市肌理。在浓厚的工厂文化气息中创造多种活动场景,实现老旧城市空间的再利用,使其焕发地区活力。
指导教师评语:
该同学的毕业设计实现了把“过去”拓扑进“明日”——借助回收的红砖将原始村落肌理植入工厂场地,成为吸纳新兴业态、促成多种活动与事件发生的机遇,使废弃的工业建筑群重新焕发生机。该论文以“砖”为主题,在旧改中寻找现代和传统人文之间的结合,具有保护城市文化精神、提高生活品质的实践意义,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毕业设计工作量饱满,达到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毕业论文研究扎实、逻辑清晰、行文条理清楚,体现了该生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设计能力,符合毕业论文的要求。(陆轶辰)
作者姓名::陈美伊(研究生)
指导教师:李飒
1. 大堂四季厅分析图。对游客动线和视线进行分析,总结出四个视线聚焦点,结合空间心理感受,将空间陈设划分为主景、衬景、点缀性陈设,分别对应空间中的四个景观陈设
2. 大堂家具陈设设计“岫云沙发”。岫云沙发以香山饭店四绝之一——飞云石为设计灵感,将山石拟态化设计
3. 大堂岫云小景。大堂以《桃园仙境图》为设计灵感,意图追求坐卧于山水间的生活趣味,且与香山饭店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山石进行联系与呼应。岫云小景位于空间入门两侧位置,以山水拟态家具给游客留下“游于山水、憩于山水”的第一视觉印象
4. 大堂吧需求—行为—陈设组团分析。根据功能需求,将大堂吧空间中的陈设分为9 个组团,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5. 大堂吧陈设设计分析。大堂吧的色彩以白色、深灰为主,辅以褐色的帷幔,与黄色的抱枕、植物摆件作为点缀,其家具陈设以冰裂系列为主,辅以倚菱
6. 冰裂系列家具陈设设计分析。赵无极画作前的家具设计为矮椅,冰裂纹位于椅子背部,在不抢走画作视线的同时起到点缀呼应作用
7. 冰裂系列家具陈设设计分析。冰裂系列设计灵感来源于香山饭店的四绝之一——冰裂纹地毯的纹样,运用传统玫瑰椅的形式,结合舒适的软包,让家具的视觉心理感受更加温和。该系列包括座椅、高靠背椅、塌,共同组成大堂吧的中心景观
8. 香山饭店客房空间问题及改造。原户型主要包括六个问题:针对卫生间小,浴缸使用率低的问题,将非承重结构进行外延,改为淋浴区;针对区域划分不明确、陈设品杂乱的问题,对陈设功能进行整合一体化设计;针对设施风格老化的问题,对陈设品进行定制设计
9. 用户画像模拟。根据文化调研与用户调研,针对不同游客的出行类型和目的需求进行划分。主要分为四类人群,结合人数和房型需求做出用户画像,再针对用户画像对客房空间主题及元素进行规划和设计
10. 客房空间主题及房型之一:建筑文化山石主题行政套房空间功能分析。在空间设计中,通过将卫生间的实墙改为玻璃推拉门来增加浴室的采光性,隔墙隔而不绝;木饰面增加空间连通性
11—14. 建筑文化山石主题行政套房空间效果图。行政套房以建筑文化山石为主题进行空间布置与陈设设计,主要针对对香山饭店与现代主义建筑有浓厚兴趣的游客,以欣赏建筑为度假目的的友人或情侣。色彩除白灰褐主题颜色以外,增加了白与深灰的对比色陈设品,并结合山石主题的艺术品、画作,加强房间的主题性
15. 倚菱系列家具陈设设计推导过程。分析香山饭店及其设计者贝聿铭的设计手法,可以发现多次出现菱形造型元素
16. 倚菱系列家具陈设设计。“倚菱”意为倚靠的菱形,从菱形变形三角形并加以组合。倚菱系列共9 件家具,重点家具5 件。其中沙发椅与椅在大堂和大堂吧也有使用
17. 倚菱系列之凳。主要应用于香山饭店客房,是临时休息和工作的坐具。以45 度菱形图案为设计元素,主体为黑胡桃木,辅以金属架构支撑,软包采用浅灰白色加厚棉麻布料,臀部后方菱形枕可变换颜色,适用于不同主题风格的客房
18. 倚菱系列之几。设计主要通过对于菱形的旋转和拼接来实现,与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灯具手法一致,且造型更加轻巧
岫云系列家具陈设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香山饭店中处处存在的山石意境。通过运用不同叠石的方式,以拟态的手法将山石意境与家具相融合,产生岫云和岫石两款家具,与大堂四季厅其他陈设品共同营造出坐落于山水间的生活意趣。
冰裂系列主要应用于大堂吧,设计灵感来源于香山饭店的四绝之一——冰裂纹地毯的纹样,运用传统玫瑰椅的形式,结合舒适的软包,让家具的视觉心理感受更加温和。
倚菱系列的家具共有9 件产品,主要用于香山饭店客房内,设计灵感来源于贝聿铭和香山饭店的菱形元素符号,通过不同的形态组合,设计出具有香山特色、贝聿铭建筑符号特色的家具陈设。
除了家具产品系列外,对酒店客房内陈设也做了主题性设计。根据之前的用户调研和历史文化调研,将不同出行方式与目的的游客进行户型对应,共有四种:以度假为目的的游客对应以香山红叶为主题的大床房;商务会议游客对应红色文化会见松主题的双床房;建筑赏析游客对应山石几何主题的行政套房;亲子游玩的游客对应园林文化银杏黄色的家庭套房。
指导教师评语:
陈美伊同学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文献检索,对国内外度假型酒店陈设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自身的设计实践研究,建立起自己的空间陈设设计方法。在空间选择上,以度假型酒店的大堂、交通空间等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客房进行陈设设计方法研究。在香山饭店这种知名建筑师的作品中,如何拿捏准确陈设的度,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该生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收到良好的设计效果,研究成果受到酒店甲方的较高评价。(李飒)
1. 内部空间效果图
2. 景观总平面图
3. 场地剖面图
4. 场地区位分析图
5.分层图
6—7. 模型内部空间效果
8—10. 内部空间草图
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传统景区逐渐难以适应当代人的生活休闲需求。作者观察到,当下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与传统景区活动方式正在脱节。因此,本设计方案在西湖景区学士公园场地内选址,结合年轻人的新兴生活休闲方式,构想一处结合音乐厅与阅读功能的开放性概念书屋休闲场所。作品以先锋“书屋”为设计主题,将“书屋”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畅想一种以“先锋、时尚”为理念,且又不失江南本土文化特色的新西湖时尚生活。空间设计以“湖中洞天”为出发点,以烟雨西湖的山水元素为灵感,将主体设计隐藏在水面之下,结合现代景观的韵律美感,以画造境,描绘一片具有西湖空蒙气质的空灵空间。
场地设计分为水上与水下两个部分。水面上层设有观水平台,水面下层空间围绕场地现状树的树池布置咖啡、展览等空间功能,结合当代年轻人的休闲需求,游客可以在西湖里的水波光影中感受不一样的西湖韵味,打造一处“阅读+ 游览+ 交流+ 音乐表演”的“书店+”复合式休闲场所,以期焕发老景区的年轻活力。
1. 壶源溪活动分析
2. 水渠运作原理
3. 村落结构分析
4. 总平面图
5. 水埠1 :休闲赏水效果图
6. 水埠2 :集雨玩水效果图
7. 水埠3 :农耕用水平面图
8. 水埠3 :改造前剖面图
9. 水埠3 :农耕用水剖面图
设计者自述:
在当下疫情时期,人们难以外出远游,反而更多选择在本地风景秀丽村庄进行踏青、郊游等活动,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然而,由于村落的空心化问题,乡村中的许多设施相对落后,很多传统水利基础设施也被废弃,但在这些被掩盖或废弃的设施背后蕴含着大量设计逻辑及村民智慧。因此如何使乡村传统水智慧得以保留并适用于当下村民及城市游客的需求,成为我们需要重要关注的问题。
设计场地选择处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湖源乡,此处的龙鳞坝、漂流等景点在夏季常吸引大量杭州乃至上海的游客前来游玩。而汤家村距这些景点仅十分钟车程,且山青水秀,自然资源丰富,尤以水、竹林和农田资源为盛。但由于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空心化的日益严重,传统的耕作方式已经不能为村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因此,设计围绕穿村而过的水渠上的三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水埠头展开,通过挖掘传统智慧重现场所历史、更新公共设施加强村客交流、整合场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将三个水埠头分别改造为休闲赏水、集雨玩水、农耕用水三个公共空间,来回应场地历史、改善村庄问题。使之能够重新得到使用,吸引周边游客游玩及外出居民回乡创业,带动乡村发展,并满足村民日常生活与游客使用的共同需求。
富阳湖源系流域村落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这些村落传统的水利设施引水渠、水坝等在当前面临被填埋、废弃的境况。如何挖掘当年先民的传统水利智慧,并结合今天的生活需求,活化传统水利基础设施,使之重新回到人们生活中,成为一种挑战。
舒顺怡同学的毕业设计从汤家村的生活水渠出发,通过对水渠在生活和生产上把地形、灌溉和排涝相结合的传统水智慧的挖掘,使乡村传统水渠得以再现,并满足了市民对自然山水的向往。毕业设计深入传统水利设施的运作逻辑与乡村实际需求,探讨传统水利设施在今天的景观基础设施功能,很好。(曾颖)
1. 前期设计研究(偏旁)
2. 前期分析图
3. 总平面图
4. 模型细节
5—8. 设计效果图
设计方案首先以建筑楼板作为原型,结合国内外经典建筑与景观、建筑与自然的案例分析,进而以自然景观为主角,以层语言为一种表现主题,探讨一种建筑与自然新的对话形式。在龙门古镇这块历史悠久、文脉厚重的场地之中,龙门溪水、溪边堤岸、岸上植被、古镇屋顶、远处高山、天边云彩,它们既是层,也是地平线,用层的形式使唤起人内心深处对外部空间的感受。通过景观的手段,让古镇、溪流、大山与人的生活更加融合,用层与地平线对话的形式,表达当代建筑对地景的回应,表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与理想。
自然,在中国哲学里体现为人与世界相处的理想方式。这种方式在营造中表现为建筑与风土的对望。本设计的叙述逻辑如下:偏旁,案例的抽象;结体,面对环境生成的多种类型;篇章,类型的变体及其组合。设计地块在富阳龙门古镇和五丰新村中选择,前者是标本化中的古镇,后者是工业化中的新村。它们是当下中国消费主义与城镇化的典型。是延续还是批判?我们试图给出答案。
该作品以层语言为一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在龙门古镇这块历史悠久、文脉厚重的场地,展现了一场层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在龙门,古镇是静止的,当地居民的生活是鲜活的,他们每天穿行在那些地平线之中,层成为寻找它们的一种方式,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建筑、人这三者是本设计关注的三个最重要的核心要素。而层则是一种沟通的桥梁,使三者可以在层这个体系中发生交互。作品立意深远,表达真实。(郦文曦)
1. 狮子林研究
2. 设计草图
3. 分析图
4. 轴测图
5. 平面图
6. 效果图
7—10. 细节图
本作品基于硕士学位论文《中日元末临济宗园林——狮子林与西芳寺比较研究》中所探讨的中日禅宗同源性和异质性等研究成果,在杭州博物馆后的坡状空地上做了一个活态博物馆设计。以“茶禅一味”为主题,探索了杭州茶禅典故,自赵州从稔“吃茶去”、圆悟克勤“茶禅一味”,到径山茶宴、辩才与苏轼的禅茶之情,杭州这一“东南佛国”的禅宗文化最适合通过“茶”来展现。
与日常生活的相融、与开悟顿悟的相通、与清远淡泊的平常心的相和———这三重境界,需要通过农禅与茶禅、文字禅与看话禅、坐禅等修行活动才能达到。对应到身体关系上,分别是:群体间的劳作、仪式,两者间的语言、机锋,个体自身的静默、观照。对应到场所中去,便有茶田、山林、平岩,分别体现平淡、劲健、圆融这三种意境。
设计原型为虎丘,除此还借鉴狮子林、灵隐寺等禅宗道场,以临济宗宗风为主,构思十景:农禅茶岭、卧云禅房、竹林狮吼、幽昧禅窟、瀑惊冷泉、断崖指柏、凌虚塔影、茶钟茗韵、长林寒籁、剑痕岩座。本活态博物馆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形式多样,有常态展馆展示杭州佛禅文物、现当代宗教艺术,有多媒体影像增强交互,也有策划茶宴、法堂、雅集等活动供沉浸式体验。
中国禅宗是无尽宝藏,源于华夏却扬于日本。当下中国设计对禅宗境界的审美可以参鉴日本,但不能自困于日式极简、枯淡的“侘寂”美学语境中,而忘却本土禅宗的“本来面目”。禅宗五家,各有千秋,“临济痛快,沩仰谨严,曹洞细密,法眼详明,云门高古”。禅意可以是淡然、适意的,也可以是劲健、痛快的;可以是细密、雄浑的,也可以是幽默、随机的;可以是谨严、现实的,也可以是荒诞、超现实的。总之,最不能忘却的是中国禅宗所包含的活泼的生命力。而在这个时代,正需要我们以自信昂扬的生生之气与日本的物哀美学相拮抗、相辉映。希望本研究对探索临济宗禅宗文脉的场所精神、建构园林的本土禅宗审美意识有所助益。
1—4. 场景效果图
YUAN D&I 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元宇宙中的形象,以线下真实学院场景为基础,加上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给游客带来非同凡响的体验。
现正值毕业季,YUAN D&I 中将举行一场毕业设计作品展览,让人们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将设创学院的精华更广泛地传播出去。这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大环境下显得更为重要。
1. 主视觉
2. 空间分类
3. 虚拟与城市融合
4. 用户旅程
MetaCreate 元创作是由元宇宙与线下空间融合的城市观赏平台。它通过提取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人文特色的物件创造NFT,并以线下打卡的模式贩卖。不同城市空间中的物象和故事,都能转化成三维艺术品。进而,通过NFT 收集的活动形式,体验虚拟微更新,让大众参与到公共空间的活动探索和虚拟建构中来。
手机平台作为观看虚拟创作的媒介,用户上传创作之后原创内容也可以在空间中呈现。体验流程分为三种:初次体验的用户,通过城市空间点位宣传信息开启交互,进入小程序观看;多次参与的用户,到场定位后开启摄像头即可观看创作;对于了解元宇宙并想要收集NFT 的用户,MetaCreate 通过媒体平台宣传NFT 上的新信息。
该项目将可进行设计的城市空间点位划分出设计的区块,并将空间基础构筑用道路、建筑、活动区的体块来布局设计。解析空间结构后,划分该空间网格。用户将NFT 落位到网格上,并调整高度、角度,达到想要的效果。
在这个元宇宙项目中,作者想让城市公共空间体现出在虚拟世界高速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用户协同设计不断更新迭代,以更适合元宇宙世界的生存形态发挥功能性,成为未来居民仍愿意光顾的、具有吸引力的场景。
该作品以XR 虚拟与真实混合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元宇宙中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作者在较宏观的视角下,巧妙地结合了都市15 分钟活动圈,并通过XR 等技术手段突破了物理界限,延展了城市空间特色及城市品牌文化。在执行层面,有效地分析了当前技术壁垒,提出NFT 等分布式手段,提升了公众参与性,系统性地完善了元宇宙的基础建设。(郑康奕)
1. 理论调研:利用认知地图串联心理认知与空间行为
2. 理论调研:青少年的拼图式认知模式
3. 系统架构:建立在现实空间基础上的AR 游戏化空间系统
4. 系统架构:与用户类型紧密相关的角色系统
5. 系统架构:任务系统激发青少年探索社区
6. 示例:青少年空间行为的创造性
7. 示例:该系统的滤镜属性包含实体与虚拟两层面
现有青少年友好型设施多为短期服务项目,未能考虑青少年参与社区的可能性。作为儿童发展至成人的过渡阶段,青少年实则具有理解与认知社区的独特视角。但是,传统的成才模式使该群体在社区日常空间中逐渐边缘化。
故此,本课题以青少年的通勤必经之路——控江路为基地,从心理认知视角出发,借助认知地图这个工具,解析该群体空间行为背后的社群样貌及心理认知模式,重新认识并发掘青少年在社区中的主动性价值,实现“友好型”的再定义。
通过大量田野工作,归纳出五种极具特征的用户类型:乖小孩、梦想家、躺平者、被管束、放逐者。相较于成人目的为导向的高效率认知方式,青少年多依据自身的生活轨迹及社区经验,建构出一种拼图式的认知模式,且现实与想象交织,在行为上发展出了一定的“创造性”。
基于青少年“主动寻找社区乐趣”“社交”“抒发情绪”“自我奖励”四大需求,本课题意图建构一个现实空间基础上的AR 游戏化空间系统。在角色、任务、实—虚滤镜的三重作用下,该系统将成为社区日常空间的新图层。在增强青少年在社区中身份认同的同时,亦成为社区的创造潜能,最终实现社群共有价值与社区公共价值的转换,营造真正适合青少年的友好型社区。
1. 作者与参与精神健康艺术展的亲历者交流
2. 项目行动框架
3. 区分目标人群圈层
4. 疾病经验的时间性档案
5. 苏苏的抑郁期生活时间表(绘制:苏苏)
6. 参照苏苏的时钟设计的时间流体验流程
7. 实验成果视频
从2019 年起,作者在精神健康公益组织的工作经验中观察到,许多精神障碍亲历者的时间感知与通常的社会节奏有矛盾,在能力、经历上与社会的“正常时钟”脱轨,从而受到普遍歧视,被“正常”社会生活排除在外。在精神卫生问题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大背景下,作者希望阐释精神障碍群体的时间性孤立处境,并创造打破精神健康话题沟通壁垒的契机。
作者使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工作方法调研了多位亲历者的疾病经验,从中寻找时间性脉络并建立档案。基于调查结果,站在包容性设计的立场上,作者提出以设计时间经验共享装置作为非亲历者与亲历者联结的手段,邀请精神障碍亲历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辅助他们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钟。再邀请非亲历者作为志愿者使用这个时钟生活一段时间,并进行视频记录。实验公布后收到了许多志愿者发来的视频,志愿者中有亲历者的亲友、心理学学生、对精神健康感兴趣的高中生等。
通过体验亲历者的时钟,志愿者们表示能够切身地体会到亲历者适应“社会时钟”(social clock)的困难,让他们或是更能理解亲友的感受,或是帮助到以后的专业工作,或是改变了对亲历者生活的认知。最终,作者以上述内容作为主要内容策划一次公开展览,旨在促进大众对精神健康议题的思考,助益社会包容性的提升。
本作品为环境设计如何应对“非物质性”社会问题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注脚。作者将自己几年来服务于精神障碍社群的经验巧妙地打包为艺术交互实验,以“时间”这个永恒的现代性议题为题,并给出了“体验别人的时间就能理解别人的处境”这一具有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回答,而这一切的内核是作者充沛的情绪。这种既个人又普适的解答,无疑为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更新了视角、方法与思路。如果环境设计最终将产出一种装置,那么它应是一种“社会装置”(social installation)。(王衍、陈永明)
延伸阅读: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怎么做?清美、央美、国美、川美、广美、南艺负责人这样说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